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前肢中看不中用?最新研究表明,它們的作用很大

2020-12-24 黑洞追隨者

相信看過《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朋友會認為這是恐龍題材的經典之作,而且是那個時期的超前之作,因為第一部電影拍攝於1993年,那時候美國就能夠將十分逼真的畫面呈現給觀眾,可見他們當時的電影拍攝技術是多麼超前。當然觀眾在觀看這系列電影的時候並不僅僅驚訝於美國當時拍攝電影的高超技巧,更重要的是被裡面的種種恐龍所吸引。如果你有關注過目前人類已發現的恐龍種類或者在電影中觀察過不同種類的恐龍,就會發現植食性恐龍用四肢來行動,而肉食性恐龍用後肢來行動。

以大家最熟悉的霸王龍為例,雖然這種恐龍的體型比大多數恐龍要龐大,一般身長也可以達到8~10米,但是它們只需要後肢就能夠站立並且快速奔跑。這讓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對於那些僅用後肢來跑動的恐龍來說,它們的前肢有什麼用呢?實際上考古學家早在上個世紀發現越來越多恐龍的時候就思考過這個問題,並且通過對化石的長期研究以及不斷在考古挖掘中有新發現,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之所以有些動物會出現用四肢行走,有些動物會只有後肢行走,是因為它們的食性不同。顯然,肉食性幾乎都靠後肢來行動,這是它們經過長期進化的結果。肉食性動物的食物來源是植食性恐龍以及其它種類的動物,對它們來說這樣的食物來源是不穩定的,如果運氣不好有可能一點食物都得不到。因此為了提高捕獲獵物的機率,它們逐漸學會僅利用後肢來行走,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跑動速度,從而提高獵物的捕捉率。

而植食性動物的食物根本無法移動,它們所面臨的可能是地區性的食物緊缺,所以並不需要更快的速度來獲取食物。第二種說法認為,恐龍的前肢並非人類想像中那般不中用,它們可能在早期作為挖掘的工具。大概在十年前,一支考古隊伍在美國蒙塔納州東南部的一處地方發現了一個地下洞穴。經過勘察,考古人員發現這個洞穴的蜿蜒程度不輸一條小溪,而且還長達幾米。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在洞壁上發現了爪痕的存在,而且在洞穴的盡頭發現了類似恐龍蛋的化石。

後來經過鑑定,這個洞穴確實是恐龍打造的,因為在洞穴的深層埋藏著三隻恐龍的化石,其中一隻體型較大,另外兩隻體型較小,它們應該是母子關係,考古學家將這種會挖掘洞穴的恐龍稱為「洞穴掘奔龍」。洞穴掘奔龍的發現讓恐龍專家們有理由相信,恐龍看似沒用的前肢其實能夠在築巢的時候發揮巨大的作用。儘管目前還無法確定恐龍為什麼會進化出前肢,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它們為了適應環境變化,為了爭取生存機會而做出的努力。

相關焦點

  • 恐龍前肢有何用,「小短手」不是擺設,它們原來是最早的地下居民
    筆者-小文恐龍曾是地球上一代的統治者,統治地球的時間長達1.6億年之久,然而,在一次天降橫禍當中,這種體型龐大的生物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現代人只能通過恐龍化石去推敲數千萬年前恐龍的長相,並藉此研究曾經在地球上生存過的物種。
  • 霸王龍的尷尬,前肢短得連自己的嘴都摸不到,它的前肢有什麼用?
    霸王龍是恐龍總目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肉食性動物,其平均體長11.5至14.7米,頭高近6米,體重9噸左右,而最令人生畏的是霸王龍的那一張大嘴,研究表明,霸王龍的咬合力一般都可以達到9至12萬牛頓,而其最大咬合力(嘴巴末端)更是可以高達20萬牛頓左右。
  • 恐龍研究,有追不完的謎
    原標題:恐龍研究,有追不完的謎(科技大觀) 動畫片《小豬佩奇》一度風靡全球,片中喬治弟弟最喜歡的恐龍玩具給人留下很深印象。作為生活在中生代時期的動物,恐龍不僅是電影、小說的常見角色,而且是科研人員不斷研究的對象。
  • 蝙蝠是恐龍進化來的嗎?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科學家認為鳥類由某些恐龍進化而來,已找到一些證據,而蝙蝠雖然會飛行,但它們卻是哺乳動物,與恐龍並無直接的關係。 蝙蝠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前肢特化,骨頭細長而中空,胸腹間和前肢間的皮膚也特化,成為一層薄膜,可以隨著前肢的活動打開或者閉上,蝙蝠的翅膀不像鳥類形成類似於機翼那樣的形狀,只有薄薄的一層,並不是長滿了羽毛,也使得它們的飛行和鳥類有很大區別,當然這也是因為它們視力缺乏是利用超聲波定位的。
  • 古生物之謎,恐龍孵蛋如何做到蛋不破?在化石中能找到答案
    但自20世紀7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更深入的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恐龍都非常活躍,而且它們具備了能夠身體溫度的機制。大型動物面臨的主要生理挑戰之一是散熱,對於恐龍來說也是一樣,《解剖記錄》雜誌上有一篇報告向人們詳細地解釋了恐龍調節身體溫度的機制及原理。大致意思就是當恐龍跑得太熱時,頭骨頂部的顳顬孔就會向外界釋放熱量,顳顬孔中的組織富含血管和脂肪。這項研究表明,恐龍極有可能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即它可能不是冷血動物。
  • 霸王龍的尷尬你猜想不到,前肢短到觸碰不著嘴,這個配置到底有什麼用?
    提到古生物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是恐龍,而恐龍中的明星成員就是霸王龍。霸王龍準確的說應該是雷克斯龍(Tyrannosaurus Rex),主要生活在6850萬年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是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中消失的物種之一。
  • 新研究表明:恐龍也會得癌症
    參考消息網8月8日報導在人們的想像中,恐龍代表了大自然的力量,但一項新研究確認了已知的首個恐龍癌症病例,這表明它們也會患上這種對人致命的疾病。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馬克·克勞瑟說:說:「我們常常把恐龍想像成神話裡的生物,身體強壯,四處亂跑,但(診斷結果顯示)它們與人類一樣也會患病。」這項研究的報告發表在8月一期的英國《柳葉刀·腫瘤學》雜誌上。
  • 原來你是這樣的恐龍
    外形憨厚的副櫛龍是以植物為食的恐龍,它們通常都是四肢著地,伸長脖子啃食杉木的葉子。有的副櫛龍為了夠到高處的植物還會用兩條後腿站起來,前肢則撐住樹幹以保持身體的平衡。早起的不只有副櫛龍,還有身上披著鎧甲的厚甲龍。副櫛龍和厚甲龍雖然都屬於植食性恐龍,但是它們看上去相差太多。
  • 你對恐龍在中國了解多少?盤點一下中生代中國中的恐龍
    恐龍是一些史前爬行動物的通稱。他最早出現在2.3億年前,生活在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存在了1.5億年。恐龍的體形變化很大。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只有一隻雞的大小-一隻老鼠龍,但大多數都是巨大的。前肢是後肢的三分之二長度,強壯的前肢應該能夠直立行走和兩足行走。同時,雖然前肢比後肢稍薄,但推測有可能可以與四足動物進行短程運動。新發現的腳印證實了這一推斷。強壯的尾巴在平衡頭部和身體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3、沱江龍生活在中國的沱江龍與生活在北美洲的劍龍密切相關。
  • 霸王龍的短小前肢,是近戰「砍傷型」武器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霸王龍的前肢是因為長期不使用發生了退化。並且持這一觀點的古生物專家也提出了許多理論,試圖證明霸王龍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前肢。甚至有古生物學家堅持認為,霸王龍的前肢對它們的生存弊大於利,並大膽猜測一頭通常體重5.4-7.3噸的霸王龍,一旦不小心跌倒,會給身體帶來怎樣的傷害?
  • 中生代的食草恐龍巨怪:侏羅紀時代的霸主統治者
    大部分蜥腳類恐龍的骨的診斷特徵表明了它們的成長、捕食和新陳代謝大量植物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強。 所有蜥腳類恐龍有一個相似的身體結構。頭部很小,頸部細長,四肢站立和一條長尾巴。然而這並不代表所有的蜥腳類恐龍都是一模一樣的。不同蜥腳類恐龍之間有著很大程度上的變異,從而導致了可以從頭骨、脊椎和四肢上辨認的解剖特點。
  • 水中也有恐龍?關於「棘龍」的最新研究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自然》雜誌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對一塊保存完好的埃及棘龍屬(Spinosaurus aegyptiacus)尾部化石的分析得出結論:「棘龍和其他非鳥恐龍不一樣,可能是一類非常適合水中生活的恐龍。」
  • 與電影《侏羅紀公園》中呈現的不同 研究稱猛禽恐龍不會成群捕獵
    但一部電影的成功並不代表它就一定是現實的,對於一部關於恐龍復生的電影來說更是如此。威斯康星大學奧什科什分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部電影(和它所依據的書)所呈現的一些內容很可能是純屬虛構。在《侏羅紀公園》故事中,猛禽成群捕獵的概念是一個很大的部分,但新的證據並不支持這個想法。在影片中,猛禽恐龍總是成群結隊,由一個佔主導地位的 "首領 "指揮,類似於狼群的等級制度。
  • 恐龍科普 | 風中之王 風神翼龍
    頭上有脊冠,位於眼眶前上方,這是它區別其他翼龍顯著的特徵,頭部很長,達到10英寸(3米)嘴巴又細又長,口中沒有牙齒,喙前端不是尖銳的,而是鈍的,脖子非常長,達2米多,身軀為流線型,重達250公斤,它的腿很長,有平衡大頭的作用,遠觀之,風神翼龍呈現了類似鶴或鸛的外型。
  • 喬治的恐龍先生
    喬治的恐龍先生(圖片來源:網絡)在動畫片《小豬佩奇》中,佩奇的小弟弟喬治是一個還不太會說話的小朋友,但他卻經常大喊「恐龍先生!」,還有他模仿恐龍先生的叫聲「gr...!」那麼,恐龍先生是誰呢?他是喬治最愛的玩偶!
  • 從恐龍中的霸主到「水底老漁夫」,棘龍的形象都經歷了啥?
    對棘龍的新研究表明這種恐龍具有適於遊泳的尾鰭研究發現棘龍具有尾鰭,這為棘龍的水生習性增添了新的證據。斯特莫論文中給出的棘龍骨骼素描在研究過程中,斯特莫也發現了這隻大恐龍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的不同之處,在論文中,這名古生物學家只給出了骨骼素描圖和化石圖片,並沒對棘龍的生態有一個準確的描述
  • 如果恐龍可以進化成高智商動物,一定是這種恐龍!
    也就在這個時候,人類開始了向高智商動物進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改變就是人類站了起來,開始用雙腳走路。而解放出來的雙手就可以做很多工作,比如使用工具,進而開發大腦,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實際上森林中的猩猩也在向這方面發展,很多觀察家發現,猩猩可以用木棍作為武器,雖然它們在前進但是速度較人慢的多!其實在7000萬年前,恐龍中也有一個種類,它們已經解放雙手,這種恐龍就是棘龍。
  • 恐龍滅絕:研究似乎排除了火山爆發導致恐龍死亡的可能性
    赫爾和她的團隊想要弄清楚,如果德幹火山噴發在恐龍死亡事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話,他們有必要找出其中的原因。為了做到這一點,她和她的團隊研究了恐龍消失前後的溫度數據。研究小組還用電腦模擬了碳在海洋中的運動。結果表明,火山氣體不可能導致恐龍滅絕。
  • 恐龍打架哪家強,拼體型拼爪牙更要拼智商
    棘背龍如鱷魚一般的雙頜證明其咬合力強大,背部巨大的帆狀物異常顯眼,棘背龍前肢強壯有力,咬住獵物後可以用爪子撕裂對方,這一點是它們遠勝其他大型食肉龍的優勢。最新研究表明,棘背龍是一種半水生恐龍,以渾身鱗甲史前巨鱷為食。它們在水裡速度會很快,但到了陸地上就會遲緩下來。
  • 走,到海棠灣看恐龍去,帶你玩遍「侏羅紀恐龍時代」!
    它們不會像霸王龍那樣相互廝殺,也不會像三角龍那樣彼此撞擊,而是後背對後背用自己粗壯的尾巴抽打對方,誰先挺不住了誰就出局。所以為了能夠在爭奪配偶的過程中佔據優勢,馬門溪龍的尾巴也逐漸進化的又粗又長。它們的屬名來自於峨嵋山,峨嵋龍的化石是在1939年由楊鍾健等人在峨嵋山附近的榮縣發現,屬於沙溪廟組地層。 如同其他蜥腳下目,峨嵋龍是草食性動物。它們是群中大型蜥腳類恐龍,每個種的體型都有很大的差距,身長大約是介於10到20米之間,高度則為4到7米左右,重量約10到15公噸。與其他蜥腳形亞目恐龍一樣,峨嵋龍擁有典型的龐大身體與長頸部,頭部成楔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