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義不容辭;決戰貧困,責無旁貸;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2017年8月,龍裡縣興隆廣場數百名幹部發出錚錚誓言,他們即將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帶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為廣大貧困群眾謀發展、求福祉……
我叫李成松,是龍裡縣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當時我正路過廣場上,吼聲震天讓我心情震蕩,立即萌生了加入他們到扶貧最前線的想法。
李成松(右一)
「夢想」起航,駐到貧困村子 2018年1月,龍裡縣委組織部下發通知,組織選派新一期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我一見消息,便毅然向單位遞交了駐村申請。2018年2月,我如願被選派至龍山鎮水苔村擔任該村第一書記。水苔村是龍裡縣37個貧困村之一,自然資源匱乏,群眾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脫貧難度極大。 來到水苔村,我好似駐村多年的「老油條」,「輕車熟路」的從了解村情民況著手,跟著村幹部走村串寨,爬坡下坎,與村民話家常,與鎮、村幹部探討駐村經驗,很快便進入了工作角色。 駐村不到兩個月,我便對水苔村情況了如指掌。村黨支部書記王許剛常對外人說「李書記人踏實,為了把村裡情況摸清楚,來到水苔到現在還沒回過家。」
知恥後勇,摘丟「後進」帽子 村幹部的接納,鎮幹部的認可,讓我感覺開展駐村工作似乎也沒那麼困難,但現實的打擊來得很快,同年6月,水苔村黨支部被列為「後進村黨組織」,作為第一書記,頓感晴天霹靂。 當晚,我徹夜難眠,反覆思索要找回「面子」。 第二天一大早,便召集村「兩委」班子主動進行自我剖析,互相「揭短亮醜」,查找問題,制定了整改工作計劃。 2018年9月,依照計劃,我對接了聞名遐邇的麻懷村,帶著村支「兩委」、同步小康駐村幹部、黨員代表和致富能人前往羅甸學習「麻懷幹勁」,有效增強了村黨支部凝聚力,提振了村黨員精氣神。經過半年的努力,水苔村黨支部順利摘掉「後進村級黨組織」的帽子。
厚積薄發,成為「先進」村子 水苔村群眾思想觀念較為落後,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更是缺乏,房前屋後雜物亂堆,大街小巷垃圾滿地。 為了改變現狀,我積極召集村民組長、黨員代表到外村參觀學習,回村後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積極謀劃,率先在黑泥巴組召開群眾會,村民自發籌資,投工投勞搞起村莊建設,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經黑泥巴20戶人家累計投入700多工天后,寨子面貌煥然一新,一躍成為了龍山鎮迎接全縣觀摩的示範點。
根據水苔村海拔高、溼地多、氣候溫潤的特點,發現海花草特別適合在該村生長,經濟價值高,且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摘。 積極爭取150萬元項目資金,修建8000平方米的海花草晾曬場;爭取425萬元修建15公裡機耕道;爭取200萬元修建2000平方米的海花草收購倉儲,解決收購儲存難問題。
海花草起初3000畝的種植地也發展到了如今的萬餘畝,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7年的4000餘元增加至如今的8000餘元,126戶609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也如期實現脫貧。2019年11月,因村莊治理好、村子經濟發展有門路,水苔村被評為了龍裡縣「五星級」黨支部;2020年7月,因駐村工作實績突出,我也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鵬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田旻佳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