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電視漲價了!一直關注小米電視的朱霖(化名)發現,他之前看中的小米電視5 pro 55英寸版價格漲了300元,達到了3999元。
據奧維雲網線上監測數據顯示,7月和8月在經歷618大促之後,彩電零售價格進入調整期,重點尺寸價格處于波動之中。從35周開始,彩電重點尺寸零售價格全面上漲,其中55英寸和65英寸價格上漲幅度超過10%,中小尺寸也迎來超5%的上漲幅度,75英寸成本壓力較小,零售市場價格上漲較平穩。電視漲價的背後,是佔電視機成本60%以上的面板漲價。奧維睿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6-9月面板價格維持上升趨勢,其中中小尺寸32英寸、43英寸和50英寸面板價格上升幅度超過30%,零售第一尺寸55英寸面板價格上升27.4%,大尺寸65英寸和75英寸面板價格上升幅度相對較小,為10%左右。
一位業內專家認為,對行業來說這既是機會又是挑戰,機會在於它終止了行業價格戰的困境,挑戰在於隨著旺季到來,該如何刺激消費者。
漲價對高端品牌影響小
低端品牌較易受衝擊
9月15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海信、創維、長虹、康佳、TCL等電視廠商方面了解到,電視廠商普遍上調了產品價格。
從品牌應對來看,創維發布內部通告,將從9月份開始陸續對相關產品進行價格上調,奧維雲網線上監測數據顯示,進入9月創維中低端產品價格上漲,漲幅在100元左右,但65英寸和75英寸大尺寸產品價格仍在下降。
其他國內傳統品牌海信、TCL等品牌尚未明確公布漲價,從奧維雲網線上監測數據分析,進入9月海信和TCL等主銷機型已經開始漲價。小米向市場透露將對小米電視漲價100-300元,奧維雲網線上監測數據顯示,進入9月小米55英寸和65英寸主銷機型價格上漲100左右,75英寸主銷機型價格上漲200元左右。
朱霖表示,他之前從7月份就一直在關注小米電視,對小米電視55英寸和65英寸的產品都比較關注。除了55英寸版漲價外,65英寸版也漲了200元。
一位頭部電視企業相關人員介紹,這次漲價對高端產品影響較小,低端產品比較容易受衝擊。
家電產業分析師丁少將認為,面板漲價倒逼彩電企業更加關注成本控制和利潤水平,客觀上有利於價格戰烈度的減緩。不過,需要看到由於市場需求依然不振,面板供過於求的局面整體依然沒有完全扭轉,面板漲幅和彩電終端漲幅未必一致,彩電企業的利潤水平未必能有效提升。
實際上,近年來彩電市場疲軟,量價齊跌。2019年中國彩電零售市場持續低迷,全年零售量4772萬臺,同比下降2.0%,零售額1340億元,同比下降11.2%,行業均價2809元,創十年最低。彩電產品需求下降,百戶擁有量119.3臺,同比下降2.4%,6年來首次下降。
蘇寧易購相關人員介紹,彩電價格的上漲雖然短期內會帶來消費需求的回落,但從長期來看,經過這麼多年的價格戰,目前彩電價格仍然處在低點,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不會出現激烈的價格戰,而是以節點性政策促銷為主。對行業來說這既是機會又是挑戰,機會在於它終止了行業價格戰的困境,挑戰在於隨著旺季到來,該如何刺激消費者。
「目前信息來看,線上市場是漲價的主渠道,幅度在10%左右,線下市場漲幅還不明顯,需要一個傳導過程。」丁少將表示,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果本身確實有換新需求,可以考慮儘快入手,下半年漲價趨勢還會持續。
漲價源頭:面板價格上漲
周期波動已超過蓄水池
電視機漲價早有苗頭。
9月15日,一位家電企業相關人員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最近面板價格持續上漲。目前32英寸、42英寸面板從38美元漲到45美元,55英寸面板漲幅30%~40%。
由於面板從採購到生產再到零售的整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完成,因此面板價格上漲的壓力傳導至零售市場一般還需要3-4個月。另一方面,線上與線下渠道的價格差異不斷擴大,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國彩電線下渠道對線上渠道的價格倍率達到了1.8倍,本次面板價格上漲對線上渠道的壓力會更加明顯。
作為電視機的上遊,過去數月面板行業經歷的價格波動十分明顯,但目前整體價格上揚。7月以來,受面板需求快速回溫推動,各尺寸價格均有明顯漲幅。
7月6日,群智諮詢、Witsview及AVC等諮詢機構公布了面板7月份的報價超過此前市場預期。券商信達證券研報顯示,以55英寸面板為例,前期市場預期7月份該尺寸價格將有3美元漲幅,而7月初多個諮詢機構將漲幅上修至6美元,直接翻倍。
第三方機構Omdia消費電子市場研究總監張兵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面板價格有周期波動,但通常終端電視不會按照這個周期同步波動,而是類似一個蓄水池,只有當面板的價格波動劇烈超出了蓄水池的作用空間,才會發生變化。
針對這一輪價格的走高,張兵表示,最直接的原因是整個歐美和日本市場比較旺盛,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使得消費者在電視、電腦和顯示器等在家娛樂和辦公設備上進行消費,而新冠疫情疊加影響了產業鏈的產出,導致了供需失衡,進而導致面板價格上漲,而終端品牌商不能消化這種變化,所以就只能漲價。
因為疫情的影響,多個諮詢機構對全年TV需求給出了下降10%的預測,但是由於居家時間變長,TV銷量表現優於此前預測。美國市場受補貼推動,而歐洲各國解封後出現報復性消費。信達證券研報中指出,歐美市場的增長是導致前期TCL科技和京東方接到海外急單的原因。
原本受到疫情影響阻礙了產能出清的韓系廠商也開始加速退出。三星計劃在2020年底之前將所有產能全部退出,其中韓國產線轉產QDOLED,蘇州產線將出售;LGDisplay將於2020年關停韓國本土全部TV面板產能,僅保留P7和P9生產線的IT產能。
信達證券預計,韓國廠商將於年內關閉全球總產能的17%。並且,該機構認為韓國廠商不會因為價格回暖而轉移,而是希望儘早轉至利潤前景更加的OELD,目前相關設備訂購單已下。不過,作為三星、LG的終端設備仍需要面板供應,所以也推高了對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面板廠的需求。
除此之外,CINNO Research資深分析師劉雨實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下半年購物季來臨前,品牌廠商對於整機進行提價也有助於保護新品價格,進而影響面板產業。而且,目前全球電視面板出貨中,10.5代線生產比例越來越大,面板廠有維持價格、收回產線投資的動機,以拉回部分價格空間。
從切割方式來看,一片10.5代線面板可以切割18片43英寸、8片65英寸、6片75英寸面板,信達證券研報認為,這有效提高了大尺寸面板的生產效率。目前全球共有5條10.5代線,京東方和TCL旗下華星光電各有兩條,夏普在廣州有一條。事實上,電視機尺寸增加也是TV面板需求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對於接下來的走向,Omdia預測,2020年第三季度面板需求環比將實現30%至40%的增長。信達證券研報指出,供需共振下,面板漲勢將持續整個第三季度,直到第四季度需求相對放緩,價格重回平穩。不過,2021年除了疫情帶動的經濟恢復外,4K普及也將帶動TV尺寸增大,預計大尺寸面板需求將超過2019年的11%,平衡將再度打破,價格將貫穿2021年前三個季度。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陳維城 梁辰 編輯 徐超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