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愚昧」的表面下是最可貴的幸運和溫情

2021-01-14 帆布小子

把痛苦赤裸裸撕碎給人們看,在綿延不絕的苦楚和絕望之下,滲透出一絲絲的溫暖,帶來一點點生活的寄託。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先生的早期作品,他以一種非常詼諧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悲劇的故事,而且是樂觀現實主義的悲劇。但在這種悲劇的表面下展現出的則更多是小人物的平凡與溫情。

許三觀是一個平凡甚至有點愚昧的人。這樣一個底層人民,為了家庭卻作出了如此犧牲,甚至為了一個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不顧生命危險的賣血救他。

這樣一個平凡且偉大的男人,他沒有什麼大作為,但卻用他的經歷詮釋了最質樸的一生。

在那個時代,他是不幸的,同時他又是幸運的。

許三觀的「愚昧」與可笑

這本書的前半部分既熱鬧,又荒誕誇張,充滿熱氣騰騰的市井氣和活色生香的煙火氣。仿佛一個人一天到晚走街串巷,看完東家哭,又看西家笑。

這時的許三觀正值盛年,年輕,莽撞,缺乏包容。他的生活,如同一場沒完沒了的鬧劇,讓人發笑。

01.許三觀的賣血觀念

賣血這件事是他四叔告訴他的,在鄉下人的眼裡,賣血代表著健康,沒賣過血的連女人都娶不到。

而許三觀正是在農村來的根龍和阿方的鼓勵下賣了人生第一次血,也正是賣的這一次血,讓他娶到了心心念想的許玉蘭。

關於賣血,小說中對此有很荒誕的一些描述:

這水喝多了,人身上的血也會跟著多起來,水會浸到血裡去的…「這水浸到了血裡,人身上的血是不是就淡了?」不能撒尿,這尿一撒出去,那幾碗水就白喝啦,身上的血也少了。」阿方說,「只要牙根還沒酸,這尿肚子就不會破掉。」

他第一次是由於自己的好奇在阿龍的鼓舞下賣血。而賣血之前所做的準備,如喝9碗水,憋尿,讓身體裡的血更多,以賣更多的錢,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許三觀和阿龍兄弟倆每次賣完血後,便在醫院旁邊的飯店要一盤豬肝和2兩黃酒,裝腔作勢增大嗓門:「黃酒溫一溫」,像極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

而關於賣血這件事,直到後來大兒子一樂生病,款待二樂的生產隊長以及最後遇到來喜和來順時,他的賣血觀念從來沒有變過。

他對來順兩兄弟說道:

最後那句話千萬不能忘,黃酒一定要溫一溫,說了這句話,別人一聽就知道你們是經常進出飯店的,這句話是最重要的。

初次說這話還是根龍告訴他的,那時候的他肯定想不到多年以後,他竟然也會以這樣的方式去告知下一代的年輕人。

賣血觀念似乎一代傳承著一代,看似愚昧的背後,卻是勞苦大眾們共有的品質:憨厚樸實。

02.許三觀的世俗觀念

許三觀所處的時代造就了他愚昧無知。他的大兒子一樂,因為與他長的不像,就被認為不是親生,即便一樂是多麼的喜歡許三觀,崇拜許三觀,聽從許三觀。

一樂說:「爹,我先把梯子借好了,你再去搬。」

梯子搬來了,許三觀要從梯子爬到屋頂上去,一樂就說:

「爹,我替你扶住梯子。」

一樂是許三觀最看重的兒子,也是他最懂事和體貼的兒子,可當他知道這個養了九年的兒子卻不是自己親生的時候,他的內心是羞恥的。

他賣血娶回家的許玉蘭,讓他做了烏龜不說,還動不動就坐在門檻上,抖落得左鄰右舍人盡皆知。

他的情敵何小勇,睡了他老婆不說,還送他一個兒子,後來兒子惹了大禍,何小勇不但不認不管不顧,還讓許三觀和許玉蘭出盡了醜,丟盡了臉。

在一樂打了方匠的兒子後,許三觀的這種尊嚴變得更為明顯。親情與尊嚴,他選擇了尊嚴,不,準確地說,他是選擇了他所謂的那種平等。

在許玉蘭因為兒子惹禍哭泣的時候,一樂說道:

「媽,你別哭了,我就去找何小勇,叫他爹。」

可他畢竟是個孩子,儘管懂事,可在面對大人之間的這種矛盾時,一樂無可奈何,就連許三觀也是無可奈何。

直至方匠帶著別人來抄家的時候,他也僅僅是許玉蘭的那一份多年積累的家產讓別人拖去。為此,許玉蘭更是罵道:

「世上還有這種人,幫著別人來搬自己家裡的東西,看上去還比別人更賣力。」

其實,許三觀並不恨方匠,他恨的是何大勇,這個睡了他老婆的男人,不僅如此,還生了個兒子。這實在讓他顏面盡失,作為那個時代的底層男人,他總感覺這個是屈辱的,為此他想法設法尋求心理上的平等,他對兒子說道:

你們長大了要替我去報復何小勇。你們認識何小勇的兩個女兒嗎?認識,你們知道何小勇的女兒叫什麼名字嗎?不知道,不知道沒關係,只要能認出來就行。你們記住,等你們長大以後,你們去把何小勇的兩個女兒強姦了。

許三觀是世俗的,世俗的有點讓人可笑,又讓人覺得愚蠢,為了這可笑的尊嚴,為了這流言蜚語。

許三觀的憨厚與「溫情」

賣血是為了娶親,是為了救治重病的兒子,是為了鄭重款待「貴客」,是為了贖回抵押了的物件,是為了不被餓死,是為了生存,但是最終,還是為了愛。

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兒子,但他卻待如親生兒子。大饑荒那年,他賣了血,最後還是帶著一樂吃上了熱乎乎的一碗麵。

於許三觀而言,他只是不甘心,不甘心用自己的血汗錢去養別人的後代。在面對別人的抄家時,看到妻子的哭泣和痛訴,他不是沒有感情:

許三觀的眼淚也譁譁地下來了,他彎下腰坐到了許玉蘭身旁,和許玉蘭一起坐在門檻上,一起嗚嗚地哭起來了。

他是無奈的,可卻是最有溫情的。

01.面對妻子

大革命期間,當妻子被批鬥,兒子不願送飯時,是他每天辛辛苦苦的照顧著妻子。

書中這樣描述道:

許玉蘭用勺子從米飯上面挖下去,看到下面藏了很多肉,許三觀為她做了紅燒肉,她就往嘴裡放了一塊紅燒肉,低著頭繼續咀嚼,許三觀輕聲說:

「這是我偷偷給你做的。兒子們都不知道。」

為了追求平等,他曾和林芬芳做過錯事,可那又能怎樣。我們無法否認他的好,就連許玉蘭這個當事人都無法否認他的好。

我在外面受這麼多罪,回到家裡只有你對我好,我腳站腫了,你倒熱水給我燙腳;我回來晚了,你怕飯菜涼了,就焐在被窩裡;我站在街上,送飯送水的也是你。許三觀,你只要對我好,我就什麼都不怕了……

家人之間的相互依偎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想到仍然有人在背後支持著愛著自己,那便是最大的幸福了,至少,此刻許玉蘭是幸福的。

02.面對一樂

何小勇是他的情敵,但這都是以前的事了。在面對出了車禍的何小勇時,他仍然心懷善意,記得他對一樂說道:

何小勇的事,我答應人家了,就要做到。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你們看到了吧,這臉上的血是用刀劃出來的,從今往後,你們……」

他又指指何小勇的女人,「還有你,你們中間有誰敢再說一樂不是我親生兒子,我就和誰動刀子。」

他的兒子一樂,先是把鐵匠兒子腦袋打破,闖下大禍,後來又因一場大病,兩次陷許三觀於不得不賣血的境地。

其實無論哪一次,如果不是他自己自願,沒有人能以任何理由逼迫他。

他是愛著一樂的,從始至終都是如此,愛還是戰勝了那可笑的尊嚴。

而這份善意也同樣匯回報在了一樂身上,在一樂下鄉得了肝炎重病時,拿錢最多的仍然是何小勇的妻子和兩個女兒。

一路賣血到上海的許三觀,趴在碼頭,一大碗一大碗往肚子裡灌著冰冷刺骨的河水。為救大兒子一樂,3個月連續賣血3次,被送進醫院,差點失去性命。

性命於他而言算得了什麼呢,父母的愛永遠是最無私的,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什麼人能夠讓人不惜性命的去保護,那恐怕也只有家人了。

我快活到五十歲了,做人是什麼滋味,我也全知道了,我就是死了也可以說是賺了。我兒子才只有二十一歲,他還沒有好好做人呢,他連個女人都沒有娶,他還沒有做過人,他要是死了,那就太吃虧了……

許三觀的悲,來自於他自身的善和他對非親生兒子一樂無可救藥的愛。因此他才會豁出命賣血來救一樂的命。是他心中的大愛超過了世俗的愛恨情仇,超過了一切。

尋常百姓的一生,或許稱不上驚天地泣鬼神,但只要每個人用盡全力活過一場,對自己,都將是精彩而無悔的吧。

人生的大悲大難,只要活著,咬緊牙,堅持住,總會過去。無論是《活著》中的富貴,還是《許三觀賣血記》中的許三觀,他們都演繹了生命的不屈與頑強。

相關焦點

  • 《許三觀賣血記》時代悲劇下的善良與溫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的第一本餘華的作品,關於餘華我聽到的都是掛在他頭上的榮譽,「中國的巴爾扎克」「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新」,是一位「顛覆大師」是現代中國最享譽世界的作家。而真實的餘華,曾經做了五年的牙醫,1983年開始創作,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和蘇童,格非等都創作形成了「先鋒文學」都潮流。他的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九十年代嘴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 《<許三觀賣血記>讀書報告》(原創)
    講述了絲廠工人許三觀的賣血經歷。他賣血是為了娶親,是為了救治重病的兒子,是為了鄭重款待貴客,是為了不被餓死,是為了生存。但是最i終,還是為了愛和可笑的尊嚴。《許三觀賣血記》是中國人生活的 生動寫照,餘華用詼諧幽默的方式闡釋了整個社會的荒謬。
  • 《許三觀賣血記》:幸運偏愛善良的人
    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又是一部通過小人物來反映社會的小說,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贅述,就是最平常的話語述說著令人感嘆的故事。01健康之幸許三觀是一個城裡絲廠的送繭工人,在他生活的村子裡有一個規矩:只有賣血才能證明男人的身體強壯,在那個地方沒有賣過血的男人是娶不到女人的。在周邊言論的影響下,許三觀萌生了想要去賣血娶媳婦的想法。於是,他與同村的阿方和根龍一起去賣血。
  • 《許三觀賣血記》讀書分享
    從《活著》到《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的作品文字都十分樸素糙實,能夠讓人感受到最直接的衝擊,故事長卻並不拖沓,平凡又讓人感覺盪氣迴腸。這便是他的文字的魅力所在。餘華表達的平凡人之間的溫情與瑣碎,真實的能讓我們能把自己融進去,感同身受。最感動我的是小人物的淳樸與善良,在餘華詼諧的語言下,連無知都透著一股可愛。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一、《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的第一本餘華的小說,不得不說,有時候真的不能只看網上那些快餐小說,多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能讓人有思想上的蛻變。記得剛讀完的時候,我總是在想,以後自己要是去獻完血了,也要去餐館,喊一聲『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而對吃貨來講,那段口頭炒菜更是直擊靈魂。
  • 《許三觀賣血記》之許三觀,自私也很善良,典型的社會底層人物
    《許三觀賣血記》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餘華老師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吧,相信很多人都對許三觀這個人物印象很深刻。書中的許三觀很自私,是一個心胸狹隘,沒有自己思想的小人物。《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是一個很愚昧的人,沒有上過幾天學,也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但他其實也是一個很單純的人。鄉下流傳著一種年輕人就要去賣血的說法,以此來證明自己身體很好,還能娶到媳婦。許三觀就很單純的相信了。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以賣血的方式重複出現,看到許三觀的柔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繼《活著》之後我看餘華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說《活著》讓我思考了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那麼《許三觀賣血記》似乎讓我在一瞬之間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切都只是為了活著。關於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一個比較正確的答案,就像餘華所說的,未來的事自己也不知道。
  • 許三觀賣血記:殘酷的年代,溫情的歲月
    時間會讓一切蒙塵腐爛,文字卻能在塵土下閃耀。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書是《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的書我一共讀過兩本,第一本是《活著》,這是第二本。可能是因為讀《活著》留下的「陰影」,看這本書的時候心總是繃得緊緊的,總擔心許三觀的妻子和三個兒子會相繼死去,直到看到最後一刻才鬆了一口氣。
  • 從《許三觀賣血記》看小人物的偉大與卑微
    如果說讀餘華先生的《活著》,通篇會感到壓抑和悲傷蒙在心頭揮之不去,那麼讀《許三觀賣血記》,我們更多的是感受愛與真心,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隱藏的那抹溫柔成為了生活中最珍貴的東西,給了我們珍惜所愛之人的的告誡。
  • 超長寒假好書推薦之《許三觀賣血記》
    餘華作品2015年,韓國上映了一部電影《許三觀賣血記》。而這部電影正是改編自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餘華的同名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卻娶到了村花「油條西施」許玉蘭。生下三個兒子:一樂二樂三樂。從他給兒子取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樂觀主義風格。而一樂卻不是他親生的……不是親生又怎麼樣?他依然給一樂父愛,甚至多次賣血就是因為一樂。而一樂雖然在不是親生兒子的陰影下長大,卻又是最孝順的兒子。許玉蘭也是刻畫得非常好的一位女性形象。她美麗精緻,精打細算,偶爾坐在門檻上嚎啕大哭,極具一位南方女人的獨特氣質,回想起來總讓人忍俊不禁。
  • 《許三觀賣血記》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許三觀
    十年前讀許三觀賣血記,覺得這只是時代大背景下的產物,五年前讀許三觀發現了在這殘酷的背景下還是有一些溫情存在的,現在讀許三觀,感覺自己就是許三觀。或許我們在看的這個故事就是寫的我們每一個人,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許三觀。
  • 《許三觀賣血記》堅強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個苦難
    許三觀賣血記-餘華許三觀第一次賣血,跟著阿方、根龍到城裡醫裡找李血頭,賣了四百毫升血,三個人去勝利飯店吃炒豬肝喝二兩紅酒。「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用賣血的錢娶了城鎮裡的油條西施徐玉蘭。妻子生許三觀的氣把賣血剩下的錢給自己和一樂、二樂、三樂買了新衣服。許三觀第四次賣血,大躍進期間一家人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為了讓家裡的人吃上一頓好飯菜,他又賣了一次血。「他說往後還要去賣血,要不這苦日子就過不去了。這苦日子什麼時候才能完?」許三觀第五次賣血,「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一樂、二樂下農村接受再教育。
  • 《許三觀賣血記》:最動人的品性,是越過人性狹隘後凸顯的光輝
    1995年,餘華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出版,截至今天,這本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欲望的小說仍被很多讀者所喜愛並反覆閱讀,並被翻譯成多個版本遠播海外,且在韓國被翻拍成電影。
  • 《許三觀賣血記》|善良是人性的底色,多少苦難都無法將其掩蓋
    餘華和《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第三部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共和國成立之初。他爹賣血,村子裡很多人都賣血,大家都說只有賣血才能證明一個人身子骨夠結實。為了證明自己身體好,許三觀第一次去賣了血。許三觀是一個老實人,跟著根龍和阿方去賣血,他們說水喝的多了,身上的血就多了。他和他們一樣喝了很多水,他還學會了一句話:「一碗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給我溫一溫。」這也成了每次許三觀賣血後的一個儀式。
  • 《許三觀賣血記》:在命運中掙扎的人,跨越血緣的父愛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第一部長篇小說,創作於1995年,距今已經有近十年的時間了,時間與質量使其成為了經典,也讓餘華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作家被我們熟知。這本書和《活著》的相同點是,兩本書都介紹了一個平凡男人的一生,不同的地方是,前者讀來暖心,後者讀來悲情。書中主人公許三觀,通過「賣血」度過了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個難關。
  • 《許三觀賣血記》人生究竟有哪些磨難?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早期的一部長篇小說,全文情節緊湊,語言溫軟又殘忍,像手術刀一樣,一寸寸地拋開皮肉,直達靈魂深處。許玉蘭聲淚俱下,說到這裡她拉住許三觀的手說: 「許三觀,我們走,我們去吃炒豬肝,去喝黃酒,我們現在有的是錢……生在富足家庭的我們,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掙扎與絕望,因為一點點食物,能把人逼上絕路。
  • 《許三觀賣血記》:靠賣血度過的一生,是現實的一種
    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韓文版自序中說:「這是一本關於平等的小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奇怪,而我確實是這樣認為的。」「我知道這本書裡寫到了很多現實,'現實'這個詞讓我感到自己有些狂妄,所以我覺得還是退而求其次,聲稱這裡面寫到了平等。」這本書裡有「平等」嗎,有的。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文/庸俗的老阿姨初讀餘華的作品是《活著》,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黃昏的田地下坐著一位叫富貴的老人,與他的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畫面感很強,也被裡面的故事所震撼,於是對於餘華先生的其他作品有了期待。餘華在《許三觀賣血記》的自序寫過兩個故事。一位父親靠賣血供兒子上學,直到工大上大學時,兒子卻不知去向,也給父親一個永遠打不通的電話。
  • 許三觀賣血記:十二次的人生悲歡
    這就是我在讀完餘華《許三觀賣血記》後的感想。合上書籍,我內心久久無法平靜,我體會到了書中的感同身受,像被人戳穿了外表最堅強的一層薄膜,剩下的是體無完膚的自己。生活,不就是這般的無奈嗎?當時聽聞餘華的另一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被韓國進行了翻拍,本著好奇的心理我去觀看了這部電影。感嘆好的作品沒有國界之分,卻也遺憾無法在中國的熒幕上看到這些餘華手下鮮活的人物。緊接著我便去閱讀了這篇《許三觀賣血記》,不可否認書中的文字描寫帶給我的體驗遠比電影來得更加深刻。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除了第一次賣血出於好奇和最後一次賣血出於習慣,許三觀的人生中每次賣血都是生活所迫,從表面上來看,他賣血是生活苦難帶給他的個人犧牲,其實許三觀是出於骨子裡的善良。許三觀賣的不是他血管中流淌著的鮮血,而是他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這是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帶給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