相信看過《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朋友會認為這是恐龍題材的經典之作,而且是那個時期的超前之作,因為第一部電影拍攝於1993年,那時候美國就能夠將十分逼真的畫面呈現給觀眾,可見他們當時的電影拍攝技術是多麼超前。當然觀眾在觀看這系列電影的時候並不僅僅驚訝於美國當時拍攝電影的高超技巧,更重要的是被裡面的種種恐龍所吸引。如果你有關注過目前人類已發現的恐龍種類或者在電影中觀察過不同種類的恐龍,就會發現植食性恐龍用四肢來行動,而肉食性恐龍用後肢來行動。
以大家最熟悉的霸王龍為例,雖然這種恐龍的體型比大多數恐龍要龐大,一般身長也可以達到8~10米,但是它們只需要後肢就能夠站立並且快速奔跑。這讓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對於那些僅用後肢來跑動的恐龍來說,它們的前肢有什麼用呢?實際上考古學家早在上個世紀發現越來越多恐龍的時候就思考過這個問題,並且通過對化石的長期研究以及不斷在考古挖掘中有新發現,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之所以有些動物會出現用四肢行走,有些動物會只有後肢行走,是因為它們的食性不同。顯然,肉食性幾乎都靠後肢來行動,這是它們經過長期進化的結果。肉食性動物的食物來源是植食性恐龍以及其它種類的動物,對它們來說這樣的食物來源是不穩定的,如果運氣不好有可能一點食物都得不到。因此為了提高捕獲獵物的機率,它們逐漸學會僅利用後肢來行走,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跑動速度,從而提高獵物的捕捉率。
而植食性動物的食物根本無法移動,它們所面臨的可能是地區性的食物緊缺,所以並不需要更快的速度來獲取食物。第二種說法認為,恐龍的前肢並非人類想像中那般不中用,它們可能在早期作為挖掘的工具。大概在十年前,一支考古隊伍在美國蒙塔納州東南部的一處地方發現了一個地下洞穴。經過勘察,考古人員發現這個洞穴的蜿蜒程度不輸一條小溪,而且還長達幾米。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在洞壁上發現了爪痕的存在,而且在洞穴的盡頭發現了類似恐龍蛋的化石。
後來經過鑑定,這個洞穴確實是恐龍打造的,因為在洞穴的深層埋藏著三隻恐龍的化石,其中一隻體型較大,另外兩隻體型較小,它們應該是母子關係,考古學家將這種會挖掘洞穴的恐龍稱為「洞穴掘奔龍」。洞穴掘奔龍的發現讓恐龍專家們有理由相信,恐龍看似沒用的前肢其實能夠在築巢的時候發揮巨大的作用。儘管目前還無法確定恐龍為什麼會進化出前肢,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它們為了適應環境變化,為了爭取生存機會而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