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走出舒適區,要先有「腳手架」,再尋找「最近發展區」

2020-12-06 糰子育兒說

我有個朋友特別喜歡給孩子報補習班,總說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前幾天還跟我說又給孩子報了一個唱歌的補習班,在此之前她已經給孩子報了很多形形色色的班,舞蹈、書法和畫畫都報過了,我真擔心這孩子不會太累嗎,一下子學這麼多。我打電話勸朋友還是不要報太多了,畢竟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朋友卻說:「自己這樣是為了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否則孩子每天都不知道要做什麼,很容易養成懶惰安逸的性格,多學點對孩子以後也是有好處的。」

孩子一味沉溺在自己的舒適區對成長的確會造成很大的阻礙,我不否認朋友說的是有道理的,讓孩子學點技能,走出舒適區,但是朋友用的方法確實有點過激了。所以父母在幫孩子走出舒適區的時候,要學會採用科學的辦法:搭好腳手架。

01什麼叫做搭腳手架

搭腳手架,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孩子提供支撐,幫助孩子往更高的地方去爬,成為一個能獨立解決問題的人。搭腳手架和蓋房子是一樣的道理,腳手架於孩子就好比高樓的地基一樣,只有好的地基,才能蓋出堅固的大樓。

02父母要如何搭腳手架,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

1、引導孩子定義困難

孩子天性愛玩,對自己的生活也沒有太多想法,所以他們很難能夠靠自己走出舒適區。對於成年人來說,從一個輕鬆自在的生活變成充滿忙碌挑戰的生活都是很難做到的,更何況對於孩子來說。這時候父母的作用就來了,父母可以上前幫孩子整理一下思路,引導孩子更好地思考,思考清楚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孩子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父母再去幫助孩子,這對孩子形成獨立的思考方式也有好處。

2、調整任務的難度

父母平時給孩子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要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對任務難度進行調整。如果任務太難,孩子無法完成沒有任何思緒,這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如果任務太簡單,對孩子沒有挑戰性,孩子的能力無法得到提高。所以家長給孩子布置任務時,要注意任務的難度,布置的任務最好比孩子實際能力偏難一些,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又能讓孩子有挑戰的感覺。

在孩子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難免遇到難題,父母可以先引導孩子完成每一個小小的目標,孩子有了這樣一個思維過程,之後沒有父母的幫助,自己也能更好完成每一件事。

3、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孩子都比較害怕自己犯錯,受到父母責罵。所以父母要不怕孩子犯錯,孩子不犯錯才應該擔心了。孩子如果犯錯父母不要採取責罵方式,或是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這樣的話孩子的自信心可能會被打擊,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好。父母應該多多鼓勵孩子,孩子才能冷靜下來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害怕父母會來責罵自己。當孩子自己能夠獨立解決問題之後,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得到提升。

孩子走出舒適區之後是遠遠不夠的,有人說過孩子如果能在最近發展區進行學習,孩子的學習會更加有效率。

03父母如何幫孩子找到最近發展區?

1、清晰認識自己的孩子

父母要先對孩子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包括孩子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這些都了解清楚之後,才能幫助孩子制定適合他們的學習計劃。按照計劃學習,每天得到提升,才能讓孩子的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2、基於孩子現有知識,不斷推進

知識需要不斷的學習,在大腦裡慢慢積累,孩子才能實現自我突破。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要負責解決孩子各種各樣問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他們才能對這個世界抱有永不熄滅的熱情。

3、鼓勵孩子分解目標,提高孩子自信心

當要完成一個大目標時,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實現起來會更加容易。父母要鼓勵孩子分解目標,而且當你完成每一個小目標時,內心的成就感也會隨之提升,鼓勵自己不斷前進,繼而完成最後的大目標。

04結語:

幫孩子走出舒適區,找到最近發展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無法完成的時候,父母要及時正確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一起解決眼前的困難,建立起自信心,孩子之後才能慢慢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關焦點

  • 幫孩子走出舒適區,要先搭好「腳手架」,再幫孩子找到最近發展區
    一味的沉溺在舒適區確實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但父母在幫孩子走出舒適區的時候,要學會採用科學的辦法:要搭好腳手架,然後來幫孩子找到最近發展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會讓孩子的成長更有優勢。1、走出舒適區,孩子更努力。走出舒適區意為孩子要不斷地進行探索新的世界,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能夠不斷地接觸新鮮的事物,斷的擴展自己的思維方式,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 孩子不願走出舒適區?找準「最近發展區」,「輕推」讓孩子前進
    走出"舒適區",先找準"最近發展區"老公朋友家的孩子去年九月份升小學,幼兒園畢業那會完全不認識字,對學習拼音也絲毫不感興趣。孩子父母倒是很著急,擔心孩子上小學之後跟不上學習進度,於是四處諮詢學習方法。如果家長能從小就引導孩子,讓他們知道該如何走出成長的"舒適區",那麼孩子長大也就更具有面對挑戰的能力和信心。而面對孩子不願走出"舒適區",家長不妨先找準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然後"輕推"孩子一把,讓他們前進。"最近發展區"是什麼呢?
  • 孩子出現畏難情緒,如何讓娃走出舒適區?「腳手架型父母」有妙招
    想要對比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優劣,首先要了解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定義。孩子出現畏難情緒,如何讓娃走出舒適區?「腳手架型父母」有妙招。1)快樂教育與放養型父母與之伴生的是放養型父母。最近發展區與腳手架型父母要想了解何謂腳手架型父母,必須先了解,腳手架型父母出現的環境——最近發展區。前蘇聯,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在20世紀初提出:「當孩子,在跟比他更聰明的人在一起時,就能獲得更大的成就。」
  • 想要孩子成長最好方法,不是「走出」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所以尤其是在學習和才藝鍛鍊等方面會催促孩子過早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就像閨蜜的孩子才剛剛三歲就想讓他去系統學習關於音樂的知識。但這明顯會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父母要求孩子走出舒適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希望孩子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變得更有競爭力,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可是一味要求孩子走出原本輕鬆的舒適區,但同時又沒有掌握好分寸的話,會讓孩子的實際能力與家長的預想結果不相匹配。
  • 如何幫娃走出舒適區?「改變」是種精神,關鍵是做好「精力管理」
    近年來有一個詞十分的火熱——「舒適區」,舒適區通俗來講就是在自己所熟悉的範圍內,去做讓自己感到輕鬆、駕輕就熟的事情。在這個「圈子」裡,你不易感到過度的緊張,也不會迎來過多挑戰。但是一直處於舒適區中,也就意味著在你在原地踏步,停滯不前。對於成人來說,有時候還會犯懶在舒適區中走不出來,所以更不要提那些自制力不強,不用費心謀求生計的孩子們了。
  • 想要改變自己,就需要突破舒適區,放大舒適區
    沉溺於舒適區的人,其行為表現為:懶惰、鬆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會感到迷茫和無助。每個人在自己的舒適區裡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舒適區,就會覺得不舒服、彆扭,或是不習慣。所以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改變自己,就算偶爾有改變自己的想法,但開始嘗試改變就會覺得不舒服,然後就放棄了。
  • 李光普|從業12年,逼自己走出舒適區,才有無限未來
    接下來剛晉升為流通15部副總的李光普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只有不斷走出舒適區,才有可能遇見更好的自己。入行:從試錯中走向完美職涯四千三百多次日升日落,無聲見證了職場菜鳥成為職場領袖。既然選擇了,就一定要做好」。在正式工作的幾個月裡,李光普非常努力,多少個不眠的夜晚,李光普總是門店最早一個來,最晚一個走。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工作的困難磨鍊了李光普百折不撓,永不服輸的性格,也加深了對這個行業的認知。在李光普看來,房產經紀人是一份需要足夠專業厚度的職業,是一份適合長期發展、用時間沉澱價值的職業。
  • 孩子寫作業磨蹭,家長試試給他明確「最近發展區」,比催促更管用
    這讓小李感到非常疑惑,怎麼以前有用的方法現在卻不管用了呢?怎麼在家有用的方法在學校卻被打回原形了呢?孩子的拖延問題一度讓小李陷入苦惱之中。孩子拖延究竟是為什麼嗎?家長們又能如何改變孩子呢?不如一起來了解「最近發展區」理論吧!
  • 理想生活敢想敢做,突破自己,走出舒適區尋找如何創業致富道路
    敢想敢做,超越自我,通往你的成功的道路才會更加平坦。創業其實,每個人都有改變命運的可能性,而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卻原地踏步,只因成功者,更多的是敢想敢做,最終一點點成就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而已。我很認可德芬老師說的,努力挑戰自己的舒適區,做我以往不敢做的事,最終過我想過的生活。很多人都想走出這個舒適區,也有人想著創業做點小生意,但是最終也只是在盼望,不知道如何創業,無從下手,2020年創業需要勇氣。
  • 重溫《千與千尋》:成長不過是一場和舒適區的較量
    孤獨無助如她,因害怕而無法站立,被迫走出舒適區。這像極了剛畢業進入職場的我們。背後是安逸的象牙塔,生活中有父母的打點、學習中有老師的指導。但進入職場,面對的是不熟悉的環境、未知的挑戰,不管自己是否情願,都被時間推向另一個陌生的區域,需踏出原有的舒適區。舒適區的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Noel Tichy提出的。
  • 《鷸》:成長因跨出舒適區而出彩
    可以看到小鷸從依賴媽媽到嘗試走出舒適區,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其他鷸眼中習以為常的海浪,小鷸初始,是避之唯恐不及。因為鷸媽媽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嘗試,小鷸才踏出成功覓食第一步。而在朋友小寄居蟹身上,它學到了如何躲避浪潮。以此想來,父母懂得放手和向朋友的閃光點學習是成長的加速器。但我想小鷸的及時開悟也很重要,如果它還對「等待投餵」痴心不改,結局就只能是餓死或者媽媽看不過去,無奈幫上一把。所以自己懂得應勢而變,也很重要的。
  • 《鷸》:成長因跨出舒適區而出彩
    可以看到小鷸從依賴媽媽到嘗試走出舒適區,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其他鷸眼中習以為常的海浪,小鷸初始,是避之唯恐不及。生活中的我一開始跟小鷸一樣,面對不熟悉的事物,容易帶有畏懼心理。比如我初中寄宿在親戚家,離開爸媽後,在陌生環境裡,感覺無依無靠,只知道依賴親戚。
  • 奧斯卡影片《鷸》:做「腳手架父母」,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學會適時放手因為從小生活在海灘上,小鷸從來沒有跨出他自己生活的地方,每天都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在海邊等待媽媽尋找食物來餵自己。小鷸之所以能夠克服對海水的恐懼,最後還交到好朋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媽媽有培養小鷸獨立能力的意識。媽媽明白小鷸必須擺脫對自己的依賴,才能夠有所成長,所以她把小鷸輕推出了從小到大的舒適區。
  • 「跳出舒適區」其實是最毒的雞湯,這碗雞湯千萬不能盲目幹
    同時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這麼努力跳出舒適區,怎麼越混越差了呢?舒適區也是曾經打拼來的,自己辛辛苦苦打拼出來的舒適區,為什麼要跳出呢?就像鄰居家的姑娘,體制內的工作是她兩年備考,經歷失敗後才打拼出來的。自己從不舒適好不容易走到舒適了,憑什麼跳出來?錯誤地跳出舒適區,因為很多人並不了解舒適區到底說的是什麼。
  • 《魔女宅急便》:勇敢跳出舒適區,才能收穫真正的成長
    影片通過一個叫琪琪的小女孩,她們魔女家族有個傳統每個滿13歲的孩子,必須一個人去陌生的城市生活一年,這樣才能延續她們的魔法。琪琪在得知最近都是好天氣的時候,決定出發去完成「魔女的修行」。整部電影都圍繞著琪琪的修行之路而展開,琪琪想找一座能看得見海的城市,但當她真的找到了心儀的地方,卻發現這裡的人並不喜歡她,加上生活的壓力迫使她必須努力養活自己。
  • 職場角度深度解析《海上鋼琴師》——天才是如何被舒適區毀掉的
    讓我試著用職場舒適區的理論來剖析下!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 豆瓣9.3分動畫短片《鷸》:孩子的成長因跨出「舒適區」而出彩
    《鷸》這部動畫短片告訴了我們,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跨出自己的舒適圈,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將來面對挑戰或挫折的時候會更有信心。一、豆瓣9.3分動畫短片《鷸》:關於小鷸走出"舒適圈"的成長故事當小鷸剛剛出生不久的時候,對於保護問題總覺得一張開口就會有媽媽將食物送上嘴來了。
  • 如何跳出生活的舒適區?
    如果你本身一直在舒適區,你是很難跳出來的,你要麼自己主動創造條件跳出來,要麼生活給你壓力逼迫你跳出來。如何主動創造條件:比如說離開父母,自己獨立找工作和生存,斷掉父母給你的經濟支持。當然這時候你可能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還是感受不到壓力,仍然跳不出舒適區。那接下來你可以試試提前模擬結婚後的生活,找出身邊的朋友做參考,比如這個月需要還房貸車貸多少錢,孩子奶粉錢,孝敬雙方父母的錢,自己和老婆日常開銷,然後算算自己現在能賺到多少錢,這時候你可能就有動力去做出改變,跳出舒適區了。
  • 孩子不願走出舒適圈,可能是「花盆效應」,家長試著這樣做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經常能夠聽到舒適圈這個詞,它主要是指人們習慣了現在安定悠閒生活,因為這讓他們感覺非常舒適。所以在舒適圈裡的人基本上都不願意走出去,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精彩,他們也習慣性的把自己封閉起來,找不出任何逃離的理由。
  • 蔡文靜專訪:沉浸式演繹「史上最慘女主」,要讓自己走出舒適區
    但是拍完後他告訴我說我們之間是生與死的搏鬥,我並不是想贏他,我只是想結束這樣的遊戲,好好活下去。所以我應該是平靜的接受勝利。我後來一想確實是這樣的。」柯瀅和封瀟聲在劇中除了心理上的博弈,還有比較多的身體對抗。不同於精神對峙佔上風,在肢體發生衝突時,柯瀅多是單方面被虐的那一個。薅頭髮、掐脖子成了蔡文靜的家常便飯。而從前的拍攝經驗告訴她,這種戲一定要「動真格」才能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