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根雕書記」讓朽木又逢春︱龍裡縣醒獅鎮大巖村...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叫陳世文,現任黔南州龍裡縣醒獅鎮大巖村黨支部書記。

擔任村支書以前,我一直在外經商,2012年,鎮黨委領導找到我做思想工作,希望我能回鄉擔任大巖村的黨支部書記,雖然我個人的事業處在上升期,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最後我還是決定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實現人生的更大價值!

上任之初,針對大巖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單一、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我帶領村兩委班子,積極轉變發展觀念,樹立擔當意識,結合大巖村自身優勢,探索多種產業發展模式。

「群眾富不富,要看黨支部」,如何才能讓貧困群眾富起來,關鍵是要有產業支撐,大巖村是貴州省有名的根雕藝術之鄉,通過兩年時間的調研,我發現大巖村的根雕產業處於一種無序的發展狀態,村民人自為戰,存在一定的惡性競爭現象,嚴重影響了大巖根雕的產品聲譽,導致大巖根雕一直無法做大做強。我決定就從根雕入手,狠抓全村的產業脫貧。

2016年1月27日,在我的牽頭下,以村黨支部中的黨員根雕大戶為骨幹,村委會參股,籌集資金200萬元,組建了大巖村首個村集體企業「貴州藝合民族工藝發展有限公司」,並以公司為龍頭,整合全村根雕從業人員抱團發展,對大巖根雕進行統一定價,統一質量標準,2016年公司共吸收從業人員36人。

2017年,大巖村的根雕從業戶從2016年前的32戶增加到48戶,產值從不足500萬增加到800餘萬,同時,公司還為本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就業培訓及就業崗位,2016年共培訓貧困戶20餘人次,吸收就業10人,共發放工資20餘萬元,2017年,大巖村實現了絕大部分貧困戶的脫貧。

同時,我還爭取到縣財政扶貧資金32萬元,全部作為我村33戶貧困戶的入股資金,用於購買設備,投入公司經營,每年共為每戶貧困戶發放分紅資金3萬元,每年上交村集體經濟分紅5萬元。截止2019年,已實現村集體經濟分紅15.5萬元。

2017年,我又牽頭成立了村集體企業「貴州金盛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整合集體資金150萬元,融資150萬元,整合集體土地790畝,打造大巖村「龍湖花海生態觀光園」旅遊項目,2018年開始建設,於2020年9月開園,僅一個月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65萬元,今後隨著園區規模的不斷擴大,每年能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解決就業600人次以上,可實現貧困戶增收6萬元以上。隨著產業的發展,大巖村的脫貧成果得到了進一度的鞏固。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小康不達,誓不罷休」。看到大巖村一天天變好、變美、變富,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大巖村的黨支部書記,我覺得這就是我人生的最大價值。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鵬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楊儀 李劼

相關焦點

  • 朽木可雕,貴州小村的根雕大產業
    朽木可雕,貴州小村的根雕大產業 在貴州省龍裡縣醒獅鎮大巖村,傳統根雕文化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根雕製作也是遠近有名的特色致富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到最需要年輕人的地方去丨龍裡縣醒獅鎮舊寨村...
    我選擇加入「三支一扶」志願者隊伍,到最需要年輕人的地方去,譜寫別樣絢麗的青春之歌。我叫龍盛剛,2017年9月底,我拎著簡單的行李搭車前往黔南州龍裡縣醒獅鎮舊寨村。當時的路況還很差,特別是村組幹路,路面坑坑窪窪不說,而由於長時間沒清理,雜草叢生,顯得道路異常窄。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迅速轉變角色,釐清思路,跟著同事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
  • 「全省精神文明表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代表龍裡縣:立德...
    10月10日,龍裡縣2020年中小學生「學習三史三情,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活動在龍裡縣第一小學舉行。活動的主旨在於用紅色文化薰陶孩子,推動紅色基因薪火相傳。龍裡縣第四小學舉行少先隊入隊儀式。龍裡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活動中,龍裡青少年是積極參與者。「希望提高孩子們的動手和審美能力,繼承發揚醒獅的根雕文化。」
  • 龍裡縣獲評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
    龍裡縣被評2018—2020年度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龍裡縣谷腳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書法興趣小組開展活動龍裡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為契機,深化青少年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全縣教育系統已註冊志願者人數達5092人,共發布志願服務項目2423個,參與志願者人數達6.7萬餘人次,項目服務總時長近30萬小時,受益人次達64萬人。
  • ...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史義菊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2016年,村幹部和我的包保責任人上門宣傳,讓我們搬到鎮上去,政府還有補助,孩子馬上上學了也方便,終於可以搬出這個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的地方,和家人商量後,我們籤下了搬遷合同。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
    我叫岑莉,2018年3月,我榮幸受組織委派從黔南州老年大學到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學做豆腐乳,很快與貓寨村的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用半個月的時間也摸透了貓寨村的基本情況,這個龍裡縣北部距省會城市貴陽僅有30公裡的苗族小山村,2018年尚屬省級一類貧困村,全村面積共有16平方公裡,有7個自然寨,人口有1136戶314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844人,佔比達26.87%;有農田3672畝,耕地5328.3畝,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以外出務工為主。
  • 「我的扶貧故事」知恥後勇 摘掉「後進」躍入「先進」丨龍裡縣龍山...
    2017年8月,龍裡縣興隆廣場數百名幹部發出錚錚誓言,他們即將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帶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為廣大貧困群眾謀發展、求福祉……我叫李成松,是龍裡縣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當時我正路過廣場上,吼聲震天讓我心情震蕩,立即萌生了加入他們到扶貧最前線的想法。
  • 「我的扶貧故事」苗鄉裡的「空降」書記丨龍裡縣洗馬鎮平坡村駐村...
    我叫潘高峰,是上萬名駐村第一書記中的普通一員,也是一名來自湖北籍的新「貴州人」。2018年3月從貴州金控集團派往龍裡縣洗馬鎮平坡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而身為平坡村第一書記,我必須得做些啥。產業興,群眾富。2018年4月,我和村黨委通過調研開始探索平坡村的產業發展道路,意外地發現,這個村子生長的辣椒品種和品質都很好,一個辣椒差不多有二兩,加上農戶對於種植辣椒的技術接受也快,產量高,適宜擴大發展辣椒產業。
  • 「小康人家·故事匯」「根雕達人」許仁大:「朽木」巧變藝術品
    許仁大的根雕藝術小院在車水馬龍的204國道旁,院子裡堆放著像小山一般形形色色的樹根原木,正在勞作的許仁大,滿身木屑,一臉灰塵,腰看起來有些彎曲,眼睛眯得很緊,這個情景讓人想起古人說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退皮、打磨、清理汙垢、刨光……外面的嘈雜絲毫沒有影響到專心工作的許仁大。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我叫陳仕國,2017年3月,我受縣教育局選派到龍山鎮金星村任第一書記,乍然的身份轉變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然而面對金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民增收條件差,致富門路少,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我第一時間轉變身份,投入到工作當中。
  • 根雕藝人徐新華 妙手刀鋒化朽木為神奇
    點擊播放 GIF 0.1M每天來往於徐新華家院子門口的人,都可以聽到電動機來回打磨的聲音,聞到榆木、柳木等木屑特有的芳香,正在小院門前打磨根雕作品的徐新華滿足地說:「根雕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幸福感,雖然這個樹根現在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經過繼續打磨、拋光、上完漆後,就是一件很好看的藝術品。」
  • 「我的脫貧故事」貧困戶「變身」產業大戶︱龍裡縣洗馬鎮哪嗙社區...
    我叫邱俊,今年49歲,是龍裡縣洗馬鎮哪嗙社區塘邊組村民,今天我想說說我的「變形計」。  「讀書是我們貧苦人家孩子擺脫貧困窘境的唯一出路。」這是我教導孩子時常用的一句話,為了讓兩個娃娃在讀書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些,我留在家鄉陪伴兩個孩子上學,經濟來源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農閒時我就在附近打零工。  2014年兩個孩子上學,一個在上大專,一個在上中專。隨著娃娃不斷升學,生活費、上學的費用讓我感到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為此我經常去打零工,給人家做泥水工,但這並沒有解決家裡經濟拮据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田間那一抹綠丨龍裡縣冠山街道工作人員嚴正莉
    我叫嚴正莉,是龍裡縣冠山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4月,因為街道的工作安排,我和幾名同事一起被派到三合社區駐村,在脫貧攻堅發起總攻的時候,為社區出一份力。原本在辦公室上班,不怎麼運動的我,每天的步數從原來的2000步飆升到每天至少13000步。天氣漸漸熱了起來,步行對於我這個不愛運動的人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句話,不僅僅針對我自己,也針對我的建檔立卡幫扶對象。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已經不懼怕走路,更不怕頂著烈日步行入戶。
  • 「我的扶貧故事」為民謀業 點亮創收路丨龍裡縣灣灘河鎮果裡村村...
    我叫吳桂齊,是貴州省黔南州龍裡縣灣灘河鎮果裡村的村主任,在任職之前,我走南闖北10多年積累下了上百萬的身家,成為了當地人眼中為數不多的成功人士。果裡村位於龍裡縣的最南端,是全縣公認的極度貧困地區,山多地少、土地荒蕪,交通閉塞、通訊不暢、糧食緊湊,這是當時果裡村最初的現象,全村人口中光貧困人口就佔總人口的90%以上。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光海:「娃娃書記」幹勁足
    工作3年在3個工作崗位上幹過,擔任2個村的黨支部書記,雖然被人叫「娃娃書記」,但卻帶領著全村群眾發展致富,被贊「能幹又靈跳」。2017年,大學畢業後的楊光海放棄穩定的銀行工作,帶著「想和老百姓一起過上好日子」的願望,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為當地扶貧工作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工作以來,憑著一股子「不獲全勝不收兵」的幹勁,楊光海先後被評為「黔南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平塘縣脫貧攻堅『五一』勞動尖兵」「平塘縣基層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
  • 海口秀英區根雕師王邦鐘:25載堅守與傳承 巧手化「朽木」為精品
    這位「奇怪」的人,名叫王邦鐘,是海口秀英區永興鎮的一位根雕師,25年來,不少「朽木」在他的手中化為藝術精品。根雕是個精細活 也是個苦差事1975年出生的王邦鐘是地道的海口永興人,因為父親是一名木雕工匠,他從小便在父親的影響下學習畫畫。初中畢業後,出於對根雕的熱愛,他毅然選擇了學習根雕技藝,自此便與根雕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窮根不除,絕不離開︱開陽縣安坪村第一書記談志平
    我叫談志平,是開陽縣教育局選派駐安坪村的第一書記,今年是我駐村的第四個年頭。在這四年期間,我先後在開陽縣馮三鎮金龍村、四坪村、安坪村擔任第一書記。2019年3月,我來到安坪村。經過大量的走訪調研,我覺得第一要務是建強基層黨組織,堅持「黨建+」理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組織保障。於是協調申請到陣地建設專項資金,改善辦公環境,抓好陣地文化建設。同時,通過「三會一課」即理論學習會、專題培訓等方式,深入開展學習。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一位「天氣書記」|正安縣市坪鄉河渡村第...
    我叫楊程,1990年5月出生,是一名中共黨員。2017年2月,根據上級安排,我從正安縣氣象局調到了市坪鄉河渡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由於從來沒有幹過基層工作,也沒有接觸過農業、農村生活,剛到河渡村開展工作時,我經常「貓吃團魚,找不找頭」。  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只要一有機會,我便跟著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幹部學習如何開展基層工作,學著和群眾打交道,做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好的,我問有什麼政策再告訴你」「我是聽我村一個殘疾人給我說,縣殘聯對創業的殘疾人有項目幫扶,你能不能請他們來我的店看看,可以的話幫我一把。」  「好的,如果有,我請他們來你的店裡看看。」  這是我與結對幫扶的貧困戶的日常交流,雖然我已調離原單位,但我們之間沒有生疏,像親戚一樣熱情,像朋友一樣坦誠。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從心裡認可我丨錦屏縣平略鎮岑梧村第一書記...
    2018年4月初,我被錦屏縣委組織部選派到平略鎮寨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並駐點岑梧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岑梧村是一個「三鍫」苗族村寨,因為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村民的開化程度及村寨的現代化程度都要比其他村寨落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