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大陸,物資匱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臺灣老兵鄧雪桂回湖南老家探親時,看到鄉人日子過得艱苦,不忍袖手旁觀,一時成為了全村的貴人。他不僅挨家挨戶送錢,資助學校,還宴請全村,鄧雪桂把自己所有的力量毫無保留使出來,他也順理成章成為了大家眼中那個條件優越的臺灣人。
鄧雪桂雪中送炭,使得鄉親們感激不盡。自臺灣「解嚴」後,他一共回鄉四次,給族人帶回了不少期待。當時,鄉親也紛紛勸鄧雪桂回鄉發展,儘管牽掛家鄉,或許是在生活久了早已習慣,鄧雪桂並未接受親人的好意。在他最後一次離開家鄉前往臺灣,此後有二十多年再未回來。
儘管如此,鄧雪桂的種種善舉,至今讓鄉親們津津樂道,讚不絕口。在大家心中,遠在臺灣的他一定過著非常優越、高品質的生活。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鄧雪桂90多歲時,突然給身在湖南的侄子鄧友愛打了一通電話,想讓侄子將他從臺灣接回大陸養老。
原來,鄧雪桂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樣,在臺灣有著很好的生活。他25歲跟隨部隊到達臺灣,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被迫遠離家鄉獨自生活。作為家中長子,為了幫父母分擔養家餬口的壓力,鄧雪桂小時候沒有讀過什麼書,所以退伍後,文化程度不高的他,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再加上不是臺灣本地人,他在當地的生活舉步維艱,也沒有娶妻生子。
人到暮年,仍然孤身一人,獨自飄零,到了90多歲還要自己做飯、洗衣,鄧雪桂的臉上寫滿了無奈。他渴望侄子鄧友愛接他回大陸養老,可又擔心自己不再像當年衣錦還鄉,回去後無人照料,因此內心顧慮重重。
不過,這擔心明顯有些多餘,作為侄子,在鄧友愛看來,大伯以前每次回家都對親人關懷備至。在那個物質不充裕的年代,大伯省吃儉用也要給親人帶回溫暖,並且從不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艱難。
此外,在鄧友愛十幾歲的時候,父親得知大伯在臺灣沒有成家,便悄悄在族譜裡把鄧友愛過繼給了鄧雪桂。對於父親默默交付的這份責任,鄧友愛終生不會忘記。所以,鄧友愛表示無論大伯條件如何,都會給他養老送終,這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當鄧雪桂在電話中質問鄧友愛:我沒有錢,你把我接回來會養我嗎?鄧友愛不停點頭應允,他說自己住的房子很大,只要大伯肯回來,家裡房間隨便哪間挑著住。同時他還要給大伯的房間安裝一個空調,並親自照顧他。回想大伯曾對親人無私奉獻,如今身陷困境,正是他最應該回報的時候。因此,無論是為了親情還是感恩,鄧友愛有太多理由擔負起大伯的餘生。
什麼是血脈相連?就是打斷骨頭還連著筋,是隔不斷的情,剪不斷的親。就算山高水遠,就算地老天荒。不管歲月如何握不住,那份天然的親情,會一直等待著你,擁抱著你!祝福鄧雪桂,做善事得好報,擁有安定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