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水中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東晉陶淵明只愛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從汙泥裡長出卻不受泥的沾染,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豔麗,蓮的柄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遠聞更加清芬。清潔地挺立在那裡,只可以在遠處觀望,卻不能靠近賞玩啊!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應當是人很多了。
一、作者簡介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學家,他為人清廉方正,酷愛蓮花,曾在自家院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
二、文體
說:一種議論性文體,是對一事、一物、一種現象,抒發情感,表達見解。
三、寫作手法
託物言志,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的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託物言志與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別的事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四、文章結構
生長環境
愛蓮 外形特點 對比①表明自己對蓮的喜愛與不同
繪蓮 香氣姿態
託物言志 菊:正襯 隱逸 對比②表現出蓮花的 品格高出百花
表明志向 牡丹:反襯 富貴 對比③感嘆世人對花 的喜愛沒人和自己相同
蓮花:自比 君子
(世人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
五、重點問題
1.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蓮的? 賦予了蓮什麼品格?
①生長環境 描寫語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品格:高潔,質樸,莊重。
②外形特點 描寫語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品格:特立獨行,品行正直。
③香氣姿態 描寫語句(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品格:端莊高雅,美名遠揚。
2.本文主要寫蓮,為什麼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採用對比,襯託的手法,用菊花正襯蓮的潔身自好,用牡丹反襯蓮的質樸自然,再用蓮進行自比,突出了蓮的品質高潔,表現文章主題。
3.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這表現他們的處事態度有何異同?
相同點:都表現出他們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不隨波逐流的人生態度。
不同點:討厭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採取了消極的態度,選擇歸隱山林,而周敦頤卻在汙濁的環境中特立獨行,永遠保持高尚的情操和正直品德。
4.本文給我們什麼啟示?
無論環境怎麼樣,我們都要保持高尚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人格上保持獨立,不隨波逐流。
5.主旨
本文通過用菊來正襯蓮花,用牡丹來反襯蓮花,突出蓮君子的品質,以託物言志的手法寄託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以及對當時追名逐利、貪戀富貴的社會風氣的鄙棄。
六、重點詞語
1.蕃:多
2.獨:只
3.染:沾染汙穢
4.濯:洗
5.漣:水
6.妖:豔麗
7.不蔓不枝: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蔓,枝全是名詞用作動詞
8.蓋:更加
9.亭亭:聳立的樣子
10.植:豎立
11.亭亭淨植:潔淨的挺立
12.褻玩:靠近賞玩。褻:親近而不莊重
13.隱逸:隱居避世。這裡指菊花不與其他花爭奇鬥豔。
14.噫:嘆詞,表感慨
15.鮮:少
16.宜:應當
17.謂: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