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靈魂拷問:活著就要忍受痛苦嗎?

2020-12-24 情飛漫雪

01

什麼是活著?這不僅是哲學問題,還與生活息息相關。

曾聽很多人說,活著就是一個忍受痛苦的過程,那些甜美而溫馨的記憶,佔據生命的分量畢竟太少。

我不置可否,生活本身就像一個紛亂多彩的劇本,跌宕起伏,你是你劇本的主角,也是他人劇本的配角。

02

生活是最牛逼的編劇,我們經歷一些痛苦,背後的意義也許是銘記那些快樂和幸福,在以後的日子裡懂得珍惜。

太宰治的小說《人間失格》以喪文化為主,題目的意義是失去了做人的資格,這樣的人生沒有自己的主見和看法,簡直就像一個傀儡。

主人公葉藏出身於大家族,不過卻並不怎麼受關注,他習慣了通過搞笑來博得別人的注意,然後讓他們開心,增添他們的趣味性。

一個人戴面具戴得久,就不容易摘掉了,而且當遇到了知曉其秘密的人,他感受到的不是欣慰,而是恐懼。

03

葉藏被竹一發現了秘密,然後就想方設法地討好他,與他交朋友。後來葉藏遇見了堀木正雄,徹底放飛了自我,一步步地跌進黑暗的角落。

葉藏的一生似乎都在忍受著某種痛苦,小時候討好的性格,長大後沉醉於各種不良的嗜好,在看清很多人的真面目後選擇了逃避,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個葉藏,渴望得到關懷,卻以嘲笑自己為代價才能博得別人的關注,偽裝著自己,無法做成為一個精神的自由人。

活著本身就要忍受痛苦嗎?我們常常聽到醫院的重症患者說活著真好,也被教導著生命很寶貴,要在有限的人生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04

他們輕描淡寫地揭過生命的殘酷,似乎只要生命的痕跡未曾消失便是活著,但你會發現,活著不僅僅是活著,活著也需要理由。

有時候活著是痛苦夾雜著快樂,小時候無憂無慮,那是因為有人為你負重前行,長大後心力交瘁,那是因為你要為別人負重前行。

魯迅曾說要直面慘澹的人生,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得知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見過人心的險惡,卻不願意隨波逐流,知道生活的殘酷,但不願意被迫屈服。

05

雖然痛苦,有時候又不得不忍受,但你知道,你仍在努力,仍在探索,每一次低谷,就有一種反彈。

最令人佩服的從來不是那些只知道忍受痛苦的膽小鬼,你知道黑暗是生命的底色,但也想通過努力為生活添加一抹亮色。

一個人要經歷多少苦痛,才能寫出《人間失格》這部作品。我們看到了喪的文化,也看到了很多人的不幸和悲哀。

也許喪的最大意義是審視我們的生活,它像一面鏡子,反射著我們的內心。

06

你有多久沒有問問你想成為怎樣的人?現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做好迎接未來挑戰的準備了嗎?

人間失格,渴望被承認,希望被認同,幻滅了的真相,很痛苦,不過生活不是為了忍受痛苦,也不是放縱痛苦,而是借著痛苦不斷地磨練自己,品味出生活的真諦。

相關焦點

  • 再讀《人間失格》與《活著》: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愛是最好的答案
    《人間失格》和《活著》這兩本書,都在直面死亡,也都很沉重。它們當中的每一個情節中都寫滿了苦難和苦澀,以至於讀完了,心中那種沉重和苦澀的味道,都久久不能散去。《人間失格》:作者自傳體小說,書中小男孩的經歷,就如同作者本人《活著》:作者創造出的人物形象,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分析辨別《人間失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一部自傳體的小說。
  • 《人間失格》:無痛苦,不人生,痛苦到失去呆在人間的資格
    ——題記我不喜歡《人間失格》,也不喜歡太宰治,我甚至很討厭太宰治的灰暗。我總認為任何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作者本身的影子。然而你討厭的東西往往是你也有的。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是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逆行》、《斜陽》和《人間失格》等。太宰治從學生時代起已希望成為作家,21歲時和銀座咖啡館女侍投海自殺未遂,1948年6月13日深夜與崇拜他的女讀者山崎富榮跳玉川上水自殺,時年39歲。——魯迅評價太宰治作品《人間失格》:這部書是太宰治的絕筆之作,創下了日本史上銷量前三的文學奇蹟,當世無匹。
  • 太宰治與《人間失格》:自由之心與討好型性格之間的拉鋸戰
    或許「麻木」是一種解藥,因為一個人如果意識到自己的悲痛,他會痛苦難當,而且會因為這種覺醒而對悲痛有更加敏感和深刻的體會。可是最痛苦的,你知道是什麼嗎?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就是詳細闡述這種痛苦,而太宰治,就在自由之心與討好型性格之間打拉鋸戰。
  • 人間失格經典語錄
    尤其在大城市裡默默無聞的你,我們很多人覺得自己承受了這個世界太多的傷害和痛苦。其實有的時候,將自己想的渺小點,所有的痛苦就緩解,要知道,無能導致憤怒。三、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其實在太宰治的作品中有這樣一個橋段, 那就是有一個人向自己的朋友講述世人對自己的看法,然後對方說了這樣一句話: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
  • 《人間失格》觀後感
    《人間失格》,就是喪失了成為人的資格,更通俗一點解釋就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是太宰治的最後一部作品,相當於他的自傳,並且,成書之後,他就像書中的主人公葉藏一樣,與愛自己的女人投水自盡。《人間失格》的主人公大庭葉藏,出身富裕家庭,但是卻從未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孩童時代起,他就充滿了對「人」的恐懼,無法與他人完成正常的交流。為了掩飾自己的這種恐懼,他練就了一種偽裝的本領,那就是:在人群中扮演誇張的小丑。葉藏十幾歲後,獨自到東京求學。離開了家庭的約束,他開始加速自己的墮落。
  • 太宰治:人間失格|所謂世間,不就是你嗎?
    在他死前,他的小說《人間失格》發表了。《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人間失格》是太宰文學最傑出的作品,取材於作者自己的生活經歷,寫一個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識分子,飽嘗世態的炎涼,絕望之餘沉緬於酒色,最後自己毀滅了自己。從一定角度揭示了現代日本社會人的異化問題。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因對人生感到絕望而投水自殺。
  • 《人間失格》:人間不值得,不如隨心而欲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發表於1948年,這是一部關於太宰治青年時代的自傳小說。太宰治用細膩的筆觸,告白了自己前半生。在《人間失格》發表後的數月,太宰治便自殺身亡。這本充滿極致頹廢氣息的作品,卻大受年輕人追捧,直到今天。說句實話,讀完《人間失格》後,陷入一種壓抑狀態是通常反應。
  • 人間失格,生活滋味一直如此
    《人間失格》整個合集讀下來,我一次都沒有暗笑過,時而驚嘆人物的悲傷,體會太宰治的痛苦;時而悲傷,我與太宰時隔半個世紀,卻無不一章一節都能找到共鳴;時而共鳴,至暗自流淚在自己剛開始的人生。但我知道的是,太宰最後還是贏了,因為當我正興致盎然繼續看的時候,書尾注釋(未完,,,,此篇是太宰治真正遺作),這種痛苦,完全可以跟其他篇幅相媲美。
  • 《人間失格》:當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時,便徹底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金智英默默感受著家庭與社會的殘酷,葉藏則一直沉淪在痛苦的深淵之中,他們都深受這個社會不友好的對待。書中的葉藏總是以小丑的面目示人,拼命博取他人笑只是為了掩蓋自己脆弱的心靈和卑微的靈魂。他曾這樣講到:「因為我更像一個醜陋的怪物,雖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個人,但社會卻一直將我當做一個怪物。」
  • 《人間失格》| 他依舊痛並熱愛這失格人間
    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在《人間失格》後消失在了人間傅雷說:「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可太宰治不同,《人間失格》裡的葉藏也是。終其一生他們都在用靈魂去撞擊每一次相遇的人,在隱匿著將要迸發的情緒裡扮演者荒誕的喜劇者。那些愚蠢和出醜是他為了迴避更多的恐慌而戴上的面具。面具下是每日戰戰兢兢的痛苦思索,面具上呈現著不合時宜的誇張荒唐和文靜乖巧。撕裂至如此的靈魂是無法創造出一個不受他人幹擾只屬於自己的世界的。
  • 《人間失格》翻拍電影後,為何慘得6.1分?
    這本書近幾年在國內十分暢銷,這種暢銷在新聞爆出「六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在讀《人間失格》」後達到頂峰。就在去年,《人間失格》同名電影在日本上映。但縱觀豆瓣評分,原著每一個翻譯的版本均在8分以上,甚至高達8.9分。而改拍後的電影《人間失格:太宰治和3個女人》卻慘遭滑鐵盧,豆瓣評分只有6.1分,評論區更是不忍直視。
  • -《人間失格》
    (圖源網絡)《人間失格》《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這是一部毀譽參半的作品。軟弱也好,不幸也罷,希望我們能夠多一些包容性,因為真的有些人,活著已經拼盡了全力。《人間失格》算是太宰治半自傳性的作品。整本書主要以心理描寫和感受為主。通過這些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極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全面解釋|人間失格一部滴血的靈魂自白
    杭州書房在我在杭州書房圖書館的各個角落尋找自己喜歡並符合我需求的書籍的時候,路過一個單獨擺出來放得比較低的書架上陳列著《人間失格《人間失格》是一部滴血的靈魂的自白。主角葉藏生性怯懦敏感,對人類生活充滿恐懼與不安,再加上世道的混亂、人情的炎涼,以及家人之間的虛偽和欺騙、校園生活的無聊與無越、社會現實的冷酷殘忍,這一切都使他痛感成為了人世間的「異類」,失去了為人的資格。
  • 《人間失格》中10句經典語錄,直擊人心,「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是《人間失格》裡的一句話。我一直覺得,生活其實並沒有多難,只要你認真生活。但看完太宰治的也《人間失格》後,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抑。我告訴朋友說,看完這本書,覺得自己好像表達不出具體的感受。《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太宰治的遺作。作者通過葉藏的第一人稱視覺,帶領大家進入一個悲劇世界。主人公從小懦弱敏感痛苦,戴上假面是他融入周遭的唯一手段。老師眼裡的調皮可愛學生,家人面前的開心果,女人心中的憂鬱王子,朋友眼中的「傻子」。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無論是否接觸過《人間失格》其書,或者了解太宰治其人,多數人都會有一種感覺,越長大,越強烈。那感覺便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間失格》,是絕對「反心靈雞湯」的,作為一部經典的日本文學,譯者「人間失格」的譯名帶有點哲學的韻味,感覺很有品,但不容易理解。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只因軟弱的靈魂和恐懼的心
    --------題記《人間失格》,這本帶著幾縷頹廢,幾絲憂鬱,幾分惆悵,幾經感慨的書籍,終於在紙張的翻翻合合中落下了帷幕,在主人公「葉藏」那帶著自傳體式的敘述中,他的一生像一把被打開的灰色雨傘,傘面上粘著一些渾濁的雨垢,而傘下卻有張陰鬱的臉,那是一張帶著虛偽
  • 《人間失格》:錯位的人生,需要自我救贖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寫給世間所有在苦痛中掙扎的靈魂太宰治的生命絕唱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很多人並不陌生,它是一個憂鬱且頹喪的故事……一九四八年,他以《如是我聞》再度震驚文壇,並開始創作《人間失格》,書成之後,旋即投水自殺,結束了其燦爛多感而又悽美悲涼的一生。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何須抱歉?
    以前我常聽人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也常聽人說起《人間失格》。那時雖不知「生而為人,為何抱歉」?也不知《人間失格》究竟是怎樣的書。單這寥寥幾字,便使我感到一種悽涼從文字裡侵襲而來。正因這充滿沉悶色彩的字句,我讀完了《人間失格》,心仿如被擲入一顆石頭而蕩起點點漣漪,復又沉入心底,卻並未帶來丁點兒擾人的水花。《人間失格》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間失格》適不適合讀
    其中,太宰治即喪又帥像個貴公子,刷了一波粉絲,其作品《人間失格》也被更多人知曉,那麼,這本出了名喪的書適不適合看。事實上,『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並不出自於《人間失格》一書,也不是出自太宰治,而是出自日本詩人寺內壽太郎的作品《遺書》,太宰治借用於《二十世紀旗手》的副標題,但是這句話確確實實的是《人間失格》主人公,又或者說是太宰治本人的真實寫照。
  • 書評,《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三句話是人間失格中最為經典的三個句子,也是一直被後世人所記得的句子。第一次知道有這樣一本書,就是被那第一句話吸引過來的,那時我高二,正在讀意林。我看到人間失格的簡介,第一個想法是,作者很悲傷。悲傷到他似乎早就已經屬於深淵,早就已經沒有出來的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