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不小心翻開過幾本名著,讀了一陣挺茫然」?名著進階讀法

2021-01-17 榮榮家庭關係教育

中國人都知道:生子當如孫仲謀,交友如魯達,信心如唐僧,讀書就讀四大名著。

然而,孩子到底該不該讀四大名著呢?北大秦春華院長就曾公開發文反對,他說:

《水滸傳》滿是打家劫舍,落草為寇,佔山為王;《三國演義》充滿了陰謀詭計,權術心機,爾虞我詐;《紅樓夢》則悲情到了極致,冷到了骨髓;《西遊記》本來還算合適,但它隱含意義極為深遠宏闊,孩子根本看不懂……

這些成年人的教育焦慮隱患,著名的文學家錢穆老先生8歲、冰心老先生甚至是7歲開始讀四大名著,周總理接受美國專欄採訪時就說到:「我從8歲到10歲就開始讀小說,第一部就是《西遊記》,後來讀了《鏡花緣》《水滸傳》和《紅樓夢》。」

市面上西遊記版本給孩子看過幾套,孩子並不感興趣,或者過不了我這一關。今天推薦的這本《給孩子講西遊記》拿到時,首先吸引了我自己,這裡面的知識很多是我不知道的,孩子湊過來看圖片就會問我圖片裡面的細節。

測評之後,我認為這一本厚厚大大精美的冊子至少讀到12歲,大兒子今年初一學校要求七年級必讀《西遊記》,剛好也做補充讀物。

名著絕不是形成人生觀的錯誤根源,故事情節是否符合兒童心理,我覺得首先要在合適的年齡做分階閱讀,從名著中汲取各階段性的營養

4-6歲:視覺盛宴+情節橋段

八零後、九零後出生的我們,大部分人接觸四大名著,尤其是《西遊記》,則是來自寒暑假必播的86版的電視劇。在這30多年裡,這部《西遊記》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

影視本身有「戲說」成分,情節改編並賦予生動形象的視覺效果,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期待,初次接觸的《西遊記》是一次愉快的記憶,這對重複閱讀有很好的基礎。

4~6歲的孩子們思維發展水平有所提高,從簡單、短小的故事,逐漸發展到喜歡連貫的、有曲折情節的故事。

在親子閱讀時,雖然可以聽懂更深入的文字解說,但精彩需要配合繪本結合著想像和思考。而且非常注意文字內容與文字的貼合度,以及細節處理。

這個階段讀解讀+繪本版《西遊記》更適合。但市面上,圖片和文字解讀版本良莠不齊,很影響孩子的閱讀感受。該如何選擇呢?一個原則:文字和繪圖儘量靠近原著。

《西遊記》大量的人物形象與衣著描寫,在繪本中如果太過隨意,追求現代Q風格,場景過於現代就完全古風古韻,失去了孩子了解中國古代認知的機會。

《給孩子講西遊記》作者整理出70個獨立篇幅故事,可以從最精彩也最傳神的片段讀起,如三打白骨精、大鬧天空等精彩片段能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讀名著並不需要從頭開始逐字逐句地讀完,可以挑選孩子喜歡的章節跳躍式閱讀,這樣不僅有利於吸收消化,還能提升孩子閱讀興趣。

6-9歲:原汁原味詞語記憶

《西遊記》是冰糖葫蘆式的結構,每個故事都是相對獨立的。 6-9歲的孩子更傾向於每個故事的因果關係和細節,對師徒四人及各種妖魔鬼怪的性格特點有了充足的想像力,也在體會人物性格和微妙關係。

很多版本為了吸引孩子,在文學上採用幽默簡短的現代寓言,重寫下來,雖說去掉了原著小說的文言文硬殼,但根據個人想法改寫,基本上就喪失了文學性甚至原意。

這套《給孩子講西遊記》的語言是我個人最歡喜的地方,文字基本是採用原文,只是縮寫和改動極少詞彙,展露其依然新鮮有趣的核心:強勁的故事進展、個性鮮明的人物、插科打諢的對話,足夠豐沛多汁的細節,竟然沒覺得有古今隔閡感。

《西遊記》裡的孫猴子,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很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和想像,可算好的兒童書了;但它畢竟是五百年前的著作,也不是專門為兒童寫的。它的內容未必全合適兒童,文字未必兒童都易懂,所以改寫很有必要的,但《西遊記》原文是四大名著中語言不算難懂的,很多字詞沿用至今,換詞不如用原詞,用最少的字數展現每個故事的精華。

而且在書後面附送了一張人物系譜圖,這樣不會做思維導圖也可以一目了然人物關係了。

魯迅先生在 《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 「《西遊記》中的『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對孩子來說,從童年就開始打基礎,對孩子日後的深度閱讀、考試成績也頗有裨益。不必要求孩子從童年時期就一字不落地閱讀傳統原著,但原汁原味,吸收精華更接近經典。

9-12歲:細節折射出文化

當前名著教學的尷尬現狀 德國詩人歌德說過 : 「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不讀四大名著無法理解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智神諸葛亮,關羽義薄雲天,孫悟空大鬧天宮……

不讀四大名著也不會產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共鳴:《西遊記》裡的古代神話故事,《三國演義》裡的忠君結義,《水滸傳》裡的替天行道的俠義,《紅樓夢》裡整個古代人生活的展現。

孩子9-12歲正是邏輯思維形成的最佳階段,他們對任何故事和事件都期待了解得更深入,經常冒出疑問,但轉瞬即逝。所以這套書的好處正是提問和專業的解答,有一些問答涉及的知識範圍非常廣泛。

《給孩子講西遊記》中每一個故事,附帶著一個問題,而解答正是故事背後的故事,如:

「悟空被封為弼馬溫有什麼深意?」「孫悟空這一次為什麼沒有去求玉帝或觀音?」「豬八戒真的比孫悟空弱嗎?」

這些疑問想必也是我們小時候看電視劇的時候的疑問,只是苦於沒人解答,就忘記了這回事。而如今面對給孩子講西遊記,才發現30年過去了,有些問題依舊困擾著我們。

例如孫悟空被任職為「弼馬溫」,而這「弼馬溫」我們知道是飼養馬的官,無足輕重,然而還有一層寓意: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年都有記載,將猴子系在馬廄裡,可以避免馬得病。

如果懂這個暗理,就讀懂了更深一層的諷刺意味,也更理解孫悟空的大鬧天空了。

寫在最後

CCTV中國詩詞大會冠軍、中國成語大會冠軍彭敏說:「在我特別小的時候,;。後來又讀到一套縮寫版世界名著,這才被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簡潔明朗的語言和引人遐想的插圖深深吸引。」

不是每個人都是彭敏,但我想說在年幼肯定是讀不懂名著的,更談不上享受,選擇好的版本分階閱讀是十分必要的,而把握原汁原味的程度,就是為人父母需要做的功課了。

如今看86版《西遊記》的我們如今已為人父母,《西遊記》原著在我們心中到底有大程度的熟讀呢?如果我們並不熟悉,又該如何要求孩子熟讀呢?

這個時代的我們很幸運,在任何一種知識面前,都能找到無數種方式去接近。

作者介紹:榮榮

每本書都認真讀過,寫書評,推薦好書!歡迎關注~@榮榮家庭關係教育

相關焦點

  • 「我」為什麼不喜歡讀名著?
    最近,江蘇省開展了閱讀和寫作大賽,規定高中組初賽的題目之一是《書裡書外》,書指的是名著或理論經典。而這篇參賽作文記敘了小作者求學中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讀了幾十本甚至更多的「閒書」。而這些內容很顯然是不被「社會」認可和提倡的,為此,小作者沒少惹父親生氣。
  • 看不進名著,書不好讀?三個方法,把名著當漫畫看
    「大學時候就天天見你在那看書,朋友圈還經常看你發讀書感想,這不,我一看到這個,立馬就想到你了。」「你又不是不知道,小說我都不愛看,工作之後就更加沒心思看書。」我照以往對她的了解,找了幾本容易讀,便於分享的書發給她。
  • 聊聊給孩子看的四大名著之《紅樓夢》:幾歲開始讀?版本怎麼選?
    也給大家種了個草,我將會說說童書版本的四大名著,那些是值得推薦的版本。本該先說《西遊記》的,因為畢竟在這四部書裡,它是更適合孩子們率先閱讀的一部。不過因為我個人的偏愛,關注和收藏更多的是《紅樓夢》,那麼今天就先從《紅樓夢》說起吧!
  • 讀書節目「名人讀名著」上線:聽高曉松讀《白痴》,麥家讀《老人與...
    讀書節目「名人讀名著」上線:聽高曉松讀《白痴》,麥家讀《老人與海》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6月28日晚上,一檔讀書節目「帶本名著創未來——名人讀名著」在線上啟動。該節目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單位發起,邀請百位知名作家、文化人、學者、文藝工作者在線上讀名著。此次名人所讀的名著主要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因為這套書的封面為黃底星花的網格圖案,所以被讀者親切地稱為「網格本」,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套系統介紹外國文學的叢書。該節目還舉行了啟動首發式。
  • 建國後,六大名著為什麼刪減為四大名著?刪掉的兩本人盡皆知
    其實,我們古代的名著遠遠不止這四個,最開始的稱謂也不是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可能大家有點茫然,一直都知道四大名著,什麼時候變成六大名著了?建國後,六大名著為什麼刪減為四大名著?大家也知道,清朝的社會風氣可能相對更封建更保守一些,很多人認為《金瓶梅》雖然廣為流傳,實則內容過於露骨,太過色情低俗,這樣的書籍被評為名著,著實有傷風化,影響非常不好,故此便將《金瓶梅》從四大名著中剔除,重新加入《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形成新的六大名著。
  • 語文新課標推薦 孩子一生必讀的8部世界名著,你家孩子讀了幾本?
    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陶德麟針對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現狀:呼籲青少年趁小的時候、記憶力好的時候,多讀一些經典名著。她曾經說過她在讀書時代就喜歡各種課外書籍,特別是世界名著,目前所有的名著她基本都看過,而且閱讀的習慣她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在《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我們能看到不一樣的董卿。愛讀世界名著的孩子,會有超出年齡的眼界和心胸。黃磊曾在微博上曬過一張多多在窗邊讀書的照片,配文「窗邊的小女孩」。
  • 怎樣教孩子讀名著?名師支招:陪孩子讀懂名著的多種色彩
    叢書主編、北京八中高級語文教師翁莉認為,親子共讀首先是學業的需要,名著經過歷史、文化、種族的考驗,流傳至今,讓我們看到了作品的閃光點,但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不一定看到這點,尤其是成年人咀嚼起來內涵豐富的名著,比如《四世同堂》,對於閱歷淺的孩子讀來說,讀起來有困難難。
  • 網文界四大名著、三大邪書、四大神書、新四大名著,你有看過幾本?
    網文界四大名著、三大邪書、四大神書、新四大名著,你有看過幾本?在網文界中,一些極具特點或者極為經典的小說往往會被書迷們冠以代稱,如贅婿一書被書迷稱為「半部名著」,知北遊則是被稱作「半部天書」,雪中悍刀行更是被書迷捧到與金庸古龍老爺子的作品一個高度,戲稱為「武俠巨著」,當然上面的這些暱稱都是讀者們的隨性而為,其中誇張逗趣成分較多,不必過於深究。
  • 這4本教育部指定閱讀的文學名著,你的孩子一定要讀!
    孩子還小的時候,識字量有限,能讀的都是一些簡單的書籍。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不少家長都有一個困惑:想讓孩子讀一些文學名著把,但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大部頭」,而且需要很多背景知識作為支撐,讀起來有一定難度;可如果選擇縮減版吧,往往只保留了故事情節,體現不出原版本語言和思想上的精妙之處。
  •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但是,當提及這些名著的時候,很多學生猶豫回答:「這是一本好書,但是讀過後沒有深刻的印象」或者「我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但是沒一本派上用場的」......回想一下,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那麼,問題來了:一直到大學之前,我們至少是讀完了相同的幾十本名著。
  • 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其中,對《書裡書外》的指導強調:「這裡的書,應當是文學名著或者理論經典。」原本,在筆者看來,中學生是應當讀名著的,這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共識。可是,作文收上來,有一篇讓筆者一驚,有喜歡,也有反省。《閱讀是自己的》這篇文章,記敘了自己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有幾十部乃至上百部吧,但沒有一本是語文老師眼裡的名著。
  • 你知道幾本被吹捧成第五名著的網文?《遮天》和《劍來》榜上有名
    在昨天的文章中,提到了所謂的「第五名著」形容詞,今天就在這篇文章中好好說說。不知道諸位有沒有注意過網文圈內形容詞變化?從開始至今,慣用的形容詞多為「經典」、「神作」和「老書蟲必看」,簡單明了,通俗易懂。
  • 推動人成長的難道一定要經典名著嗎?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其中,對《書裡書外》的指導強調:「這裡的書,應當是文學名著或者理論經典。」原本,在筆者看來,中學生是應當讀名著的,這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共識。可是,作文收上來,有一篇讓筆者一驚,有喜歡,也有反省。《閱讀是自己的》這篇文章,記敘了自己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有幾十部乃至上百部吧,但沒有一本是語文老師眼裡的名著。
  • 世界級名著《百年孤獨》,豆瓣評分9.2,為何讀之前要做心理準備
    而《百年孤獨》也成為了世界級名著。這部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2分的《百年孤獨》,足以滿足你對名著的所有幻想,奇異而令人迷亂的魔幻現實主義寫法,就像南美洲大陸的烈日和暴風雨,帶著極度隱忍的痛楚撲面而來。很多人在翻開第一頁的時候就被震驚或者嚇到了,沒有誰能用一句話概括《百年孤獨》。一個「亂」字足以形容這本巨作。這種「亂」還來自於馬爾克斯的自信,他讓一個家族七代三十多個男人共用兩個名字,導致在閱讀時不斷回翻,才能將人物正確對號,這也導致很多猝不及防的讀者在這個時候選擇閃避。
  • 補課不如補讀,巴川學子這樣讀名著
    讀書可以修身養性,經典名著讓學子們可以得到文化的滋養。在巴川中學,郭洪校長在自主教育的特色教育之外,重點推出名著閱讀,「補課不如補讀,如何獲得高分數,補習?並不,給學生補課還不如讓學生多讀書。」  然而讀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 中考試題|名著閱讀1
    《簡·愛》:書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情感經歷,我們都似曾相識,那些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夠感同身受,讀一本書,何嘗不是讀一種生活,讀生活中的我們?正是,文學是生活的一面鏡子。《昆蟲記》:一面是科學,另一面是文學;一面是自然,另一面是人類。萬物共生,生命同質。
  • 教人成材,閱讀先行:外國名著的閱讀新維度
    我大學學的是外國文學,編輯是編外國文學,參與過「諾貝獎文學獎獲獎作家叢書」的編輯,擔任過「村上春樹精品系列」的策劃。近三年來,策劃出版了由王蒙任總顧問,朱永新、聶震寧任總主編的「親近經典」系列120卷及有聲融媒體讀物。結合自己的編輯、策劃以及翻譯工作的感悟,就閱讀與教育話題裡外國經典閱讀這一議題,談一點自己的想法。一、為什麼要閱讀?
  • 名師助力「親子共讀」,名著閱讀不再難
    提高閱讀要求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加大了對名著整本書閱讀的要求。為了落實教育部「課程標準」的要求,學校倡導中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自讀中外名著,但在實際操作中,中學生對名著的閱讀理解又是有一定困難的。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因為它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讀者,往往能從同一部作品中獲得自己對生命的獨特感受。
  • 讀日文名著《人間失格》
    今天我們介紹一本日本的名著,文豪太宰治所寫的人間失格.名字雖叫人間失格,很文藝。但直譯的話,日文的人間就是人,就是做人很失敗的意思。沒有做人的資格,叫人間失格。先介紹下#太宰治#,日本知名作家,38歲去世。而且是自殺殉情。
  • 兒童到底能不能閱讀改編版的四大名著?|《毛頭成長記》之閱讀進階
    幾道圖文並茂的題目吸引了我的注意,一道是「水簾洞洞口石頭上寫的對聯是什麼?」還有一道題大概是「下列哪張圖片是美猴王的造型?」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回答出來。透過這些考題,我隱約感受到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新變化,回家後,我認真翻看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確對中小學生名著閱讀有了明確的要求,四大名著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