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建苗
1
從小城回鄉下,我見母親已折了榕葉放在家中,等我們回去拿。父親見我們回來,便說著,他再去榕江岸邊砍一支竹尾,拿一些竹葉芯枝。接著,他便拿著厚刀,踩著自行車出去了。片刻之後他回來,說著現在的竹子真不好砍,附近都長滿了近人高的雜草,近身不得。我笑笑問,村前村後不是都種有竹子,何必跑得那麼遠呢?父親解釋說,元宵拜神、拜門楣用的竹葉芯枝,是用厚竹的枝,不能用薄竹的枝的。我聽了,終於恍然。
潮汕的元宵節,各家各戶的門楣兩邊,都會插榕樹枝葉、竹葉芯枝,拜神、祭祖等也會在香爐、門神插上這兩種吉祥之物以求平安,這已是婦嬬老小皆知的事。在元宵前,家家戶戶都會奔去榕樹邊折枝,以及折一些竹枝回家,作為拜神、祭祖等之用。像城裡、鄉鎮找不到榕枝、竹葉芯枝的,也無需發愁,只要走到圩市,便可從賣菜的、開店的還有專門出售榕枝、竹葉芯小販,近市場便能買到。潮汕元宵拜神、祭祖等插榕枝、竹芯枝,據說能能夠趨吉避邪,其習俗由來已久。潮汕方言中,也有一些與榕樹有關的俗語,如「插榕健過龍」「插竹筅養肥雞」「插筆車飼大豬」「插杜必穀倉相疊」等,有的地方婦女們把榕葉插在頭上,孩子們則取榕葉夾在耳朵上,以求吉祥。
相傳,榕樹是佛教的聖樹。菩提樹,別名菩提榕,為桑科榕屬落葉或半落葉大喬木。「菩提」是佛教名詞,意為「覺悟」。菩提樹的原名畢缽羅樹,傳說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29歲時離別雙親、妻兒,出家修佛,經過7年冥思苦想,最終在一株畢缽羅樹下「大徹大悟」而成「佛」的。因此,畢缽羅樹改叫菩提樹,被佛家尊為神聖的樹木,與娑羅樹、閻浮樹一起被稱為佛門三寶樹。據文獻記載,早在唐宋以前,潮州就有種植榕竹習俗。《潮州市志·風俗卷》記載:「山區有插榕枝、竹葉於門上的習俗。」《揭陽縣誌·風俗卷》載元宵節,縣城「老者採榕枝、竹葉以歸,以祈健康長壽。」相傳,起源於唐朝黃巢起義時,潮汕村民被告知,取榕樹葉插於門楣而可保平安,所以農村則「折榕枝」、「竹葉遍插門頂、豬欄、牛棚」,以祈人口平安、禽畜興旺。而潮汕地區的人們大多信「佛」拜神,故也就把「榕樹」當作吉祥物,插榕葉以示吉祥。
其實,「菩提榕」與潮汕地區插門楣等,以示避邪示吉的榕樹,是兩種不同的植物。菩提榕一般都種植於寺廟的,而榕樹一般植於民間的老爺廟旁、村前、建築前面的植物,具體為什麼潮汕民間用榕樹葉而不用菩提榕葉,具體無從考證,可能是由於就近取材且榕樹同樣具有吉祥的意義吧!而潮汕有一句俗語,叫做「前榕後竹」,就是說榕樹多種植於村前屋前,竹子多種植於村後屋後,這種現象的深層次文化內涵。潮語叫榕樹為「神樹」,意為「成」,「前榕」也即是前有所成就;竹與「足」諧音,「後竹」也即是後能富足、積德之意,反映了人們的祝願。可能,潮汕人於門楣、香爐等插榕葉、竹葉芯枝,都是為了取一個好的意義、兆頭。
2
散文大師秦牧對潮汕家鄉的榕樹,有著深厚的感情,也曾寫過《榕樹的美髯》,其文中寫道:「一株株古老的、盤根錯節、椏杈上垂著一簇簇老人鬍鬚似的『氣根』的榕樹,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圍,它們和那水波瀲灩的池塘,閃閃發光的曬穀場,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長著兩個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構成了南方典型的農村風光。」家家戶前有瓜棚,戶戶屋後是竹林,村村村前有榕樹,這便是潮汕鄉村很樸實、自然、真實的景象。似乎,潮汕的每一個村落,都種植有榕樹,都種植有竹子,榕與竹也就了最具特色的潮汕鄉居的景象。榕樹與竹子,與潮汕人的生活、習慣、習俗,永遠是緊密的聯繫一起的,密不可分的,是潮汕地區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也就有了潮汕的「前榕後竹」之說。如果你去接揭陽市區,看到河兩邊種的都是榕樹,也就明白了揭陽為什麼叫「榕城」了。
榕樹,潮汕人叫之為「神樹」。而視樹木為「神」的象徵,這不僅僅是潮汕地區,還是中國古代存在的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建木、扶桑、若木,就是古代人崇拜的三大神樹。明王臨亨《粵劍編》中稱明代「粵中立社,多置一石,意為神之所棲,或依巨木奉祀」。潮汕人的這種地方神崇拜現象,稱為「靠榕為壇」,樹下放一石、建一廟,稱之為「壇」。至今,潮汕農村尚俗稱之為「伯公、伯嬤廟」等,乃「村民禱賽之所」,逢初一、十五村中的婦人都會提著祭品,前往祭拜,以保平安。
還有,在不少的鄉居的村前大門,以及祠堂前的池塘路邊,也會種植榕樹,這是潮汕鄉居的一種獨特現象。所以在潮汕地區,有「榕」就有廟,就有「老爺」,就有民居,榕樹便給予了祖祖輩輩潮汕人的特殊感情,鄉思情結。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也在《廣東新語》中說:「榕,容也。常為大廈以容人,能庇風雨,又以材無所可用,為斤斧所容,故曰榕,自容亦能容乎人也。」說的是榕樹有容人之量,這也可能便是潮汕的一種精神象徵吧!
對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十分考究的潮汕人,在興建村莊、院落時,時常會選擇前方寬敞開闊,近處有清澈池塘、江河、山泉的地方,同時喜歡在村前屋前種植榕樹,在村後屋後種植竹子。俗話就叫做「前榕後竹」。這是在社會長期發展中,約定俗成並傳承的民間文化模式,也就是俗稱的迷信的風水,風水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狀態。像獨具特色的潮汕民間「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 」「百鳥朝凰」等,以及潮汕村落的格局,一般都以坐北朝南、偏東南的坐向,這與潮汕建築冬暖夏涼有一定的關係,按「天、地、人」融合一體的風水學、玄學等迷信說法。
由於千百年來形成的神秘文化,故此,「伯公伯嬤」廟旁的榕樹,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不敢砍伐的。村前、房前、祠堂、寺廟的「風水樹」、「風水林」,也是沒有人敢砍伐的。潮汕人對榕樹也存在敬畏心理,潮汕地區的人們從來不用榕樹作柴火燒,也從不用沾了汙穢之物之物的榕樹葉來拜神、插門楣等。就有如鄰村的瓦窯前有一棵百年以上的茂盛的榕樹,據鄉鄰介紹,以前曾有一個苦命的村人因想不開,在此上吊死亡,故此這棵榕樹長得再茂盛,從而也不見有人去折枝,怕因此而引來了黴氣。
按潮汕人的迷信說法,榕樹就是風水樹。因其樹體高大,獨木成林,多以此為風水樹(林),象徵著家族、宗族興旺發達。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說:「榕易高大,廣人多植作風水,墟落間榕樹多者地必興。」所以潮汕先人所種的風水樹,大多是榕樹,因榕樹生命力極強,樹齡可達幾百年以至上千年,且根繁葉茂,濃蔭似蓋,榕樹體現了潮汕人頑強的生命意識,也寄託著先祖對後代的希望,故現在潮汕的大小村莊,村前村後必有幾棵甚至成片的古榕屹立於潮汕大地之上,有時辨另這棵榕樹的年齡有多大,便可推算出這座村莊的創鄉歷史有多久。甚至每逢過年過節,人們在榕樹下燒香頂禮膜拜,在榕樹上掛紅繩,每每絡繹不絕。這些榕樹成了人們祈福的寄託,成為潮汕人的福樹。
3
在潮汕人的心中,榕樹不僅是「神樹」,也是「神」的化身。在潮汕地區,還存在初一、十五村民拜榕樹的現象。因為,榕樹還有「榮(榕)華富貴」的好彩頭,有「旺子孫、興家園、榮華富貴」的美好寓意。榕樹還有長壽的象徵,潮汕以及福建、廣西等地區,有拜榕樹做「乾媽」「乾爹」的習俗。寄拜的迷信原因,是孩童的「命理」特別硬,「八字」特別不好,本身既難養,又會「克」父母等,因此只好寄拜自然物榕樹,以祈吉祥。其寄拜的方式較簡單,即如要將孩子寄拜給榕樹,則擇吉日,孩子父母到大榕樹下,用「三牲」祭祀,邊燒香作揖,邊對大榕樹唸唸有詞,說寄拜的意願。祭祀畢,在榕樹上繫上紅布條,就算寄拜開始。從此,逢年過節均需祭祀,直至孩子「出花園」長大成人之後……
潮汕人除了將榕樹當吉祥物,避邪趨吉之外,種植榕樹還有實際的意義,就有如榕樹以寵大的樹冠防禦高溫酷暑、供人納涼,榕樹有巨大的根系抗擊海潮、颱風,保護江岸、堤壩的安全等。而在數百年乃至千年以上歲月裡,雖經歷自然的種種劫難,榕樹卻不屈不撓地立身天地間,頑強成長,造福人類。所以,榕樹也是潮汕人認為有靈氣、有情感、能庇蔭造福鄉人的「神樹」,這也給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留下了美好難忘的記憶。似乎,每一個在鄉間長大的潮汕人,記憶中都會有一棵大榕樹,它們或立於村口,或站在路旁,或佇於池塘邊,或長在於「伯公伯嬤」廟邊。那些寄託著鄉情的榕樹,樹冠闊大,亭亭如蓋,舒張在鄉村中的白牆灰瓦之上。下垂的氣根,傳遞著根深葉茂的展望和潮汕人的「根」的意識,歷來深得潮汕人的心,一想起便有著充滿著濃濃的鄉思,便有了嫋嫋的鄉情,便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暖暖的瀰漫心懷。
記憶之中永遠有著童年的身影,童年的音容,童年的歡樂。村前的那個大榕樹下,就有著那麼幾塊石板,抑或是村中的幾個老人搬了幾隻小凳、一隻方桌,經常的還有一個小炭爐、一潮山工夫茶具,就這樣擺開,用幹橄欖佛作柴,小爐上放著一盛水小鐵壺便煮著,片刻有著橄欖燒著的清香,有著小鐵壺沸水的響聲,接著便有了「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嫋嫋茶香。故鄉的榕樹,永遠是村中最熱鬧的地方,有那麼一些扇著蒲扇的老人,有一歇沒一歇扇著扇子,悠閒呷著茶,便有了那麼一群鄉村孩子圍了上來,要了一杯喝著。老人們笑嘻嘻地,孩子便鬧著嚷著,要著講古,也就有了「陳三五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的故事,在村前流淌著,注入孩子們的心田。孩子們就這樣靜靜的託著腮,入神聽著,榕樹下便有了蟬的叫聲,清風的味道,日子就這樣如行雲流水般展開著,悠閒有味,幽靜安詳。
人間好景何處尋?最美故鄉的榕樹!榕連枝護午陰,肅肅門徑日沉沉。清風拂地塵無染,暑日當空熱不侵。故鄉的榕樹,潮汕的情,就這樣的刻在每一個潮汕的魂裡、夢裡、骨子裡,榕樹的魂,榕樹的影,榕樹的人,就這樣代代相傳……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