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該何去何從?什麼樣的路更有意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
我選擇加入「三支一扶」志願者隊伍,到最需要年輕人的地方去,譜寫別樣絢麗的青春之歌。
我叫龍盛剛,2017年9月底,我拎著簡單的行李搭車前往黔南州龍裡縣醒獅鎮舊寨村。當時的路況還很差,特別是村組幹路,路面坑坑窪窪不說,而由於長時間沒清理,雜草叢生,顯得道路異常窄。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迅速轉變角色,釐清思路,跟著同事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考慮到群眾白天基本上都到田間地頭勞動,經常利用夜晚和周末的時間到群眾家中開展工作。通過交談和記錄後漸漸熟悉了每戶的具體情況。醒獅鎮舊寨村全村189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171人,他們成了我用情服務基層的落腳點。
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貧困戶「收入達標」是脫貧攻堅的基本條件之一,為了促進老百姓增收,特別是貧困群眾增收,我積極動員農戶發展辣椒、金銀花、黃豆等種植產業,由於群眾對種植產業心存牴觸,我們時常到村組召開座談會、宣傳種養植相關政策、請致富帶頭人講述成功的事跡,並承諾在產出時幫助農戶協調收購,這樣一來二去漸漸地大家對我工作也有了認可,今年有73.3%的貧困群眾開展了種植項目。
由於舊寨村當時缺水嚴重,為了能夠實現「三路」、「三改」項目建設的正常推進,保障第二天施工用水,在凜冽的寒風中每天晚上都必須在蜿蜒的小道上來回步行3個小時到大山深溝裡的抽水點去抽水後又爬到山頂蓄水池查看水位情況,無論天氣多麼嚴寒每天晚飯後都必須穿梭於大山溝往返抽水,最終實完成了舊寨村危房改造43戶、危舊房整治局和部整治34戶、串寨串戶路3.623公裡;為了能實現儘快提高人居環境,我與尖刀班同志利用周末時間多次跑到貴陽石材市場挑選和定製群眾櫥櫃,實現廚房改造52戶。
駐村期間,我堅定為人民群眾服務信念,為結對幫扶對象羅正元出謀劃策,指導他通過發展養殖肉牛產業致富,並為其推薦適合肉牛食用的草種,羅正元累計養殖30餘頭肉牛。還為羅正華的妻子毛霞紅推薦就業崗位,推薦毛霞紅到醒獅鎮小學食堂從事餐飲行業,實現年收入3萬元,顯著提高家庭收入,實現穩定脫貧。
「先富帶後富,同走小康路」看到自己幫扶對象生活和收入都有了質的提升,我打心眼裡高興。
現今,舊寨村蜿蜒的小路通上了車,原來坑坑窪窪的泥巴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村民都住上了安全、漂亮的房子,解決了舊寨村以前農戶出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問題。每當路過舊寨村時,看到群眾們三五坐在樹下乘涼、時不時伴隨著歡快的歌聲,接著走進去,群眾叫著「小龍同志來家裡坐坐」這話語甜到我的心窩裡,這是對我這個走出「娘家人」的認可。
2019年底我轉聘為龍裡縣醒獅鎮事業單位人員,只因懷踹脫貧致富理想,我主動申請到最艱苦、最累的部門——醒獅鎮扶貧站工作。留在這個「戰鬥」了2年的地方,繼續奮戰在脫貧攻堅成效鞏固工作中。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鵬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楊儀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