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吃蝙蝠治病的男孩已長大,疫情之下,蝙蝠是藥還是毒?

2020-12-18 Young漾咩咩

大約在二十年前,村裡有個患有支氣管炎的小男孩。男孩是家裡孫子輩中的唯一男丁,自然在家人眼裡是金貴得很,所以連著身子也是金貴。偶感風寒是常事,身患支氣管炎是很小的時候落下的病根。尋醫問藥多年亦無成效。於是,家裡的老人不知道從哪裡打聽到了一個偏方——吃蝙蝠能治好。至此,小男孩三天兩頭就得吃蝙蝠。

農村地處偏僻,四面環山,蝙蝠居多,尤其是夏季黃昏時候。夕陽像個鹹蛋黃懸於西邊山頭,頭頂的半空總是划過幾隻黑黝黝的蝙蝠,村民只要是網了蝙蝠便會送到男孩家裡。家中老人去淨毛、爪和內臟,清蒸燉汁給男孩吃。話說,也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是吃蝙蝠真有療效,吃了將近一年時間的蝙蝠,男孩困擾多年的支氣管炎竟然奇蹟般地好了。此後,男孩也就再沒吃蝙蝠了。

而今,再見男孩,已不是當年體弱多病的小男孩了。他已長大成一個精神的小夥,身高有一米八,身體健碩,少有疾病,就連傷寒感冒也很少。談及他當年吃蝙蝠的事,問他感受,他笑笑不語,畢竟對於當年之事,他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很多事情已經不記得了。

這是真真實實發生的事例,現已過去二十年有餘,若不是此次大規模爆發的新冠肺炎,關於蝙蝠是SARS病毒源體的新聞報導,恐怕大家早已淡忘了此事。於是,大家的茶餘飯後談資又重新泛起了漣漪。蝙蝠到底是一劑有效偏方,還是超級毒王?男孩當年吃了那麼多蝙蝠,為何沒有感染病毒,還治好了頑疾?……這確實是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

蝙蝠的藥用價值

《綱目》裡有記載:「治久咳上氣,久瘧,瘰癧,金瘡內漏,小兒鬾病,驚風。」《肘後方》裡亦有記蝙蝠療效,「治久咳嗽上氣,十年、二十年:蝙蝠除翅、足,燒令燋,末,飲服之。」如此看來,蝙蝠的其中一項藥用功效便是「治久咳上氣」,而支氣管炎的典型症狀為咳嗽明顯;咳痰、氣喘,反覆呼吸道感染。由此可見,蝙蝠不說是一劑藥用偏方,而確是有很大的藥用價值的。

然而,即使蝙蝠藥用價值高,但是亦有副作用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沒有說一樣事物一定都是好的,或者是一無是處。在《本草求原》中就有關於食用蝙蝠的副作用的記載:「性悍,服之多下利。金瘡出血不止成內漏者,瀉水而血消,其毒可知,勿輕用。」可見,是藥也有三分毒。

蝙蝠是超級毒王

蝙蝠,屬翼手目動物,幾乎遍布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大部分都是晝伏夜出,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

自疫情發生以來,有醫生普及蝙蝠的知識:

1. 蝙蝠存在年代久遠,大約有8800萬年,幾乎與恐龍是同時代;

2. 蝙蝠是病毒的自然宿主,其身上能攜帶超過100多種毒性極大、兇險無比的病毒,是真正的高致病性病毒的「蓄水池」,其中就有伊波拉、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狂犬病、SARS病毒等;

3. 蝙蝠作為全球攜帶病毒最多的動物之一,本身卻是百毒不侵;它有逆天的免疫系統,強有力的防禦功能,很難被異物傷害,即使病毒也無法對蝙蝠產生作用。

蝙蝠既是百毒之王,又有藥用價值,有些地區、有些人僅僅只是將蝙蝠奉為餐桌上一道美食,為何未感染病毒?而男孩是將蝙蝠作為藥食,為何無事?他們的身上是否攜帶抗體呢?

抗體,或許個別人是有的吧。但是有些國家食蝙蝠由來已久,如印尼地區,販賣蝙蝠的市場生意依舊火爆,全然不受疫情的影響,那也不可能人人都有抗體吧?

據有關專家所說,病毒在高溫下不易存活,容易在低溫下傳播。比如印度尼西亞,位於赤道附近,屬於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溫度25-27℃,無四季分別,氣候十分炎熱。一般情況下,夏季天氣炎熱,病毒是不易傳播的,亦是不易存活。所以印尼人食用蝙蝠而未感染蝙蝠身上的病毒,話說似乎能解釋的過去。那麼,男孩為了治病而吃的蝙蝠,又是經過高溫燉煮,病毒怕是早已高溫殺死了。

然而,隨著海外各個國家的疫情肆虐,印度尼西亞即使處於熱帶雨林地區,有高溫護體,食用蝙蝠又無所收斂,怕也是難逃一劫。隨著疫情惡化,4月13日印尼總統佐科籤署政令,宣布新冠病毒疫情為國家災難。並委任國家災難署負責人領導抗炎工作小組,協調各政府部門機關和地方政府對抗疫情。截至4月17日,印度尼西亞目前累計確診人數已達5516人,死亡人數498人,病死率9%左右。

疫情還沒有結束,這已不是個人的抗戰,也不是一個國家的抗戰,而是全人類共同的「戰疫」。

對於近期的新冠肺炎,我想,不論是吃蝙蝠,還是其他野生動物,人類都不能以獵奇之心去食用野味,懷揣一顆僥倖之心。身為大自然中的一員,人類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動物,敬畏生命。

歷史也總是驚人的相似。此前有大肆虐殺的「伊波拉」,然後是肆虐橫行的非典,現在是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如果人類還是如此無所敬畏,無所顧忌,下次會面臨什麼,誰也無法預知……

——The end——

圖/轉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蝙蝠:原來我不是毒源,我還可以救人
    在前幾個月,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人們開始想知道這種疾病是如何產生的,網際網路的力量使人們迅速了解到是由於人們為了一飽口福吃蝙蝠所引起的,有網友還上傳了人們所吃蝙蝠的視頻。當時我們對吃蝙蝠的人恨之入骨,但我們會更加好奇為什麼蝙蝠能夠生存,而我們卻不能。
  • 疫情之後,如果我抓住那個吃蝙蝠的人
    疫情之後,如果我抓住那個吃蝙蝠的人 已經是一個「廢人」了 漫長的假期充斥著焦慮和恐慌 無助地看著新聞中確診人數漲了又漲 在無數個難以入眠的夜晚 我的腦海中都會浮現一個念頭 —— 如果讓我抓住那個吃蝙蝠的人
  • 蝙蝠是怎麼成為萬毒之源的?
    許多科學家在尋找疫情元兇時都把最終矛頭對準了蝙蝠。說它是「萬毒之源」,一點都不為過。那麼這一毒源是如何煉成的呢?咱們省略掉那千百萬年的進化史,直接跳到它滿載病毒橫行天空的現在...那麼問題來了:蝙蝠的代謝率那麼高,它們是不是會更快老、更早死呢?很遺憾,上帝從來都不是公平的...他為了保護蝙蝠的DNA不受損傷,居然還賦予了其變態般的DNA修復能力!
  • 又是蝙蝠?冠狀病毒是怎麼從蝙蝠傳到人類的
    蝙蝠之所以攜帶眾多的病毒,是因為蝙蝠群居而且穴居,相互之間容易交叉感染環境,一旦某種病毒出現在某隻蝙蝠身上,就會很快被很多隻蝙蝠攜帶。這些病毒對人類和其他動物有劇毒,但對於蝙蝠則往往沒有什麼影響,因為蝙蝠的體溫高,它們在飛行時體內溫度達到攝氏40度,換做人類的話,這叫發高燒。
  • 疫情隔離日,為你誦讀:《我是一隻蝙蝠》讓蝙蝠告訴你新型冠狀病毒...
    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註定了不平靜的2020。對於宅在家裡被隔離的人們,痛定思痛,是不是應該好好思考好好反省,我們究竟做了什麼,將這個寄宿在蝙蝠身上上千年的病毒招惹進了人類的世界,將人類拖入災難的深淵?一篇蝙蝠的自述,深深震撼著人類久以麻木的神經,敲打著人類腦肥腸滿的身心。
  • 蝙蝠為什麼這麼「毒」?3分鐘英文動畫帶你了解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組長鍾南山2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對2019-nCoV的基因組的分析研究表明,其與SARS-CoV有79.5%的相似性,而與蝙蝠來源CoV有96%的相似性,基本支持2019-nCoV來源於蝙蝠,但是否存在中間宿主目前還需要研究。
  • 人類與蝙蝠的互害史
    無論是蝙蝠還是果子狸,抑或其他野生動物,「罪魁禍首」這樣的汙名對它們來說並不公平,它們不應為一些大型的傳染病背鍋。近年來一些可怕的人畜共患疾病,主要的原因是人類過度打擾野生動物甚至捕食野生動物。  蝙蝠是動物界的奇葩。
  • 蝙蝠有「毒王」之稱,既然蝙蝠這麼毒,為什麼人類不將其趕盡殺絕
    開篇第一問,地球上最毒的動物是什麼?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自然界存在著許多有劇毒的動物,而有些動物自身就攜帶著大量病毒。前一種動物能夠釋放出劇毒的毒液,在短短幾秒鐘內就讓人斃命,例如眼鏡王蛇。後一種動物主要通過將病毒傳播給其它動物來彰顯「毒氣本色」。
  • 舌尖上的蝙蝠
    在高度密集的群居狀態和長距離飛行過程中,蝙蝠們互通有無,實現了病毒的集散。而出於其特殊的免疫系統和DNA修復能力,蝙蝠自己卻百毒不侵。這麼一個會飛的病毒庫,也給病毒的變異提供了溫床。蝙蝠在飛行過程中,代謝率極大提高,體溫升至38℃~41℃,有的病毒被殺死,有的病毒則經受住了考驗。
  • 蝙蝠為何那麼多毒?科學家給出答案,你還敢吃蝙蝠嗎
    例如,伊波拉病毒的宿主之一就是蝙蝠。提到蝙蝠,很多人都對這種生物有著一種深深的恐懼感。它們經常棲息在一些光線暗淡的洞穴中,倒掛在牆壁上,一旦有人冒冒然進入洞穴,蝙蝠就會驚慌失措,朝著光源處飛行,甚至還會給你咬上一口。在很多影視作品和書籍中,蝙蝠亦是被醜化成反派角色,是極其噁心的存在。
  • 「吃蝙蝠可以壯陽?」 「呸!」
    來源:公號「少女兔」直到這兩天,陸續有夥伴私信問我,蝙蝠是不是可以壯陽。這才讓我進一步確信,這次的疫情還真可能跟「性盲」有關。 · 1 ·  如果你之前沒吃過野味,第一次吃多半會很不適應。我之前吃過山豬肉,就感覺味道太怪,難以接受。可能是因為野生動物的食譜複雜,生存環境特殊,身上有一股原始的羶味,吃慣了馴養雞鴨魚的我們,一般適應不了。
  • 暗黑醫療:古代醫學中的蝙蝠入藥
    2019年末以來,蝙蝠這種低調的動物突然間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不少文章渲染蝙蝠是「萬毒之源」,一些人因此談蝠色變,甚至提出要滅殺蝙蝠。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雖然是新冠病毒的前身,但沒有證據表明疫情的暴發與蝙蝠有直接關聯。人類對醫療的探索,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歷史上都不乏「暗黑醫療」。
  • 蝙蝠自述
    今年是鼠年,有的老人說,吃了鹽的老鼠會變成蝙蝠。這是無稽之談。我和老鼠既不是近親,也不是近鄰。我們之間毫無一點關係。我這個生物種類共有19科185屬961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於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最多。我的老大哥是狐蝠科蝙蝠,體型特別巨大,最大的翅膀張開來,長達1.8米,結棍伐?但是,我的最小兄弟——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僅有15釐米。
  • 蝙蝠為什麼那麼毒?科學家稱可能是為了飛行做出的犧牲
    很多地方都把蝙蝠稱作「飛鼠」,除了一雙翅膀,蝙蝠和老鼠長得還是很像的,可以說蝙蝠就是老鼠多了一雙翅膀。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蝙蝠的身上有140多種病毒,其中60多種都可以傳播到人的身上,因此有的人又把蝙蝠稱之為「移動病毒庫」。有很多知名的病毒都是來源於蝙蝠,比如2002年-2003年起源於我國廣東的SARS病毒,果子狸只是中間宿主,而蝙蝠才是最初的源頭。
  • 「最擔心的是蝙蝠會遭到捕殺」
    馮江的微信頭像,是一張動畫的蝙蝠圖片,春節期間,有人勸他換掉,但他說:" 希望大家對蝙蝠的印象別被妖魔化了,希望更多人能理性客觀看待人和蝙蝠、人和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如果說,疫情是大自然的報警器,那麼,敬畏就應該是此時我們的必修課。
  • 如果第一個吃蝙蝠的人,被奉化人抓住……
    如果第一個吃蝙蝠的人,被奉化人抓住…… 目前各個企業都在復工 小編在家坐等上班 不過在開工之前 小編想問候一下 第一個吃蝙蝠的人 請問你還好嗎?
  • 這裡仍在大吃蝙蝠
    來源:每天學點經濟學本文授權轉載自觀察者網食用蝙蝠在印尼一些地區是一種飲食文化,近日疫情的蔓延也並沒有打壓這些地區吃蝙蝠的熱情。蝙蝠商販坦布隆(Stenly Timbuleng)每天能賣50到60隻蝙蝠,節假日時他甚至一天能賣出600隻。而根據法新社的說法,坦布隆每天賣的是50到60公斤蝙蝠,每公斤6萬印尼盾(約合人民幣30.6元)。「它(疫情)並沒有影響銷售。銷售仍在繼續……實際上蝙蝠總是售罄」,坦布隆說道。
  • 疫情加劇 武漢封城|大壞蛋是蝙蝠嗎?
    對信息管制的結果就是助長了疫情的傳播。1月19日,在疫情已經快速擴散的情況下,武漢某社區仍然舉辦了有4萬多個家庭參加的團圓飯。很多我們已知武漢肺炎的消息,都不是官方發布的。今天,天河機場成為中國民航歷史上第一個因疫情關閉的機場,雖說是10點關閉機場,不過......
  • 不談人禍,我們還是來談談蝙蝠吧
    今天還想跟大家聊聊蝙蝠。不是作為「活體病毒庫」的、DNA修復力堪比金剛狼的生物學意義上的蝙蝠,而是在中國人傳統文化生活裡翱翔了幾千年的那個「蝠」。你會驚出一身冷汗:矮馬,原來我家也有好多蝙蝠!開門看看你家大門上的春聯,或者窗欞上的窗花紙。那「福」字周圍眾星拱月的紋樣,是不是藏著一群蝙蝠?
  • 舌尖上的蝙蝠|大象公會
    在高度密集的群居狀態和長距離飛行過程中,蝙蝠們互通有無,實現了病毒的集散。而出於其特殊的免疫系統和DNA修復能力,蝙蝠自己卻百毒不侵。這麼一個會飛的病毒庫,也給病毒的變異提供了溫床。蝙蝠在飛行過程中,代謝率極大提高,體溫升至38℃~41℃,有的病毒被殺死,有的病毒則經受住了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