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嵌的「視頻號」,能打敗抖音快手嗎?

2020-12-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微信視頻號,是騰訊在微視後對短視頻的再次押注與發力。在經歷了諸多獨立視頻APP的失敗之後,內嵌的微信視頻號,是否能撼動抖音、快手的地位?本文作者從視頻號的誕生出發,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詳細的分析解讀,與大家分享。

短視頻高地的爭奪是一場長期戰爭,自2013年前後孵化出秒拍、微視,到今年紛紛發力的「視頻號」,微信、微博兩大社交平臺,對短視頻的興趣從未消減。

不完全統計,騰訊和微博分別推出過十幾款的短視頻獨立APP,可在抖音、快手雙強的面前,它們大多數都不禁打。今年開始火起來的「視頻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不再是獨立APP,而是內嵌在微信、微博各自社交內容生態上的兩款產品。

獨立APP與快手、抖音的PK紛紛以「失敗告終」,微視、秒拍、好看視頻等雖然也收穫一定成績,可只能是第二梯隊。

俗話有雲「窮」則思變,一敗再敗之後,內嵌的「視頻號」,能夠實現微信、微博的「野心」嗎?

一、視頻號為何此時誕生?

移動網際網路被分為了上半場和下半場,用戶高增長是上半場,天花板來臨後成為下半場。在對待「APP全家桶」的態度上,各大網際網路公司也呈現了截然不同的變化,早期大家追求「群狼」戰術,會把業務線分得越來越細,眾多垂直的APP各自發展,形成自己的流量池。

移動網際網路的下半場,這種全家桶的做法已經被拋棄,超級APP的新思路開始成為主流,在這個大背景下,融合成為一種大趨勢,小程序的出現加速了這個流程。2020年3月,阿里本地生活與支付寶、淘寶、天貓、高德等多個流量入口打通。去年11月,微信推出「騰訊QQ」的小程序,用戶可以在微信上直接看QQ上的消息(暫無法回復)。

包括今日頭條APP,我們也能夠看到從短視頻、微頭條、悟空問答到「放映廳」,越來越多的產品入口放在這個APP上。

微信APP截圖

了解了上面的大背景,再來看視頻號的誕生,就不會感覺到突兀。在微信上,視頻號入口被放在發現目錄裡,緊次於朋友圈入口的第二位置。類似朋友圈一樣,用戶點開發現頻道,無論朋友圈還是視頻號,內部若有新更的內容,會有小紅點提示。微博的視頻號推出的相對晚一些,從微博處獲悉,目前推出的視頻號,初期已有100多位博主參與視頻號內測。

微信上開通視頻號後,會生成一個個人首頁和操作後臺,個人首頁面向的是公眾,展示視頻號過去發布的內容,用戶可以在這裡進行關注或取關操作,還能夠看到視頻號的頭像、ID、簡介甚至有多少位好友關注等信息。

視頻號操作後臺的「發表新動態」入口,首次打開可以設置頭像、填寫自己視頻號的ID,設置完成後可以在這個入口直接發布視頻內容。

微博博主在加入內測後,微博首頁也會隨之變化,除了多了個「視頻號」勳章,還會新增「精選」這一分類,展示其最新發布的視頻,視頻下方還設立催更區並顯示催更次數。

由於兩個視頻號都是在推出的初期,最終的產品形態還會進行多次演變。可能夠確認的是,它們會作為一個內容生態內嵌的部分存在。和過去微信、微博上孵化出的微視、秒拍等最大的不同,就是這些視頻號帳戶能夠在這兩大生態裡直接吸粉,不再借著「微視」、「秒拍」的殼進行運營。

過去類似微視、秒拍上的內容可以「同步」到微信、微博上,粉絲想要看該帳號全部的是視頻內容和其他信息,需要下載APP後查看。視頻號很明顯「縮減」了這個部分,方便視頻作者和微信、微博上粉絲之間互動,縮減了用戶運營的鏈條。

從獨立APP到內嵌,意味著粉絲和視頻號之間的距離被無限拉近。過去,微信或微博上的用戶,在各自內容生態上發現了喜歡的視頻帳號,還需要單獨下載一個APP,對其進行關注,才能「享受」到完整的「服務」。視頻號的內嵌模式,則無需如此麻煩,你只要關注了該視頻號,就能夠享受「不打折」的服務。

也就說,過去微信、微博孵化微視、秒拍,存在著一個轉化流失率,只有深度用戶才能轉化「出圈」,現在完全不必如此。僅從這一條而言,視頻號相比微視、秒拍,對快、抖的衝擊就會高出一個層級。

當然,很多用戶會疑問,為何過去各個網際網路公司「愚蠢」的要做全家桶?其實本質很簡單,過去的智慧型手機硬體性能不強,行動網路的速率和覆蓋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這決定了網際網路產品紛紛「化整為零」,APP越小體驗越好。

近些年,智慧型手機性能越來越強,動輒6-8G快閃記憶體,128/256GB內存,4G網絡幾乎完成了全覆蓋,加之5G時代的到來,行動網路速率也不再成問題。因此,在技術的不斷迭代下,超級APP迎來了機遇。站在用戶角度,能在一個APP裡完成一堆「任務」,遠比需要下載無數個APP去完成相等任務要更吸引人。

過去,微視、秒拍等短視頻APP不獨立出來的話,會讓微信、微博變得非常臃腫,甚至一些低端機打開它們或許都存在問題。現在,硬體性能和行動網路速率的兩大短板消失了,內嵌形式的視頻號誕生,可看做一種偶然的必然。

二、微信、微博會ALL IN視頻號嗎?

網際網路技術不斷迭代,商業機會也就不斷的誕生。

快手抖音作為現在的短視頻雙強,能夠做大做強也和抓住時代「機遇」有關。最早快手前身叫「GIF快手」,誕生於2011年3月,最初是一款用來製作、分享GIF圖片的手機應用。次年的11月,快手轉型為短視頻社區,用於用戶記錄和分享生產、生活的平臺。緊接的2013年,被稱作為4G元年,快手也是在2014年中完成的B輪融資。

抖音則誕生於2016年9月,冷啟動在今日頭條上完成,由於此時智慧型手機攝像頭像素的不斷提升,以及手機硬體算法給抖音各種特效軟體提供了舞臺,憑藉海草舞、C哩C哩、我們不一樣等魔性的音樂,配合「套路式」的視頻表演在年輕人群體中火爆,並逐步的成為全民的短視頻軟體。

等到微信、微博回過神來,快手和抖音已經強勢崛起,騰訊在2017年後開始投資快手。正是技術迭代帶來的紅利,給了快手和抖音彎道超車的機會。

數據來源:《2020移動網際網路全景生態報告》

據QuestMobile發布的《2020移動網際網路全景生態報告》顯示,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在用戶量增長近乎停滯狀態下,移動用戶月人均使用時長增長了12.9%,由2019年4月的128.2 小時增長至2020年4月的144.8小時。

2020年一季度,傳統BAT三巨頭的市場佔比基本持平或微微下滑。其中,騰訊從45.6%下降至43.2%,百度從9.0%下降至7.4%,阿里則幾乎保持不變,僅從2019年的10.4%增長為2020年的10.6%。快手的市場佔比從一年前的2.7%增長到2020年一季度的5.1%。從該報告中的圖表數據可發現,短視頻對提升用戶時長有極大的作用。

趁著短視頻火爆的時機,快手、抖音在直播市場上也順風順水,伴隨著直播賣貨熱,兩者紛紛向「電商」傾斜。6月中旬,快手聯合京東啟動「雙百億補貼」計劃,根據官方數據顯示,6.16全天快手電商代言人張雨綺、主持人華少以及辛巴等開播賣貨,實際支付金額達到14.2億,而張雨綺首秀成績也實現了2.23億數據。

今年4月,抖音也「挖來」羅永浩開啟了直播首秀,為帶貨直播拉足噱頭,最終帶貨1.1億元。

以QQ起家,憑藉微信拿下移動網際網路船票,對佔據用戶時間重要性的認識,很少人能超過騰訊。對騰訊而言,用戶注意力就是其最核心的一塊蛋糕,短視頻在「吸時」能力上的強勢,註定了騰訊需要拿下這塊高地。相比於其他網際網路巨頭,騰訊社交沉澱了龐大的、無可動搖的流量,也是它能夠持續不斷的對準一個點「進攻」的底氣。

對於阿里、百度等網際網路公司而言,嘗試社交、O2O、外賣等業務,一旦失敗很少會「重啟」,因為它們需要考慮成本問題。這方面,騰訊從來不用去擔憂,如何能夠將流量轉化,才是它最關心的事。

對於騰訊而言,對短視頻市場的進攻更多的是防守。對於微博而言,短視頻更多的意味是二次增長曲線的一個必要「條件」,拿下這個市場,就能夠進一步擴大自身的盤子。

毋庸置疑,無論是微信的防守,還是微博的進攻,它們都需要在短視頻上撕開一個口子。也就說,視頻號在未來會拿下更多的資源,兩大平臺的流量扶持會是一個長期的策略。在微信的視頻號運營上,背後的微信團隊也首次引入機器推薦的機制。

最新版的視頻號,頂部新增了一個Tab欄,分為「關注、朋友、熱門、附近、個人信息」五大板塊,類似一個內嵌在微信中的獨立視頻產品。

過去獨立APP的短視頻進攻紛紛失效,這一次雙微借力視頻號,能夠戰勝一抖嗎?

三、視頻號的優與劣,社交鏈傳播是把雙刃劍

智慧型手機硬體性能的迭代與行動網路速率的不斷提升,為超級APP帶來了一波新機會,間接的給視頻號這個「新產品」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相比獨立APP,視頻號究竟能否完成雙微戰勝一抖的戰略呢?目前來看,它們無法對快手、抖音形成非常實質的衝擊的,理由很簡單,在產品邏輯上,它們和快抖有著根本上的不同。視頻號的價值,是補足微信、微博內容生態在短視頻上的短板,而快手、抖音早早就社區化。一個是社區裡的產品,一個是產品上的社區,註定兩者不同的結局。

張小龍朋友圈截圖

6月22日,張小龍高調地發了一條朋友圈,宣布微信視頻號日活用戶已經2億,「mark一下」,對微信視頻號接下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短短幾個月,日活就超過了2億,這個速度的增長,打敗快手、抖音似乎「指日可待」。可真正冷靜下來思考,一切並非表面上看的這麼簡單。

首先來談一談視頻號的優勢

(1)內嵌的流量優勢

從短視頻第一代的微視、美拍、秒拍,到第二代的快手、抖音,以及第三代的波波視頻、好看視頻,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背靠」自家陣營的1個或N個流量APP,通過「輸血」不斷增長,最終實現獨立,抖音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案例。

對於視頻號而言,由於它們本身就是微信、微博APP上的一個產品,它們無需去操心流量從哪裡來,如何去獨立運作這些問題。以微信視頻號為例,上面的一些自媒體朋友天天製作各種視頻,微信群裡、私聊框裡甚至朋友圈裡,處處可見他們對自家視頻號的推廣,有的甚至會發紅包讓你去觀看、點讚、評論甚至分享,這種內嵌流量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如果是一個款獨立的APP,好友的「分享」就會讓你感受到「打擾」,而作為微信內的一個「號」,這種打擾的感覺會變弱,有利於它的成長和發展。

(2)規模龐大的MCN與視頻創作者資源

圖文內容和短視頻內容呈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兩級化,圖文內容閱讀門檻高,缺乏一定閱讀能力的人,很難讀懂複雜的文字內容。但文字創作的門檻卻很低,只要認字,人人都可以通過電腦打出一篇文章,只不過水平的好壞問題。哪怕是剛上學的小學生,也能用中文+拼音的方式發一些短消息。

視頻內容則是受眾的門檻很低,無論文化水平高低,哪怕是不認字或語言不通,都能夠欣賞一個視頻。相反,視頻內容的創作門檻很高,理論上說手機拿著視頻一頓「亂拍」就行,可具體創作上,卻有很高的門檻,鏡頭的運用、腳本的撰寫、故事的設計、後期的剪輯等等,任何一個環節做不好,都不可能產出一個「作品」。

早期,很多短視頻APP失敗,就和短視頻創作者群體過少有關,內容不足,受眾端就無法產生持續的觀看。抖音借力了視頻特效技術來破局,加之「模仿秀」式內容創作的流行,都讓視頻創作門檻變低。快手則走的是草根路線,把內容選擇權交給用戶,逐漸從平臺裡孵化出許多草根網紅。經過數年發展,視頻草根創作者和MCN的噴湧,也解決了視頻號的內容「源」的問題。

微信和微博擁有龐大的流量,用戶也接受視頻的內容形式,加之創作端的成熟與規模化,也是視頻號能夠快速崛起的一個原因。

但視頻號的短板也非常明顯

天浩認為主要也是兩個方面,過度依賴社交鏈傳播、內容質量要求高。

(1)過度依賴社交鏈傳播

微信上的視頻號最為明顯,最早視頻號測試時,是社交推薦和個性化推薦的「混合體」,最新的版本中強化社交推薦邏輯。為何會有這個變化呢?其原因在於,相比於抖音、快手這樣的獨立短視頻APP,在微信上視頻號的流量,強依賴社交鏈的傳播。因為視頻號入口位列在朋友圈下方,即使微信擁有11億用戶,由於位置不算太好,本身的流量也就不會太大。那麼用戶的分享行為,決定了流量的多寡。

機器推薦雖然很「省事」,卻往往無法激發用戶的參與熱情,而社交推薦的內容,由於是好友觀看、點讚甚至評論過,用戶的二次分享衝動就會更強。當視頻號的流量無法獨立獲取,需要通過「另一種手段」來實現的話,也就意味著視頻號上的內容都要去「激發」用戶的分享行為。

以自媒體圈的幾個朋友的視頻號上內容而言,大多數人都會做過「怎麼玩視頻號」這樣的「教程類」內容,其中的原因就在於這樣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好友的轉發。當流量依賴分享行為時,它的內容豐富性就會受抑制,所遇到的難題和公眾號過去的難題一樣。

(2)內容質量要求高

微信上內容傳播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這種傳播建立在用戶的「反饋」之上,以公眾號文章來說,用戶點的在看、贊、分享等行為,都會對他們的朋友產生影響。但這種反饋機制,會倒逼微信上內容質量的提升。

由於微信好友關係很複雜,親戚、朋友、同學、同事都在微信上,你對某個視頻號內容進行點讚、評論甚至分享,都會對你在「微信好友」心中的形象有所影響,逐漸大家會「被逼著」只對那些質量高的內容進行反饋,一些我們雖然很喜歡,但可能有些low、三俗或爭議性的內容,看完了也不「敢」點在看和分享。

對於內容創作而言,質量越高所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美國黑人兄弟的各種短視頻,在國內就有不小的受眾人群。但是想要製作和他們視頻同等水平的內容,所要付出的成本是極高的。微信生態裡的內容依賴社交鏈實現流量的獲取,致使內容必然會向更高的「水準」變化,因為想要激發用戶「分享」行為時很難的,倒逼著各種團隊把視頻內容往優質的方向去做。

也就說,未來那些沒有足夠資本去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的玩家,會和許多中小公眾號選手一樣撤離這一生態。

新榜發過的《公眾號6年,多少已停更?| 新榜數洞》數據顯示,自2012年公眾號誕生至2018年,公眾號數量註冊增速明顯放緩。63%的帳號仍在活躍更新,26%的帳號已處於停更狀態,6%的帳號已註銷。

當然,天浩認為這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內容創作草根化、全民化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但內容創作畢竟是一件很專業的事。

就單純的流量目的而言,視頻號是無法和快、抖相抗衡的,不過由於微信生態商業化能力強,相等的粉絲下企業對視頻號的「定價」會更高,也會激發MCN和普通創作者的興趣。

簡單來說,快抖走得是流量路線,視頻號將走高質路線,它們會形成一種差異化發展的姿態。

內嵌的視頻號,或許是微信、微博發力短視頻的一個最好的方式,流量無需要轉化,鏈條越短髮展越順利。只不過,快、抖經過數年間的發展,早已樹大根深,加之它們在內容與創作端的積累,視頻號短期內很難撼動它們的地位。不過,長期去看,用戶在微信或微博上「順手」看一看視頻的習慣一旦養成,抑制它們的戰略目的實現起來或許也不會很難。

#專欄作家#

科技自媒體人,曾就職於博客中國、網際網路實驗室、百度等公司,曾在《南方都市報》《計算機應用文摘》等報紙雜誌刊文。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內嵌的「視頻號」,能打敗抖音快手嗎?
    今年開始火起來的「視頻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不再是獨立APP,而是內嵌在微信、微博各自社交內容生態上的兩款產品。獨立APP與快手、抖音的PK紛紛以「失敗告終」,微視、秒拍、好看視頻等雖然也收穫一定成績,可只能是第二梯隊。俗話有云:「窮」則思變。一敗再敗之後,內嵌的「視頻號」,能夠實現微信、微博的「野心」嗎?
  • 短視頻平臺「三岔口」:做抖音、快手還是視頻號?
    作者/ 靠譜的阿星2018年底寫過一篇《短視頻的十字路口:做抖音還是做快手》,如今短視頻正從移動內容非主流逐漸有成為主流表達的趨勢,人們在短視頻平臺之中停留越來越長的時間。短視頻平臺也逐漸成從前兩年的雙巨頭在2020年形成了抖音、快手、視頻號的三足鼎立之勢。
  • 視頻號是微信阻擊抖音快手的最後一張王牌
    一、微信向抖音快手亮出了最後一張王牌可以說,此次視頻號放出的大招是微信阻擊抖音快手的最後一張王牌。先來看一組數據,截至8月,抖音(含抖音火山版)的DAU為6億,快手為3億;根據CNNIC的報告顯示,中國網民的數量為9.04億,這就意味著每3個上網的中國人,就有2個在刷抖音。
  • 抖音快手劍拔弩張 短視頻決戰在即?
    短視頻有對老冤家,快手與抖音。快手埋頭深入基層,但用戶規模增速依舊緩慢。此外,其一直想擺脫low味兒,到頭來還是給人視頻界土特產的風貌。其實它的短板非常明顯,PUGC發育不良,80%以上的營收來自直播打賞。微信拿下春節紅包依託社交殺入支付,百度拿下春節紅包取得移動端信息流暴增,快手拿下春節紅包除了獲取曝光度,恐怕只是一次打賞升級。
  • 快手「帶貨」打敗抖音的秘密
    進入11月後,快手的資本運作速度明顯加快,除了提交招股書外,購得支付牌照為快手的電商布局落下了一塊重要版圖。而直到招股書披露之前,也沒有人能完全相信,這個不及抖音DAU一半的老二,「帶貨」能力已然僅次於拼多多。
  • 短視頻競品分析報告:抖音 vs 快手
    3.3.3 特色功能對比1)抖音小店vs快手小店隨著直播帶貨的持續火爆,抖音和快手都在電商領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紛紛開通了小店功能,並直接顯示在用戶或品牌官方號的個人主頁。目前抖音小店已實現生態閉環,全面禁止其他電商平臺的導流,所有交易只能在平臺內完成。
  • 短視頻的第二戰場:抖音、快手、B站剪輯軟體PK
    導讀:如同微信公眾號有秀米、135等圖文編輯軟體一樣,抖音、快手、B站上各種炫酷的視頻,也離不開視頻剪輯軟體。抖音的剪映APP、快手的快影APP、B站的必剪APP等視頻剪輯軟體爭相推出,掀起了短視頻領域的第二戰場。三款視頻剪輯軟體,各有什麼特點?剪輯工具暗戰的背後,是怎樣的排兵布陣?
  • 如何打造超級個人品牌,深度揭秘決勝抖音快手視頻號的高能玩法!
    在過去幾年短視頻產業爆發式的增長過程中,抖音、快手無疑是最大贏家,兩強相爭之下幾乎瓜分了整個短視頻市場份額,在短視頻產業格局看似已經定型的背景下,微信卻在年初推出了視頻號,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內測期間視頻號用戶便突破兩億。
  • 100多萬砸進抖音快手打水漂,龔文祥為什麼還要做視頻號?
    龔文祥這麼說道:這是微信視頻號跟抖音快手完全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也是被快手抖音傷過的人,然後我們發現視頻號的破圈,比如說文總他做水槽,他手上一定有很多客戶,都是這個行業裡面的人。我為什麼會要去重視視頻號,因為它跟現實是完全一致的打通的。它不像抖音,現實跟抖音它那一套算法體系是割裂的。這怎麼去理解?
  • 抖音快手上的便宜貨,靠譜嗎?
    在快手App上,可以看到大量創作者發布了在劉二狗直播間內買到的紙巾,與實際展示產品對比嚴重「縮水」的視頻。抖音上直播帶貨的質量問題也是質疑聲眾。燃財經在抖音上發現有一類美妝主播是通過開箱測評視頻引流,部分熱門美妝商品的價格低到驚人。
  • 抖音快手的新競爭:誰將成為短視頻第一股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大摩財經」,公眾號ID:damofinance,作者舒克激戰數年後,國內兩大短視頻平臺闖至資本市場關口。最新消息稱,短視頻平臺快手計劃赴港上市,最快下周將在港交所遞表。傳聞快手已確定美銀美林以及摩根史坦利為保薦人。據媒體報導,快手IPO估值區間為400-500億美元,計劃募集規模約為50億美元。就在昨天,短視頻巨頭抖音被曝計劃明年上半年分拆上市,同樣擬登陸港交所。有消息稱,抖音已經開始接觸投行高盛。
  • 行業迷思:想在短視頻上做電影宣發,選抖音還是快手?
    頭部電影仍然更集中地在抖音上做宣發,《哪吒之魔童降世》等2019年票房TOP10的作品、《唐人街探案3》等今年原本定在春節檔的10部電影全都在抖音上有官方運營帳號。與之相比,快手的電影官方號入駐數量遠遠落後。但另一方面,近期快手在宣發上的動作日益增多,有越來越多的電影選擇快手為其主力宣發陣地,快手逐漸顯露出其電影營銷潛力股的氣質。
  • 快手學得了抖音 抖音學不了快手
    周杰倫入駐快手,透露出一個信號:歷經短視頻品類的狂暴增長之後,頭部品牌抖音和快手已經到了競爭的關鍵階段,2020年是短視頻品類大決戰開始的年份。快手和抖音在短視頻戰事中場相見,一路上走來戰勝了無數對手的他們所經歷的商戰,只有曾經的團購市場的千團大戰能夠相提並論。
  • 以周杰倫之名,快手VS抖音:短視頻巨頭們的版權平局
    聲明: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娛樂獨角獸」(ID:yuledujiaoshou),作者:周銳, 站長之家經授權發布。近一個月內,周杰倫的名字頻繁在快手、抖音兩家平臺出現,從發布新歌到版權籤約,你方唱罷我登場。
  • 展望2020 | 短視頻:抖音快手收割一切,戰爭進入終局年
    春節過後,短視頻的DAU和使用時長再次有了可觀的增長:據QuestMobile數據,短視頻在春節期間的日均活躍用戶增量排名第一,超過8000萬,其中抖音的增長略高於快手。而早在節前,抖音和快手就已經分別官宣各自的DAU達到了4億和3億 。
  • 2020展望 | 短視頻:抖音快手收割一切,戰爭進入終局年
    但好消息是,用戶花在短視頻上的時長卻與日俱增,在娛樂消費領域,短視頻甚至成為了2019年Q4唯一一個使用時長還在增長的賽道。 2020年依舊會是短視頻的紅利期,但在這個賽場上,寡頭壟斷之勢已成:抖音和快手之外的大小玩家已經被遠遠甩在身後。這帶來的結果便是,無論是用戶、還是內容生產者,都會被抖音和快手源源不斷的吸入自己的領地。
  • |電商直播|淘寶|短視頻|抖音|快手
    在這類「非電商」直播方面,抖音和快手的差距就沒有那麼大了。「專家會文檔」表明,抖音在2020年的直播營收規模可能略低於快手,但也能做到400-500億的直播流水。而快手和抖音下一步做直播的關鍵,不是內容,而是更深層次的東西——供應鏈。
  • 關於微信視頻號的發展
    編輯導語:如今短視頻已經成為了主流,除了專注短視頻的平臺,抖音、快手以外,各種平臺都開始加入短視頻板塊,比如微信的視頻號;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微信視頻號發展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視頻號的加入,不是簡單的加入了一個熱門功能,與對手形成競爭;能打敗抖音快手的,大概率不會是一個新的短視頻平臺,而且微信也沒有必要去打敗二者。
  • 抖音和快手的第四場戰役
    文 | 張雨忻在短視頻賽道上,抖音和快手已經將其他對手遠遠甩下,而在它們兩者之間,膠著的戰爭卻從未結束。2019年4月,抖音又上線多個電商小程序,包括京東、小米等,意圖讓其它電商平臺也能在抖音內實現閉環購物體驗。此外,還包括上線商品櫥窗、藍V企業號、POI權益、發布精選好物聯盟,推出商品搜索功能並不斷降低購物車和商品櫥窗建立門檻等舉措。然而,雖然導流和閉環都在做,但在帶貨這件事上,過去一年多抖音一直以前者為主,是「賣流量」的思路,淘寶也因此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 抖音、快手、B站上演「三國殺」 視頻剪輯賽道成第二戰場
    早在2017年快手便上線快影,抖音2019年上線剪映,當下勢頭迅猛的視頻號跟著推出秒簡。而B站內部孵化了必剪之後,又在近期下重注投資不咕剪輯,視頻剪輯工具大戰似乎一觸即發,誰能站穩第一梯隊值得思考。能抓住Z世代創作者在短視頻的競爭進入深水區之後,新增流量放緩、現有流量活躍度下降、獲客成本和留存成本激增成為行業最大難題。為了在競爭中獲得優勢,既能貢獻流量又能貢獻內容的視頻剪輯賽道,成為抖音、快手、B站的「第二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