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作者周敦頤

2020-12-14 法制網

周敦頤畫像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其名作《愛蓮說》家喻戶曉。四川省蓬安縣有一處名叫「濂溪祠」的古蹟,與其頗有淵源。

1060年,任合州判官的周敦頤前往南部縣續弦,乘船從合州泛嘉陵江而上,遇到連日傾盆大雨,當進入舟口(今蓬安縣周子古鎮)時,江水猛漲,不得不停船靠岸。一士子見一人「顏玉潔,頤下豐腴,修目末微聳,疏朗微長」,一問才知是大名鼎鼎的周敦頤,消息不脛而走。當地士紳學子紛紛聞訊趕來,希望周敦頤多停留些日子,為大家講學,盛情難卻的周敦頤由此在蓬安留下了深深的足跡。當周敦頤行至舟口水碼頭一小巷處,見刻有「愛蓮池」的大石,大石旁是碧水荷塘,荷塘浮滿荷葉,「心有戚戚焉」,言之「為官為學皆當如蓮」,決定在此講學。據傳,《愛蓮說》初稿就成於此時,後成千古名篇。周敦頤離開後,當地士紳建濂溪祠紀念他。如今,濂溪祠成為蓬安縣的廉政教育基地。

四川省蓬安縣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彭彪彬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清正廉潔的高貴品質歷經千古而歷久彌新。

蓬安縣檢察院在傳承蓬安歷史文化中提出「飲嘉陵清流,揚蓮池清風」,就是要大家涵德養性,始終保持入黨之志、從政之德、廉潔之魂、為民之心。當前,蓬安縣檢察院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常態化長期化制度化,推進相關制度體系的建立健全,同樣可以從當中汲取豐富的養分。作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院幹警將不斷堅定「四個自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認真踐行「兩個維護」,著力打造「五個過硬」檢察隊伍,為實現新時代檢察事業創新發展、跨越發展、優質發展修德鑄魂。

(本報通訊員馮林驩 唐建東)

相關焦點

  • 《愛蓮說》:周敦頤到底有多愛蓮?
    還有北宋周敦頤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人,濯清漣而不妖"。每位詩人對描寫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周敦頤的《愛蓮說》中表達了對蓮花的深深喜愛,他究竟有多愛蓮呢?周敦頤是北宋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和教育家,他開創了宋明理學,程顥、程頤都是他的學生。周敦頤一生為人剛正不阿,品行如一,胸花坦蕩。就像他《愛蓮說》中所寫一樣,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 張藝興改編《愛蓮說》褒貶不一,周敦頤想說的,其實是這些
    張藝興的這首《愛蓮說》,是改編自北宋思想家周敦頤的傳世名作——《愛蓮說》。拋開音樂創作水平不談,僅從古詩文愛好者的層面來說,我們其實是樂於見到當代明星去改編古典文學作品的。畢竟,這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 周敦頤:創造了一個理學的世界,卻以一篇《愛蓮說》被人們記住
    1、痴迷蓮花的周敦頤世人都知周敦頤的《愛蓮說》,這個對白蓮花極為痴迷的宋朝人,一次與友人遊玩之際詩興大發,眾人以詩詞接龍,46歲的周敦頤一出口就驚豔了眾人,從此《愛蓮說》成了連那三歲孩童也能搖頭晃腦念出的千古絕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如何學習初中古文名篇《愛蓮說》
    今天雪陽要和你們分享如何學習初中古文名篇《愛蓮說》,我們的學習目標包括《愛蓮說》的作者、創作背景、文章中重點的字詞和句子。《愛蓮說》的作者是周敦頤,字茂叔,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濂溪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例如周敦頤的字號,重點他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像在我們平時學習中接觸古代作者大多是文學家、詩人、詞人等。
  • 張京華新著《周敦頤與湖南:濂溪理學研究論集》出版
    周敦頤為官,歷任江西分寧縣主簿、南安軍司理參軍,湖南桂陽縣令,江西南昌縣令,四川合州判官,江西虔州通判,湖南永州通判攝邵州知州,湖南郴州知府,官至尚書虞部郎中、廣南東路轉運判官提點刑獄,晚年任江西南康軍知軍。周敦頤的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愛蓮說》,等等。 在學術思想上,周敦頤是上承孔孟、下啟程朱的一位聖人。
  • 人物雕塑周敦頤石雕像的介紹
    周敦頤石雕像-凱巖石業周敦頤石雕像-凱巖石業周敦頤石雕像-凱巖石業他的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 周敦頤:以蓮為師,去汙自潔
    嘉祐八年(1063年),四十七歲的周敦頤在朋友的宴會上寫下了傳世名作《愛蓮說》全文雖然只有119個字,但是把自己內向心的嚮往,以及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表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 周敦頤:寫下《愛蓮說》的北宋文人,是你一輩子看不懂的千古大儒
    周敦頤?好像有點印象,是不是寫《愛蓮說》的那位北宋文人?在唐宋文豪的耀眼光環下,周敦頤的名聲並不顯露。他一生著作僅有6000多字,絕大部分還不是寫給正常人看的。然而,這位被小學課本忽視的男人,千百年來一直被尊稱為道學宗主(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
  • 「兩會好聲音」王錦芳:重刻西湖公園周敦頤銅像簡介
    衡陽市政協委員王錦芳發現,在衡陽市西湖公園內,我國著名理學家、《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的銅像,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四面牆體剝落,原本鐫刻其上的文字說明悄然無蹤。銅像沒有了周敦頤的文字簡介,遊客到此,不知所立何人,更不用說通過銅像了解周敦頤生平事跡,透視衡陽文化圖景。更有許多人錯以為所立銅像為船山先生王夫之,笑話屢見不鮮,讓人汗顏。
  • 1400年周子古鎮,因愛蓮說作者得名,被稱為嘉陵江最後的碼頭古鎮
    因為寫了千古名篇《愛蓮說》的周敦頤而改名。大家都知道,姓後帶有子的地位都不是一般高,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鬼谷子,韓非子等,無一不是學派奠基人或是領頭人。周敦頤,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
  • 我的先祖周敦頤
    對於周敦頤,我原本是陌生的,但是他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很早就出現在電視上,我對此也毫不陌生,直到讀初一時在課本上學習了《愛蓮說》,才對周敦頤其人其事有所了解,後來偶然在族譜上發現了先祖周敦頤的名諱,我這才知道自己是周敦頤的後人。自那以後,隨著我對周敦頤事跡的深入了解,我對周敦頤的崇敬之情也是愈來愈深,無論是他的為人處世,抑或是他的修學理政,處處皆存聖賢之風,實在令我敬仰不已。
  • 人沒作品紅,一個被嚴重低估的「開派宗師」:周敦頤
    很多人可能已經忘了「周敦頤」這個名字,但一提起《愛蓮說》的作者就會恍然大悟,尤其是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自古以來的詠蓮作品中無人能出其右。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 周敦頤愛蓮不愛菊:儒者不會選擇隱逸,但卻可以與隱士心靈共鳴
    周敦頤,字茂叔。是孔孟之後重要的大儒,向來被視為理學發展的先驅、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少喪父,主要由舅舅負責教育。他天資聰穎,5歲能辨五星懂五行,14歲築室於月巖悟得太極,為官三十多年官職雖然不高,但奉行惜民愛民的為官之道。不過,他更為知名的還是因為那篇在20歲左右時寫下《愛蓮說》。
  • 愛蓮說的古文翻譯和筆記
    愛蓮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
  • 周敦頤:濂溪理學與修水因緣
    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愛蓮說》,後人編為《周子全書》。 宋景佑三年(1036年),20歲時,被朝廷任命為洪州分寧縣(今江西修水)主簿。慶曆四年(1044年),28歲的周敦頤提任南安軍司理參軍。他在分寧任主簿8年,創縣學、修水利、興農業,風節慈愛,吏治彰彰。
  • 張藝興《唱作人》大膽突破,古文新唱《愛蓮說》,意蘊悠長引關注
    當期節目中張藝興大膽突破,他挑戰了中國風,將周敦頤經典的作品《愛蓮說》進行改編。不過除了中國樂器,張藝興還在改編中融入了西方R&B的風格。張藝興進行改編時,他沒有採用原文古詩句作為歌詞,反而進行了比較大的詞句改編。
  • 暮春時節落花紛紛,周敦頤寫下一首詩,短短的幾句美得令人驚豔!
    這種唯美的景色,也是讓人無數的詩人為之著迷,為此同樣有很多的詩描寫這一情景,譬如北宋大詩人周敦頤的《題晚春》,那就是一首很唯美的詩,通篇短短的幾句美得令人驚豔。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吟餘小立闌幹外,遙見樵漁一路歸。
  • 周敦頤後裔磐安聚居地這樣過端午:傳家規 誦家訓
    橫路村是北宋理學鼻祖周敦頤後裔聚居地,族人幾百年來傳承「清廉、樸實」的生活作風。每年端午,這裡都會舉辦一場隆重的「傳家規 誦家訓」活動,由族中長輩為後代授家規,引導族人崇德向善,傳承優良家規家風,讓小朋友在莊重的儀式中感受濃濃的端午情。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一定不懂的「奇妙蓮花效應」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的這首《愛蓮說》你一定學過,我與這首詩還有一段小小淵源。宋代的周敦頤用短短幾個字把蓮花的特點和自己對於蓮的喜愛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汙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
  • 《愛蓮說》不算啥,第2篇共537個字
    高中時期比較難背的文言文 第一篇:《愛蓮說》 《愛蓮說》是北宋時期周敦頤的作品,主要是通過對蓮花的形象及品質的描寫,襯託出作者本身潔身自好,表現出一種特別高尚的人物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