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部動畫,
我願意是它。」
19年前,《千與千尋》在日本上映,隨即在全球引發觀影狂潮。它是奧斯卡第一部獲得最佳動畫的外語片,是日本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也是無數影迷們心中的動畫電影NO.1。
有人說,「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部電影,我願意是它。」
這19年裡,它治癒了無數人的心靈。如果說,電影是造夢,那麼《千與千尋》,會是一場無數人願意深陷的夢。
小時候看這部電影,以為這只是一場腦洞大開的冒險,是宮崎駿獻給小孩子的童話——
一個叫千尋的小女孩,跟隨父母來到鄉下,誤入一個鬼怪世界,為了拯救變成豬的父母,不斷成長與逆襲。
可長大後,發現這分明是宮崎駿送給成年人的寓言。
孤獨,眼淚,傷痛,勇氣,成長。
很多人會在人生最低落的時候,重溫這部電影。
因為這個弱小的女孩,不就是那個熬過迷茫與痛苦的自己嗎?
01
成年人的世界
容不下軟弱和玻璃心
在《千與千尋》的影評下,有一個讀者留言——
「當年我在某省級醫院實習,感覺自己一無所知,每天都很累,有一天下班看著醫院的高樓,好像湯婆婆的湯屋……」
那一刻,她忽然發現,自己就像是不斷挨批評的千尋。
成年人的世界裡,玻璃心是最不受歡迎的。
就像在電影裡的湯屋,不工作的人會被湯婆婆用魔法變成動物。
最可怕的是,名字會被奪走。
逐漸你會忘記自己是誰,來自哪裡,永遠無法回家……
所以就算千尋害怕到腿軟,也要去哀求湯婆婆給自己一份工作。
湯婆婆指著她說:「你看起來遲鈍又愛撒嬌,又愛哭,沒有工作適合你做的……」
即使害怕到雙肩發抖,千尋還是堅持那句話:「請給我一份工作!」
這何嘗不是被生活和工作虐慘的我們?
曾經有一個新聞:南京地鐵站發現一個小夥子醉倒在地,警察發現他是外地人來南京打工,當晚為了業績陪客戶喝了很多酒,可是單還是沒籤下來。
評論裡,太多的感同身受。
成年人的世界,什麼路都有,就是沒有退路。
跟千尋一樣,我們只能接受這個設定,快速成長,修煉自己的能力。
摔倒了,再爬起來。
疼得站不起來,也要強撐下去。
這很像無數為夢想,為生活而奮鬥的人。
沒有時間後悔,沒有時間害怕,更沒時間哭泣。
一身孤勇,一往無前。
在千尋最孤獨絕望的時候,她去看望變成豬的爸爸媽媽。
「我一定會救你們的!別吃太胖哦,會被殺掉的!」
然後她狂奔出去,一個人蹲在草叢邊。
其實那一刻,她在迷茫,沒有十足信心可以救出父母。
白龍拿了飯糰給她吃,第一次她沒接過去,第二次勸說,她試著吃了一口……
大口地吃著,眼淚不由自主地就流下來了。
這是電影裡最催淚的一幕,打動了無數觀眾。
當被生活壓垮得喘不過氣來,每天醒來都帶著緊張和恐懼……
那一刻發現,只是一個簡單的白飯糰,也能如此美味。
電影所造的夢,往往映射的是我們真實的自己。
宮崎駿紀錄片:《不了之人》
就像宮崎駿本人,常因為畫不出手稿而苦惱。
他也在創作中迷茫過,「我為什麼還在做這個?」
最瀕臨崩潰的時候,甚至揚言要把工作室燒了。
但他一次次說著要退休,又一次次執著地拿起畫筆繼續畫下去。
這無數次「打臉」,不正是《千與千尋》裡所告訴我們的麼?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麼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02
害怕孤獨,渴望被愛
誰不曾是無臉男?
熱鬧非凡的湯屋,沒有誰在意這樣一個存在感極低的人。
直到他看見,千尋注意到自己。
也只有她,會關心到他是否被淋溼。
就像一個在孤獨世界裡待了很久的小孩,他付出一切來得到關注和愛。
你想要浴牌,想要金子,我都可以給你。
他吞下了無數山珍海味,把自己淹沒在欲望與虛榮之中。
可是內心深處,依然是孤獨與寂寞。
千尋問了他三個問題——
你從哪來?
你家在哪?
有爸爸媽媽嗎?
他一個都回答不出來,把臉深埋起來。
宮崎駿說,無臉男是一個象徵。
他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代表著我們最原始的欲望。
渴望被關注,渴望得到愛。
年輕時的宮崎駿,也曾在迷茫的創作中苦苦跋涉。
自己的電影得不到認可,提出的創意不被採納……
無臉男身上,我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個曾經被生活折磨得面目全非的自己。
一個曾經被欲望和名利場所支配的自己。
一個忘記了自己夢想初衷,忘記了屬於自己名字的自己。
一念之間,可能會變成惡魔,失去了自我,同時傷害到身邊的人。
就像《千與千尋》這個電影名字。
「千」隱喻著被奪去名字的千尋,「千尋」才是她真正的樣子。
所幸的是,千尋只經歷過短暫的迷失,最終還是找回了自己。
而無臉男,也把滿腹的貪念與罪惡,全部吐出來。
回到當初那個純真的自己。
最終在錢婆婆的家裡,找到了一個需要自己,屬於自己的位置。
03
所有成長
都是一次孤獨的旅行
據說,《千與千尋》原本有另外一個版本結局。
宮崎駿本想安排白龍、千尋與無臉男大戰一場——
這是不是很像我們熟悉的電影劇情?
可是,後來……電影的高潮之處,沒有大戰爆發。
反而改成了一次孤寂的旅行。
這才有了《千與千尋》最震撼的一幕:海上列車。
千尋和無臉男,坐在一個安靜的列車裡。
他們沒有說話,車上的乘客也只是一個黑影,匆匆奔向自己的目的地。
這一幕,有很多種解讀版本。
有的人解讀,「人生就像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從始至終的陪著走完。」
「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正如宮崎駿所說,所有的成長,到最後都是一次旅行。
一開始,這個小女孩嬌縱膽小,令人喜歡不起來。
一開始,她連盤子都端不好,走幾步路就要摔倒。
慢慢地,她學會了尊重和關心。
離開鍋爐房時,還跟送別的小煤球揮手告別。
慢慢地,她學會了愛與感恩。
為了救白龍,曾經那個腿軟站不起來的女孩,都敢在命懸一線的管道上行走。
這也是《千與千尋》帶給我們溫暖和力量的地方。
宮崎駿說:「我一定要給人們看到美好的東西。」
他也曾說,我想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值得我們活下去,我一直這麼想的。
這一次刻骨銘心的旅行,不就是我們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成長麼?
19年前,這部電影第一次搬上大銀幕。
那時候,我們可能只是把它當做一個有趣的冒險。
19年後的今天,長大後的我們再次看,肯定有不一樣的感悟。
國外社交媒體上,一直盛傳一句話——
「迪士尼的動畫觸動你的心,吉卜力的動畫觸動你的靈魂。」
「Disney movies touch the heart, but Studio Ghibli films touch the soul.」
不管你的人生走了多遠,都別丟失了自己最純真的靈魂。
就像影片的結尾,千尋和白龍的約定。
「我也會回到原來的世界,我們還會在哪裡相逢嗎?」
「一定會的。」
「一定喔!」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