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早認知
三皇
中國三皇五帝之說起源甚早。周朝史官作《世本》中,載有三皇世系,與五帝世系。
《周禮·春官·外史》雲:「掌三皇五帝之書。
《孔子家語·五刑解》:冉有問於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刑,信乎?」
《莊子·天運》曰「故乎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
《呂氏春秋·用眾》曰:「夫取於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太平御覽·禮儀部》 「又祭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皆古帝王凡八十一姓。」
《魏書·列傳》「唯有經書。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補王者神智。」
《新唐書·志》至於上古三皇五帝以來世次,國家興滅終始,僭竊偽亂,史官備矣。
《明史·志》禮臣議:「唐玄宗嘗立三皇五帝廟於京師。」
由此可知,從我國歷代文獻記載的三皇五帝說法一致,但《潛夫論·五德志》記載的三皇五帝中三皇都是誰又有不同的意見。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神農、伏羲為二皇。另一皇以燧人、祝融、女媧、黃帝等為不同的考慮。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
伏羲、祝融、神農,出自《風俗通義》;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莊子》、《綱鑑易知錄》
三皇之名根據典籍記載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五帝
帝原指五方上帝,《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戰國後(有說是兩漢)才附以人間歷史人物之名替入。人間的五帝,《孟子》這部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
《五帝德》記載的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呂氏春秋》和《史記·五帝紀》沿用此說。
《戰國策·趙策》和《易·繫辭》提出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人。《莊子》、《淮南子·淑真訓》和《三統曆》亦沿用此說。
《呂氏春秋·十二紀》記載的五帝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亦沿用此說。
《通鑑外紀》和《路史·發揮》引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以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為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上古時期新石器時代的領袖人物,經歷了母系和父系兩個氏族階段。大約六七千年前,黃河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最早達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階段;大約從五千年起,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一些部落,先後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黃河、長江這兩條河流分別稱謂我國的母親河和父親河,亦稱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為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