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
常去茶餐廳的小夥伴
是不是經常聽到夥計這麼吆喝
「沙爹牛面轉出前一丁,方包走油飛邊,火腿炒雙蛋,反蛋,茶走!」
乜意思?
第一次來香港茶餐廳的話
聽起來自然會頭頂冒問號
但常常光顧茶餐廳的老司機們
對這些茶餐廳「套路」自然是瞭然於心
沒錯
今天要奉上一份
茶餐廳用(zhuang)餐(bi)指南
來看看你是不是茶餐廳的忠實粉絲咯~
人多的時候往往要「搭臺」
就是拼桌
座位緊張時
連高矮胖瘦都要納入考量
譬如平時坐四人的「卡位」(即卡座、火車座)
人多時塞進五個瘦子也是常事...
搭臺只是入門熱身環節
接下來才是吃茶餐廳重點
菜單上的食物飲料
你念對了
但你知道它們分別是什麼嗎
茶餐廳最常見的吐司被音譯為「多士」
浸泡了蛋液、牛奶煎炸而成的法式吐司叫「西多士」
依搭配醬料不同
又有「佔多」(果醬吐司)
「奶油多」(煉奶黃油吐司)
「油佔多」(黃油果醬吐司)
三明治
香港茶餐廳稱為「三文治」
看起來比較面熟
如果遇上縮寫
估計又懵了
雞蛋三明治叫「蛋治」
午餐肉雞蛋餡的是「餐蛋治」
把午餐肉換成火腿自然就是「腿蛋治」
當然
這些大部分在菜單上都能見到
菜單沒寫明的隱藏選項
才是區分姿勢高下的關鍵
「烘底」是將外層麵包烤得暖熱香脆
「飛邊」是去掉麵包的幹硬表皮
「走油」則是不要黃油
算是勉強從罪惡感十足中搶救下一點熱量
和「飛邊走油」類似
另一個俠氣十足的暗號是「飛沙走奶」
多用於咖啡
也就是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
港人也稱之為「齋啡」
奶茶也可以要求不加糖的「走甜」
但更高級的吃法是要一杯「茶走」
就是以煉奶代替砂糖和淡奶
口味更醇厚
還不像砂糖那樣會使喉嚨起痰
後來還衍生出了「啡走」、「鴦走」
好立克譯作「呵瀝」
而阿華田則簡稱「華田」
也可以參照上面「茶走」的方式叫一杯「華田走」
「鴛鴦」是奶茶加咖啡
「黑白鴛鴦」則是用好立克拼阿華田
一般給不能喝咖啡的小朋友享用
但真正的老饕
無論早中晚
進得門來
不需動腦點的就是「常餐」
顧名思義
常餐從早到晚
常年供應
雖然各家餐廳偶有出入
但基本上都是那幾種
能慰藉人心的食物
一是「牛油方包」 (白麵包塗黃油)
或煎得噴香的多士;
二是「火腿煎蛋」
或兩個金燦燦的太陽蛋;
三是熱騰騰的湯麵或湯粉
配一點午餐肉、叉燒
雖是脂肪、澱粉和蛋白質的卡路裡盛宴
但疲憊的夜裡來上一份
著實暖心暖胃
這些行走在香港茶餐廳的「套路」
你都get到了嗎?
香港人為什麼總愛去茶餐廳
這裡儼然濃縮了一個日日匆忙的香港
也藏著那句「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沒有說透的後半句:
「食飯呢,最緊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