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中國裝備精良的德械師神奇的毛瑟32型手槍

2020-12-14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說到二戰前期的1937年當時中國嚴重缺少重型武器導致前線官兵嚴重的火力不足,除國軍的中央軍有五門山炮墊底外,其他的非嫡系部隊,能裝備有十門迫擊炮,20廷重機槍就可以說是富得流油的,為什麼當時中國軍隊的裝備的武器差距如此之大呢?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中國每一個省幾乎就有一個軍閥,而實力最大的軍閥就是蔣介石所以各地軍閥都聽蔣介石的話而已,所以蔣介石對那些非嫡系部隊的地方武裝組成的步兵師,一般情況下是不負責任發軍餉和武器的,因為蔣介石也知道,發了也等於百發下層軍官腐敗的非常嚴重,這就是導致當時中國的各地軍區主力軍團部隊的裝備情況,素質情況差異巨大,平日當兵就是為了魚肉鄉裡有耀武揚威的,而真的要上戰場往前衝的,還沒到戰場就化為鳥獸散的也是不少,但最害怕的就是到達戰場,守住關鍵地點後,悄無聲息的不見人影一路潰逃,這才是中國在正面戰場與日軍作戰屢戰屢敗,二戰時期中國步兵師,可以說不計其數而那些真正具備戰鬥力,叫名字的番號能有幾個,這就是當時中國的國情導致,我們被日本說是沙子一樣堆起來的軍隊。

但淞滬戰役,就不一樣了,淞滬戰役當時中國是集中當時中央軍最精銳的部隊與日軍主力進行死磕的,在沒有絕對制空權,制海權的情況下,進入戰場的德械師和教導總隊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和毅力,也讓日本人大吃一驚,而中國德械師組建離不開當時中國與德國軍事交流與合作,第一批來華的德國軍事顧問是馬克斯·鮑爾上校,馬克斯·鮑爾雖然名不見經傳,但據說曾在德國總參謀部供職,以其出色的軍事才幹深得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的賞識、斯圖茲納中尉和霍姆爾少尉三人,由此揭開了中德軍事合作的蜜月之旅。

馬克斯·鮑爾上校

1933年開始中國開始全新組建成批次德國械師,主要裝備的是德國武器,德國鋼盔,仿造德國陸軍大學制定的步兵訓練,日常規範準則,等等一些德軍獨有的訓練技巧進行訓練當時中國新組建的王牌中央軍德械師,本來中國預計組建20個,但到淞滬戰役爆發之前的1937年初,真正意義上屬於標準德國四團,三營制德械師只有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還不足十個師。

上面這名士兵裝備的毛瑟手槍是1932年型,德軍軍火商根據中國戰場實際情況,給中國軍隊獨家製造馬瑟半動手槍,這種馬瑟手槍最大優點還是快慢機設計,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其最大射擊距離是300米有效擊斃距離是120米左右,這就導致了該型毛瑟步槍後坐力極大,必須裝備槍託,該槍在1933年改進出來後也不單單裝備給國軍的部隊,也裝備給了當時最新組建的黨衛軍警察部隊,青年衛隊旅等,這些部隊在後來成為了德軍鼎鼎大名的黨衛軍精銳裝甲師,可以說是一把簡單版小型半自動步槍。

1937年淞滬戰役時期馬克斯·鮑爾上校可是作為中國軍事的高級參謀親力親為幫助各個德械師在戰場上發揮出最極限的戰鬥力,淞滬戰役不能說是一場中國完敗的戰役,這是馬克斯·鮑爾上校離開中國時所表達的意思,因為雖然德械師的裝備程度要中國當時其他步兵師的裝備的情況要好很多,接受的也是一級野戰師的高強度修煉,可以說論單打獨鬥是可以日軍地面作戰任何一支師團的進行決戰的,但地面作戰上淞滬戰役,中國陸軍可以做到在沒有制空權,制海權的情況下堅守了一座濱海的港口長達一個月之久,就基本證明中國步兵是世界上作戰能力最強的步兵之一,馬克斯·鮑爾上校說過就算當時讓德軍排名前十的步兵師來打,也都不一定能夠堅持一個多月,因為沒有制海權,制空權情況下,就等於被敵軍牢牢限制住手腳,而事實上,1944年諾曼第戰役時期,德軍當時所面對的情況,就如同擴大版的淞滬戰役,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1937年淞滬戰役國軍使用圓形戰術修築防禦陣地火力點該陣地最大特點就是,以機槍為主體火力,進行立體碉堡式進行戰鬥,在沒有混泥土工事時,這樣布局就好比堅守在一座機槍碉堡內部一樣,但必須得有彈坑才能這樣構築,以避免被敵軍大型火炮炮彈直接命中的機率,後面的四個人為預備戰鬥小組,隨倒下就立馬補位,在打高強度激烈防禦戰或者巷戰情況下,可以進行無火力間歇的擊殺敵軍,做最極限的作戰效率,沒有一個人是多餘放空槍的,但這樣標準意義作戰打法,抗戰也是只是發生幾次而已,畢竟接受過德國軍事教育的人員有限,很快就打光了治標不治本,難以短時間改變中國戰場的局面。

相關焦點

  • 毛瑟C96手槍,在二戰時期為何還有黨衛軍在裝備使用?
    為什麼在二戰時期還有黨衛軍在使用毛瑟C96?主要是因為任何武器裝備列裝部隊使用都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短時間內就完成換裝工作,所以就自然會出現一些裝備其他武器的情況。比如我國1997年首次公開亮相95式步槍後,很多部隊在很長時間內使用的還是老式的八一槓步槍,後來才逐步換成了九五式步槍等新步槍。
  • 抗戰時蔣介石有個大膽計劃,組建60個德械師血拼日寇
    中德軍事合作因此漸入高潮,不僅雙方籤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德國開始幫助中國建立軍事工業,並在中國軍事工業尚未建成前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而且第四任德國軍事總顧問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將在協助中國整軍建軍方面,提交《陸軍改革建議書》,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財力,首先建立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小型核心示範武裝,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國60個師的整編,他認為中國有這樣60個師的精銳常備軍就足以應付各種狀況了
  • 二戰:各國單兵手槍裝備大盤
    關於二戰步兵武器盤點,之前的幾期咱們盤過日本步兵裝備,美國步兵裝備,德國步兵裝備,英國步兵裝備。今天咱們來盤一下各國單兵手槍裝備,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現階段主要盤的是二戰單兵武器裝備,後續盤一下現代戰爭電影使用的武器裝備及性能!希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
  • 德械、蘇械師都假的,裝備加起來不夠一個師,美械師卻是貨真價實
    [導讀]中國,從冷兵器時代走出之後,依靠著幾大兵工廠、槍炮局的努力,自己研製生產了很多的武器,也從德國、蘇聯、美國引進了部分的先進武器裝備。尤其是在二戰前後,中國軍隊尤其是國軍裝備了上述三國的裝備,留下了「德械師」等名頭,今天老袁就和大家來看看,這些「德械、蘇械、美械師」究竟是否真的存在過。
  • 一個營只有兩門曲射武器,全靠人背肩扛的精銳部隊:中央軍德械師
    說起中國抗戰時期的精銳部隊,就繞不過德械師這個坎兒。那麼,德械師究竟精銳在哪裡呢?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德械師中最精銳的,中央軍教導總隊編制的獨特之處:每連168人,9個步兵班,每班16人:步槍手12,機槍手1,徒手機槍副手1,快慢機手槍2。9個班戰鬥兵員為108步槍。18快慢機手槍,9輕機槍。排部加連部12手槍。
  • 二戰時期中國最常見德國造武器其實是盒子槍一款被人們忽視的經典
    說到二戰時期的近戰手槍,這種作為單兵副武器的產物,在二戰時期的存在感基本較低,但還是湧現出了好幾把世界經典手槍,比如蘇聯的蘇聯TT-33手槍手槍,可謂是一代經典,並且至今還能在世界各地或者黑市中見到它,被譽二戰時期到二戰結束後中國製造和仿製的手槍中數量最多的一個型號,蘇聯TT-33
  • 圖說:毛瑟1934型 稀有的德國警用手槍 駁殼槍光環下的「張嘴燈」
    提起毛瑟手槍,很多人都會想到毛瑟C96手槍,其實毛瑟公司製造過多款經典手槍,只不過C96光環過於耀眼。今天要介紹的是毛瑟1934型手槍,目前正在美國一家二手槍網站出售,價格1350美元,約合人民幣9083元。
  • 二戰時期,國軍訂購的毛瑟98k步槍,與德軍手裡的原版有何不同?
    早在清朝末年,中國軍隊似乎就對德式武器有種莫名崇拜,所以當時才會進口德軍看不上的委員會M1888步槍(漢陽造原型),而要說中國與德國的軍購巔峰,那自然要算上世紀30年代,當時國軍特別組建了
  • 【槍械講堂】在中國大放光彩的毛瑟C96手槍
    在以前的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裡面,共產黨的遊擊隊和敵後武工隊等武裝力量大多是使用一種叫盒子炮的手槍。叫盒子炮因其槍套是一個木製的盒子,所以在中國稱為「盒子炮」或「匣子槍」。也有叫駁殼槍的,駁殼槍,是意譯,木殼製成這樣完全是為了作槍託使用,"駁"就是連接,駁殼就是連接木殼,實戰中可以提高射擊精度。這些手槍大多數是德制的毛瑟手槍,也有一些是毛瑟手槍的仿製品。
  • 毛瑟手槍威力大:為何德軍卻非常討厭,並放棄了它
    【話說軍世】說到軍用手槍,毛瑟和魯格是德軍最為出名的兩型手槍,相比較於二戰時就日本軍隊的「王八盒子」要好出一大截,不過對於這兩型手槍,二戰中,不論是德軍還是美軍實際都對魯格更加青睞,但是毛瑟則早在的就被德軍厭惡,這是為何?
  • 德國步兵武器二戰裝備大盤點
    關於二戰步兵武器盤點,之前的幾期咱們盤過日本單兵裝備,美國單兵裝備,今天咱們來盤一下昔日的德國單兵裝備,沒有看過前幾期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現階段主要盤的是二戰步兵武器裝備,後續盤一下現代戰爭電影使用的武器裝備及性能!希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不容錯過!
  • 盤點二戰德軍使用過的手槍,濃眉大眼的德國人也叛變了,光手槍就...
    二戰時期,德軍的武器向來以精良而著稱,裝備水平始終領先於歐洲其他國家。不過德軍並非只專一於德式武器,他們偶爾也會對其他國家的武器感興趣。 就拿手槍來說,與步槍、衝鋒鎗不同,德軍對士兵持有何種手槍並沒有嚴格要求,所以別看德軍一個個生得濃眉大眼,但他們使用過的手槍就超過二十種,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國貨。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二戰時期德軍用過的那些手槍。
  • 二戰時期最好的和最差的手槍分別都是哪一款?
    李三萬摘要:二戰時期各種武器爭奇鬥豔,手槍顯然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但各國也開發研製了很多種手槍,,自然各有長短,那麼二戰時期最好的和最差的手槍分別都是哪一款?二戰時期各種武器爭奇鬥豔,手槍顯然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但各國也開發研製了很多種手槍,,自然各有長短,那麼二戰時期最好的和最差的手槍分別都是哪一款?
  • 二戰時最著名的五把手槍德國的像藝術品,日本的不如燒火棍
    1.美國柯爾特M1911手槍 柯爾特 M1911 A1式11.43毫米自動手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手槍之一,是世界上裝備時間最長、裝備量最大的手槍。該槍於1911年被美國陸軍採用後,只在1922年進行了一次改進,也就是M1911A1手槍,之後該槍就達到了「接近完美」的水平,幾十年來再無改動。
  • 抗戰時期的國軍蘇械師為何鮮為人知?裝備哪些蘇械?戰鬥力如何?
    抗戰初期,經過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國軍的德械師基本上消耗殆盡,隨著德國調整對華政策,中國從德國獲取武器裝備的渠道被切斷。這時蘇聯向國民政府伸出橄欖枝,蘇聯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人,而中國又急需獲得支援,國府很快跟蘇聯達成協議,由蘇聯提供軍事援助,蘇械師應運而生。
  • 抗戰名將:毛瑟C96駁殼槍,100多年過去,仍吊打美國M1911手槍
    普魯士頭盔和毛瑟C96手槍1927年,西班牙的阿斯特拉(Astra)開始生產阿斯特拉900型「駁殼槍」,其中一半以上的手槍都出口至我國,直到西班牙南北戰爭(1937-1938年)時毛瑟C96手槍才被迫停產,而當時可以使用的手槍都被西班牙雙方拿來投入戰鬥。
  • 德國二戰時期最先進的瓦爾特P38手槍
    瓦爾特P38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時期生產並裝備的一種半自動手槍,當時德國想讓它來接替P-08魯格手槍型,裝備在納粹德國的軍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在生產,改稱P1型。卡爾·瓦爾特從1906年開始設計半自動手槍。1938年,設計的軍用型手槍被德國陸軍定為制式手槍,取名為P-38式。
  • 抗戰中的國軍部隊,德械師、美械師、蘇械師,三大王牌誰強誰弱
    抗日戰爭時,中國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不堪入目」。如川軍,踏上戰場之時,吃不飽穿不暖,只有一雙破草鞋,至於武器,基本上是屬於赤手空拳的狀態。如此裝備下的中國軍隊,在裝備優良的日軍面前也是吃盡了苦頭。
  • 抗戰時,毛瑟手槍在中國相當受青睞,為何在自家德國不受待見?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抗日戰爭時期,武器成了大家關注的熱點。當時中國跟日本的武器差別很大,也是為什麼抗日戰爭需要打這麼久的原因之一。當時中國的武器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領先我們太多。
  • 抗戰時期,德械師、蘇械師和美械師戰績如何,哪支部隊的功勞最大
    同時,國民政府還與德國政府官方正式籤訂了多項軍火購買合同,以國內特產的鎢、鋅、錫等戰備物資作為購買「資金」,從德國進口了大量的德械裝備。上海失陷後,剩餘的德械師開始轉入南京,參加南京保衛戰,僅在開戰的四個月時間裡,德械師就因損失過大,又無裝備可作補充而不得不完成了他們的使命,從而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中德合作關係結束後,國民政府將目光重新望向了蘇聯,經過洽談,蘇方出於保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以及由中國牽制日本為目的,終於同意施以援手,就這樣,中斷了十多年的中蘇軍事合作再次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