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春日辭官回鄉,遇北歸大雁,寫下首思鄉詩,最後5字太動情了

2020-12-14 每天讀詩詞

在古詩詞中,思念家鄉之情一直是最常見的主題。古代山高路遠,車馬很慢,「千裡江陵一日還」也都是詩人筆下浪漫的誇張,所以那時候一旦離開家鄉,便不知道何時何日再能返回。沒有網絡電郵,更沒有視頻聊天,有的只是一紙書信跨越千山萬水,歷經數十個晝夜才能到達對方手中。所以在古人筆下,那淳淳的思鄉之情,歷經千年也總能打動我們我們心中最脆弱的感情。

經常讀詩詞的人或許發現,秋日裡思鄉之詩詞特別多,比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當然秋日中的中秋節月圓之夜,思鄉之作更是不勝枚舉,比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春日裡,百花盛開,鶯歌燕舞,當是踏青賞花、寄託一年中希望的日子,思鄉之情也就很少有就會在心中浮現出來。可對於遊子而言,當春夜深了,靜聽花開、凝望落紅的瞬間,思鄉之情便如那暗香般侵入內心。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便是一首春日裡的思鄉詩,讀來讓人若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一起來讀一下:

春雁

明代: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裡長。

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這首詩是明代文學家王恭的一首詩,王恭是福建人,明代第三任皇帝朱棣時期的文官學者,永樂四年他因才華出眾被舉薦至京城為官,任翰林侍詔,期間他參與修訂了《永樂大典》,為中國文學做出了突出貢獻。可是不久他便厭倦官場仕途,於是索性辭官南下還鄉。而這首詩便是他春日還鄉途中,路經湖南衡陽界,被路途春色和天空北歸大雁之景所感觸而寫。

從京城北京到福建老家,可謂山水殊異,風土飲食更是大不相同。這一次他厭倦仕途獲準歸家,自然是欣喜萬分。在途經衡陽的時候,突然感覺春色盎然,不覺感慨萬分。此時天空中幾聲雁鳴,仰而視之,它們正成群結隊跨越千山萬水往北飛去。

衡陽,地處長江、洞庭湖以南,湖南南部,湘水穿域而過,南嶽衡山巍峨千年,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筆中的嚮往之地,也是大雁南歸的棲息之所。傳說秋天一到,大雁南飛,到了衡陽便在此歇腳過冬,第二年春天便在此北還,所以衡陽衡山中有「回雁峰」,它是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瀟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也源於此典故。

當然春天到了,大雁成群北還,也便是衡陽之地春日中獨特的風景了。詩中第一句「春風一夜到衡陽」是誇張更是做內心期盼已久的欣喜。冬去春來,時節輪轉,從來不是一夜之功,但這裡說一夜就到了衡陽,顯然是大雁期盼已久的心情寫照,終於等到春回大地,可以啟程北歸了。字面之外,這也是詩人的期盼,終於踏上回家之路,遠離廟堂,南歸鄉野。

第二句「楚水燕山萬裡長」,楚水指的是南方楚國(湖南、湖北等地)也就是南方的山水,而燕山則是指北方山川。楚水燕山互文見義,卻在距離上相隔萬裡之遙。

第三、四句「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是詩文中的高潮,思鄉之情、歸家之樂噴湧而出。而詩文巧妙之處更在於用大雁不辭萬水千山北還,來表達家鄉才是最讓人踏實、最美好的歸宿。其實文中的大雁不就是詩人自己嗎?不要怪春天一到大雁就紛紛北還,江南之地,管弦絲竹、山水曼妙、香草美人雖好,但畢竟是他鄉,自己不過是個無處安身的過客而已。還是要回到家鄉,那裡才是最踏實的棲息之所。

相信這首詩也寫進了我們遠離家鄉,出門在外為事業、學習拼搏奮鬥的遊子心中。在他鄉一個人忍受著所有壓力,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是最想家的時候,夢裡面我們曾無數次回到家中、回到小時候、回到父母身邊,想必此般夢境是最不願意醒來的吧,那熟悉的泥土味道、那朝思暮想的媽媽做的飯菜、那萬般嫌棄卻習以為常的嘮叨……

若不是為了生活,誰又會選擇背井離鄉呢?雖說高鐵飛機再遠也能當日抵達,但也無法取代親人時時刻刻的陪伴。這個春日,疫情還未散去,或許你還宅在家中,或許你已經離家復工,不管怎樣,珍惜陪伴家人的時光吧。

文章為原創,未經許可嚴禁轉載,私自轉載若發現將舉報投訴到底。尊重原創,記得點讚哦!

相關焦點

  • 《渡漢江》是誰的詩,首句中「斷」字準確嗎,詩人是怎樣的心情?
    因為關於《渡漢江》這首詩的作者,在歷代詩歌編纂者的詩集裡,將這首詩歸到了兩個人的名下:一是李頻,一是宋之問。因此把詩中的關節搞清楚了,閱讀障礙就掃清了,詩意也就就順理成章。《渡漢江》原詩如下: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 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依靠什麼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已經進入仕途的人都會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沒有人會隨隨便便離任或辭官。況且,在古代,上級也不允許官員隨隨便便辭官,哪怕被貶,被發配到蠻荒之地,也不能說走就走。要想辭官,必須給出正當理由。厭倦官場的人如果提出兩種理由,通常情況下,上級不會過於為難辭官者。
  • 一位唐代詩人寫下一首詠柳詩,因為詩作太有名,而被人們傳唱千年
    春回大地,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每看到大地上的春色,不覺會讓人駐足欣賞映入眼帘的春日風景。當柳樹垂下一條條嫩綠的枝條,腦海中自然而然的會浮現出一首讚美柳樹的詩歌,一位唐代詩人寫的詠柳詩。我潛意識裡產生一個想法:對於眼前的美景,一定要好好的再去解讀這首詠柳詩。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 衡陽耒陽知縣徐璣,辭官返鄉;循嶽飛足跡,寫下千古名句!
    徐璣,康熙1697年9月生於鄱陽縣凰崗鎮,字愚谷,號陶村公。雍正1729年由邑稟生(註:食俸的秀才)中舉,雍正庚戌年(1730年)進士(三甲進士),擔任湖南耒陽縣知縣,後復補河南嵩縣知縣,乾隆丙寅年(1746年)49歲時徐璣患眼疾,於是辭官回鄉,可是回鄉後族人不允許其建造房屋,這是為什麼呢?
  • 柳宗元的一首冷門思鄉詩,最後14個字太感人,看哭了多少遊子!
    在南方那山水之中,無論初夏秋冬,他曾多少次登上高山,望穿煙水,渴望北歸回到家鄉,回到長安城中。正是柳宗元後半生這種內心無比的痛苦惆悵,才讓我們有機會讀到讓人驚豔的作品。在永州和柳州的那十幾年歲月裡,柳宗元將才華託付山水之中。瀟湘路遠,葉落長安道,那路的盡頭是柳宗元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守望。
  • 初唐第一田園詩人,他的這首詩,奠定了五言律詩的基礎
    隱居山林的初唐第一詩人王績是隋末唐初的文人,按照全唐詩的編輯來說,是把他歸為「初唐」詩人的。像很多大詩人一樣,他自小就是一個「神通少年」,才華橫溢,他一生愛自由,嗜酒如命,自稱「五鬥先生」(喝酒按鬥來計算)。
  • 李賀16歲寫下一首詩,開篇7個字氣吞山河,最後兩句讓人落淚
    李賀,字長吉,中唐赫赫有名的詩人,有人稱他是繼屈原和李白之後,又一個浪漫主義詩人,這一點無法反駁。但是,他的浪漫與李白不太一樣,李賀常用些險韻奇字,以鬼仙為題材,想像力極其豐富,給人一種詭異華麗之感。如果說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那麼李賀就是鬼才,所以他被稱為「詩鬼」。
  • 賀知章《回鄉偶書》,許多人只知其一,卻不知其二
    賀知章有兩首詩我們是耳熟能詳的,因為《唐詩三百首》的節選幾乎都少不了這兩首詩,一是《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天寶三載(公元744年),賀知章辭官回鄉,唐玄宗贈詩,皇太子率百官餞行。
  • 上萬隻大雁北歸,牡丹江畔鳥羽翩翩
    近日,隨著天氣轉暖,牡丹江寧安市渤海鎮拐灣子村迎來大批遠道而來的「美麗客人」——大雁,上萬隻豆雁為主的候鳥將在此停留半個月左右,然後繼續往北遷徙。大雁又稱豆雁,大型候鳥,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喜歡群居水邊,每年春分後,飛回北方繁殖,秋分後飛往南方越冬,在長途旅行中,雁群常常排成人字形和一字形,一邊飛一邊發出嘎嘎的叫聲,大雁的這種叫聲起到互相照顧,呼喚、起飛和停歇的信號作用,據了解,今年大雁比往年來的要早半個月。長空雁叫,萬羽翩翩,展現出一幅美不勝收的生態美景。
  • 每日好詩詞|詩人江波詩詞5首:春歸漱玉透花寒
    水鏡雲羅梅柳動,春歸漱玉透花寒。《排律·獨行山中見景有抒》文/江波(四川)流泉雪照綠依隨,旭日朝行地脈肥。懷珠蕩子尋仙去,鼓瑟蒼生喜客歸。我輩殷勤安大業,從容嘯傲護春暉。《七絕·春日即景》文/江波(四川)桃花竹葉兩情歡,翠引桑林樂墨蘭。
  • 安史之亂結束,杜甫寫下人生最開心的詩,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本文就讓我們透過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去感受那個戰亂年代好不容易的還鄉之喜。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史朝義兵敗自縊,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多年漂泊他鄉的杜甫,聽聞這個消息後,便不禁驚喜欲狂,脫口而出了這首七言律詩。因為此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詩人無比喜悅的心情。
  • 詩人如何描述孤獨與寂寞,有人寫下藏頭詩,有人連寫5個「獨」字
    詩的一開始構建了一個很大的場面,千山、萬徑,但是接下來一個絕字、一個滅字把在這樣一個宏大的場景中可能出現的生物排除掉了,沒有了飛鳥,沒有了人跡。設置了一個蒼涼嚴酷的環境,然後鏡頭拉近,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現了孤舟,孤舟上只有一個人,在那裡執竿垂釣。
  • 王昌齡最著名的送別詩,情真意切,最後七字道出詩人不變的初心
    王昌齡是一名優秀的邊塞詩人,他生於唐朝,因擅長寫七絕詩而被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他出身貧寒,他的一生經歷了不同的角色轉化,他當過農民,種過地,也到過嵩山學過道,他懷揣著夢想出徵邊塞,也高中進士當過校書郎,他出生在繁盛的大唐,他有著愛國的夢想和遠大的抱負,他渴望建功立業,自願前去邊塞保衛邊疆。他在大漠度過了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日子雖然艱辛,卻鍛鍊了他的意志。
  • 唐詩和詩人的故事:孟浩然詩中歲月溫柔,王勃不忘鼓勵自己
    「少年安得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當天才詩人李賀一揮而就地寫下這句勸年輕人珍惜時間多讀書的詩句的時候,想來,他不會想到千年之後的今天,會有作者以他的這句詩詞為書名,寫下包括李白在內的12位詩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 不知名詩人寫下一詩,短短4句卻成名篇,其中一句更是至理名言!
    唐末五代十國詩人王貞白,便曾在此讀書求學。那麼他的這首詩具體寫了什麼呢?《白鹿洞二首·其一》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首先,詩的第一句「讀書不覺已春深」,即因為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就快要過去了。這句詩最值得我們剖析的便是詩人的心理活動。從「春深」二字,我們可以得知時間是到了春末、晚春。再結合「不覺」二字,我們便可以知道詩人是每天都讀書入神,全然忘記了時間的變化,以致於最後是不經意中猛然發現的春天就快要過去了。
  • 詩人一生坎坷,落寞中「愁中卜命看周易」,寄託了怎樣複雜的心境
    大唐時期是詩壇鼎盛的時期,詩人們各顯神通,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是的題材也豐富多彩,有「邊塞詩」、「懷古詩」「詠物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等。劉長卿是中唐詩人,也是「田園派」的代表人物,他最擅長的是五言絕句,多通過描繪山水田園景色來抒發憂鬱的心情。
  • 68歲的陸遊面對風雨大作,寫下了這首豪邁悲壯的詩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陸遊的詩,說道陸遊,大家都為他和表妹唐婉的悲劇愛戀而可惜。他寫過很多優秀的詩篇,寫過夢有關的詩,有《記夢》《夢中作》、《殘夢》等等。這首詩是與夢有關的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首詩短短四句,居住在偏僻的小村,夜晚睡夢中,詩人不忘奮勇殺敵,報效國家,全詩充滿著悲壯情懷,透著英雄的壯志難酬的失意。
  • 王安石的詩《春日》賞析
    《春日》冉冉春行暮,菲菲物競華。鶯猶求舊友,雁不背貧家。室有賢人酒,門無長者車。醉眠聊自適,歸夢到天涯。整首詩的意思是:日子慢慢到了暮春,植物競相開放,一派繁華。鳴叫的鶯鳥好像在求喚舊友,棲在梁上的燕子也不嫌棄人家的貧賤。我家裡有的是濁酒,門外沒有長者拜訪的車轍。喝醉了就仰頭睡覺,在夢境裡去遨遊遠在天涯的人生之夢。王安石的這首詩流露出頹廢、抑鬱的情緒。
  • 僅14字很霸氣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這樣一首被忽略了一半的經典詩,它就是清代文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這首詩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算熟悉,但其中的一聯大家應該不陌生,它就是: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多年以來這14個字常被很多人掛在嘴邊,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上一聯更霸氣。
  • 清代一詩人夜晚見河中漁燈,突發奇想寫下一首詩,竟成千古名作
    在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有這樣一位詩人,雖然史書工筆留給他的筆墨並不多,但憑藉著一首詩,他開始了自己留名青史的歷程。這位詩人就是查慎行,這首詩就是《舟夜書所見》。關於查慎行《舟夜書所見》這首詩,其實還有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