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坐落在北京的西山腳下,泉澤遍野,群峰疊翠,風景如畫。從公元11世紀起,這裡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1886年由慈禧太后重新修建,並命名為頤和園。被譽為中國古典園林之首。
1998年11月頤和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進了東宮門,往裡走不遠便來到了仁壽殿。
仁壽殿(在清漪園時名勤政殿)在乾隆與光緒兩個歷史時期均為皇帝臨朝理政之所,其陳設主體布局大致相同,但陳設的物品各異,布置為皇家宮殿特定的陳設形式。
繞過大殿和庭院,就看到著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長廊蜿蜒於萬壽山南麓,昆明湖北岸,將如畫的景點串聯成一線,為旖旎的風光鑲上畫框,使湖山的景色層次分明。長廊沿途穿花透樹,看山賞水,景隨步移,美不勝收。
走到長廊一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頤和園的主體建築佛香閣。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前眺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鬱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牆。正前面,遠處煙波淼淼,近處的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在湖北岸有一座清晏舫俗稱石舫,位於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清漪園時,改臺為船,更名為「石舫」。
昆明湖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岸上栽著數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個小島名南湖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遊人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來到小島上。這座石橋有17個橋洞,叫十七孔橋,造型十分優美。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
在十七孔橋旁矗立的一座銅牛,位於昆明湖東岸,為鎮壓水患而設。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
頤和園到處是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遊學假期小營員將在研學導師的帶領下,通過實地走訪;了解頤和園的建造史及建築特點,欣賞中國古典園林之美。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景觀背後的歷史知識和文化內涵,重溫晚清政治風雲,並根據研學手冊完成對仁壽殿、昆明湖、樂壽堂、玉瀾堂、石舫等景觀的研學課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