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我們通過對「元春」這個人物角色的分析,一起探究了滿族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女性是家庭幸福的象徵:從《紅樓夢》元春身上探讀滿族母系文化。
今天,我想用這個篇幅再次來伸展一下這個話題——因為在《紅樓夢》原著裡,關於這個話題的細節描寫真的很多。而我個人認為,「紅學」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這部曠世巨著當中,不僅透露了時代背景、社會文化、多種民族元素滲透,還隱藏了一部分歷史以及古代神話等等。
我國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也在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了一個觀點:「不懂滿學,即看不懂《紅樓夢》。」因此,我們作為讀者,也要適當放棄一些根深蒂固的「執念」。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好地理解《紅樓夢》這部巨著,也為了讓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更加開闊的視野以及更有深度的洞見,我也建議大家願意開始從多角度、多方位來再次品讀《紅樓夢》。
1 《紅樓夢》當中幾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
在原著第三回裡,大家還記得林黛玉初進賈府時吃的那頓飯吧?原文是這樣描寫的:
「賈珠之妻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羹。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賈母笑 道:『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裡吃飯。你是客,原應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賈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個告了座方上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旁邊丫鬟執著拂塵、漱盂、巾帕。李、鳳二人立於案旁布讓。」
這頓飯的總體特點是:賈母地位最高,黛玉作為貴客緊隨其後,未出閣的姑娘們在次;賈母的孫媳婦暫時不能入席吃飯, 而是要等服侍完眾人以後再吃。
也許有的讀者會發出疑問:也許這是因為黛玉剛剛來到賈府吃第一頓飯,特意這樣安排的吧?如果我們再細讀,就會發現第四十四回劉姥姥拜訪賈府時,也有一樣的場景。
「賈母帶著寶玉、湘雲、黛玉、寶釵一桌,王夫人帶著迎春姊妹三個人一桌,劉姥姥傍著賈母一桌。」
而在第三十八回裡,賈府開螃蟹宴,這種吃飯的座次則又重複了一遍:
「上面一桌,賈母、薛姨媽、寶釵、黛玉、寶玉;東邊一桌,史湘雲、王夫人、迎、探、惜;西邊靠門一桌,李紈和鳳姐的,虛設坐位,二人皆不敢坐,只在賈母王夫人兩桌上伺候。」
湘雲是此次螃蟹宴的倡導者,來參加宴席的除了寶玉,其他都是榮國府內的女眷。薛姨媽是賈府的客人,所以座次基本跟「老祖宗」賈母是是平等的。剩下的人裡邊,能跟「老祖宗」一桌吃飯的,只有寶玉、黛玉、寶釵。而王夫人作為薛姨媽的親姐姐,她既是賈母的兒媳婦,也是李紈的婆婆。由她帶著迎春、探春、惜春和湘雲坐在東邊另外一桌。作為孫媳婦的李紈和鳳姐, 即便有座位也不敢坐,必須站著伺候其他人用餐。
由這三個重複的場景,我們基本能判斷出:在這個傳統的貴族家庭裡,這種用餐次序早已成為了約定俗成的規範:地位最高的是「婆婆」——比如賈母和王夫人;其次是未出閣的各位姑娘們,比如寶釵、黛玉、探春、湘雲等;再次是李紈、鳳姐這樣的嫁進賈府來的媳婦。
這裡邊就有個規律可循了:滿族家庭重視的是「女親」,也就是「母系」這一側的親屬。因為媳婦是嫁進來的,算在「男親」那一邊,地位就要低一些。這跟滿族人母系社會延續的時間相對比漢族更長有關係;再加上滿族女性在極端寒冷的環境下,通過長期的戶外勞作,鍛鍊了強健的體魄,生產力完全可以跟男性相媲美。因此在家庭當中,「女親」的地位非常重要。
那麼為什麼這些未出閣的姑娘嫁人以後,地位就下降了呢?很簡單,她們在結婚以後,相當於進入了另外一個家庭裡同樣的體系。因此,在嫁人以後,她們只能屬於「男親」這邊的親屬了。只有當熬成婆婆以後,自身的地位就又被提升了。
2 清朝的選秀制度促成了未嫁女子的較高地位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似乎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悖論」: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一位女性沒嫁人的時候,在家裡養尊處優,每個月額外有零用錢,有丫鬟服侍,還盡得家中祖母寵愛;可是出嫁以後到了婆家,人還是同一個人,可是地位似乎降低了。這樣的現象,讓現在的讀者來看,真是有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意味在其中。
在高鶚續書的第一百一十回裡,鳳姐這個孫媳婦被夾在王夫人和邢夫人之間,左右為難,也讓讀者領略了當媳婦的艱難。
「王夫人到了晚上,叫了鳳姐過來,說:『咱們家雖說不濟,外頭的體面是要的。這兩三天人來人往,我瞧著那些人都照應不到,想必你沒有吩咐,還得你替我們操點心兒才好。』鳳姐聽了,呆了一會,…… 王夫人說的是照應不到,鳳姐也不敢辯,只好不言語。邢夫人在旁說道:『論理,該是我們做媳婦的操心,本不是孫子媳婦的事,但是我們動不得身,所以託你。你是打不得撒手的。』鳳姐紫漲了臉……」
這種現象既然有趣,我們不妨就一起探究一番。有一本書叫做《最後的記憶——十六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這本書成書的基礎是根據十六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整理而成的。
其中有一位叫做吳淑華的老人就這樣回憶說:滿族規矩大,逢年過節,晚輩是要給長輩行磕頭禮的。不過,未出閣的姑娘是不需要這樣做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未嫁的姑娘,凡是在八旗制度內的,將來都得參加三年一次的選秀。她們中的少數人就有機會進入皇宮,成為皇帝的嬪妃,地位要遠遠高於普通人;還有一小部分會被指婚給皇室的後代成為福晉、側福晉等。等到皇室挑選完了,剩下的未婚女子才能進行婚嫁。換句話說,為什麼滿族未出閣的姑娘不給長輩行磕頭禮呢?因為可能將來有一天,這位姑娘就嫁入了皇室,社會地位立刻抬高,需要輪到家裡的長輩向自己行禮了。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滿族在早先時,姑娘在出嫁的時候,會帶著價值不菲的嫁妝進入婆家,這個財產將來就屬於婆家了。比如我們在以前的文章裡也講到過:完顏部落的始祖函普就是娶了一位本部落的「女強人」,這位女子不僅德才兼備,還非常富有;而函普的聘禮只用了一頭青牛。因為這次婚姻,函普反而將「女強人」帶來的娘家財產全收入自己囊中了。世上居然這麼好的事兒,反觀也可見滿族年輕女性在未婚時,價值最大、地位頗高。
3 「姑奶奶」可真是個厲害角色
滿族人對家庭成員的稱呼不同於漢族家庭。家裡人稱未出閣的年輕女性為「姑奶奶」,而侄子得叫姑姑為「姑爸爸」。
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就曾經寫過一段文字,來描述滿族人尊敬「姑奶奶」的習俗。
「姑母是不輕易發善心的,她之所以情願幫助大姐者是因為我們滿人都尊敬姑奶奶。」——老舍作品《正紅旗下》
老舍的這位姑母是他父親的姐姐。他回憶說,當年他的姑母出嫁時,是由她自己的娘家陪送了一年四季的衣服外加金銀首飾,光有這些細軟還不算——娘家甚至陪送了很多「硬體」,比如桌子椅子箱子柜子什麼的,最後連雞毛撣子也給帶上了。後來,老舍的姑母生完孩子坐月子,按照滿族的禮俗,娘家還專門派人去照顧她。
老舍還回憶說,他的姑母搬去跟自己的一家人同住,就仗著自己是娘家「姑奶奶」的身份讓老舍的母親為她「服務」,不僅端茶倒水還得料理她的其他雜務。
每次看到這段文字,我都忍不住想笑。不僅是因為老舍先生的字裡行間透著詼諧,還因為滿族陪嫁的禮俗——用現在流行的網絡語言來說,這真是在給出閣的女兒「搬家式支援」。更何況,這「姑奶奶」還這麼「厲害」,當嫂子的對她也只能「言聽計從」,真的是很有戲劇色彩。
既然說到這裡了,那我們再來順便看看《紅樓夢》裡那些「小姑奶奶」們。在原著第五十六回裡,借著平兒的解釋,曹雪芹帶出了未嫁姑娘們生活的一個方面:
「姑娘們所用的這些東西(指的是胭脂水粉一類女孩兒用的東西),自然是該有分例。每月買辦買了,令女人們各房交與我們收管,不過預備姑娘們使用就罷了,沒有一個我們天天各人拿錢找人買頭油又是脂粉去的理。所以外頭買辦總領了去,按月使女人按房交與我們的。姑娘們的每月這二兩,原不是為買這些的,原為的是一時當家的奶奶太太或不在,或不得閒,姑娘們偶然一時可巧要幾個錢使,省得找人去。這原是恐怕姑娘們受委屈,可知這個錢並不是買這個才有的。」
這段話給了我們兩個信息:第一,賈府未出閣的姑娘們每人每月是可以分到一定數量的各種日用品;第二,這些姑娘們不僅不需要買衣服、日用品、化妝品等等,每個月還有二兩銀子的零花錢隨便用。大家記不記得劉姥姥家一年所有人的吃穿用度是多少錢?是二十兩銀子。這樣一對比,賈府的姑娘們既不需要操心平時的衣食住行,每年還能拿到二十多兩銀子零花,過年過節還另外有一份錢。
在清代,滿族的習俗裡就規定未出嫁的少女地位非常尊貴,無論家裡什麼人,都要尊稱她們為「姑奶奶」。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格局下,小姑奶奶得幫襯著母親持家,可以說在家裡也是「手握實權」的。
還有一點,根據史料記載,清代末年的時候多戰亂,男性能去打仗的都被徵兵了。那麼照顧一家老小的責任,就落在那些留在家裡的姑奶奶們身上。因此那時候,熬到三十出頭才嫁人的姑奶奶不在少數。跟漢人家庭不同,滿族的「姑奶奶」們是可以外出採購的。京城的大街小巷裡,也可以見到這些「姑奶奶」的身影。就算是出嫁了,她們回娘家時也一樣備受疼愛。每每回家探望,娘家人依然會親切地稱她們為「姑奶奶」,她們也依然會享受到以前那份尊重。
4 探春作為「姑奶奶」可以行使管家權力
不僅老舍父親家的「姑奶奶」是個厲害角色,《紅樓夢》裡的「小姑奶奶」們也不容小覷。大家還記不記得《紅樓夢》第五十六回的故事情節嗎?這一回的標題叫做「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時寶釵小惠全大體」。
我們先看看探春這位「小姑奶奶」在協理大觀園時,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首先,她鐵面無私,不徇私情。探春的舅舅趙國基去世了,在親舅舅的喪葬銀子上,探春跟自己的母親趙姨娘產生了非常激烈的衝突。但探春堅守住了賈府「舊例」,不因為是自己管家就對舅舅的事情網開一面。能敢於直面與自己的生母發生衝突的,在那個時代真的並不多見。
其次,探春在節約整個家族的開支上下足了功夫。原來寶玉、賈環、賈蘭三個人上學,每人每月都有一份額外的點心錢和紙筆費用。於是,探春做主把這項開支給砍了。為什麼呢?這項開支其實並沒有「專款專用」,銀子實際最後的得主是襲人、李紈和趙姨娘三個人。而她們三個本身就已經有各自的月例銀子了,再拿一份額外的無疑是給賈府增加了不必要的開支。除了這一項以外,賈府各位姑娘每人每月額外還有二兩銀子的「脂粉費」,與此同時她們平日裡用的脂粉又是賈府統一採辦上來的。探春很敏銳地發現這筆開支根本沒有必要,因為她們每個人都還有二兩銀子的月例,那筆「脂粉費」完全可以取消。
第三,探春高瞻遠矚,在賈府實行了實行承包責任制,這樣就讓「花費大掙錢少」的賈府多了一項補貼。這是探春依照賴大家管理園子的方法實行的,大觀園裡的池塘、稻田、竹林等等本身都有可利用之處。而讓眾婆子、媳婦將這些可用之地承包起來,盡己所能去經營,這樣每年不僅自己家能有多餘的營收,還能給賈府上交一筆銀子。
探春這些作為,充分展示了一個大家閨秀良好的文化素養、縝密的思考能力以及超強的執行能力。
那麼另外一位「小姑奶奶」薛寶釵也展示出了自己過人的一面。她不僅知識淵博、博聞廣識,情商在眾姑娘裡也是數一數二的。
第五十六回裡,寶釵對眾婆子們說的一段話裡,就可以看出她的「話術」是多麼高明:
寶釵笑道:「媽媽們也別推辭了。這原是分內應當的。你們只要日夜辛苦些,別躲懶,縱放人吃酒賭錢就是了。…… 你們一般聽見姨娘親口囑託我三五回……託我照看照看......倘或我只顧惡小分,沽名釣譽,那時醉酒、賭博,生出事來,我怎麼見姨娘?你們那時後悔也遲了,就連你們素日的老臉也丟了。所以我如今替你們想出這個額外的進益來,……既能奪他們之權,生你們之利,豈不能行無為之治,分他們之憂。你們去細想想這話。」
這一番話,言辭選擇既柔和又謹慎;既點明了「你們再喝酒賭博鬧事是不對的」,還道破了「用業餘時間搞搞副業,只要用心盡力,大家都有好處」。眾人聽了她這番話也歡欣鼓舞,齊聲說「姑娘說得很是」,並且當場表態一定會盡心竭力。
其實我每次讀到這一段的時候,都不由自主會想起王熙鳳的治家之道。個人認為,鳳姐的手段很高明,但是過於「鐵腕」了;而寶釵的言辭溫和,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同時,她也能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替他們考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一項新指令就會更加容易地被貫徹下去。
每每這樣思索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假設:如果鳳姐執行的也是「剛柔並濟」的治家之道,是不是得罪的人會少一些?
5 從探春這樣的「小姑奶奶」來看旗人未出閣女性的權利
《紅樓夢》裡賈府的閨閣小姐個個都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而在清代時,旗營家的女性都必須受到非常嚴格的家教,從小就培養她們知書達理、誠實待人、禮讓恭謙、心中需要有規矩分寸。雖然女性不能跟男性一樣徵戰沙場,但是在社會行為當中也不能夠有失格失禮之處。
我們在上文當中也提到過另外一點:那就是旗人家的女孩兒從小要學著持家、理財,在家庭管理上要輔助自己的母親,因此家裡的父母兄弟都很尊重她們。就算出閣以後,再回到娘家也依然很有地位,家裡人都會喊著「姑奶奶回來了」去迎接。娘家「姑奶奶」在家管事,說的話比自己的伯父、叔父都管用,可見「女親」們在家中是很有權威的。
今天這篇文章,我跟大家聊的依然是滿族女性的地位問題。誠然,在清代男權社會的大背景之下,一味強調滿族女性的地位,是不客觀、也不合適的。正如我一直以來堅持的立場一樣:看待一件事物,需要從多角度、多方面來追根溯源,並用冷靜理智的眼光去分析其中的方方面面。
文化、社會、歷史如此有趣,正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是萬花筒,向世人展現的一切往往都包含著多層因素和現象。在下一篇文章裡,我就會側重這個問題裡的其他方面。非常感謝大家的關注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