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特別喜歡給孩子報補習班,總說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前幾天還跟我說又給孩子報了一個唱歌的補習班,在此之前她已經給孩子報了很多形形色色的班,舞蹈、書法和畫畫都報過了,我真擔心這孩子不會太累嗎,一下子學這麼多。我打電話勸朋友還是不要報太多了,畢竟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朋友卻說:「自己這樣是為了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否則孩子每天都不知道要做什麼,很容易養成懶惰安逸的性格,多學點對孩子以後也是有好處的。」
孩子一味沉溺在自己的舒適區對成長的確會造成很大的阻礙,我不否認朋友說的是有道理的,讓孩子學點技能,走出舒適區,但是朋友用的方法確實有點過激了。所以父母在幫孩子走出舒適區的時候,要學會採用科學的辦法:搭好腳手架。
01什麼叫做搭腳手架
搭腳手架,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孩子提供支撐,幫助孩子往更高的地方去爬,成為一個能獨立解決問題的人。搭腳手架和蓋房子是一樣的道理,腳手架於孩子就好比高樓的地基一樣,只有好的地基,才能蓋出堅固的大樓。
02父母要如何搭腳手架,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
1、引導孩子定義困難
孩子天性愛玩,對自己的生活也沒有太多想法,所以他們很難能夠靠自己走出舒適區。對於成年人來說,從一個輕鬆自在的生活變成充滿忙碌挑戰的生活都是很難做到的,更何況對於孩子來說。這時候父母的作用就來了,父母可以上前幫孩子整理一下思路,引導孩子更好地思考,思考清楚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孩子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父母再去幫助孩子,這對孩子形成獨立的思考方式也有好處。
2、調整任務的難度
父母平時給孩子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要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對任務難度進行調整。如果任務太難,孩子無法完成沒有任何思緒,這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如果任務太簡單,對孩子沒有挑戰性,孩子的能力無法得到提高。所以家長給孩子布置任務時,要注意任務的難度,布置的任務最好比孩子實際能力偏難一些,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又能讓孩子有挑戰的感覺。
在孩子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難免遇到難題,父母可以先引導孩子完成每一個小小的目標,孩子有了這樣一個思維過程,之後沒有父母的幫助,自己也能更好完成每一件事。
3、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孩子都比較害怕自己犯錯,受到父母責罵。所以父母要不怕孩子犯錯,孩子不犯錯才應該擔心了。孩子如果犯錯父母不要採取責罵方式,或是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這樣的話孩子的自信心可能會被打擊,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好。父母應該多多鼓勵孩子,孩子才能冷靜下來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害怕父母會來責罵自己。當孩子自己能夠獨立解決問題之後,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得到提升。
孩子走出舒適區之後是遠遠不夠的,有人說過孩子如果能在最近發展區進行學習,孩子的學習會更加有效率。
03父母如何幫孩子找到最近發展區?
1、清晰認識自己的孩子
父母要先對孩子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包括孩子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這些都了解清楚之後,才能幫助孩子制定適合他們的學習計劃。按照計劃學習,每天得到提升,才能讓孩子的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2、基於孩子現有知識,不斷推進
知識需要不斷的學習,在大腦裡慢慢積累,孩子才能實現自我突破。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要負責解決孩子各種各樣問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他們才能對這個世界抱有永不熄滅的熱情。
3、鼓勵孩子分解目標,提高孩子自信心
當要完成一個大目標時,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實現起來會更加容易。父母要鼓勵孩子分解目標,而且當你完成每一個小目標時,內心的成就感也會隨之提升,鼓勵自己不斷前進,繼而完成最後的大目標。
04結語:
幫孩子走出舒適區,找到最近發展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無法完成的時候,父母要及時正確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一起解決眼前的困難,建立起自信心,孩子之後才能慢慢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