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臺灣老兵一生未婚,渴望回大陸養老,侄子:家裡房間隨便挑!

2021-01-13 凡人大事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大陸,物資匱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臺灣老兵鄧雪桂回湖南老家探親時,看到鄉人日子過得艱苦,不忍袖手旁觀,一時成為了全村的貴人。他不僅挨家挨戶送錢,資助學校,還宴請全村,鄧雪桂把自己所有的力量毫無保留使出來,他也順理成章成為了大家眼中那個條件優越的臺灣人。

鄧雪桂雪中送炭,使得鄉親們感激不盡。自臺灣「解嚴」後,他一共回鄉四次,給族人帶回了不少期待。當時,鄉親也紛紛勸鄧雪桂回鄉發展,儘管牽掛家鄉,或許是在生活久了早已習慣,鄧雪桂並未接受親人的好意。在他最後一次離開家鄉前往臺灣,此後有二十多年再未回來。

儘管如此,鄧雪桂的種種善舉,至今讓鄉親們津津樂道,讚不絕口。在大家心中,遠在臺灣的他一定過著非常優越、高品質的生活。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鄧雪桂90多歲時,突然給身在湖南的侄子鄧友愛打了一通電話,想讓侄子將他從臺灣接回大陸養老。

鄧雪桂

原來,鄧雪桂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樣,在臺灣有著很好的生活。他25歲跟隨部隊到達臺灣,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被迫遠離家鄉獨自生活。作為家中長子,為了幫父母分擔養家餬口的壓力,鄧雪桂小時候沒有讀過什麼書,所以退伍後,文化程度不高的他,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再加上不是臺灣本地人,他在當地的生活舉步維艱,也沒有娶妻生子。

人到暮年,仍然孤身一人,獨自飄零,到了90多歲還要自己做飯、洗衣,鄧雪桂的臉上寫滿了無奈。他渴望侄子鄧友愛接他回大陸養老,可又擔心自己不再像當年衣錦還鄉,回去後無人照料,因此內心顧慮重重。

不過,這擔心明顯有些多餘,作為侄子,在鄧友愛看來,大伯以前每次回家都對親人關懷備至。在那個物質不充裕的年代,大伯省吃儉用也要給親人帶回溫暖,並且從不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艱難。

鄧友愛

此外,在鄧友愛十幾歲的時候,父親得知大伯在臺灣沒有成家,便悄悄在族譜裡把鄧友愛過繼給了鄧雪桂。對於父親默默交付的這份責任,鄧友愛終生不會忘記。所以,鄧友愛表示無論大伯條件如何,都會給他養老送終,這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當鄧雪桂在電話中質問鄧友愛:我沒有錢,你把我接回來會養我嗎?鄧友愛不停點頭應允,他說自己住的房子很大,只要大伯肯回來,家裡房間隨便哪間挑著住。同時他還要給大伯的房間安裝一個空調,並親自照顧他。回想大伯曾對親人無私奉獻,如今身陷困境,正是他最應該回報的時候。因此,無論是為了親情還是感恩,鄧友愛有太多理由擔負起大伯的餘生。

什麼是血脈相連?就是打斷骨頭還連著筋,是隔不斷的情,剪不斷的親。就算山高水遠,就算地老天荒。不管歲月如何握不住,那份天然的親情,會一直等待著你,擁抱著你!祝福鄧雪桂,做善事得好報,擁有安定的晚年!

相關焦點

  • 「結婚5年回娘家,我的房間已經被小侄子佔領,連客人都不算」
    文\好孕姐對於家裡有兄弟的女性來說,最悲哀的是,等出嫁後,慢慢的會發現自己沒有娘家了,再回娘家真的就是客人。「結婚5年回娘家,我的房間已經被小侄子佔領,連客人都不算」這一段時間,天氣變冷了。王女士給爸媽買了棉衣棉鞋,給小侄子買了玩具和牛奶回娘家,想著趁休假好好陪爸媽幾天。但是王女士回到自己房間發現自己原有的東西所剩無幾,衣櫃裡的衣服也沒有了。
  • 「靈魂擺渡人」擺渡兩岸割捨不斷的牽掛 送老兵「葉落歸根」
    他從胸前背包裡小心翼翼地拿出臺灣老兵張伯伯的骨灰罈。前來接機的是張伯伯90歲的弟弟,抱著泣不成聲的老人,劉德文安撫道,「回家了,是喜事。」這是一條臺灣老兵生前魂牽夢縈的回家「團聚」之路,這樣的路,臺灣高雄祥和裡社區裡長劉德文十幾年裡走了無數次。
  • 在大陸生活了十來年的臺灣人,講出了臺灣經濟的真相
    關於臺灣的經濟總量、人均GDP、物價、健保等等方面,很多大能已經回答過了。但我想以一個2004年就到大陸,每年只回臺灣幾周,現在快搞不清楚自己是臺灣還是大陸人(確切地說是我回臺灣時,所有人聽我說話都問「你是大陸/中國來的吧?」
  • 臺灣網友稱從大陸回臺像回原始社會 嘆網際網路發展太落後
    原標題:臺灣網友稱從大陸回臺像回原始社會 嘆網際網路發展太落後   近日一篇名叫《上帝大概是把臺灣給遺忘了吧?》的帖子火遍各大論壇,繼而引發網友連日熱議。事情的起因大概是:2016年1月26日,一位生活在大陸的臺灣人——天涯網友@中華阿靚根據自身經歷,從移動辦公、訂餐、娛樂、出行、就醫、購物等方方面面,向大家展示兩岸網際網路發展水平的差異。
  • 臺灣人稱從大陸回臺像回原始社會 嘆網際網路發展太落後
    作者認為,大陸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技術,使人們幾乎可以藉助一部手機搞定一切,反觀臺灣人一切的活動還停留在「依靠身體的移動」來完成。在作者看來,離開大陸發達的網絡世界回到臺灣,有點回到原始社會的感覺。《上帝大概是把臺灣給遺忘了吧?》一文摘編如下:臨近年關,一家人張羅著回臺灣過年,妻子開玩笑說:「從中國回臺灣,就像回到原始社會。」
  • 1981年,臺灣少校駕戰機回大陸,獲得65萬元獎勵,他後來生活怎樣
    他是臺灣同胞的代表,用他的詩表達了對祖國的綿綿思念,渴望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詩人表達思念祖國的方法,蔣介石逃到臺灣時帶走了很多軍隊,他們中有很多人的家鄉都是在大陸,軍人對家鄉的思念更加直接,例如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空軍黃植誠,他直接駕駛飛機飛回大陸。
  • 當九旬老兵再次唱起《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中國人民志願軍50軍148師444團警衛連」2020年10月23日,在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一老舊的民房裡,90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廣田,一字一頓地向前來慰問的監獄領導說出自己的部隊名稱。
  • 打破堅冰第一人:1986年,他突然駕駛飛機從臺灣飛向大陸
    中華航空對飛行員的福利待遇很好,彼時,王錫爵在臺灣已經成家,生活條件上十分優越,家庭和諧幸福,但舒適的生活並沒有磨滅他思鄉的愁緒。夜深人靜時,王錫爵躺在床上卻經常無法入睡,他總是回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是不是已經年邁失去了經濟來源,他們還活著嗎?自己親如手足的兄弟姐妹,他們過得還好嗎?
  • 歲久此地還成家——記浙籍臺商陳旭偉的「去與回」
    1989年,由於恰好符合臺灣老兵帶一名親屬返臺的政策,14歲的陳旭偉跟隨爺爺到了臺灣,直到去年,95歲高齡的爺爺去世。「葉落歸根,爺爺的骨灰一半留在臺灣,一半帶回永康老家。」陳旭偉說,比起祖輩的離別痛楚,他今天能在兩岸之間往來自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剛到臺灣時,陳旭偉正是上初二的年紀。
  • 他駕機叛逃臺灣,定居美國後渴望回大陸,刑法如何判罰?
    讓這些人早點看清現實,迷途知返,看看叛逃臺灣的空軍飛行員吳榮根,如今孤獨無依地落魄美國的下場,想回家鄉落葉歸根,又不敢面對等待他的牢獄,悔恨莫及!但此人缺乏革命戰士的奉獻精神,對金錢充滿渴望,枯燥的訓練生活讓他有了尋求刺激的想法。當時國民黨特意安排了一些聲音甜美的播音員,通過電臺播報去臺路線和方案以及誘人待遇,動搖那些意志不堅定的人員。吳榮根多次偷聽敵特的電臺,漸漸被灌輸了叛逃的想法。
  • 臺灣義勇隊及武警退役老兵賴武華的情結
    臺灣義勇隊及武警退役老兵賴武華的情結 □段勇彬 在新羅區東城街道龍巖天后宮附近,有一間並不算起眼的店鋪,說起它的主人,在巖臺胞臺屬及來巖臺胞臺屬中,一多半的人都會說,「他呀!認識啊!不少事情還得找他諮詢幫忙呢。」他就是新羅區政協委員賴武華。
  • 愛心送進光榮門 圓夢老兵微心願
    從汪金寶居住的碧山村到配發助聽器的城關有15裡路程,90歲的老兵偷偷提前了2個小時從家裡一路走來。發生在黟縣殘疾人綜合服務大廳的一幕讓人感慨萬千。12月17日,黃山市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縣殘聯和縣善巧公益志願者協會,開展「愛心送進光榮門—情暖老兵,圓夢微心願」活動,為5位平均年齡在82周歲以上、患有聽力障礙的老兵免費配發助聽器,幫助他們重回有聲世
  • 臺灣———我打包裝進腦海裡的又一個旅遊勝地
    臺灣的水果特甜,進口的東西比大陸便宜,如:瑞士表、鑽戒、義大利產的巧克力等等,甚至比香港還要便宜,但是一般的東西都比大陸貴很多倍。每次購物付款時,臺灣人都會說:「謝謝。」臺灣人很有禮貌,是我對臺灣的第三個印象。
  • 張學良去臺灣後到死都沒再回大陸,只因此人對他說了兩句狠話?
    1958年11月23日,蔣介石在臺灣秘密召見了張學良,在談話中蔣介石對當年的「西安事變」仍然不能忘懷,期間蔣介石說:「西安事變,對於國家的損失太大了!」 那麼張學良為什麼一生都沒能再回大陸呢?其實張學良在晚年是很想回到東北家鄉看看的,但最終卻沒能成行,這又是為什麼呢?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上臺。不久後,李登輝宣布解除禁令,恢復了張學良的自由,並允許他隨意走動,張學良對李登輝很感激。但是,張學良也很清楚,此時兩岸關係緊張,自己不適合立即去大陸。
  • 愛臺灣電影,是我一生堅持最久的事
    印象裡,我記得有個學生的作業是在從家裡回學校的火車上寫的,她說她父母在她小的時候離婚,從此她就與父親為敵,不再說話。她上大學時,父親來車站送她,她頭也不回地走了。當她在我的課上看到《搭錯車》後,她給她父親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的歉意。她在作業裡說,父親收到信後,在單位裡幾乎哭了一天。然後是她五一假期時回唐山與父親和解。
  • 福建臺企組團回臺灣徵才 應聘者:去大陸發展是趨勢
    福建臺企組團回臺灣徵才助臺灣青年走上更大舞臺閔 喆「臺灣年輕人圓夢,買房買車,從廈門開始。」「福州生活成本低,對臺胞臺資有很多優惠政策。」這是二三十年來,大陸臺資企業首次如此大規模地回臺招賢納士。廈門臺資企業協會會長吳家瑩表示,臺企回臺徵才,可以滿足臺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能幫助臺灣青年就業,實現夢想。上個月,大陸海南航空公司在臺招聘,報名者超過錄取名額的20倍。
  • 臺灣在哈哈鏡中看大陸?感受兩岸民間認知差
    兩岸關係冰封逾一甲子,即使「三通」開放已經6年,仍有70%的臺灣民眾沒有去過大陸,這60多年的時間距離,遠遠勝過臺灣海峽的空間距離,是一層難以戳破的「微妙的紙」。在兩岸對立的年代,臺灣民眾了解的訊息來自國民黨當局灌輸的大陸落後印象;而在兩岸1987年剛開放時,伴隨老兵探親潮,也帶動了臺灣民眾前往大陸觀光、考察、經商。
  • 離家77年 97歲臺灣老兵找回四川家人(組圖)
    2017年4月11日,四川瀘州,四川老人李嘉猷與在臺灣的舅舅、97歲臺灣老兵胡定遠進行視頻聊天。胡定遠年輕時被抓壯丁抗日,隨後前往臺灣。離家77年,他一直思念遠在四川瀘州的家鄉,他尋親的故事牽動無數網友的心。
  • 後窗丨臺灣「尋三代」的大陸之旅:我們是兩岸飛行的蝙蝠
    「外婆那一代人比較清楚自己是誰,他們一輩子也不屬於臺灣,每天都在想著回去,沒有歸屬感;父母這一代一生都在臺灣奮鬥,他們已經漸漸融入了臺灣人的圈子,但還是知道自己的根在大陸;但我還在尋找『我是誰』,很多人都問我們有沒有認同感,我在想你們說的認同是認同什麼?我應該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