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公布。我校日語學院馬駿教授著作《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獲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馬駿教授近照
#
BISU人物誌
馬駿,日語學院教授,《日語學習與研究》編委、副主編,中日比較文學研究會理事。主持、完成、在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5項。《日本古代文學「和習」問題研究》入選2011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系列論文《書證:祥瑞災異記載的比較文學研究》獲第六屆「孫平化日本學學術獎勵基金」論文類二等獎。另著有《萬葉集「和習」問題研究》,合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商務基礎日語》等11部,發表論文70餘篇。
中國學人的「治學初心」
多年來,馬駿教授在中日古代文學比較研究領域深耕不輟,這與他早年的求學經歷分不開。
「我早年先後在東京大學、大阪大學和北海道大學求學。每到一處,幾乎所有教官都會指著日本上古文學經典中的某一段文字問我:這是漢文嗎?如果是,它符合古漢語的表達習慣嗎?自近世以來,日本國學研究領域就一直在探討這一問題,但並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馬駿教授說。
《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全三卷)
經年學術積累下,馬駿教授從方法建構和資料發掘兩個方面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日本上古文學作品是在兩種文獻(中土文獻與佛經文獻)與三種文體(正格文體、佛經文體與變格文體)相互作用下敷衍產生出的一種獨特的變體漢文。他在獲獎著作《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中對該結論進行了翔實論述。
在這個意義上,《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既是馬駿教授多年求索的智慧結晶,也印證了一名中國學人的治學初心。
作為中國學人,馬駿教授從自身的學術涵養和問題意識出發,以「和習表達」、「佛經文體」和「寫本漢字」作為探討中日古代文學交流史的三個著眼點,宗旨是探討日本上古文學的主體性與創新精神。
馬駿教授參加學術會議
馬駿教授說,「為了完成這三個課題,我一直在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的學術周期,即申報獲批—結項出書—成果獲獎,且須在國家級或省部級水平線上運行。令人欣慰的是『和習表達』、『佛經文體』兩個課題已經實現預期目標。特別是這次獲獎,自始至終都得到了學校、學院領導和老師們的支持與鼓勵。對此,我心存感恩,希望在『寫本漢字』研究方面實現新的學術周期的良性循環」。
外語學人的「學有所為」
讓外語研究有思想、有靈魂、能生長,是馬駿教授在科研路上的不懈追求。
本次獲獎著作《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填補了中日古代文學比較研究中上古文學文體與漢譯佛經文體的影響關係研究空白。同時,也是我校外語學人在新外語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廣闊研究領域進行跨學科交流、跨學科融合的生動實踐。
馬駿教授與師生在一起
在新時代、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馬駿教授獲獎是外語學人在學術研究和理論創新領域「學有所為、能有可為、大有做為」的有力彰顯。據介紹,《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共三冊,由《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研究卷)和《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資料卷・上下)兩大部分構成,合計314萬餘字。該書完成了漢譯佛經文體對上古文學巨大影響的描述,在國內外學界尚屬首次。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日本文學研究知名學者王志松教授在《2019年日本文學研究綜述》中特別指出《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的重要學術意義,「第一卷為研究篇,從佛典詞語、句式和表達及其變體的角度論證了漢文佛典對日本上古文學的深刻影響。……對《萬葉集》等作品的佛教文體特徵進行系統研究,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開創之舉。……第二卷和第三卷為資料篇,以詞典的形式收錄了上代文學中的佛教詞語和出自佛典的詞語4960餘條,為進一步順利展開相關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是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設立的政府獎。自1987年開展第一屆評獎工作以來,每兩年評選一次,獲獎作品均是能夠推動學術研究和理論創新、服務首都發展的重要論述。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翔宇東方新聞社出品
來源 |日語學院黨委宣傳部
採寫 |林曌 於珊珊
圖片 |馬駿提供
編輯 | 胡蝶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