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什麼樣的小說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引領,而不應該不分優劣全盤拒絕。」這選自一高三學生的參賽作文,可以看出,作者其實是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
最近,江蘇省開展了閱讀和寫作大賽,規定高中組初賽的題目之一是《書裡書外》,書指的是名著或理論經典。而這篇參賽作文記敘了小作者求學中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讀了幾十本甚至更多的「閒書」。而這些內容很顯然是不被「社會」認可和提倡的,為此,小作者沒少惹父親生氣。
然而,文中提到 「想到那些主角在逆境中成長的樣子,我想,我雖然不能像他們那樣強大,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難看出,這些「閒書」實實在在推動了作者認真學習,考上了理想的高中,而且整個高中成績也一直在進步。
我不禁疑惑:豐富學習、推動進步的一定是所謂的經典名著嗎?
為什麼讀?又為什麼不讀?
看過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活著》《瓦爾登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要問為什麼讀?因為有名;因為同學也看了;反正不是「我想讀」;
再問感受如何, 「確實不錯,值得一看」。
總的來說——沒讀懂。
學生應當多讀名著。為什麼?
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託馬斯·福斯特認為,讀懂了那些經典書籍,熟悉了那些典型的故事模式,此後再讀其他書籍,就會事半功倍。簡言之就是通過閱讀經典,獲得閱讀的愉悅,順便掌握寫作的技巧。
董卿告訴你,什麼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經典,才能對詩詞信手拈來。
語文老師說,在藝術建構的獨特性上,名著都是典範,值得學習。
地方考試院還說,語文考試增加名著閱讀板塊,比例也越來越大。
家長也會說,名著是審過的好書,專家都推薦,多讀準沒錯的。
讀名著的好處這麼多,為什麼不願意不喜歡讀呢?
篇幅過長,難度暗示。貼標籤效應(暗示效應)告訴我們,如果閱讀前在心理上暗示「這是一部名著,文學造詣很高,價值大,肯定很難讀懂。」那基本上會有一半人選擇放棄,而拿起書本的另一半人則在惰性中慢慢告訴自己,不是我不想讀,是因為名著真的挺難讀。另外,篇幅長、結構設計讓讀者難以親近,特別是外國名著,連人名都難記,導致閱讀不順暢。
遠離生活,立意晦澀。很多名著是遠離生活本身的,不管是從文學素養還是生活閱歷上來說,中學生很難體會作者的心境。比如《瓦爾登湖》,我記得當年翻開這本書的時候,開篇說「這是一本需要靜下來讀的書」,實在是不懂。後來查看資料才理解,這裡的「靜」,是作者因孤立無助,想尋求一個棲息安身之所時的無奈和自我安慰。沒有生活閱歷的學生,的確很難讀懂。相反那些通俗易懂、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