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到最需要年輕人的地方去丨龍裡縣醒獅鎮舊寨村...

2021-01-08 天眼新聞

「未來該何去何從?什麼樣的路更有意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

我選擇加入「三支一扶」志願者隊伍,到最需要年輕人的地方去,譜寫別樣絢麗的青春之歌。

我叫龍盛剛,2017年9月底,我拎著簡單的行李搭車前往黔南州龍裡縣醒獅鎮舊寨村。當時的路況還很差,特別是村組幹路,路面坑坑窪窪不說,而由於長時間沒清理,雜草叢生,顯得道路異常窄。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迅速轉變角色,釐清思路,跟著同事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考慮到群眾白天基本上都到田間地頭勞動,經常利用夜晚和周末的時間到群眾家中開展工作。通過交談和記錄後漸漸熟悉了每戶的具體情況。醒獅鎮舊寨村全村189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171人,他們成了我用情服務基層的落腳點。

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貧困戶「收入達標」是脫貧攻堅的基本條件之一,為了促進老百姓增收,特別是貧困群眾增收,我積極動員農戶發展辣椒、金銀花、黃豆等種植產業,由於群眾對種植產業心存牴觸,我們時常到村組召開座談會、宣傳種養植相關政策、請致富帶頭人講述成功的事跡,並承諾在產出時幫助農戶協調收購,這樣一來二去漸漸地大家對我工作也有了認可,今年有73.3%的貧困群眾開展了種植項目。

由於舊寨村當時缺水嚴重,為了能夠實現「三路」、「三改」項目建設的正常推進,保障第二天施工用水,在凜冽的寒風中每天晚上都必須在蜿蜒的小道上來回步行3個小時到大山深溝裡的抽水點去抽水後又爬到山頂蓄水池查看水位情況,無論天氣多麼嚴寒每天晚飯後都必須穿梭於大山溝往返抽水,最終實完成了舊寨村危房改造43戶、危舊房整治局和部整治34戶、串寨串戶路3.623公裡;為了能實現儘快提高人居環境,我與尖刀班同志利用周末時間多次跑到貴陽石材市場挑選和定製群眾櫥櫃,實現廚房改造52戶。

駐村期間,我堅定為人民群眾服務信念,為結對幫扶對象羅正元出謀劃策,指導他通過發展養殖肉牛產業致富,並為其推薦適合肉牛食用的草種,羅正元累計養殖30餘頭肉牛。還為羅正華的妻子毛霞紅推薦就業崗位,推薦毛霞紅到醒獅鎮小學食堂從事餐飲行業,實現年收入3萬元,顯著提高家庭收入,實現穩定脫貧。

「先富帶後富,同走小康路」看到自己幫扶對象生活和收入都有了質的提升,我打心眼裡高興。

現今,舊寨村蜿蜒的小路通上了車,原來坑坑窪窪的泥巴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村民都住上了安全、漂亮的房子,解決了舊寨村以前農戶出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問題。每當路過舊寨村時,看到群眾們三五坐在樹下乘涼、時不時伴隨著歡快的歌聲,接著走進去,群眾叫著「小龍同志來家裡坐坐」這話語甜到我的心窩裡,這是對我這個走出「娘家人」的認可。

2019年底我轉聘為龍裡縣醒獅鎮事業單位人員,只因懷踹脫貧致富理想,我主動申請到最艱苦、最累的部門——醒獅鎮扶貧站工作。留在這個「戰鬥」了2年的地方,繼續奮戰在脫貧攻堅成效鞏固工作中。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鵬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楊儀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根雕書記」讓朽木又逢春︱龍裡縣醒獅鎮大巖村...
    我叫陳世文,現任黔南州龍裡縣醒獅鎮大巖村黨支部書記。擔任村支書以前,我一直在外經商,2012年,鎮黨委領導找到我做思想工作,希望我能回鄉擔任大巖村的黨支部書記,雖然我個人的事業處在上升期,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最後我還是決定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實現人生的更大價值!
  • ...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史義菊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2016年以前,我們一家住在醒獅鎮平寨村葫蘆田組,那裡生活不便,門口只有一條小土路,灰塵很大,出行極其不便,家裡吃水靠提,沒有像樣的廚房、衛生間,一到下暴雨,屋裡四處漏。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
    我叫岑莉,2018年3月,我榮幸受組織委派從黔南州老年大學到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思路決定出路,駐村第一天,我在思考如何「下手」抓工作,深感責任重大,憑著過去曾在基層工作多年的經驗,明確了「五個什麼」的工作構想,即:我為什麼駐村?貓寨村的群眾需要做什麼?能為貓寨的群眾做什麼?產業鏈延伸為什麼?全村今後可持續發展的路是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知恥後勇 摘掉「後進」躍入「先進」丨龍裡縣龍山...
    2017年8月,龍裡縣興隆廣場數百名幹部發出錚錚誓言,他們即將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帶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為廣大貧困群眾謀發展、求福祉……我叫李成松,是龍裡縣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當時我正路過廣場上,吼聲震天讓我心情震蕩,立即萌生了加入他們到扶貧最前線的想法。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田間那一抹綠丨龍裡縣冠山街道工作人員嚴正莉
    我叫嚴正莉,是龍裡縣冠山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4月,因為街道的工作安排,我和幾名同事一起被派到三合社區駐村,在脫貧攻堅發起總攻的時候,為社區出一份力。原本在辦公室上班,不怎麼運動的我,每天的步數從原來的2000步飆升到每天至少13000步。天氣漸漸熱了起來,步行對於我這個不愛運動的人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句話,不僅僅針對我自己,也針對我的建檔立卡幫扶對象。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已經不懼怕走路,更不怕頂著烈日步行入戶。
  • 「我的扶貧故事」為民謀業 點亮創收路丨龍裡縣灣灘河鎮果裡村村...
    我叫吳桂齊,是貴州省黔南州龍裡縣灣灘河鎮果裡村的村主任,在任職之前,我走南闖北10多年積累下了上百萬的身家,成為了當地人眼中為數不多的成功人士。2017年到果裡村任職前,有人為我嘆息,有人對我充滿了質疑,也有人對我充滿了信心,面對群眾們的期待與質疑的態度下,本人當選村主任。  當上了「村官」的自己,重任在肩,時不我待,想要做出點成績應該如何做,這讓剛上任的我犯起了難?
  • 「全省精神文明表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代表龍裡縣:立德...
    10月10日,龍裡縣2020年中小學生「學習三史三情,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活動在龍裡縣第一小學舉行。活動的主旨在於用紅色文化薰陶孩子,推動紅色基因薪火相傳。龍裡縣第四小學舉行少先隊入隊儀式。龍裡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為契機,深化青少年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全縣教育系統已註冊志願者人數達5092人,共發布志願服務項目2423個,參與志願者人數達6.7萬餘人次,項目服務總時長近30萬小時,受益人次達64萬人。龍裡縣谷腳小學少年宮輔導教師在指導學生。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一線 為民服務的初心不變丨龍裡...
    我叫熊畢海,2017年2月23日,科室負責人找我談話準備派我到龍山鎮水苔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當時我的心情既激動又不安,激動的是組織對我的信任,不安的是任重而道遠,怕自己能力不足,辜負組織的期望。半個月後的3月7日,懷著忐忑的心情,我離開了從教二十多年的三尺講臺,搬到了距學校一牆之隔的水苔村村委會,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熊畢海幫助群眾採摘海花草記得到水苔村後我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核實農戶繳納新農合的情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貧困戶王品輝家。合醫系統顯示他家還沒有繳納合醫,為了避免該戶因病返貧,我敲響了他家的門,想勸說戶主繳納合醫。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我叫陳仕國,2017年3月,我受縣教育局選派到龍山鎮金星村任第一書記,乍然的身份轉變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然而面對金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民增收條件差,致富門路少,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我第一時間轉變身份,投入到工作當中。
  • 「我的扶貧故事」苗鄉裡的「空降」書記丨龍裡縣洗馬鎮平坡村駐村...
    我叫潘高峰,是上萬名駐村第一書記中的普通一員,也是一名來自湖北籍的新「貴州人」。2018年3月從貴州金控集團派往龍裡縣洗馬鎮平坡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而身為平坡村第一書記,我必須得做些啥。產業興,群眾富。2018年4月,我和村黨委通過調研開始探索平坡村的產業發展道路,意外地發現,這個村子生長的辣椒品種和品質都很好,一個辣椒差不多有二兩,加上農戶對於種植辣椒的技術接受也快,產量高,適宜擴大發展辣椒產業。
  • 「我的脫貧故事」貧困戶「變身」產業大戶︱龍裡縣洗馬鎮哪嗙社區...
    我叫邱俊,今年49歲,是龍裡縣洗馬鎮哪嗙社區塘邊組村民,今天我想說說我的「變形計」。  「讀書是我們貧苦人家孩子擺脫貧困窘境的唯一出路。」這是我教導孩子時常用的一句話,為了讓兩個娃娃在讀書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些,我留在家鄉陪伴兩個孩子上學,經濟來源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農閒時我就在附近打零工。  2014年兩個孩子上學,一個在上大專,一個在上中專。隨著娃娃不斷升學,生活費、上學的費用讓我感到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為此我經常去打零工,給人家做泥水工,但這並沒有解決家裡經濟拮据的問題。
  • 龍裡縣獲評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
    龍裡縣被評2018—2020年度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龍裡縣醒獅小學三年級(1)班開展「扣好人生第一課」主題班會活動據了解,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近年來,龍裡縣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舉辦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完善設施促進未成年人活動陣地建設和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打響」到「收官」 有幸參與親歷每一個瞬間丨...
    我叫王朝周,現任貴州黔東南凱裡市龍場鎮黨委書記。我於2014年來到龍場鎮,可以說親歷了龍場自脫貧攻堅戰鬥打響到收官的每一個瞬間。王朝周(中)為貧困戶送被子雷公村是我鎮的深度貧困村之一,貧困發生率在2014年高達36.47%。村裡幾乎所有年輕人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弱婦孺在家,脫貧難度很大。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丨興義市烏沙...
    「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這是雷鋒同志的一句名言,我經常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我叫李鑫,是一名基層工作者,曾經在計生站、農服中心、綜治辦都工作過,根據黨委政府的安排,2017年3月調入烏沙鎮扶貧站,從哪一刻起,我就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名扶貧幹部,開啟了我的扶貧生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有我的青春閃耀過丨清鎮市麥格鄉新廠村...
    我叫李希,是貴陽市清鎮市市委黨校選派到麥格鄉新廠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9年8月28日,接到下鄉扶貧通知的第二天,我帶著簡單的行李踏上了前往麥格鄉新廠村的扶貧之路。  記得2019年10月9日,國慶長假後的第二天,劉老爺子來到村辦公室很嚴肅地說:「我不當這個貧困戶了!」我一愣,心想是不是什麼地方做得不到位,讓老爺子不滿意。老爺子接著又說:「我申請退出,不當貧困戶了,你們在門口掛的那些卡(幹部對接幫扶卡)和我大門上的光榮之家太不配了。」
  • 「東京愛情故事2020」開播了,我卻提不起勇氣去看!
    「東京愛情故事2020」4月29號已經開播了,你敢看嗎?由織田裕二和鈴木保奈美主演的經典日劇「東京愛情故事」,而今年年初這部影片宣布要開始翻拍,4月29號這部片子已經開始播放了,但是我一直不敢打開。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我都不敢聽那首歌。可能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當時的「東京愛情故事」究竟多麼的火爆,在「東京愛情故事」播出期間,全日本的女性白領下班之後便回家追劇,簡稱「月九不出門」。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正在辦公的王銘從村醫到村幹,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患者,更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剛來的我這才發現,扶貧這條路上的攔路虎、硬骨頭出奇的多,有的村民想發展卻有心無力,而有的村民安於現狀習慣了現有的生活,甚至還有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貧困群眾脫貧信心不足、脫貧意願不強、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等「精神貧困」成為了脫貧摘帽最大的阻力。那一刻,我頓時感到責任重大。
  • 「我的脫貧故事」改變家鄉 建設家鄉丨龍裡縣谷腳鎮觀音村村民羅正紅
    我叫羅正紅,是龍裡縣谷腳鎮觀音村村民,同時我也是一名農村黨員,帶領村民美化靚化家鄉,讓父老鄉親過上幸福日子是我心中所想。我們的小高寨青山環抱,魚塘中倒映的青山綠水和亭臺,陣陣落葉不經意間飄過,山水之韻盡收眼底。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記得報到的那天,從姑開鄉政府出發,摩託車在泥濘路說路上顛簸了近1個小時才到火把村。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