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興改編《愛蓮說》褒貶不一,周敦頤想說的,其實是這些

2020-12-24 夢瞻

文/夢瞻

在音樂綜藝節目《我是唱作人》第二季第二期中,歌手張藝興推出歌曲《愛蓮說》。節目播出後,引起強烈反響,網友評價褒貶不一。毒舌評審丁太昇甚至直言點評這首歌:「不倫不類的垃圾、狗屁不通、沒文化」。

張藝興的這首《愛蓮說》,是改編自北宋思想家周敦頤的傳世名作——《愛蓮說》。拋開音樂創作水平不談,僅從古詩文愛好者的層面來說,我們其實是樂於見到當代明星去改編古典文學作品的。畢竟,這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丁太昇評張藝興《愛蓮說》

周敦頤其實並不以文學見長,他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最大的成就,是開創了宋朝儒家理學思想。如果不是因為這篇《愛蓮說》入選了中學教材,那麼知道周敦頤的人,必定會比現在要少上許多。

即使是中學畢業很多年,許多人仍然會對文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脫口而出,可見這篇《愛蓮說》對中國人的影響之大。許多人也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處世格言。

《愛蓮說》原文

眾所周知,周敦頤的這篇《愛蓮說》,是一篇託物言志的短文,全文僅有119個字。文章首尾均在對比描寫菊花、牡丹、蓮花,真正細寫「蓮」的,不過是中間寥寥七句。而這七句,卻又包含了君子的真正人格境界。

大概每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階段:認為自己與眾不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甚至是想當然地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在年輕氣盛的時候,我們總會標榜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當然無可厚非。

但隨著閱歷逐漸增長,再讀周敦頤的《愛蓮說》才會發現,真正高境界的君子,其實是後面的那一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這句話的本意是說:蓮花的莖,內空外直,它既不生藤蔓,也不長枝椏,它只是筆直潔淨地矗立在水中,只有清幽的香氣淡淡地向四周遠播。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所應該具備人格。

蓮花

無論你承認與否,生活中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聖人,其實少之又少。這個世界的真相是,絕大部分人往往互為淤泥,相互嫌棄又相互滋養著。

人們總是一廂情願地以為,只有自己才是這世俗裡的「清蓮」,其他人都是「淤泥」——骯髒又圓滑。可真相卻是,傲慢、懶惰、貪婪是人之本性。聖人亦是如此,更何況我們?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但聖人之所以是聖人,就是因為聖人先做到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也就是:內心要通透清醒,行為要正直有規矩,克制私慾,不節外生枝。然後順其自然,靜靜地散發自己的美麗芬芳。既不媚俗,也不避世。

換句話說,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也許你曾經嘗過愛情的背叛和傷害,但你依舊擁有去愛的能力;也許你體會過朋友的排擠和嘲笑,但你還能淡然處之,不會心生惡意;也許你眼看著對手因溜須拍馬而升職加薪,但你仍然腳踏實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你見過世界的鋒芒,也歷經世俗的圓滑;你知道所有的黑暗,但你依然相信光明;你看透了很多事,卻還是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去對待……是非黑白,你都有著自己的判斷。即便身處淤泥之中,也不會沆瀣一氣。不隨波逐流,不矯情任性,在塵世之中保持自身的美好本性。

這,便是周敦頤「愛蓮」的原因,也是我們應當追求的人格。

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張藝興《唱作人》大膽突破,古文新唱《愛蓮說》,意蘊悠長引關注
    《我是唱作人2》這檔音樂綜藝將許多各具風格的歌手聚集到一起,這其中就有走「國際風」的張藝興。該節目不僅沒有「套路」更沒有惡意剪輯,歌手們在節目中展現的幾乎都是精彩的表演。而節目目前已播到了第二期,在第二期節目中,人氣藝人張藝興依然備受觀眾關注。
  •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
    周敦頤畫像周敦頤(1017年-1073年),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其名作《愛蓮說》家喻戶曉。四川省蓬安縣有一處名叫「濂溪祠」的古蹟,與其頗有淵源。1060年,任合州判官的周敦頤前往南部縣續弦,乘船從合州泛嘉陵江而上,遇到連日傾盆大雨,當進入舟口(今蓬安縣周子古鎮)時,江水猛漲,不得不停船靠岸。一士子見一人「顏玉潔,頤下豐腴,修目末微聳,疏朗微長」,一問才知是大名鼎鼎的周敦頤,消息不脛而走。當地士紳學子紛紛聞訊趕來,希望周敦頤多停留些日子,為大家講學,盛情難卻的周敦頤由此在蓬安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 《愛蓮說》:周敦頤到底有多愛蓮?
    古代詩人詞人對蓮花的描述可以說是多的數不過來。對蓮花的描寫非常出名的句子也有不少。比如說宋代楊萬裡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再比如說同樣是宋代的李清照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還有北宋周敦頤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人,濯清漣而不妖"。每位詩人對描寫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周敦頤的《愛蓮說》中表達了對蓮花的深深喜愛,他究竟有多愛蓮呢?
  • 周敦頤:創造了一個理學的世界,卻以一篇《愛蓮說》被人們記住
    1、痴迷蓮花的周敦頤世人都知周敦頤的《愛蓮說》,這個對白蓮花極為痴迷的宋朝人,一次與友人遊玩之際詩興大發,眾人以詩詞接龍,46歲的周敦頤一出口就驚豔了眾人,從此《愛蓮說》成了連那三歲孩童也能搖頭晃腦念出的千古絕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我是唱作人》張藝興:它是不屈的Joker
    在節目,張藝興也被打扮成小丑,這給我們帶來了《Joker》。整首歌的旋律很扣人心弦,節奏感很強。在張藝興中文和英文之間的自由切換中,向我們展示了小丑一種不屈不撓的人生精神。在張藝興的演出中,整首歌都很火辣,但在這場爆炸中,有一種傷感在刺心的歌詞中,「我想去世界舞臺華麗登場,我還在嘗試,你卻說我不配有這壯志;不尊重我的一切,嘲笑我期待的樣子」讓人感覺不到寒冷。「生活永遠都比戲劇更戲劇」,但即使面對周圍的嘲笑和否定,小丑也依賴於「依然在堅持經歷著」。
  • 《愛蓮說》改成歌,外語翻譯《live lay》,張藝興真敢唱
    張藝興上熱搜。本來沒覺得有什麼,明星上熱搜很正常了,只是看到張藝興在《我是唱作人》的第二期裡唱中國風的《愛蓮說》,我覺得這個唱不好就太毀這首名詞了。忙打開聽了一下,真是唱得一言難盡。說實話在此之前都不知道他還會唱歌,那麼既然選擇唱了。就要認真對待,這是是什麼玩意啊。
  • 周敦頤:以蓮為師,去汙自潔
    嘉祐八年(1063年),四十七歲的周敦頤在朋友的宴會上寫下了傳世名作《愛蓮說》全文雖然只有119個字,但是把自己內向心的嚮往,以及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表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頤應邀與一群文朋詩友遊玩聚會。興之所致,大家便相約寫詩作文。周敦頤一氣呵成揮筆而就一篇一百一十九字的散文《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這既是水中蓮花的特徵,也蘊含著周敦頤對行為端正、節操高尚的君子風度的推崇。
  • 如何學習初中古文名篇《愛蓮說》
    今天雪陽要和你們分享如何學習初中古文名篇《愛蓮說》,我們的學習目標包括《愛蓮說》的作者、創作背景、文章中重點的字詞和句子。《愛蓮說》的作者是周敦頤,字茂叔,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濂溪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例如周敦頤的字號,重點他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像在我們平時學習中接觸古代作者大多是文學家、詩人、詞人等。
  • 周敦頤:寫下《愛蓮說》的北宋文人,是你一輩子看不懂的千古大儒
    周敦頤?好像有點印象,是不是寫《愛蓮說》的那位北宋文人?在唐宋文豪的耀眼光環下,周敦頤的名聲並不顯露。他一生著作僅有6000多字,絕大部分還不是寫給正常人看的。然而,這位被小學課本忽視的男人,千百年來一直被尊稱為道學宗主(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
  • 人物雕塑周敦頤石雕像的介紹
    周敦頤石雕像-凱巖石業周敦頤石雕像-凱巖石業周敦頤石雕像-凱巖石業他的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 周敦頤愛蓮不愛菊:儒者不會選擇隱逸,但卻可以與隱士心靈共鳴
    周敦頤,字茂叔。是孔孟之後重要的大儒,向來被視為理學發展的先驅、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少喪父,主要由舅舅負責教育。他天資聰穎,5歲能辨五星懂五行,14歲築室於月巖悟得太極,為官三十多年官職雖然不高,但奉行惜民愛民的為官之道。不過,他更為知名的還是因為那篇在20歲左右時寫下《愛蓮說》。
  • 人沒作品紅,一個被嚴重低估的「開派宗師」:周敦頤
    很多人可能已經忘了「周敦頤」這個名字,但一提起《愛蓮說》的作者就會恍然大悟,尤其是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自古以來的詠蓮作品中無人能出其右。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 張京華新著《周敦頤與湖南:濂溪理學研究論集》出版
    周敦頤為官,歷任江西分寧縣主簿、南安軍司理參軍,湖南桂陽縣令,江西南昌縣令,四川合州判官,江西虔州通判,湖南永州通判攝邵州知州,湖南郴州知府,官至尚書虞部郎中、廣南東路轉運判官提點刑獄,晚年任江西南康軍知軍。周敦頤的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愛蓮說》,等等。 在學術思想上,周敦頤是上承孔孟、下啟程朱的一位聖人。
  • 我的先祖周敦頤
    對於周敦頤,我原本是陌生的,但是他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很早就出現在電視上,我對此也毫不陌生,直到讀初一時在課本上學習了《愛蓮說》,才對周敦頤其人其事有所了解,後來偶然在族譜上發現了先祖周敦頤的名諱,我這才知道自己是周敦頤的後人。自那以後,隨著我對周敦頤事跡的深入了解,我對周敦頤的崇敬之情也是愈來愈深,無論是他的為人處世,抑或是他的修學理政,處處皆存聖賢之風,實在令我敬仰不已。
  • 「兩會好聲音」王錦芳:重刻西湖公園周敦頤銅像簡介
    衡陽市政協委員王錦芳發現,在衡陽市西湖公園內,我國著名理學家、《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的銅像,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四面牆體剝落,原本鐫刻其上的文字說明悄然無蹤。銅像沒有了周敦頤的文字簡介,遊客到此,不知所立何人,更不用說通過銅像了解周敦頤生平事跡,透視衡陽文化圖景。更有許多人錯以為所立銅像為船山先生王夫之,笑話屢見不鮮,讓人汗顏。
  • 張藝興並不是小綿羊,他的終極野心你看懂了嗎
    其實,早期的張藝興在歸國四子中的發展並不如鹿晗和吳亦凡,鹿晗大火的時候,張藝興也就在《極限挑戰》中混個臉熟,和背景深厚的黃子韜比起來也是差了好多。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一定不懂的「奇妙蓮花效應」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的這首《愛蓮說》你一定學過,我與這首詩還有一段小小淵源。宋代的周敦頤用短短幾個字把蓮花的特點和自己對於蓮的喜愛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汙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
  • 周敦頤:濂溪理學與修水因緣
    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愛蓮說》,後人編為《周子全書》。 宋景佑三年(1036年),20歲時,被朝廷任命為洪州分寧縣(今江西修水)主簿。慶曆四年(1044年),28歲的周敦頤提任南安軍司理參軍。他在分寧任主簿8年,創縣學、修水利、興農業,風節慈愛,吏治彰彰。
  • 暮春時節落花紛紛,周敦頤寫下一首詩,短短的幾句美得令人驚豔!
    只要一到春天,那樹枝的上花朵就弄得豔麗無比,猶如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可是到了暮春時節,經過幾場春雨的洗禮,那花兒便是紛紛從樹枝上掉落,落英繽紛,非常的壯觀,也很是唯美,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是快要接近夏天。周敦頤,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
  • 1400年周子古鎮,因愛蓮說作者得名,被稱為嘉陵江最後的碼頭古鎮
    提到周子古鎮,知道的人馬上就跟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聯繫起來,說「曉得曉得,司馬才子的出生地嘛」,繼而聯想到才女卓文君,鳳求凰,繼而演繹出一曲琴聲縈繞,千古愛情側目。因為寫了千古名篇《愛蓮說》的周敦頤而改名。大家都知道,姓後帶有子的地位都不是一般高,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鬼谷子,韓非子等,無一不是學派奠基人或是領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