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京城女性尋常生活實錄:為何說是「姑奶奶」作派?

2021-01-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過幾天便是「三八」國際婦女節。在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非常關注婦女的生活狀況。

明末清初畫家陳字的《仕女圖》

眾所周知,在古代,人們並不是特別重視婦女的權益。但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城市,境況不一樣。從很多記載來看,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婦女的生活還是非常滋潤,她們不需要做太多的家務活,想要吃飯還可以有人送。當然,這並不代表當時全體女性的生活,不過這些記載中,能了解當時的市井生活。

看明代史弦編撰的《舊京遺事》和清代夏仁虎編撰的《舊京瑣記》,將明清兩代京城主婦在生活做派上做對比,就可知當年京城主婦們的不同凡響處,是前後繼承;不可思議事,絕非憑空而生。

先說主婦作派以及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就不一般。《舊京遺事》為明末人史玄所記,上面說了諸多明代時北京人的特色,男女老幼,皆有可觀。單說主婦做飯、做家務,就能讓您意想不到。

明代京城裡的婦人,在家那是管老公的,稱之為「家家御夫嚴整」,而且還「不治女紅中饋」,不做針線,甚至連飯也不好好做。那幹什麼呢?「夫出,婦人坐火炕上煤爐邊,弓足盤盤,便可竟日」。也就是說丈夫出門後,就坐在煤爐旁邊,一整天什麼事也不做,這可是「姑奶奶」作派呀。沒想到京城不光只有旗人的姑奶奶,明代就已經這樣了。而且這裡還有個重要信息,明代京城就用煤了,還有了煤爐子。不過,根據猜測煤應是京西煤,爐子應是跟炕一體的。

不動喚,飯怎麼辦?「爐邊置牛肉饃饃等諸食饌,助以果物,依食下飱(sūn飯食)」。這就更有意思了,這些肉啊饃啊都是成品或者半成品,簡直就是現如今便利店的「盒飯」,只是不過當時的「微波爐」是煤爐而已。而且從中可以看出,明代京城的飲食,承襲了元大都遺風。不惟飲食有蒙古遊牧範兒,明代北京的一些服飾亦然,比如軍中所戴火帽,就是承襲元舊。

清代的京城主婦在做飯時更會省事兒,這事兒都寫進了《順天府志》,「民家開窗面街,炕在窗下」,臨街開窗,正是為了不下炕就能吃上好吃的。怎麼吃呢?「市食物者以時過,則自窗遞入。」賣小吃的到飯點就來了,都不用出院門,直接隔窗戶就搞定。這跟現在網上點餐沒啥區別,窗口就是屏幕,還有環繞立體的吆喝聲,有時候眯瞪著都能把飯解決了。《舊京瑣記》對此評價曰:懶惰之習,亦所不免。又追訴道:人家婦女,非特不操中饋,亦往往終日不下炕。這意思是京城人家,婦女不光不做飯,還可以賴床,起了也不下炕。

明清兩代,百姓家此種風習相沿。當然,明清京城的婦女也並非全是「慵懶之輩」。「與闌稍弄脂粉針線,或料理行躔(chán行跡,行蹤),以此成俗」。這是明代,就是說還是有事兒做的,要打扮打扮,稍微做點針線,再就是照顧照顧家務。清代民國其實也類似,旗人有鐵桿莊家,就更有條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雖是如此,卻並非多麼封閉局限,清代京城旗人家裡,女人往往當家作主,男人們當差的當差,遛鳥的遛鳥,顧不上管這些,也不善於管。家裡來了客人,女人可以一起見,甚至還影響了漢人街坊,這在南方人看來,多少有些不可思議。

而且在一些貴族之家,夫妻之間真正是「相敬如賓,文勝於情」,禮數虛套,兩口子之間一點不少,且看人家怎麼給媳婦兒過生日的。乾隆裔孫,循郡王府溥頲(tǐng端正),曾任度支部和農工商部尚書,每逢夫人生日,都要「恭具冠服,童僕持禮品先之。至夫人許,高唱曰:老爺來拜壽。夫人出迎,互請安道謝,肅坐進茗,寒暄而退。」真可謂禮貌甚隆,而且尚書過生日,夫人禮亦如之,遇年節亦然。雖然這樣有一點點奇怪,但這份尊重和敬意,卻是如今不少夫妻之間有所缺失的。

即使是家裡沒什麼錢的,主婦們也不會讓自己顯得寒磣,明代京城內,「兵民之家,內無甔(dān罈子)石之儲,而出有綾綺之服,安穩騎驢,後問親戚,自衫襦(rú短衣)、中單、(裹衣)、鞾(xuē同靴)袴(kù同褲),皆有店家可賃」。家徒四壁,也要衣著光鮮出門,沒有還可以租,有專門出租這些行頭的,從裡到外,穿的配的,全都有。遇到有宴席盛會,就更誇張,「或有吉慶之會,婦人乘坐大轎,穿服大紅蟒衣,意氣奢溢」。這就不是一般講究了,有點逾越了,比較放飛自我的感覺。但其實好區分,轎子邊上沒跟著家人丫鬟,一看可知都是租來充門面的。

平日裡也很講究穿戴,年節就更不會放過秀自己的機會,「都中婦人尚弦服之飾,如元旦、端午,各有紗紵(zhù薴麻布)新衣,以誇其令節。」不同節日,有不同的材質款式,而且不光講究新做,還要新潮,過時的再好看也就不入眼了,這跟如今的時尚界可以無縫銜接了。過時的就去抵押換錢,再到明年元旦端午,就乾脆換新的了,舊的就留給當鋪老闆自己打扮吧。明末京城所以有這樣的風尚,其實還是受當時「娛樂圈」各色人等的影響,那些人本來是取悅人的裝扮,卻成為市井時尚,難怪《舊京遺事》的作者老夫子要大發感慨,「士女不識所由,爭為東家之效,既已習慣,亦且為尋常衣服之事,不顧斷盡蘇州刺史之腸矣。」最後一句極為精準,「司空見慣尋常事,斷盡蘇州刺史腸」,上層見慣的「高髻雲鬟宮樣妝」,下層不管不顧的效仿,在另外的一些人看來,自然是這樣的感慨了。

到了清代,京城之人「喜遊覽,婦女尤甚」。就拿眼下正月裡說,「正月最繁,所謂六部燈也,廠甸也,火神廟、白雲觀也,按時必至。」燈會、廟會,士女叢集,摩肩接踵,沒別的,就喜歡逛。出了十五了,還是閒不住,「春初則出郊外,曰看青」,到了六月裡,就是各種香會,這些都在郊外。小毛驢一騎,到了還有各種團隊提供休息飲食服務,燒香許願外加娛樂休閒,可謂身心舒泰。「大抵四時有會,每月有會。會則攤肆紛陳,士女競集。」總之就是閒不著,有的逛。這都是夏仁虎老先生在《舊京瑣記》裡講的,最後他也只好評價說:「謂之好遊蕩可,謂之昇平景象亦可」。

其實現在很多城市也有這樣的文化,不吃不喝也要穿,也要玩兒,這是遺風。不惟明代,到了清代民國,作為高官富人云集的都城,北京容易育出這般風氣,說這是虛榮也行,說這是講究也沒毛病。明清時的京城市井中,家庭主婦就是有這樣的小日子,坦然自若,代代沿習,倒也挺好。

(原標題:明清京城主婦的尋常生活)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李哲

流程編輯:王宏偉

相關焦點

  • 明清時期的女性服飾變化
    導讀:明清時期的女性服飾變化明代婦女的服飾,明代前期政府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庶民不準用金飾。儉樸人家服飾簡潔,即使能夠串金戴銀,也不作鋪陳,有一位郡守家「夫人倶衣青布衣,首無金飾。」明清之際的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 「姑奶奶」到底有多厲害?《紅樓夢》細節裡透露出滿族女性地位
    世上居然這麼好的事兒,反觀也可見滿族年輕女性在未婚時,價值最大、地位頗高。3 「姑奶奶」可真是個厲害角色滿族人對家庭成員的稱呼不同於漢族家庭。家裡人稱未出閣的年輕女性為「姑奶奶」,而侄子得叫姑姑為「姑爸爸」。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就曾經寫過一段文字,來描述滿族人尊敬「姑奶奶」的習俗。
  • 《平凡歲月》姑奶奶為初戀情人終生未嫁,初戀情人卻轉身另娶他人
    在平凡歲月裡,姑奶奶這一生都沒有嫁人,不是嫁不出去,而是為了初戀情人一直保持著單身。在文革時期,萬錦秋被人舉報,姑奶奶一直以為他當時已經自殺,內心痛苦不已,以至於這麼多年一直都沒想過嫁人。但是實際上,萬錦秋並沒有死,而是去了新加坡,並且在那裡另娶了他人,時隔多年以後,萬錦秋的妻子去世了,他才想著回國來看望姑奶奶。在那個信息聯繫並不發達的年代,可能萬錦秋聯繫姑奶奶確實比較困難,但是困難和不想卻又是兩碼事了。
  • 貂鼠而制、兩鬢間宛如臥兔,臥兔兒為何成為明清女子的頭飾時尚?
    其中明清時期服飾發展得極為繁榮,使得漢族服飾進入到了一個無比輝煌燦爛的時代。明朝的服飾均為前朝的融合,上裝為周漢特色,下裝為唐宋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古代漢族最後一個統治政權的成就,滿清入主中原後,服飾依舊繼承明朝的風格,並不斷地融入滿足特色,形成了新的風格。其中,臥兔兒成為了明清女子走在時尚前沿的標誌,臥兔兒為何能成為明清女子的頭飾時尚?
  • 為啥明清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
    明清時期, 民間流行的美女標準是「鼻如膽,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蚱眼;慢步走,勿乍手, 要笑千萬莫張口」。明清時期的仕女畫中多以此為依據,並進一步將女性的柔弱氣質加以強化,以此來突出女子的悲愁、悽清、弱不禁風之感。
  • 《大宅門》:同時白家姑奶奶,為何她們的人生結局卻有喜有悲?
    今天,我們就將回顧四位姑奶奶的人生,看一看是什麼轉動了命運的大門。可憐之人為何有可恨之處?百因必有果,你的命運總不過是自己給的。若說,誰是大宅門裡的苦命人?今天我們不談關少沂作為男人卻小肚雞腸的行為,只想聊聊為何雅萍也有過錯。人都是群居動物,有著不同的角色,就像一個女孩,出嫁之前她是女兒,出嫁後她是媳婦,結婚後她是母親,在每一個時期我們都有著不同的責任,這種以血脈為聯繫的責任無可推卸。
  • 充滿女性華貴之美的仕女畫,為什麼在明清時出現了「病態為美」?
    「仕女畫」是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們以婦女生活為題材創作的中國畫,形成於一千多年前的兩晉時期。它是中國人物繪畫史上一門重要的分支,其創作出的女性形象不僅反映了歷史各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特點,也是畫家們的情感寄託。
  • 深度了解明清時期佛像系列
    深度了解明清時期佛像系列佛像因其久遠的歷史、生動的形象和精美的製作,具備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喜金剛像》頭戴顱冠,火焰形髻,以斑杵及五骷髏頭為頭飾,三面十六臂,各面三眼,手臂以溼頭骨鏈珠裝飾。佛像右手作施無畏同前,左手執袈裟角,所作當為《佛說造像量度經》的「授記印」。此尊頭飾螺,肉髻高聳,染紺藍,額際高廣,額頭處刻畫白毫,眼瞼微垂,似俯視眾生。此像腰扭臀擺,左腿邁前,全身略微右傾,給人以優雅十足的動態之感,造像通體鎏金,做工細膩。整體而言,此像的造型可上溯至六世紀中印度薩爾那特風格的佛陀立像,薩爾那特乃印度笈多王朝(320-540年)的造像,在門德揚佛教專場中,以3944萬高價拍出。
  • 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的濟南
    ▲雙忠祠明清時期濟南的經濟明清兩朝都是統一的國家,有利於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濟南也不例外。一般地說,明清兩朝的前期,濟南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後期就走向衰落。明初,統治階級實行較為寬鬆的政策,濟南地區的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注意興修水利,棉花也開始種植。改革工匠制度,工匠可以納銀代役,人身較自由,因此,手工業者生產的積極性比前代提高。其中絲織業較發達,濟南城市商品經濟很繁榮,為全省之冠。
  • 【學術前沿】李立民:明清時期的民間「海上絲路」
    就明清時期而言,因「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海上貿易多表現為以官方為代表的朝貢貿易。事實上,除了官方朝貢貿易外,在「海上絲路」中還活躍著諸多民間的商貿往來,卻一直被學術界所忽視。那麼,明清時期海上民間貿易有哪些表現形式?它們的貿易行為是否被納入到了國家管理體系之中?
  • 這是什麼"作派"?
    一是說貴州多家醫院,產婦生下嬰兒之後,拿不到出生證明。什麼道理呢?因為「沒紙了」,出生證用完了,要層層上報後才加印,等到明年年初吧!因為沒有出生證,所以不少產婦不能上戶口辦獨生子女證等一應手續,平添了幾分心焦。  這大概還算不夠離奇的,更為奇怪的是另一件事——念斌這個名字,大家不陌生吧!
  • 感覺世界上是有天堂的,那天堂就是姑奶奶家的生活
    見我哭,大姐過來了,用手撫著我的頭說:「甭哭了,等晚上我給你擠一個名字。」「擠一個名字?」我頭腦裡充滿好奇。但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自己成家立業後就明白了,之所以父親沒為我們起名字,是因為生活的重擔幾乎把他的腰壓彎,返鄉後窘迫的境遇,已經把他心底所有美好的東西全都泯滅了。面對全家人連肚子都填不飽的窘境,精神處於崩潰的邊緣的父親,哪有心思給孩子起名字?
  • 「雜飣果品,餌以款客」,漫談明清時期民間的節日消費
    今天有許多人都說節日沒有原來的味道了,比如過年沒有年味了,這其實與當下娛樂方式的豐富有關,人們可以在手機裡獲取到更多的信息和快樂,自然對於節日的關注與熱情便沒有從前那麼高了。但是,在娛樂方式大大豐富之前,特別是在古代,每一個節日確實都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大事。
  • 明清小冰期是什麼?
    而且每一次小冰期都帶來了社會動蕩,甚至改朝換代:第一次小冰期出現在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時期(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第二次小冰期出現在魏晉時期(公元220年開始魏晉時期),冬天結冰是很常見的;第三次小冰期出現在唐末五代時期(公元907年開始五代十國),年平均溫度比現在要低1℃左右;最後一次就是「明清小冰期」,年平均溫度比現代低1-2℃。
  • 明清時期的神頭古鎮
    本文作為《漫話古鎮神頭》的續篇,期望讀者能對明清時期的古鎮神頭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一、稱其「經濟重鎮」當之無愧陵城區神頭鎮在明清時期一直是陵縣區域的商業繁華之地,稱其經濟重鎮當之無愧。 300多年前,曾任過山西馬邑縣知縣的陵縣人李蕃祚撰寫的《建修神頭鎮後馬頰河西橋碑記》記載:「縣治東二十裡許,有巨鎮曰『神頭』,相傳為厭次故城也。
  • 「賈服而儒行」,明清鹽商為何可以得到朝廷的重視
    特別是鹽商,在明清的歷史中,有著朝廷的重視以及其他商人難以企及的地位。也正是因為鹽商的存在,歷史也發生了轉折與進步。明清時期的鹽政鹽商為何在明清時期有特殊地位,這與鹽政的特殊體制有很大關係。從漢朝開始,食鹽就屬於官府運營的商品。
  • 為何說從明清兩朝日本就不再是亞洲小國了?先看日本都做了什麼
    有人說是軍事,有人說是政治,但在作者眼裡,真正的標準是在國民教育、民生百態和社會公平度的真實體現。什麼叫大國?一句話,對外不被人欺負,對內不欺負自己的人就是大國。擁有37.8萬平方公裡,1.26億人口的日本體積確實不大(對比96萬),但作者可以很肯定地是說,從明清兩朝開始日本就已經不屬於亞洲小國了,而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大國了。
  • 從南北朝到明清,「典妻」明是惡俗,為何能夠荼毒千年之久?
    一、 "典妻"在歷史中的發展進程1、 萌芽時期——南北朝至唐朝自母系社會轉變為父系社會,女性被壓迫的歷史就此展開,沒有勞動權利的她們,漸漸淪為男性的附庸,不僅毫無平等的地位,甚至被當做物品一般對待。2、 發展時期——宋元宋代之時,"典妻"進一步發展,並逐漸變成了民俗。《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北宋時期,"或於兼併之家假貸,則皆約其妻女以為質。"南宋時期,洪邁在《夷堅志》記載"典質妻子,衣不蔽體,每日求乞得百錢,僅能菜粥度日。"
  • 弱勢中的弱者:明清小說中的底層女性人物形象,以四大名著為例
    程朱理學是明清時期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在「存天理,滅人慾」的著名口號下,女性的權利被進一步壓縮,尤其處於社會底層的女性,成為弱勢群體中的弱者,命運更加悲慘。這一點,從古典小說中可以略窺一二。01就以代表古典小說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為例。
  • 「齊家」之中,看明清人物畫中的民間生活與信仰
    12月12日起,「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專題展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跨年展出。不同於美術史延伸出的繪畫展,此次展覽聚焦明清寫實類人物畫,試圖從明清以來的傳統祖宗畫、行樂雅集圖、風俗人物及道釋神仙圖中,解讀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在歲末之時展出,並將跨春節和元宵節,也通過展覽與傳統節日文化銜接,以此感受中國傳統的家族生活、人文信仰和吉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