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座重點城市研發投入排名:北上廣深研發投入佔全國1/4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15座重點城市 研發投入排名

導讀:頭部城市的創新引領,將可能帶動整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更上一個臺階。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王帆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的地位愈發突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科技自立自強」是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首次提出的戰略布局,與此同時,它又是與中國對於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和謀劃部署一脈相承的。

關於這一戰略布局,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解讀稱,當前中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面向未來,我們要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關和應急攻關的體系化能力,統籌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系統、完備、高效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

國際上,通常採用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國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19年全國共投入R&D經費(研發投入)22143.6億元,同比增長12.5%,與GDP的比值為2.23%。

在大國內部,城市很大程度成為了參與全球競爭的基本單元,同時也是自主創新的主要力量。

可以預期的是,R&D經費投入越高的城市,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有更大的潛力,從而給整個城市帶來更強的發展後勁。而頭部城市的創新引領,將可能帶動整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更上一個臺階。

基於此,21世紀經濟研究院選取了4個一線城市和15個新一線城市,考察其2019年的研發投入情況。

由於武漢、長沙、瀋陽及青島2019年的相關數據暫缺,故最終進入統計的城市有15個,從2019年研發投入的絕對值來計,排名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蘇州、杭州、西安、重慶、南京、天津、成都、合肥、東莞、佛山和鄭州。

一線城市研發投入佔全國1/4

2019年,北上廣深的研發投入總和為5764億元,佔全國的比例高達26%,足以印證其在全國創新格局中的引領作用。

其中,北京是唯一一個研發投入超過2000億元的城市,遙遙領先。在統計體系中,R&D統計對象主要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規上企業三大科技活動主體。前兩者大量聚集於北京,因此北京承擔了較大的基礎研究重任。以2018年的情況來看,北京基礎研究經費佔全國的比重高達25.5%。

與此同時,北京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樣位列全國城市第一。2018年,北京的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佔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為41.7%。

上海2019年的研發投入為1524.6億元,排在第二。2016年,上海以張江地區為核心承載區,成為全國首個獲批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而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的任務包括通過集中建設世界級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開展重大前沿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能力等。

2019年,上海科研人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自然》、《細胞》發表論文共計87篇,約佔全國總數的28.4%。企業的表現同樣亮眼,2019年上海有13家企業登上科創板,數量居全國第一。

如果說北京、上海都是科研院所和企業「兩條腿走路」,那麼第三名深圳的特色更多是以企業為創新主體,龍頭企業尤其發揮了帶動作用。

以華為為例,2019年華為的研發支出達到1317億元,如果讓華為參與城市排名,可排在第四。當然,因為公司全球性的布局,華為的研發支出並不完全集中在其總部所在地深圳。

但深圳長期以來缺乏大院大所,導致基礎研究成為一塊短板,尤其是深圳的一些企業率先走到了創新「無人區」,更是有著「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需求。

近年來一個新的趨勢是,深圳正在加大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今年11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正式施行,深圳在全國率先以立法的形式,規定「市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應當不低於市級科技研發資金的30%」。

在四大一線城市中,廣州的研發投入為677.74億元,儘管在15個城市中位列第四,但與前三名卻拉開了較大差距。從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來看,廣州僅為2.87%,在15座城市中排名較為靠後,甚至略低於廣東全省2.88%的水平。

一方面,作為商貿之都的廣州,仍待發展更多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領軍型創新企業。另一方面,部分潛力較大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規模效應還未釋放,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推動力不足。這兩個方面,也是廣州未來科技創新的突破點。

尋找新一線科創潛力之城

從研發投入的絕對值來看,北上深之外,廣州、蘇州、杭州、西安、重慶、南京、天津和成都處於第二梯隊,研發投入均在400億元以上。其中,廣州和蘇州超過600億元,杭州超過500億元。

縱向對比來看,從2015年到2019年間,蘇州的研發經費從388.6億元增長到625.2億元,佔GDP的比重由2.68%增長到3.25%。

同期,杭州的研發經費從302.19億元增長到530.4億元,佔GDP的比重也由3.06%增長到3.45%。

短短4年的時間裡,蘇州和杭州的研發經費投入都增加了200多億元。相似的成績背後,對應的卻是兩座城市不同的創新底色。

今年上半年,蘇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5萬億元,超過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杭州則在數字經濟崛起的浪潮中順流而上,現在更是致力於打造「中國數字經濟第一城」。

有升亦有降。天津2015年研發投入為510.2億元,但到了2019年,降至僅463億元。這當中或許有統計數據調整的因素,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近年來天津在經濟轉型期,科技新動能相對後勁乏力。

根據21世紀資本研究院今年8月初統計的數據,天津儲備IPO企業僅7家,且多以傳統製造企業居多,而杭州、蘇州、成都等市儲備企業均超過20家,南京、東莞、佛山等地也均有10家以上企業排隊。

在上述15座城市中,鄭州的研發投入絕對值排名墊底,低於廣東省的東莞和佛山。如果以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來計,則是直轄市重慶墊底,僅為1.9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2016年,重慶曾印發《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到625億元左右,佔GDP比重達到2.5%以上,力爭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485億元左右。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重慶距離目標尚有較大差距。

從R&D佔GDP的比重來看,西安成為黑馬,這一比例達到5.2%,僅次於北京的6.31%,在新一線城市中更是「獨樹一幟」。

從構成來看,西安來自科研院所R&D經費一直佔比較高,這主要是由於西安擁有省部屬、軍工科研單位較多。根據西安披露的2017年的詳細情況,科研院所R&D經費為180.4億元,佔全市R&D經費的50.1%。此外,高等院校的R&D經費佔比為8.3%,規上企業的佔比則為41%。

2019年,西安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3673家,不僅遠落後於一線城市,與杭州、成都、武漢、南京等也有一定差距。

近年來,西安屢屢提及打造「硬科技之都」,一方面,西安有著可以依託的科教資源,但另一方面,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激活、轉化並非易事,這有賴於科技體制改革、市場化的環境、適宜民營經濟生存的土壤以及產業鏈、人才支撐等,這些都是西安將長期面臨的挑戰。

相關焦點

  • 北京研發經費投入額居全國第三
    記者昨天(10日)從市統計局獲悉,2018年北京科技綜合年報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全社會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870.8億元,比上年增長18.4%,經費總量排名位居全國第三,較上年提升一位。  除了投入持續增長,北京研發經費結構也在不斷優化。首先,基礎研究投入佔全國比重繼續提高。
  • 12大城市研發投入:北上深超千億 廣州領跑第二集團
    近年來,隨著經濟進入到轉型升級階段,科技研發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尤其是中心城市,科技研發投入大的城市,往往轉型升級的成效也更加突出。那麼,各大城市的研發投入水平如何?第一財經梳理了2019年研發投入總量最大的12個城市,發現當前北上深三城研發投入均已超千億元,北京遙遙領先。
  • 31省份研發投入大比拼:廣東總量第一,北京強度最高
    R&D經費投入強度穩步提升,已接近歐盟15國平均水平。江蘇的兩大中心城市蘇州和南京的表現都比較亮眼。數據顯示,2019年蘇州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即研發強度)達3.25%,據此計算,研發投入約為625億元。與深圳相似,蘇州的高新產業也十分發達,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二線城市中領跑,去年蘇州科創板上市企業6家,數量列全國城市第三位。
  • 通信行業研發費用分析:通信傳輸設備研發投入佔比超6成|聚焦數據...
    從細分板塊來看,按照申萬三級行業分類,通信傳輸設備行業有40家上市公司,研發費用為190.93億元;通信配套服務行業有30家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為41.35億元;終端設備行業有30家上市公司,研發費用為44.25億元;通信運營行業有4家上市公司,研發費用為11.27億元。可以來看,通信傳輸設備細分領域的研發費用是其它三個細分領域的接近2倍。
  • 盤點國際製藥巨頭研發投入 羅氏去年投入123億美元登頂全球
    各大國際製藥巨頭都在去年投入了巨額的研發資金用以尋找、研發新藥,而且與往年不同的是,除羅氏、強生、默沙東等巨頭態勢依然強勁外,類似賽諾根、星火治療等原研藥公司也開始進入新領域。羅氏去年研發投入達123.1億美元 佔比總營收19%眾所周知,腫瘤藥物一直是羅氏的主要營收來源,羅氏2019年的研發投入高達123.1億美元,是其總營收的19.0%。
  • 2017南京市科技研發分析報告(全文)
    南京市建築業的發展,主要依託幾家大型企業,單位數佔20.1%的大型企業,實現了建築業84.9%的R&D。2016年建築業R&D4.91億元,與2009R&D清查年的2.28億元相比,年均增長11.6%。以上工業、服務業、建築業三類企業R&D投入203億元,佔全市的63.4%。4、高等院校。研發實力雄厚。
  • 寧波排名全國第十!
    1   根據排名,深圳是全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TOP1,以優秀的營商環境、遙遙領先的科技創新投入、高達88%的城鎮化率、領先的單位面積GPD產出率,為其他兄弟城市樹立了榜樣。   除「北上廣深」之外,南京是上榜的「新一線」中排名最靠前的城市,緊隨其後的是杭州、武漢。   當然,在這份報告選取的六個維度中,寧波不乏可圈可點的表現——   在和當地宏觀經濟掛鈎的「綜合績效」指標中,寧波無疑是一位實力強勁的「種子選手」。作為全國GDP萬億俱樂部城市之一,寧波製造業佔據GDP半壁江山、擁有39個製造業單項冠軍,居全國首位。
  • 中國企業研發大比拼:阿里排第二,榜首過去十年投入超6000億
    有8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了1萬億元,中石化、國家電網、中石油分別以28118億元、26522億元、26192億元營收分列前3位。華為、蘇寧、京東、阿里、聯想等進入前50強。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創新實力有了顯著提升。
  • 仲景食品IPO詢價:面臨海天味業和老乾媽夾擊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逐...
    招股書顯示,2020 年 1-6 月,仲景食品營業收入達3.49億元,同比增長 20.94%;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448.01萬元,同比增長45.05%。上市公司2020 年半年報顯示,2020 年 1-6 月,晨光生物營業收入達18.25億元,同比增長13.3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1.52億元,同比增長36.94%。
  • 【IPO價值觀】財務指標:華卓精科研發投入佔比高 資產周轉率較低
    報告期內,主要產品銷售收入及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如下:,平均研發投入為2.49億元。2019年,華卓精科營業總收入為1.21億元,淨利潤總額為0.21億元,資產總額為8.69億元,研發投入為1.42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為117.24%。四項綜合指標在110家公司中的排名分別為第110名、第96名、第106名和第47名。
  • 除了北上廣深,哪座城市最有機會成為中國第五城?
    圖文/當今世界如此精彩在中國,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地位暫時無人可以動搖。但如果要選擇一座城市作為中國第五城,我認為這座城市不是南京,不是杭州,也不是成都和重慶,而應該是湖北武漢。一、武漢的科技實力1、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光谷,是中國光電子信息技術實力最雄厚的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及光電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最大的雷射產業基地。
  • 吉貝爾藥業上市:市值85億 研發投入佔比低於行業平均值
    吉貝爾藥業2016年、2017年、2018年營收分別為4.44億元、4.52億元、4.8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785萬元、7761萬元、9691萬元。吉貝爾藥業2019年1-9月份實現營業收入4億元,淨利潤7413.84萬元。
  • 「國家中心城市指數」發榜!北上廣深排名不變,成都、杭州顯著提升
    國家重要科技中心城市包括上海、武漢、廣州、深圳4個城市,與2018年相比,增加了武漢和廣州兩個城市。 其中,武漢排名超過廣深,廣州排名超過深圳。 潛在的科技中心主要有杭州、重慶、西安、成都、南京、天津、合肥7個城市。
  • 中國城市綜合實力排名,是北上廣深?還是北上廣成?
    對於中國城市綜合實力排名,近些年眾說紛紜,北京,上海兩座城市一座是政治文化之都,一個是經濟金融之都,穩坐前兩把交椅已經毋庸置疑,廣州雖然經濟發展放緩,GDP被深圳超越,但是綜合實力依然強於其他城市,因此綜合實力北上廣基本上是被大多數人認可的。
  • 杭華股份:賦能油墨產業轉型升級 高研發投入未來可期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6月,公司UV油墨產品的營收佔比分別為41.01%、45.89%、49.77%、52.01%,連續多年持續提升。增至2019年的57.93%,在統計的重點企業中連續三年穩居業內第一。
  • 世界一線城市排名:美國7座城市上榜,「北上廣深」是什麼水平?
    現代社會不斷持續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繁華的都市、燈紅酒綠的街道、挺立的高樓,似乎成為一座城市發達的標誌。提及繁華的大都市,總是令人想起美國繁華的紐約、洛杉磯,英國最大金融中心的城市——倫敦,國內也有幾座城市揚名海內外,比如一線城市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 IPO雷達|研發投入偏低,AI公司雲從科技 「中庸」到底?
    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間,公司收入分別為0.64億元、4.84億元、8.07億元以及2.2億元,過去三年半累計營收超過15.7億元;但期間淨利潤分別虧損1.24億元、2億元、17.73億元以及2.98億元,合計虧損達22.72億元。雖然2019年巨額虧損部分原因是實施股權激勵,但公司也在招股書中寫道:「由於業務仍處於快速擴張期,研發費用將會持續增加,未來一定期間內存在無法盈利的風險。」
  • 北上廣深之後,誰會是中國的第五座一線城市?
    北上廣深從狹義上代表著中國的一線城市,在更深層次上則代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下形成的重要四環,承擔著對內對外聯繫的角色,是經濟發展的四大引擎。北上廣深四字排序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時間發展的優先次級,凝聚著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北京政治文化中心,上海金融中心,廣州貿易中心,深圳開放中心。
  • 武漢爭創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光谷研發投入強度將達10%
    2019年,武漢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4167.27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25.69%,創歷史新高。在2019全國創新型城市評價中,武漢創新能力排名第5;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排名中,武漢位列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全國第4位。
  • 三年多營收6.8億元,晶片等研發投入超5億
    在研發投入方面,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及2020年1~9 月,公司投入分別達到0.43億元、1.46億元、2億元、1.3億元,合計5.19億元。2019年研發投入佔當年營收109.57%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