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岡2020年11月19日
11月14日至15日,武岡市實驗小學在龍溪鎮羅嵐橋村開展為期兩天的「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主題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將課堂帶入農村,鼓勵孩子們積極到田間地頭學習做農活,近距離認識農作物,體驗農民的艱辛,在勞動中得到鍛鍊,切身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紅薯長什麼樣子?紅薯要怎麼挖?為什麼有些紅薯好大而有些卻很小呢?……孩子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就像一盞盞明燈閃耀在他們的眼裡,這是屬於孩子們的好奇和探索欲。在老師的引導下,帶著問題進行探索的實踐活動有序進行。
「你們看,像這種長得很矮的綠葉就是紅薯葉,也是紅薯的地上部分,在它們下面就是大家熟知的紅薯了,現在我給同學們演示下怎麼挖紅薯……」在帶隊老師手把手教學下,市實驗小學的師生志願者們你挑籮,我揮鋤,齊上陣。
「快來快來,這裡發現了一個大紅薯!」「我這邊也有一個,都快撿不過來啦……」到處都是孩子們勞作的身影,勞作的歡聲笑語連成一片,盡顯豐收的喜悅。在辛勤勞作的同時,老師還以烤紅薯為例,為同學們講解了一個紅薯是如何通過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從一粒種子變成我們餐桌上的美食,讓大家了解糧食生產的不容易,從而在平時的生活中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幹了一會農活,我的手心就紅了,痛了,我終於知道爺爺奶奶的手為什麼那麼粗糙了。」「原來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來的。」「晚餐是用我摘的青菜做的,特別美味呢……」在活動之後的作文中,孩子們的話語裡滿是參加勞動的自豪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市實驗小學校長喻建平介紹,如今不愁吃不愁穿,一些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浪費糧食的情況時有發生,培養愛惜糧食的意識已刻不容緩,我們希望通過開設田地裡的「課堂」,讓學生出力流汗,在勞動實踐中接受教育,不斷豐富學生勞動實踐體驗。同時讓學生在學習和體驗中,知道勞動的不易,培養他們尊重勞動者的理念,養成良好的習慣,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也讓學生們更好地體驗每個人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李鍇 張二建 廖麒麟)(編輯 劉建波)
【來源:新武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