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的枯枝、爛根
或是被人當成廢料扔掉
或是當成柴火燒掉
化為灰燼
但在膠東街道大麻灣一村
偏偏有這樣一個人
把這些沾滿泥土的樹根疙瘩
當成「寶貝疙瘩」
經過一番精雕細琢之後
化腐朽為神奇
一個個的都搖身一變成藝術品
大麻灣村的許仁大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六年前鄰村拆遷,他偶然間發現了被丟棄在路邊的樹根和木材,撿回家後就開始了推、拉、磨,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這門藝術。
許仁大的根雕藝術小院在車水馬龍的204國道旁,院子裡堆放著像小山一般形形色色的樹根原木,正在勞作的許仁大,滿身木屑,一臉灰塵,腰看起來有些彎曲,眼睛眯得很緊,這個情景讓人想起古人說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退皮、打磨、清理汙垢、刨光……外面的嘈雜絲毫沒有影響到專心工作的許仁大。
說起學習製作根雕,許仁大從來沒有拜師學藝,全部都是憑興趣自學而成。一路走來,手受過傷,也吃過苦,但都沒能阻擋他繼續進行根雕創作。用他的話說自己就是喜歡雕刻的過程,雕刻什麼、怎麼雕刻、不管是全局還是細節,全部都裝在腦子裡。經過六年的不斷努力,許仁大從最初自己雕刻,到現在為別人加工製作,很多人都慕名找到他,他也依靠自學的根雕技術吃上了手藝飯。
「我平時經常看一些藝術類的書籍,不斷地加強自己的審美觀念和藝術修養,還要提高雕刻技藝。做一件比較滿意的作品,需要很長的時間,有時候收回來的樹根放在家裡,光構思就很長時間,甚至一兩年才動工,最長的一件作品我做了四五年。」
「他的作品大多依形定位,盡保自然,兼融意象,很受歡迎,上個月我們兩萬元收購了他製作的一個菲律賓紅木平面桌子,一到店就被顧客看中購買了。」城陽現代家具館館長李正杰告訴記者。
在另外一間房間裡,擺滿了許仁大已經製作完成的根雕作品,有人物、花鳥魚蟲,姿態各異,卻都惟妙惟肖。精巧別致的雕件讓許仁大有了成就感,也為他帶來了年收入30多萬經濟效益,他慢慢成了街道裡聞名的根雕藝人。許仁大素常訥言,但只要說起根雕,就能眉飛色舞、妙語連珠,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著不一樣故事,更凝結著他做人的本分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看到商機的村民經常會到他店裡坐一坐,許仁大從來都是來者不拒,免費傳授技藝,甚至不厭其煩手把手的教。在他的引導下,目前已有三四位村民加入到根雕工藝行業,開啟了自己的店鋪。
「根雕既能滿足我的愛好,又能創造收入,這正是我夢想的生活。我們本是普通的農民,能走到一起做喜歡的事情我們很滿意。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還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也能讓全家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圖/文/製作:毛文娟 臧飛
責任編輯 | 傅鴻宇
副總編 | 劉潔
總編 | 姜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