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戰國時期為秦國攻城略地的戰神白起不是死於戰場,而是死於秦王之手;跟隨劉邦一起建立大漢的韓信,會因傲人的軍功而受到猜忌。君臣可以共患難,但未必能共富貴,功高蓋主的臣子等來的結局就是死路一條。而郭子儀,在唐危急存亡之際,收復兩河地區,驅除吐蕃,平定叛亂,戰功顯赫,死後卻還能得諡號"忠武"。郭子儀是如何做到"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
一、做一個堅定的忠臣
國家動亂之際,也是政治勢力大洗牌之際,有的人會被委以重任一躍而起成為新貴,有的人會遭此巨變從高位跌落。隨之而來的便是專權與放權的抉擇,是奸與忠的抉擇,是成為雄霸一方的節度使從此逍遙自在不受約束,還是繼續效忠唐廷忍受讒言受人掣肘,成為安史之亂後很多武將思考的問題。
郭子儀自唐肅宗時開始嶄露頭角,此後便一直為平叛而四處徵戰。軍權一直是一個敏感的問題,武將一直是為帝王所忌憚的。正是因為如此,即使朝廷正值用人之際,從唐肅宗到唐代宗、唐德宗都很容易聽進他人對郭子儀的挑撥,與郭子儀之間充滿了隔閡。每當郭子儀旗開得勝之時,與欣喜相伴的是擔憂。所以,郭子儀雖戰功卓越,但回京之後手中的權力又會被皇帝收回,只能賦閒在家,隔離與朝廷之外。
但顯然郭子儀並沒有因此而對皇帝心生怨懟,對於他來說自己的人生已過大半,都奉獻給了唐王朝,他只想儘自己的綿薄之力來維護這個國家,並不想晚年背上叛賊的名稱,遺臭萬年。廣德元年,吐蕃來犯進攻長安,唐代宗匆忙出逃,郭子儀的部下王獻忠脅迫宗室,希望郭子儀能與他一起造反。郭子儀一念之間便可決定宗室諸王的性命,一念之間便可能改寫自己的命運改寫唐王朝的命運。但他拒絕了王獻忠此等大逆不道的請求,而是派兵將宗室護送到代宗那裡。若不是一個忠君愛國之人,又怎會在王朝傾覆之際竭力挽回頹勢而非自立為王,又怎會在飽受猜忌情形下不改初心。
二、面對權臣不卑不亢
唐後期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宦官當政,自玄宗開始,歷經肅宗、代宗,宦官的勢力就在不斷膨脹,逐漸形成宦官家族,如高力士家族,以收養養子養女的方式不斷籠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擔心的不止是君王,遠在千裡之外的將領士兵同樣擔心自己是否有人趁此機會興風作浪,對自己的家人不利。
魚朝恩,是唐肅宗、代宗時的宦官大臣,屢次陷害郭子儀阻止其掌權。郭子儀與吐蕃對戰時,其父親的陵墓被盜賊所掘。因魚朝恩與郭子儀素有嫌隙,眾人都懷疑是魚朝恩指使的。同時也懼怕郭子儀知曉此事後會舉兵造反,但郭子儀既沒有責難於魚朝恩也沒有對群臣惡語相向,反而將責任歸咎於自身,認為是自己帶兵打仗破壞了百姓的墳墓而致使上天降罰。
郭子儀此舉讓滿朝大臣都鬆了一口氣,讓魚朝恩對他另眼相看,也讓代宗降低了對他的戒備心。掘墳之事,無論究竟是魚朝恩所為還是他人故意陷害,郭子儀都只能自己背下這個鍋。看似掘墳,實則是對郭子儀忠心的考驗,若郭子儀因此而面露不快,很有可能在以後的日子永不得重用,甚至被羅織罪名冤枉入獄。
而後,面對魚朝恩的宴請,出門前宰相元載的提醒,部下的擔憂,郭子儀還是堅持帶著家僕去赴這場眾人眼中的鴻門宴。因為郭子儀知道一方面朝廷還需要自己徵戰,可以不信任自己,但還是會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另一方面,魚朝恩本人並非一個寬容大度的人,能夠容忍他人出行的陣仗超過自己,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低調一點總是好的。同時,魚朝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以唐代宗為首的政治集團,若是赴宴之時帶著重兵隨行,就相當於向代宗宣示自己對朝廷的不信任,反而會招致禍患。
三、為人坦蕩心胸開闊
心胸狹隘之人以仇視的眼光看待這世上的人和事,一句不經意的話會被他們視為挑釁,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單獨的小世界中。而心胸開闊之人,縱使面對他人的構陷,身處囹圄之中,也能以樂觀的心態善意的眼光看待每件事,郭子儀就是如此。
府邸是屬於個人私有的地盤,帶有強烈的私密性,外人不得隨意進出,如皇宮大內看管森嚴、李林甫的相府戒備森嚴。但郭子儀卻恰恰相反,他的府邸就如同一個公共場所,沒有嚴兵看守,外人、部下皆可隨意出入而不加阻攔,一言一行都皆入他人之耳,皆收他人之眼。
因為在郭子儀看來,自己一切所得皆來自於皇帝,一身榮辱都繫於皇帝,但畢竟人心隔著肚皮,自己的心意未必會傳達至皇帝。多少謀反都起源於君臣的隔閡,誕生於封閉的密室中,藏著掖著,只會讓人以為自己心存不軌,意圖謀反。關門閉戶雖保護了家的隱私性,但稍加運作在有心人的眼中卻也可能成為謀逆的鐵證。心中有鬼,自是不敢敞開大門。心中無鬼,便是大開家門又有何懼。家門敞開讓眾人來檢視自己的行為,來監督自己的言行,君子行得端坐得正,經得起考驗。
為將者,軍事才能遠勝於郭子儀的不計其數,但他們卻沒能躲過朝廷上的明槍暗箭,結局往往都不盡如人意,或是慘遭流放,或是滿門抄斬。而郭子儀就像是文官與武官的結合,既能帶兵打仗逼退敵軍,又能於複雜的朝廷中全身而退,從政客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處境,對上處理好與皇帝的關係,對下深得軍心。以至於死後群臣弔唁,為後人所敬仰。
參考文獻:
《舊唐書》《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