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風雲第二篇 耶律德光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攻滅渤海國班師途中病逝。次年,淳欽皇后扶上25歲的次子耶律德光即位,是為遼太宗。這位契丹的太宗皇帝相貌莊重嚴肅英氣逼人,性格寬厚仁慈,對母親非常孝順。他雄傑而有大志,馬上的騎射功夫十分了得,年輕時就參與決定軍國大事。20歲時被授予天下兵馬大元帥,率兵南克平州,北破於厥裡,西取回鶻單于城,跟隨他的父親阿保機東滅渤海,萬裡徵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即位後,他始終將擴張中原作為其主要任務。
936年,他終於等來了機會。後唐末帝李從珂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君臣猜忌,朝廷發兵徵討。被圍太原的石敬瑭便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請求出兵援助,條件是石敬瑭認比自己小10歲耶律德光為父,事成之後不僅每年向契丹輸送歲幣,還把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大片土地連同土地上的百姓割讓給契丹。耶律德光見有利可圖,立即回信答應救援,親自率騎兵五萬援助石敬瑭。後唐軍完全沒有料到契丹兵會來犯,將原先鎮守雁門關等幾條重要通道的重兵悉數調往太原作戰。契丹兵得以長驅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敗後唐徵討石敬瑭的重兵,斬殺唐兵數萬人,唐兵丟棄堆積如山的兵器逃到晉安寨不敢出來,被契丹兵團團圍住。
石敬瑭出晉陽北門去見他的「父」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遼大宗拉著他的手連說:「相見恨晚。」遼太宗在駐地柳村築壇,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石敬瑭應允世代為契丹國的藩屬。被圍的後唐軍紛紛投降遼太宗,耶律德光擔心如果契丹兵繼續向南進入中原腹地,漢人因害怕必殊死反抗;而石敬瑭帶領漢兵南下,民眾必然不會懼怕。石敬瑭整合軍隊從上黨出發向洛陽進軍,意在一舉滅亡後唐。耶律德光贈他良馬二十四匹、戰馬一千二百匹,派手下強將率五千騎兵護送石敬瑭到黃河邊,自己在太原等候消息,承諾如有緊急情況則去救援。石敬瑭順利地進入洛陽,滅了後唐,德光也按約北返契丹。942年,做了六年「兒」皇帝的石敬瑭死了,其侄石重貴繼位。這位新皇帝很有骨氣,向耶律德光稱孫不稱臣,德光大怒,親率大軍南徵滅後晉,俘虜石重貴並把他降封為負義侯,押送至黃龍府軟禁。耶律德光改稱晉朝為大遼,即把晉朝土地併入大遼,自己做了中原的皇帝。契丹兵沒有發軍餉的制度,都是打到哪裡搶到哪裡,於是契丹騎兵四出殺人搶掠,洛陽、汴梁等州數百裡之間的財物、牲畜被搶劫殆盡。中原百姓上下怨憤,起義不斷,契丹兵減員嚴重,耶律德光只得下令撤軍北返。大軍行進到了欒城(今屬河北),耶律德光病重,發高燒,吃冰和冰敷均無效,就死了。淳欽皇后對兒子的去世十分悲痛,生要見人,死要見尺。為了遺體不腐爛並且送回皇都,按著契丹的習俗,用做臘肉的方式把皇帝做成「羓」,破腹取出腸胃洗滌乾淨後再放回去,並填人一些香料、鹽、礬,再用五影線縫上,再用削尖的葦管刺入皮膚把血瀝盡,然後戴上金屬面具,用鋼絲網絡手足,穿衣人殮、裝在車上運回國都。遼太宗的乾屍,人們稱之為「帝羓」。
遼太宗耶律德光死在班師的路上,他所佔領的中原之地很快落人後漢劉知遠手中。隨軍將領在前線擁立隨軍作戰的德光之兄耶律倍的長子耶律阮為帝 ,是為遼世宗。遼太宗的母親即淳欽皇后述律平想讓她的第三子耶律李胡繼承遼太宗的皇位,反對耶律阮繼位,雙方發生戰爭。耶律李胡一方戰敗,經宗室耶律屋質調解斡旋,述律平認可了遼世宗的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