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後傳:徽欽二帝為何兵敗遭擄?北宋鐵血官員道出宋江招安疑雲!

2020-12-17 騰訊網

文:都頭鄆哥(作者原創授權)

之前,筆者與大家品讀了《水滸後傳》第二十二回,飲馬川眾英雄打破滄州,救出柴進。戴宗、楊林去東京打探消息,遇到了燕青。宋欽宗將六賊流放,其中三人被勇士王鐵杖所殺。今天我們繼續品讀第二十三回,看看後續發展如何。

情節簡介:王鐵杖殺死王黼、楊戩、梁師成後,回去復命。李綱、聶昌等都十分開心,宋欽宗知道後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金兵圍困東京,宋欽宗與种師道商議退敵之策,种師道分析了形勢,認為敵寡我眾,孤軍深入,只要堅守城池,等到金兵撤退,再乘勢掩殺,則可獲勝。宋欽宗很高興,於是命种師道與李綱、姚平仲等掌管軍事,準備破敵。不料李邦彥見宋欽宗信任种師道,於是進讒言,勸說宋欽宗議和才是萬全之策,宋欽宗耳根子軟,又聽了李邦彥的話,於是派張邦昌和康王趙構去議和,激起了民憤,宋欽宗只要仍叫李綱、种師道帶兵。眾人商議金兵,种師道建議待其弟弟种師中的兩萬兵到後,再一齊出擊,但姚平仲認為這是他想貪功,於是自己去劫金營,不料消息走漏,被金兵殺的全軍覆沒,姚平仲孤身逃出,不敢再回去,於是跑到蜀地修煉去了,後來真的得道成仙。金帥斡離不擊敗姚平仲後,責備宋朝背信棄義,加緊攻城。宋欽宗聽信讒言,罷免了李綱、种師道,又相信了郭京的話,認為靠法術可以退金兵,沒想到臨敵之際,郭京逃走,城門大開,金兵趁勢攻入城內,東京因此失陷,徽欽二帝被擄,康王趙構從金營逃回,得知消息,在眾人擁戴下,於應天府登基,建立南宋。戴宗、楊林探知後,準備回飲馬川。燕青說先做完一件事,再送二人回去。

都頭曰:本回講述了北宋亡國的故事,陳忱作為明朝遺民,親身經歷過亡國之痛,面對歷史上相似的情節,自然會心生感慨。在本回回末,陳忱自批道:「虎頭健兒化作雞皮老翁,良可浩嘆。姚平仲騎騾,一夜入青城,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讀之冰雪一澆。又見郭京一段兒戲,淵聖之棄天下猶棄敝屢也。覺平仲之棄官入道,還算不得達人!為之掩卷一笑。」蔡元放對姚平仲棄官一段也從文法的角度進行了評論,他說「有火裡生蓮法。如……姚平仲兵敗後,寫入蜀遇仙一段之類,使人如在煩惱火坑之中,忽現清涼世界,令人煩心頓息也。」可見陳忱和蔡元放都從姚平仲棄官一事,有所感悟,這其實也是一部文學作品應有的作用,讓讀者看後有所思、有所想。說到這,我們再看一下本回中的其他方面。

一、回目差異。本回回目陳忱的原本和蔡元放評改本有所不同,陳忱原本為「跨青騾英雄尋退步,演六甲兒戲陷神京」,蔡元放評改本為「喪三軍將材離火宅,演六甲兒戲陷神京」。將二者對比,差異主要在前半句。蔡元放之所以如此改動,都頭認為主要是對姚平仲的看法不同導致的。陳忱原本中,把姚平仲稱作英雄,以他戰敗後騎青騾而去為回目,文學意境很濃,可以讓讀者腦海中形成一個畫面。但在蔡元放看來,姚平仲應該稱不上英雄,他最後雖得道成仙,但因為一己之念,葬送了兩萬人的性命,卻不敢承擔責任,自己避世逍遙去了,這不是英雄應該有的胸懷和擔當,只能說姚平仲是個將材。因此,蔡元放將回目改為「喪三軍將材離火宅」,但其實歷史上此戰失利並非姚平仲一人之責,我們後面還要細說。

二、正文修改。本回正文蔡元在陳忱原本基礎上只是做了個別詞句的修改,並沒有較大改動,因此我們這期暫不討論正文改動。

三、情節設計。本回主要內容講了靖康之變這一歷史大事件的前後經過,前半部分寫姚平仲因為怕种師道搶功,於是私自帶兵出擊,結果手下叛變投敵,導致全軍覆沒,喪失了逆轉的大好良機。那麼歷史上這場戰役究竟是什麼情況?真的是姚平仲一人的責任嗎?

其實小說和歷史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在歷史上這場戰役被稱為北宋末的宋金劫寨之戰,此戰對宋朝的政治和軍事方面均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歷來對此戰的責任人眾說紛紜,身為當事人的李綱在《靖康傳信錄》中也刻意迴避,甚至曲筆。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靖康元年(1126)初,金將斡離不率軍第一次圍攻開封,二月一日,宋將姚平仲率精兵夜劫金兵駐紮在城西北的營寨,結果遭到金軍伏擊,大敗而還。其實我們仔細分析多家記載,就可以大致還原事情的經過,宋欽宗即位於金兵南下的非常時期,對金兵十分畏懼,迫不得已,讓李綱主持防守之事的同時,又想給自己留條後路,於是也支持李邦彥等的議和之言。後來种師道、姚平仲等到了東京,支持李綱,宋欽宗倒向了另一個極端,盲目自信,想要迅速擊敗金軍。從而不顧种師道等待精銳西軍到來後再戰的建議,轉而支持姚平仲的劫寨速勝之謀,而李綱在出徵之前還曾於城內提前以自己的名義預撰「露布」,其中寫到自己負有接應救援劫寨兵馬之責。

因此,整體來看,劫寨之戰的決策者實為宋欽宗,李綱為居中主持者,而姚平仲奉旨率軍執行。《水滸後傳》將責任全推給了姚平仲,顯然是採納了李綱《靖康傳信錄》的說法,而真相其實是李綱不敢將責任歸咎於宋欽宗,只好說成是姚平仲「急於要功」的擅自行動。

本回中在東京被金兵攻破後,寫了侍郎李若水不屈而死的故事,其實這個李若水和歷史上的宋江起義頗有聯繫。《水滸傳》自誕生後,圍繞宋江等是否接受過招安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討論。過去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宋江起義並沒有接受招安,而是被剿滅了。直到後來,有學者發現了李若水的詩《補盜偶成》,才徹底解開了這個謎團。該詩全文為「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今年楊江起河北,戰陣規繩視前作。嗷嗷赤子陰有言,又願官家早招卻。我聞官職要與賢,輒啖此曹無乃錯。招降況亦非上策,政誘潛兇嗣為虐。不如下詔省科徭,彼自歸來守條約。小臣無路捫高天,安得狂詞裨廟略。」也就是說李若水是宋江起義接受招安的親歷者之一,但他從封建士大夫的角度看,是反對招安的,他認為這樣會助長造反者的氣焰。從李若水的立場來看,這首詩的記載當是真實可信的,因而李若水無意中為後人研究宋江起義留下了一條寶貴的文字材料。

相關焦點

  • 水滸傳最聰明「三人組」:處處和宋江作對,結果卻全都得了善終
    這句話用在《水滸傳》當中宋江等人的結局上面來看,無疑是最合適的了,北宋用宋江等人的軍隊徵遼、徵王慶、徵田虎、徵方臘,最後卻落得個絕大多數人都身首異處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不過在這些隕落的梁山英雄當中嗎,卻有一個最聰明的「三人組」,一直明裡暗裡反對宋江,最後反而頤養天年。
  • 《水滸傳》:為何吳用會「背叛」晁蓋跟隨宋江走上招安之路
    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不少水滸迷心中都有一個困惑,那就是原本晁蓋的智囊吳用為何會轉變陣營投靠宋江,為他的招安大計出謀劃策?明眼人一看便知,晁天王是不想將大位傳給宋江,奈何宋江在梁山根基深厚,不少好漢投靠梁山都是因他及時雨宋公明,可是晁天王有言在先,宋江也不好多言。此時,身為梁山軍師的吳用站出來提議先為晁天王戴孝百日,由宋江暫代大位,日後再為晁天王報仇。
  • 如果宋江堅持不招安,梁山好漢的結局會如何?專家:只有一種下場
    在宋江接受了招安之後,方臘一戰百人僅餘十數,梁上徹底被打散。而在班師回朝後,甚至又遭到了朝廷的暗算,一位位好漢先後離去,最終淪為歷史的塵埃。招安一直是讓讀者們無法接受的情節,但是你可曾試想過,梁山好漢如果堅決不接受招安,結局會怎樣?專家表示,那只會是一種下場。梁山泊的發展一直不是一條平坦無比的道路,在大聚義排座次之前,光是宋江上山都經歷了幾次波折。
  • 水滸後傳:北宋大軍劍指燕雲十六州,李逵卻託夢神行太保一個秘密?
    文:都頭鄆哥(作者原創授權) 之前,筆者與大家品讀了《水滸後傳》第十四回,安道全逃出虎穴,在聞煥章家安身,之後去泰安州進香,遇到了戴宗。今天我們繼續品讀第十五回,看看後續發展如何。
  • 宋江為什麼鴆殺李逵?梁山好漢「義薄雲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宋江為什麼鴆殺李逵?梁山好漢「義薄雲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大師金聖歎,曾在評點《水滸傳》與《三國演義》之後,發出了「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感嘆。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尤其是對位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頗有微詞。
  • 梁山招安後,到底誰的成就最大?這兩人不分伯仲,官職都比宋江高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招安後,並沒有馬上獲得朝廷的封賞,而是先被派去攻打遼國、平定方臘之亂。說得難聽點,梁山好漢一招安,便淪為了朝廷的炮灰。直到平定方臘之亂後,朝廷才下詔封賞梁山好漢。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反常的決定,即使朝廷想讓梁山好漢當炮灰,難道不該是招安後就封賞梁山好漢嗎?
  • 揭秘水滸傳:宋江當時要是不招安會怎麼樣?梁山好漢能不能存活?
    宋江,他們如果不招安的話下場也不會太好的,因為宋江他們之所以造反,都是被朝廷逼迫的,他們本身沒有解放社會或者是解放勞苦大眾的理想。宋江一伙人所熟悉的範圍就是水泊梁山,他們所精通的戰術,無非就是就像打群架一樣沒有什麼兵法謀略,沒有什麼高深的軍事理論。在面對北宋官軍圍剿的時候,都有些力不從心,所以他們的發展前途並不是很大。從當時的社會情況看,如果他們不招安,北宋政府會派出官軍或者是其他的被招安的起義軍,去打他們,結果還是一樣,就像他們去徵方臘一樣。
  • 宋江只能算小嘍囉
    在水滸中有宋江和方臘兩個人物,宋江帶領著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抵抗北宋的官軍凱歌高奏,屢屢擊敗遼軍,但是卻在「小小反賊」方臘這裡損兵折將。宋江與方臘的戰鬥,竟然成了梁山好漢死傷最為慘重的一次。在此次戰鬥中,戰死的好漢有59人之多,再加上打仗過程中生病死亡的10人,還有魯智深,共計損失了70位的好漢。
  • 《水滸傳》宋江主張「招安」,錯了嗎?不能以「投降主義」來觀照
    另一方面,南遷的宋高宗內心也許投鼠忌器,擔憂徽、欽二帝一旦被釋回,可能危及自己的帝位,但表面上他仍高喊「恢復北宋江山」的口號。既然口號喊得響亮,總免不了要有點兒作為。雖然,抗金的事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南宋朝廷也並未記取北宋滅亡的教訓,真心加強軍力,而仍舊疲弱不振。
  • 梁山之所以因招安而沒落,罪魁禍首竟然是紅顏禍水的李師師?
    作為北宋最出名的風塵女子,李師師攀上了宋徽宗,從此她的身價飆升,一發不可收拾。但《水滸》中的李師師基本上是小說家的虛構,人們自然希望了解那個真實的李師師。關於李師師,除了宋代筆記野史裡的雪泥鴻爪,最集中的材料有兩種: 一是、南宋平話《宣和遺事》; 一是、清初著錄的《李師師外傳》。 兩者都是與《水滸》相去不遠的小說家言。
  • 宋江死後,有人率領梁山好漢起兵反宋,水滸沒提到?
    關於水滸的問題,真是層出不窮,可以看出來水滸熱度很高,也可以看出來大家對水滸的喜歡。這不,網上就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宋江死後,誰率領梁山好漢起兵反宋,水滸傳卻隻字未提?這個問題,水滸中還真是沒有答案。因為,最後的梁山好漢不具備造反心理和條件。
  • 同為軍師,但為何三國軍師諸葛亮惹人愛,水滸軍師吳用討人嫌?
    比如《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徒弟;再比如水滸中的林衝和李逵加起來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因為林衝和張飛一樣,都是豹頭環眼,都使用丈八蛇矛,而李逵的性格和張飛相似;還比如水滸中的關勝和朱仝加起來就是三國演義裡面的關羽,關勝的武器和關羽一樣,都是青龍偃月刀,朱仝的外貌以及忠義又酷似關羽。其實,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還有一人非常相似,他們就是諸葛亮和智多星吳用!
  • 水滸中哪五位好漢不忠宋江呢?
    這個話,應該倒過來說,水滸裡有哪幾個是忠於宋江的呢?這樣問才對!水滸傳有句名言,叫「逼上梁山」,從許多上梁山的人經歷看,並不是衝著宋江,衝著晁蓋上梁山落草為寇的,絕大多數被逼的,這才是主流。逼上梁山者,有被官府逼的,有被自己逼的,也有被梁山上的晁蓋、宋江設計陷害逼的。比如林衝,就算是被高衙內逼的,晁蓋、吳用去劫生辰綱,事情敗露,才逃上梁山,這算自己逼的,盧俊義是吳用用計陷害,給逼上梁山的。這樣的人很多,比如關勝、呼延灼和他們的副將,因徵討梁山失敗,回去沒法交代,這才當了賊寇。徐寧是梁山為破連環馬給騙上山的……仔細數數,三十六天罡中,有多少是自願上的山呢?
  • 先跟晁蓋後隨宋江,吳用背叛晁蓋了嗎?
    第一個問題:晁蓋和宋江的理念是否一樣?很多讀者認為「吳用背叛晁蓋」,是因為認定「晁蓋反對招安,宋江支持招安」。然而從原著來看,晁蓋其實和宋江一樣,他也支持招安,只是作者表現得不太明顯。而且,晁蓋也是主張忠義,並不想著反抗朝廷。
  • 「水滸」之名,是為了紀念一位先賢,也揭示了宋江的雄心
    然而如果讀者僅僅把「水滸」理解為水泊梁山一地,就顯得有些淺薄了。兩個有名的和《水滸傳》有關的人物:袁無涯和金聖歎都對這個名字有個人化的解釋。金聖歎厭恨宋江所謂「忠義」,把《水滸》腰斬,來了個「盧俊義驚噩夢——天下太平」做結,他說:「王土之濱則有水,又在水外則曰滸,遠之也」。就是說「水滸」有荒蠻遠闢的意思,宋江一伙人是作亂的賊子,他們要被流放到邊遠地方去。這根本與《水滸傳》的內容是背道而馳了,「王土之濱則有水」的說法,更是金聖歎自己臆造的,難道國土裡沒有江河湖了嗎?
  • 水滸此人排行二十,卻和東嶽大帝暗藏淵源?宋江道出他一生宿命!
    後來宋江潯陽樓醉酒題反詩被黃文炳告發後,戴宗由於身懷神行奇術,所以被蔡九知府派去擔任信使。在元雜劇及明代小說中,「太保」還是對綠林好漢的稱謂。元代水滸雜劇《魯智深喜賞黃花峪》中,秀才劉慶甫就將宋江呼為「太保」:「太保,小生濟州人氏,姓劉,雙名慶甫,渾家李幼奴。因往泰安神州燒香以回,來到草橋店飲酒,遇著個權豪勢要的蔡衙內,將我渾家強奪的十八層水南寨去了。
  • 水滸傳中此人深藏不露,後傳中卻屢建奇功,扶助李俊成泰國王!
    樂和在梁山上的失意恐怕是他上山前始料不及的,我想這一切應歸罪於吳用,我一直深信吳用是知道樂和實力的,否則為什麼到了招安這一關係梁山前途生死存亡的大事時,吳用從108人中,單單挑了樂和和蕭讓隨高俅去東京面聖呢,因為此時吳用知道,只有樂和這樣綜合實力超強的人才能完成這個任務,燕青都遜色幾分。
  • 《水滸傳》看到最後還是被宋江感動了
    網絡圖片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是《水滸傳》寫到最後直接是碼字,當時看到這還想為水滸打抱不平,可當後來看水滸看到最後幾十回的時候,一次看著看著竟睡著了,水滸能催眠,晚上要是失眠我翻起身來看水滸水滸裡有些一些片段很短字數也很少但讀到此處很是精彩,比如林衝sha王倫那段,一共四個自然段,看著很爽還很激動,那段古人云:量大幅也大,機深禍亦深就是從這段出來的。還有在《水滸傳》第八十一回裡,梁山泊好漢水戰三勝高俅還活捉高俅,最後放了高俅,高俅答應回去之後會提宋江招安一事,但回去後閉門不出。
  • 梁山兩大奇才,若一位被宋江重用,梁山108將也不會結局那麼慘
    這點在《水滸傳》中的宋江身上,體現得最明顯。由於他一直想招安得富貴,因此被宋江重用的人才,自然也要符合這一格局。故而造成了梁山108中,人才的浪費。比如這兩位梁山好漢,堪稱梁山兩大奇才,若一位被宋江重用,梁山108將也就不會結局那麼慘了!
  • 水滸第一寇及時雨宋江:如何從衙門小押司做到忠烈義濟靈應侯?
    水滸一百零八好漢,以及時雨宋江為首,其人仗義疏財,被招安後帶領兄弟們徵伐方臘,死後被皇帝封了個忠烈義濟靈應侯。看官可知宋公明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押司?一個底層小吏如何做到封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