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灣在哈哈鏡中看大陸?感受兩岸民間認知差
3月14日,「1600熊貓世界之旅·臺北」第二階段展覽在臺北展出,新登場的200隻臺灣「黑熊」與原來的1600隻紙熊貓大軍一起搭乘臺北捷運地鐵,前往臺北「兩廳院」準時與觀眾相見。新華社#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李寒芳 發自臺北
「陳年茶葉蛋攻佔大陸微博」,這是臺灣《聯合報》形容近來「茶葉蛋」事件的一句話。
「茶葉蛋」有多火?連維基百科全書都收錄了相關詞條:指的是對臺灣綜藝節目和談話性節目對大陸社會現狀的討論,其中包含臺灣人對大陸經濟、社會、地域習慣和消費水平等各方面的誇張評論,是對以上種種言論的統稱。
「茶葉蛋」源自臺灣某電視臺三年前播出的一期綜藝節目,嘉賓在節目中稱大陸百姓收入低消費不起茶葉蛋。這期節目當年即被大陸網友截圖上傳,但如今老話題被再提,所引發的熱議和反響都遠遠超過當年。
「《蟲蟲危機》被翻譯成《無產階級貧下中農螞蟻革命史》」
事實上,像「茶葉蛋」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記者在臺灣駐點採訪多年屢見不鮮。
記得2008年一次在臺南採訪,記者背著沉重的大單眼相機東拍西拍,一位40歲左右的人士聽到我的口音,便主動搭話問:「你們大陸現在還沒有賣卡片機(主要指機身較輕、超薄時尚設計的數位相機)的吧,女生還要背這個,真不容易。」見記者一臉錯愕,他又安慰地補充道:「我們現在臺灣很多人都有了,大陸比較落後,可能過幾年也會有。」
兩岸關係冰封逾一甲子,即使「三通」開放已經6年,仍有70%的臺灣民眾沒有去過大陸,這60多年的時間距離,遠遠勝過臺灣海峽的空間距離,是一層難以戳破的「微妙的紙」。在兩岸對立的年代,臺灣民眾了解的訊息來自國民黨當局灌輸的大陸落後印象;而在兩岸1987年剛開放時,伴隨老兵探親潮,也帶動了臺灣民眾前往大陸觀光、考察、經商。那時大陸經濟社會剛剛開放,老兵們固然有對大陸山河壯麗、重返故裡的喜悅震撼,但卻印象不盡美好,比如,一些後來未重訪大陸的人口耳相傳的形象,仍是一個街上行人身著藍黑色衣服的自行車王國,一個需要用糧票飯票行天下的計劃經濟年代。
一位臺灣網友介紹道,他的一位老師曾宣揚,大陸現在「殺女嬰」的現象非常嚴重,造成性別比例嚴重失衡,有的地方許多男人,甚至10個男人娶1個老婆。這位網友細究老師的「證據」:原來是十多年前老師的一位學界朋友在大陸某邊遠山區做過田野調查,回來後告訴他的。臺灣網友表示,即便相信那位學者觀察到的可能都是真的,料想也是以偏概全的。「十多年前的一個小山村,不足以代表十多年後的整個大陸」。
如果說,這樣的言論「始作俑者」是一葉障目或故意為之,那麼受眾卻為何津津樂道呢?
有業內人士表示,傳播者,包括臺灣新聞和綜藝節目上的嘉賓,甚至經常來往大陸的藝人談及大陸時的誇張誤導甚至妖魔化言論,固然有情不自禁的優越感,然而也是因為有受眾市場。為博眼球吸引受眾,一些媒體選擇「出位」報導。而這樣的不負責任言論,又進一步畸形催生了受眾市場的發育,有些在網絡上以訛傳訛,「謊言傳播一千次幾乎成了真相」。
在臺灣的臉書和論壇網站上有一個經久不衰的帖子:吐槽大陸的電影翻譯。裡面列舉:《蠟筆小新》大陸叫《一個低能兒的故事》,《海底總動員》大陸叫《海底都是魚》,臺灣的《蟲蟲危機》大陸翻譯成《無產階級貧下中農螞蟻革命史》(實際翻譯為《蟲蟲特工隊》)。
「老共好陰險,把我們的魚都凍死了!」
其中,有一些「奇葩言論」來自於「獨派」、綠色團體對大陸的抹黑。
2008年以前,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島內「藍」「綠」對立加劇。民進黨當局一意推行「去中國化」並以此劃線,從大街上的標語牌,到廣播、電視、報紙、網際網路上的廣告或報導,都大有點「談『藍』色變」的意味。黨派政治的氣候中,「綠色威權」甚囂塵上,「愛臺灣就要愛陳總統(陳水扁)」成為政治標牌,與大陸來往就會被扣上「不愛臺灣」的罪名,一些堅持統一、反對「臺獨」的島內媒體受到打壓,臺灣電視臺也被限制與大陸合作或購自大陸的節目……
而時至今日,這些「獨派」的言論也在影響著民眾,尤以臺灣南部的地下電臺為甚。
中天電視臺已經停播的《全民最大黨》節目曾有一個橋段,非常形象地演繹了南部地下電臺的這種風格,例如,颱風來了吹倒了路邊樹、家裡的貓出去打架被欺負了等,都可以歸結為「攏是阿共(共產黨)的陰謀啦!」陳水扁家庭爆出「海角七億」弊案,在瑞士轉移大量資金時,仍有聽眾不忘扯上對岸,打電話到電臺說:「都是阿共仔的陰謀,與瑞士聯手要消滅民進黨。」
記者的一位同行一次到蝨目魚的主產區臺南學甲採訪時,聽到一個真實故事。蝨目魚不耐低溫,一到颱風天就容易凍死。「綠色」電臺說,這次冷空氣是大陸那邊都打開空調,朝我們開冷氣,把我們的魚凍死的。南部的阿公聽後氣衝衝地衝出房子,指著大陸的方向破口大罵:「你們老共好陰險,把我們的魚都凍死了!」
「他們的經驗 衝擊我的生命地圖」
「從北京到杭州,我的大陸女友花了16個小時,中間穿越了好幾個歷史名城,穿越了長江黃河,而我從前卻以從臺北到高雄短短的距離沾沾自喜。」——臺灣《旺報》「臺灣人看大陸」徵文中,一位署名Yatsen Chang的臺灣學生發表了這篇題為《他們的經驗 衝擊我的生命地圖》的文章。文中還舉例說,一位內蒙古的同學介紹:「從北京到我家,你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一道交界,走著走著就沒有樹了,眼前是一片開闊的草原,然後沿途會經過幾個城市,城市的邊界十分明顯。」
Yatsen Chang表示,他的這群同學,都來自江南塞北,在北京齊聚一堂。「他們的經驗,衝擊著我的生命地圖」,在他們的地圖中,城市和鄉村是有明顯交界的,地理課本上念到的每一條氣候分界,每一道風景線都曾經收入在他們的眼帘。
年輕的世代如何看待大陸?身體力行的接觸無疑是最震撼的。除此之外的間接管道呢?臺中的學生劉奎汶說,很難從臺灣的媒體看到客觀的大陸新聞,因為都已經被臺灣媒體刻意篩選過。劉奎汶表示,在臺灣能看到的關於大陸的報導,主要是像地溝油、毒奶粉等事件,並且媒體會對這種新聞加強力道地去強調,甚至在報導中加入特定情緒,使報導更加生動。換句話說,臺灣媒體認為臺灣人只想聽到大陸不好的消息,對好的事情就常表現出掩耳盜鈴之行為。
當然,以記者的從業經歷看,不客觀、佔據一定立場的臺灣媒體仍然是少數。例如,大陸發射「神十」、舉辦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召開兩會與十八大等重大新聞,都佔據了臺灣不少媒體的重要版面甚至頭條。
談到臺灣媒體上屢屢出現的大陸負面新聞,劉奎汶說,「臺灣好人多還是大陸壞人多」這是不能相比較的。「大陸的土地大我們多少倍,人口是我們的多少倍?要爆發大事件的機率會是我們的多少倍?」
「大陸像胖虎 臺灣像大雄 兩邊剎不住車怎麼辦」
「大陸像胖虎,臺灣像大雄,兩邊剎不住車怎麼辦?」3月31日服貿(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宣傳列車進入臺灣政治大學校園時,一位學生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小米手機3在臺灣發布,第二天基本上了所有臺灣媒體,包括深綠媒體的頭條;微信在臺推出僅3天後,就躍升全臺APP下載排行榜第一名;臺灣僅2300萬人,但淘寶臺灣註冊會員已正式突破100萬名;《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在島內熱播,也讓臺灣社會開始驚呼以往被臺灣引領的大陸娛樂,原來已經如此茁壯成長……
如果仔細閱讀在臺灣立法機構前抗議學生中流行的「反服貿」懶人包(懶人包,即對其中內容的簡明介紹),會看到裡面充斥著這樣的不實言論:600萬新臺幣全家移民臺灣、計程車「小黃變小紅」、大陸「控制臺灣物流、臺灣媒體」……
這是另一個視角下的臺灣看大陸。如果說「茶葉蛋」中的臺灣看大陸,是哈哈鏡中的「壓縮、拉低」的小矮人,那另一個「看大陸」則是「膨脹、拉高」的巨人。以此次服貿協議在臺灣引起的學運風潮來看,背後的一個因素就是擔心大陸的經濟滲透,「鯨吞蠶食」臺灣。
臺灣指標民調1月31日曾公布統計數據,裡面就臺灣民眾對大陸整體印象進行調查。數據顯示, 86.6%民眾認為大陸實力「強大」、68.3%以「成功」形容大陸的整體表現。
指標民調公司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兩岸即便能夠保持良性互動,還需要一些時間,才可能化解兩岸60餘年的對峙氛圍,未來應經由民間社會互信的建立與累積,建構出兩岸政治互信的基底。
臺灣交通大學學生陳燕珩說,就連臺灣小小的校園群體中,都存在著南北部的文化差異,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對岸幅員廣大、13億人口的大陸。「兩岸的歷史發展和社會構架不同,在許多面向上有不同的表現,那是正常的。交流讓我們接受彼此的差異,但下一步應該嘗試理解差異的原因,而非陷入無盡的比較之中。」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