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知恥後勇 摘掉「後進」躍入「先進」丨龍裡縣龍山...

2021-01-10 天眼新聞

「脫貧攻堅,義不容辭;決戰貧困,責無旁貸;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2017年8月,龍裡縣興隆廣場數百名幹部發出錚錚誓言,他們即將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帶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為廣大貧困群眾謀發展、求福祉……

我叫李成松,是龍裡縣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當時我正路過廣場上,吼聲震天讓我心情震蕩,立即萌生了加入他們到扶貧最前線的想法。

李成松(右一)

「夢想」起航,駐到貧困村子  2018年1月,龍裡縣委組織部下發通知,組織選派新一期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我一見消息,便毅然向單位遞交了駐村申請。2018年2月,我如願被選派至龍山鎮水苔村擔任該村第一書記。水苔村是龍裡縣37個貧困村之一,自然資源匱乏,群眾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脫貧難度極大。  來到水苔村,我好似駐村多年的「老油條」,「輕車熟路」的從了解村情民況著手,跟著村幹部走村串寨,爬坡下坎,與村民話家常,與鎮、村幹部探討駐村經驗,很快便進入了工作角色。   駐村不到兩個月,我便對水苔村情況了如指掌。村黨支部書記王許剛常對外人說「李書記人踏實,為了把村裡情況摸清楚,來到水苔到現在還沒回過家。」

知恥後勇,摘丟「後進」帽子  村幹部的接納,鎮幹部的認可,讓我感覺開展駐村工作似乎也沒那麼困難,但現實的打擊來得很快,同年6月,水苔村黨支部被列為「後進村黨組織」,作為第一書記,頓感晴天霹靂。  當晚,我徹夜難眠,反覆思索要找回「面子」。  第二天一大早,便召集村「兩委」班子主動進行自我剖析,互相「揭短亮醜」,查找問題,制定了整改工作計劃。   2018年9月,依照計劃,我對接了聞名遐邇的麻懷村,帶著村支「兩委」、同步小康駐村幹部、黨員代表和致富能人前往羅甸學習「麻懷幹勁」,有效增強了村黨支部凝聚力,提振了村黨員精氣神。經過半年的努力,水苔村黨支部順利摘掉「後進村級黨組織」的帽子。

厚積薄發,成為「先進」村子  水苔村群眾思想觀念較為落後,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更是缺乏,房前屋後雜物亂堆,大街小巷垃圾滿地。   為了改變現狀,我積極召集村民組長、黨員代表到外村參觀學習,回村後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積極謀劃,率先在黑泥巴組召開群眾會,村民自發籌資,投工投勞搞起村莊建設,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經黑泥巴20戶人家累計投入700多工天后,寨子面貌煥然一新,一躍成為了龍山鎮迎接全縣觀摩的示範點。

根據水苔村海拔高、溼地多、氣候溫潤的特點,發現海花草特別適合在該村生長,經濟價值高,且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摘。   積極爭取150萬元項目資金,修建8000平方米的海花草晾曬場;爭取425萬元修建15公裡機耕道;爭取200萬元修建2000平方米的海花草收購倉儲,解決收購儲存難問題。

海花草起初3000畝的種植地也發展到了如今的萬餘畝,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7年的4000餘元增加至如今的8000餘元,126戶609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也如期實現脫貧。2019年11月,因村莊治理好、村子經濟發展有門路,水苔村被評為了龍裡縣「五星級」黨支部;2020年7月,因駐村工作實績突出,我也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鵬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田旻佳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
    我叫岑莉,2018年3月,我榮幸受組織委派從黔南州老年大學到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掌握了貓寨村的「家底」後,我開始與村「兩委」班子、其他駐村幹部共同分析琢磨製定脫貧計劃和發展規劃。並於2018年7月代表龍裡縣順利通過國務院第三方「脫貧」評估驗收。   同時,注重帶動引領,積極培養致富帶頭人。通過努力協調有關部門,為返鄉創業人員陳昌友興建養殖場,2019年6月順利註冊了貴州省宏升沅農業科技服務公司。
  • 「我的扶貧故事」到最需要年輕人的地方去丨龍裡縣醒獅鎮舊寨村...
    我選擇加入「三支一扶」志願者隊伍,到最需要年輕人的地方去,譜寫別樣絢麗的青春之歌。我叫龍盛剛,2017年9月底,我拎著簡單的行李搭車前往黔南州龍裡縣醒獅鎮舊寨村。當時的路況還很差,特別是村組幹路,路面坑坑窪窪不說,而由於長時間沒清理,雜草叢生,顯得道路異常窄。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迅速轉變角色,釐清思路,跟著同事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使命,摘掉「後進村」帽子丨荔波縣立化村駐村...
    我叫吳榮杏,是荔波縣茂蘭鎮立化村駐村幹部。2018年3月,我從黔南州生態環境局荔波分局派駐到茂蘭鎮立化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入戶宣傳脫貧政策2018年,因帶富能力不強,立化村黨支部被縣委組織部列為了後進黨支部,我被任命為立化村的第一書記。「後進村」這個稱號讓我覺得很不光彩,於是思考著如何發揮幫帶作用,夯實黨建基礎,以黨建引領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田間那一抹綠丨龍裡縣冠山街道工作人員嚴正莉
    我叫嚴正莉,是龍裡縣冠山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4月,因為街道的工作安排,我和幾名同事一起被派到三合社區駐村,在脫貧攻堅發起總攻的時候,為社區出一份力。原本在辦公室上班,不怎麼運動的我,每天的步數從原來的2000步飆升到每天至少13000步。天氣漸漸熱了起來,步行對於我這個不愛運動的人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句話,不僅僅針對我自己,也針對我的建檔立卡幫扶對象。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已經不懼怕走路,更不怕頂著烈日步行入戶。
  • 「我的扶貧故事」為民謀業 點亮創收路丨龍裡縣灣灘河鎮果裡村村...
    我叫吳桂齊,是貴州省黔南州龍裡縣灣灘河鎮果裡村的村主任,在任職之前,我走南闖北10多年積累下了上百萬的身家,成為了當地人眼中為數不多的成功人士。果裡村位於龍裡縣的最南端,是全縣公認的極度貧困地區,山多地少、土地荒蕪,交通閉塞、通訊不暢、糧食緊湊,這是當時果裡村最初的現象,全村人口中光貧困人口就佔總人口的90%以上。
  • 「我的脫貧故事」貧困戶「變身」產業大戶︱龍裡縣洗馬鎮哪嗙社區...
    我叫邱俊,今年49歲,是龍裡縣洗馬鎮哪嗙社區塘邊組村民,今天我想說說我的「變形計」。  「讀書是我們貧苦人家孩子擺脫貧困窘境的唯一出路。」同年,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列入貧困戶後,我家多了一位「親戚」——我的幫扶幹部陳有富。  認了「親戚」後,他常常到家中了解生產生活情況,鼓勵孩子讀書,指導我發展產業,種植刺梨、果樹等經濟作物,家庭經濟狀況慢慢得到改善。在政府的幫扶下,家裡兩個孩子都享受了國家的教育資助。
  • 創益集團李毅:知恥後勇,產業報國丨2021寄語
    面對「卡脖子」技術,創益自掏腰包,不等不靠,積極參與籌建無機材料研究院,基於自身現有太陽能光伏領域的技術優勢,在國家未來5至10年大力扶持資助的高技術行業重點聚焦兩個細分技術領域,一是物聯網能源,二是先進高性能無機材料。
  • 「我的扶貧故事」「根雕書記」讓朽木又逢春︱龍裡縣醒獅鎮大巖村...
    我叫陳世文,現任黔南州龍裡縣醒獅鎮大巖村黨支部書記。擔任村支書以前,我一直在外經商,2012年,鎮黨委領導找到我做思想工作,希望我能回鄉擔任大巖村的黨支部書記,雖然我個人的事業處在上升期,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最後我還是決定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實現人生的更大價值!
  • 「我的扶貧故事」苗鄉裡的「空降」書記丨龍裡縣洗馬鎮平坡村駐村...
    我叫潘高峰,是上萬名駐村第一書記中的普通一員,也是一名來自湖北籍的新「貴州人」。2018年3月從貴州金控集團派往龍裡縣洗馬鎮平坡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而身為平坡村第一書記,我必須得做些啥。產業興,群眾富。2018年4月,我和村黨委通過調研開始探索平坡村的產業發展道路,意外地發現,這個村子生長的辣椒品種和品質都很好,一個辣椒差不多有二兩,加上農戶對於種植辣椒的技術接受也快,產量高,適宜擴大發展辣椒產業。
  • 東西部扶貧協作 濟南牽手龍山"量身定製"就業崗位
    「我去年就來濟南務工了,現在月收入有7000多元……」身在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的楊正生喜滋滋地介紹自己的近況。  楊正生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裡耶鎮楊家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村民,因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兩個女兒都在讀書,他以前靠四處打散工艱難度日,無穩定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和村「兩委」一起努力摘掉頭頂上的貧困「帽子」,向全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楊昌豔(左)入戶走訪村民有人對我說:「閨女,你能幹什麼?」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一線 為民服務的初心不變丨龍裡...
    我叫熊畢海,2017年2月23日,科室負責人找我談話準備派我到龍山鎮水苔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當時我的心情既激動又不安,激動的是組織對我的信任,不安的是任重而道遠,怕自己能力不足,辜負組織的期望。半個月後的3月7日,懷著忐忑的心情,我離開了從教二十多年的三尺講臺,搬到了距學校一牆之隔的水苔村村委會,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熊畢海幫助群眾採摘海花草記得到水苔村後我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核實農戶繳納新農合的情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貧困戶王品輝家。合醫系統顯示他家還沒有繳納合醫,為了避免該戶因病返貧,我敲響了他家的門,想勸說戶主繳納合醫。
  • 「支部故事會」支部「過篩子」後進轉先進
    編者按《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指出,黨委組織部門應當經常對黨支部建設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加強分類指導和督促檢查,擴大先進黨支部增量,提升中間黨支部水平,整頓後進黨支部。一段時間以來,各地黨組織積極對所屬黨支部進行「過篩子」,區分先進、一般、後進黨支部,分類晉級;對後進黨支部,開展集中整頓。
  • 「我的扶貧故事」四年流下的兩滴淚 換來群眾奔小康丨都勻市平浪鎮...
    我叫王治付,是貴州黔南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平浪鎮沙拉河村的駐村幹部。王治付在幫忙修建引水管道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最牽掛、最可憐的不是愛人,不是母親,而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整吃?如何自己一個人在家住?我真的難以深想……第二滴淚是幸福的淚,四年的駐村生涯,1年第一書記、3年駐村工作隊員,見證了平浪鎮沙拉河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沙拉河老百姓走向小康的拼搏之路。
  • ...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史義菊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當時,家裡的生活也十分困難,兒子在外務工,媳婦也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和兒子離了婚,留下一個五歲的孫女,我因為患有殘疾,身高只有1米左右,幹不了什麼農活,外出務工也沒有地方要我,愛人年紀也大了,兩老口只有在家帶帶孫女。兒子每月的務工的收入,除去平時的生活費後,所剩無幾。一直想把家裡的房子修整一下,但收入實在太少,一家人只能住在透風漏雨的房子裡。
  • 什麼事讓省委書記發出了「知恥而後勇」的大聲疾呼?
    在這場原本一年一度的常規性全省表彰大會上,省委書記沈曉明卻用「知恥而後勇」向全省發出了大聲疾呼。究竟什麼事,竟讓省委書記在表彰大會上卻感到了羞恥?「我們十三五總結下來,最不理想的一個指標,就是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所以在海南的企業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在企業的支出當中到底有多少比例是投給科技創新的?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道路,也是我的「蛻變之路」 丨天柱縣坌處鎮...
    記得才接到扶貧工作時候一臉茫然,雖然2012年就參加了工作,但是從4年的計生工作轉過來還是有些措手不及,家裡一歲多的女兒由父母帶,最長時間半年都只能通過視頻見面,年邁的老母親戲稱她是我的「妹妹」。  坌處鎮巖盤村曾是該鎮的深度貧困村,2016年貧困發生率40%以上。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得知汛情後,我立即組織駐村工作隊全體成員抗洪搶險,然而雨勢過大,上遊衝刷下來的浪渣頃刻間就堵住了排水洞口,水位不斷上漲,淹沒了地勢較低的農田,眼看著就要淹到楊進珍老人家中了,駐村工作隊人手不夠,我趕緊挨戶敲響了群眾的家門,組織幾名身強力壯的群眾幫助轉移老人家中的所有糧食及家用物資,搬完後又接著趕往下一家……就這樣,我和駐村工作隊、水落洞群眾一起共同奮戰到天亮,直到雨勢漸小,洪水退去,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了
  • 「全省精神文明表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代表龍裡縣:立德...
    10月10日,龍裡縣2020年中小學生「學習三史三情,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活動在龍裡縣第一小學舉行。活動的主旨在於用紅色文化薰陶孩子,推動紅色基因薪火相傳。龍裡縣第四小學舉行少先隊入隊儀式。龍裡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近年來,龍裡縣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舉辦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完善設施促進未成年人活動陣地建設和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培育方式,紮實推進全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