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如李鴻章,富如盛宣懷,子孫如何走上末路

2020-12-12 騰訊網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

說這話的是民族英雄林則徐。意思再明白不過:不要給子孫後代留財產。

1

盛宣懷:兒子一晚輸掉上海100棟樓

清末中國有兩大富豪:一個是胡雪巖,另外一個是盛宣懷。胡雪巖晚年破產,至此之後,盛宣懷就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首富。

1916年盛宣懷去世,留給子女的資產至少高達幾千萬兩白銀(當時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費是十幾兩)。

由於盛宣懷的前3個兒子都夭折了,所以盛宣懷一生非常疼愛老四盛恩頤。盛宣懷去世之後,盛恩頤順利繼承了大部分家產。

盛恩頤非常喜歡賭錢,他曾經一個晚上把上海一百棟樓輸給了當時浙江督軍盧永祥的兒子盧筱嘉。這一百棟樓如果放在今天價值至少幾百億。

盛恩頤沒錢用的時候,就讓傭人把家裡的古董往當鋪送。最終幾十年就把盛宣懷攢下的龐大家產給敗光了。

晚年的時候,盛恩頤已經窮困潦倒,成為了一個乞丐,最後一個人死在了家裡的門房裡面。

2

李鴻章:孫子數年敗光祖輩家業

晚清重臣李鴻章留給子孫的財產數量相當驚人,田產、房產和當鋪遍及合肥、蕪湖、上海、南京、揚州等地。

李鴻章的孫子李子嘉,生於1910年,父親死後,他與哥哥李厚甫平分了家產。

李子嘉平日除了吸鴉片、玩女人,其他的是一概不管。後因沾染了梅毒,於是便將全部精力放在了賭博上。李子嘉賭錢基本不賭現金,而是直接賭田契、房契。

直至財產都被他揮霍光了,李子嘉才知道什麼叫窮,沒地方住,沒東西吃,東家吃一頓西家蹭一頓挨到1953年時,李子嘉終於想到了一個可以投靠的人。

此人正是左宗棠的孫子左巨生,李子嘉曾借了十石米給這個公子哥。討債討到左巨生家後,左巨生滿臉為難地道:「我還不起,要不你跟我一起過吧!」李子嘉看著同樣已經一貧如洗,只剩下一個房子的左巨生點了點頭。這以後,兩人便在左巨生家的破屋裡,過著每日喝稀粥的日子。

這樣的清貧下,享樂慣了的李子嘉終於扛不住了,一日撲騰跳進了塘裡。43歲的李子嘉死後,左巨生因無錢安葬,便通知其哥哥李厚甫前來收屍。此時的李厚甫也已經窮困潦倒,他經常與晚清首富盛宣懷家的敗家子盛恩頤一起閒逛。

3

曾國藩:子孫後裔200年代有人才

在李鴻章、盛宣懷等給子孫留下巨大財產時,同時期有一個沒有給子孫留下任何財產的人,這個人叫曾國藩。

早在曾國藩初為大官時便對家人表示:「絕不留銀錢與後人。」後來身為湘軍統帥,他再次申明他的態度:「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

然而曾國藩的家族,兩百多年來,曾氏後裔有成就的多達200餘人,繁盛綿延十餘代。

自古奮鬥出英雄,從來紈絝少偉男。

這幾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世間許許多多的痴心父母就是看不到這一層。

本文文字及配圖轉載自「晶彩石光」。

相關焦點

  • 李鴻章的後代如何?人中龍鳳,子孫遍布世界
    1961年,爆發了以「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大顯身手,同時也是洋務運動的號召人之一。李鴻章的一生可謂是風生水起,不僅是一位朝中大臣,同時也是一位經商的好手。李鴻章逝世後,他的後代們如何呢?全部人中龍鳳,子孫遍布世界!
  • 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後代:個個人中龍鳳,還出了3個億萬富翁
    晚清時局如大廈將傾之勢,危若累卵,已經是無可救藥了。即使是力求變革,支持革新,但是改變不了整個格局,守舊派的思想是頑固地,不經過時間與現實的磨練摧殘,是不會改變那些人的眼看法的。李鴻章所能做的就是,盡己所能,與侵略中國的各國列強爭一爭高下而已。
  • 晚清重臣李鴻章家族後人現狀:子孫個個有出息,還有3個億萬富翁
    李鴻章是近代史上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在晚清時期很受朝廷重視,最終78歲在北京病逝,權傾朝野的李家隨著李鴻章的去世漸漸落下帷幕,李鴻章逝世後,他的子孫後代命運如何?現在都過得怎麼樣呢?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他本來是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的兒子,後來過繼給李鴻章,李經方很聰明,17歲就成為了一名舉人,追隨父親李鴻章辦理外交事宜,正式開啟了其一生的外交生涯。
  • 富不過三代?這個家族富了十代 三百個子孫有突出成就 沒一個敗類
    富不過三代?這個家族富了十代 三百個子孫有突出成就 沒一個敗類 中國有句古話: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句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一個家族治理有方,絕對能富過三代。 晚清大臣當中,曾國藩算是文武全才。
  • 富可敵國的李鴻章:一份女兒的嫁妝,子孫三輩人都花不完!
    李鴻章有個女婿,叫做張佩綸,也就是著名小說家張愛玲的祖父,當年李鴻章的女兒、也就是張愛玲的奶奶李菊耦嫁給張佩綸時候,光嫁妝就能嚇死人,那叫一個煊赫啊,烈火烹油,繁花似錦,銀子如流水一般淌出去。李鴻章女兒李菊耦的陪嫁有多少,已無從查起,但從她後人透露出來的隻言片語仍有蛛絲馬跡可尋。 房產是她後人提到次數最多的。
  • 李鴻章斂財無數為子孫留巨額財產,孫子用悲劇證明:留財不如留德
    在我國歷史上,就有一位著名的大人物陷入了金錢圈套,他就是晚清功臣——李鴻章。歷史評價:功過皆有,褒貶不一縱覽晚清重臣李鴻章的一生,功過皆有,褒貶相當。就功績而言,李鴻章具備過人的領導才能,曾率軍鎮壓了反清抗資的太平天國運動,為統治階級掃清了敵對勢力,維護了政治系統和社會系統的穩定。
  • 帝國首富盛宣懷:李鴻章的馬前卒
    世紀葬禮民國六年,陽曆1917年11月18日,已經去世一年半,曾經擔任清朝郵傳部尚書、皇族內閣郵傳部大臣的晚清首富盛宣懷(1844-1916),在上海正式舉行出殯大典,為了這場葬禮,盛宣懷的子孫們共斥資達30萬大洋,出殯儀仗隊長達2500多米,僅抬棺材的槓夫,就達到了64人之多,堪比帝王出殯,為此,整個上海幾乎傾城出動,爭睹這場世紀葬禮。
  • 晚清中興大臣李鴻章,在他去世後,他的子孫後代如今過得如何呢?
    提到歷史上的李鴻章幾乎是褒貶參半。畢竟他興起的洋務運動,讓當時面臨崩潰邊緣的大清朝有了緩衝的時期。但是後來經他手籤下的不平等條約,又等同於把當時的清王朝送入了虎口。李鴻章這個人究竟是奸臣還是忠臣?始終被很多人爭議著。
  •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人人皆有趨利避害之心,誰也免不了,但若要去貧賤,求富貴,就必須走正道,在符合「義」的前提下,「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能嗜欲太過,那些不顧一切,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財產的人,看起來是「富」了,其實是給自己埋下了禍根。每個人開始都想做自己的主人,但後來不知不覺淪為金錢的奴隸。
  • 林則徐家教: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
    教導後世訓誡子孫讓他們成材從來不需要大筐金銀,只需要理念正確的家風。「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之所以存在,無外乎時移世易,艱苦奮鬥的作風已經被驕奢淫逸取代,不求上進自然一無所成。 無數家業締造者或是先祖留下諄諄教誨或者萬貫家財的目的無外乎是希望家族興旺,子孫無憂。但真的都能保證家業永固嗎?
  • 八字看命格富貴,這種格局非富即貴,「祿元互換格」
    其原因就是在一個「祿」字,不是官祿就是財祿,屬於非富即貴之命。在命理學中時柱代表老年運勢和子孫兒女晚輩,日幹的祿地在時柱,意味著能享子孫兒女晚輩的福氣,自身有福;日柱代表配偶宮以及中年運勢,此宮位又是時乾兒女的父母宮,也意味著命主不僅中年能享受自己和配偶的福氣,且子孫兒女也能享受自己和配偶之福祿。所以,福氣延綿不絕,暗示著兩代人相互有福。
  • 李鴻章家族後人現狀:有三位兄弟是大財主,子孫遍布海內外
    提起李鴻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是清朝末年的大名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的地位在當時是非常崇高的,在我國清末近代歷史上更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後世對於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
  • 探秘李鴻章家族:父親打開仕途之門,後代家字輩三兄弟皆為企業家
    李鴻章家族後人人才濟濟,為官經商者不乏其人。在新加坡,李鴻章家族後人設立了一個李鴻章家族尋根網,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家族為主題的網站。上面刊登海內外李鴻章家族後人的狀況與專家學者研究李鴻章及其家族的論文。李鴻章家族後人成為李氏後人的佼佼者,增加了李姓在百家姓中的分量。然而,很少人知道,李鴻章的七世祖並不姓李,而姓許。
  • 李鴻章在日本遇刺,鮮血如注,卻異常鎮定地說了七個字,令人動容
    對李鴻章評價最合適的是梁啓超的《李鴻章傳》。梁啓超認為李鴻章是一個有才能,但沒有學識,有經驗,但沒有人性的人。他鞠躬盡瘁,死後並沒有全心全意,但後來只做針線活,偷偷等死而已。俗話說,有一天和尚撞了一天鐘。當時朝廷從上到下抱著這種心態。李鴻章只是他們中的代表。
  • 俗話說「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這明堂是啥?為何子孫會窮?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至今都流傳著一些關於家族的俗語,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說這麼一句——「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如果從字面上解讀,你根本不知道啥意思,要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深意,必須深度剖析。據了解,這句話出自一個算命老先生的口中。
  • 與其說李鴻章是背鍋俠,倒不如說是他幫忙搞垮了清朝
    說起李鴻章,我們就會想起他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李鴻章一生籤訂了30多個條約,先後代表清政府籤訂了中英《煙臺條約》、《馬關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 「學講話 品典故」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講話原文】中華民族歷來主張「君子義以為質」,強調「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共創中韓合作未來 同襄亞洲振興繁榮》(2014年7月4日)【出處】《論語?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釋義】《論語?述而》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這一章包含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以及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名句皆出自此篇。這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意思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 你看看李鴻章留下的財產,不亡國才奇怪
    在相關的史籍上,對此並沒有確切的說法,不過,在當時民間的說法上,李鴻章的財產基本上有1000萬以上的白銀,而當時的白銀放到現在來看,那1000多萬兩的白銀數量可不少。對此,梁啓超倒是有類似的說法,他當初為李鴻章寫過一本傳記,在這個過程中粗略計算了一下李鴻章當時的財產,發現,在李鴻章因病離世之前,整個的財產基本上就是在1000多萬兩左右。
  • 李鴻章:難以應對的朝鮮危局
    五月二十五日(6月28日),日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質問朝鮮國王,朝鮮是否為中國屬邦,限明日答覆,「如認屬即失和」。朝鮮政府「怯貳難持」,迅即將這個情況報告了袁世凱,並由袁世凱報告李鴻章。李袁都意識到了日本這一招具有毀滅性,因而認為「逼韓不認華屬斷不可從」。李鴻章明確指示袁世凱:「韓屬華已千餘年,各國皆知,即韓與各西國立約亦經聲明,務勸王堅持。如畏日,竟認非華屬,擅出文據,華必興師問罪。」
  • 日本人打在李鴻章臉上的那一槍,李鴻章用它換了一億兩白銀,值嗎
    洋務運動固然先進,固然促使中國在近代史上邁出了一大步,但總歸還是局限於器物層面,所以不論是前期「自強」,還是後期「求富」,都沒能擺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框架,沒能從封建制度和國人思想上入手,這場「自救者」的改革無論進展多快、成效多大,總歸還是要以失敗而告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