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沒說過「秦嶺,天下之大阻」

2021-01-20 中國青年報

「秦嶺,天下之大阻」,是現今描述秦嶺最常引用的一句話。

那麼,是誰最先這樣描述秦嶺的?這句話的最早出處在哪裡?這樣問似乎有些多餘,因為很多人都說——是司馬遷,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記載的(以下簡稱「司馬遷說」)。

不僅是很多人,連很多介紹秦嶺的文章甚至專著、電視專題片,都這麼說。更大範圍的流播空間是網絡:如果鍵入「秦嶺,天下之大阻」,能搜出一大堆指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如此記載的文章。

但司馬遷真的這樣說過嗎?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為此採訪了相關的專家學者,答案是:沒有。司馬遷從未說過「秦嶺,天下之大阻」,翻遍《史記》也找不到這句話的影子。

很早就持此觀點的是高從宜。高從宜,陝西文史館研究員、陝西師範大學特邀研究員,數十年埋頭於秦嶺文化地理研究。10年前的2010年,他就將對「秦嶺,天下之大阻」的「司馬遷說」的分析,寫入《終南幽境——秦嶺人文地理與宗教》一書。書中「秦嶺命名的知識考古學」一章,專門闡述了「秦嶺」的得名淵源,並駁斥人云亦云的「司馬遷說」。

秦嶺主峰太白山峰頂雪線 章葉青 攝

東漢班固《兩都賦》首次出現「秦嶺」

近日,在南距秦嶺只有10公裡的西安市長安區大學城,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高從宜,他笑著說,這樣的謬論,駁斥起來其實非常簡單。

首先一個很明顯的證據是,翻遍《史記》,找不出「秦嶺,天下之大阻」這句話,《史記》中也從未出現「秦嶺」二字。目前所有指稱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的文章,從未給出一個具體準確的線索——這句話究竟出自《史記》中的哪一篇、哪一段?

再者,「秦嶺」一名的來源:歷史上究竟是什麼時候才開始有「秦嶺」的名稱?「秦嶺」一名最早出現在哪種典籍中?

高從宜說,關於秦嶺這座山,在中國古籍中出現很早,但最早的名稱是「南山」「中南」「終南」。《詩經》多篇唱雲,「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小雅·信南山》),「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秦風·終南》),「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小雅·天保》);《尚書·禹貢》則寫有「終南,惇物,至於鳥鼠」。

到了秦漢時期,秦嶺多數時候的稱呼依然是「南山」。《史記》也是如此,例如《史記·秦始皇本記》寫阿房宮,「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引用司馬相如《上林賦》《哀秦二世賦》有「南山巍峨」「望南山之參差」等語。這些都說明,在西漢時期,秦嶺的稱呼依然是「南山」等,至少可查的典籍中尚未發現「秦嶺」一詞。

關於「秦嶺」名稱的來源,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在其《河山集》中指出:東漢班固的《兩都賦》乃秦嶺名稱的最早出典。也就是說,到了東漢時期,秦嶺才被稱作「秦嶺」,目前能看到「秦嶺」一名最早典籍的來源,正是東漢班固的《兩都賦》。

《兩都賦》分《西都賦》《東都賦》兩篇。據班固自序,自東漢建都洛陽後,「西土耆老」希望仍以長安為都,因作此賦以駁之。《西都賦》由假想人物「西都賓」敘述長安形勢險要、物產富庶、宮廷華麗等情況,以暗示建都長安的優越性;《東都賦》則由另一假想人物「東都主人」,讚頌洛陽當日的盛況已遠超西漢都城長安。正是在《兩都賦》中,班固首次用「秦嶺」取代了「南山」和「終南山」。其中,《西都賦》中有「睎秦嶺,睋北阜」之語,《東都賦》中有「秦嶺九嵕,涇渭之川」。

「秦嶺」中的王朝地理學

為什麼是在東漢時期出現了「秦嶺」名稱?高從宜認為,這涉及到的是北大唐曉峰教授所言的「王朝地理學」問題。眾所周知,西周、秦朝和西漢均建都關中,秦嶺就是南山、終南,南面之山,指稱既直觀明確又具有敬仰色彩,改換一個新名稱的必要性不大。而到了班固寫作《兩都賦》的東漢,情況就不同了。東漢建都洛陽,再用南山來指稱主要橫亙在陝西的巨大山脈,既不直觀明確也不客觀,於是出現了「秦嶺」的專屬名稱。

高從宜同時認為,從王朝地理角度,這其實對秦嶺是一種貶低。從都城洛陽看「秦嶺」,其地位遠遠低於以長安為國都時期的「南山」「終南山」。《西都賦》中長安客人的角色直觀地表明:無論是個人心理還是歷史地望、政治地理,秦嶺都被嚴重邊緣化、距離化了:秦嶺不再是國都南山,而成為「秦朝之嶺」「秦地之嶺」「秦人之嶺」。

另外,相比山來說,嶺也要低矮很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山上可行謂之嶺。」但秦嶺這座山,高大險峻,氣象萬千,古代穿行異常艱難。唐朝李白的《蜀道難》尚言秦嶺穿行「難於上青天」。而《兩都賦》中的「東都主人」卻是帶貶而反問:「秦嶺九嵕,涇渭之川,曷若四瀆五嶽,帶河溯洛,圖書之淵?」因之,用「秦」和「嶺」來取代「南山」「終南」,是班固站在當朝國都洛陽的至尊立場,從王朝地理學角度對秦嶺形象的貶低。

到了隋唐重新建都關中時,「秦嶺」之名已經廣為人知,詩人寫詩時也已較多使用,如韓愈的「雲橫秦嶺家何在」,白居易的「望秦嶺上回頭立」,孟浩然的「試登秦嶺望秦川」等。但很多詩人依然喜好用「南山」「終南山」,如杜甫的「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白居易的「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李世民、李白、王維等詩題就是《終南山》《望終南山》。

高從宜認為,唐詩中用「秦嶺」之名,一般是消沉、否定的悲觀意境;而用「南山」「終南山」一般是昂揚、肯定的樂觀意境。一樣的地理實體,不同的名稱對應著不同的精神意緒。唐詩對秦嶺和「終南」「南山」不同意境的選擇處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源於班固。

在整部《漢書》中,班固所寫的秦嶺和司馬遷一樣也都用「南山」或「終南」,「秦嶺」一名從未出現。在《漢書·地理志》及《終南山賦》中,班固所呈現的還都是「南山」的正面國脈形象,而在《兩都賦》中,則有意用了「秦」和「嶺」的負面貶損形態。

既然「秦嶺」的得名源於東漢班固,司馬遷在稱呼秦嶺時還用南山,那麼有無可能司馬遷說過「南山,天下之大阻」這樣的話?

高從宜說,《史記》中也同樣找不出,反倒又是在班固的《漢書·東方朔列傳》中出現了類似之語——「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原文出現在漢武帝要修建上林苑時,東方朔予以勸諫道:「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從汧、隴以東,商、雒以西,厥壤肥饒。」這裡不僅沿用「南山」一名,還首次出現了「南山,天下之阻也」。

因此,高從宜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秦嶺」一名和「南山,天下之阻」,都最早出於東漢的班固。今日流行的所謂「秦嶺,天下之大阻」,可能是從班固的「秦嶺」一名和「夫南山,天下之阻也」衍生而來。

無論如何,司馬遷從未說過「秦嶺」二字,也從未在《史記》中記載過「秦嶺,天下之大阻」。至於現在遍布網絡的各種關於秦嶺敘述,非要把「秦嶺,天下之大阻」安在司馬遷頭上,都不過是以訛傳訛、人云亦云。

「謬論」源於清初顧祖禹

對「司馬遷說」——「秦嶺,天下之大阻」說法的來歷,高從宜也做過一番考證,可以追溯到清代毛鳳枝的《南山谷口考》,而《南山谷口考》引用的源頭則是清初學者顧祖禹。

三秦出版社編審李鬱也找到了一處出處——清乾隆朝陝西巡撫畢沅編著的《關中盛跡圖志》。畢沅將此書進獻給乾隆皇帝,其中在介紹秦嶺時「臣謹按」言:「《史記》:『秦嶺,天下之大阻也』。」李鬱指出,畢沅也是引用清初顧祖禹的觀點卻未詳加考證。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華在《丈量大秦嶺》一文,同樣也把源頭追溯到了清初學者顧祖禹。

高從宜認為,《南山谷口考》和《關中盛跡圖志》都指向顧祖禹,是顧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最早寫出「秦嶺,天下之大阻」,並將其安在了司馬遷和《史記》頭上,但兩書都沒有詳加考證就沿續引用。後來很多人也不考證辨別,繼續沿用。

高從宜也談到了另一個現象——很多嚴肅的專家學者應該知道「司馬遷說」是錯誤的,但鮮有人站出來指出。記者也曾詢問過一些專家,有的覺得此論不值得駁斥,一笑了之。高從宜說,其實嚴肅的專家、學者也有文化普及的責任,尤其是面對以訛傳訛的大眾化錯誤時,更應該站出來糾正。

採訪結束時,正逢西安一個暖陽冬日,南面不遠的秦嶺「南山巍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和高從宜一起,面南山而吟誦東漢班固之語——「秦嶺九嵕,涇渭之川」「夫南山,天下之阻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穿越秦嶺,「大阻」變「大通」
    項目名片古時稱「秦嶺,天下之大阻」而如今有這樣一條高速公路它是陝西「十三五」期間規模最大建設標準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它跨秦嶺之大阻施工中開山闢路築便道、永臨結合接大電,長隧短打分四段、斜井導洞齊上陣,採用導洞進洞、斜井有軌運輸、豎井傘鑽掘進等方式,將秦嶺北坡隧道群施工由「串糖葫蘆」式依次進行優化為「多點開花」式多個隧道同時施工,極大提升了施工效率。 科技興安新試點。
  • 秦嶺是什麼來頭,居然能被稱為中華之龍脈?
    中國人在飲食、住所、習俗上的諸多不同常被分為北方人與南方人,而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緣由是那座巍峨的秦嶺。第一次了解「秦嶺」這個詞,是在中學時代的地理課本上,那時候只知道它是中國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卻不了解它竟然是華夏之龍脈。
  • 雲橫秦嶺家何在?且看中華龍脈的非凡與偉大
    「秦嶺」之名的由來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嶺被稱為崑崙;後來,又因為秦嶺矗立在秦國都城之南,所以秦嶺被稱作終南山 古代最早可查到有關秦嶺記載的文字是《山海經》和《禹貢》。《禹貢》的成書時間大致為戰國時期,在它的文字記述中,中國山脈的布局是一個「三條四列」的系統,其中秦嶺被列為中條。 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秦嶺,天下之大阻」,這算是對秦嶺一個正式的書面命名和文字記載。「秦嶺」這個名字,也一直延用了下來。
  • 【秦嶺會客廳】秦人 秦嶺 秦帝國——《大秦嶺》紀錄片裡的秦嶺傳奇
    在第一集您撰稿的標題是《秦人秦嶺秦帝國》,雖然這一篇解說詞後來未被採用,但追溯秦嶺的地理歷史價值的精神頗具前瞻性。那麼,我們先從秦人與秦嶺的歷史聊起。在這篇解說詞中,您提到《劍橋中國秦漢史》以局外人的客觀眼光在分析秦國勝利原因時,第一條便是「河之南通往秦的幾條通道被山脈所阻,只有很少幾個戰略關隘可以通行。在這些屏障後面,秦能在攻打其他國家之前聚集力量」。
  • 壹點音頻丨史家絕唱人司馬遷:真實記錄歷史,秒殺「天下屠豬」
    讓我們一起領略感受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的執著精神,也跟隨司馬遷穿越到那段歷史,了解帝王將相的人生浮沉、讀懂小人物的時代掙扎。第八篇做史官標杆就要真實記錄,秒殺「天下屠豬」史記是紀傳體通史,流傳至今的著名歷史著作多是編年體,這是司馬遷與他們的不同。
  • 中華聖山 祖脈秦嶺
    這裡有秦嶺主峰太白山、天下險絕太華山、帝都院落終南山以及典藏8000年中華故事的驪山……這裡是中華文明濫觴之地,有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女媧氏,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神農氏、軒轅氏,順承轉接「三皇五帝」及至夏商周三代,更有開創2000餘年中華帝國先河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有值得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大漢盛世、大唐雄風。
  •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韓信是什麼時候說過這句話的?
    對於韓信之死,不少人都會感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其實,《史記》裡,韓信本人生前也說過這句話,原句如下: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
  • 秦嶺小百科全書《秦嶺日曆》出版發行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巍峨的秦嶺見證了周、秦、漢、唐等中華盛世的興衰榮枯,承載和積澱著中華民族最為深厚堅實、永不磨滅的歷史記憶。12月17日記者獲悉,秦嶺小百科全書《秦嶺日曆》近日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出版發行。
  • 為太史公牛馬走的司馬遷的命運與他的史家之絕唱
    而從上古到漢,就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這三千多年的歷史宛如宇宙的星辰大海,既遙遠又縹緲,似乎有著隱隱約約的見解卻又察覺不到所之所在。但總有人肩負偉大使命奔向理想的遠方,他就是著名的為太史公一生牛馬走的司馬遷。
  • 這就是秦嶺
    都和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是無數人心中的夢之所在也是悠悠華夏歷史的脈絡所系這,就是秦嶺!大秦嶺到底有多大?>其實只要你願意仔細體悟就會發現看似鋒芒逼人的秦嶺也隱藏著柔情似水的一面輞川悄然深藏在秦嶺深處大詩人王維對這裡傾心不已
  • 歷史揭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司馬遷遭受如此奇恥大辱?
    公元前108年,38歲的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之職。太史令乍一聽還挺高大上的,其實不然,也就是一位執掌天時星曆、記錄收集保存典籍文獻的一個無權無勢的小史官。但對於有追求的司馬遷來講。這項工作是如魚得水,就從這一年開始,司馬遷就準備了他的鴻篇巨著《史記》的籌劃和撰寫工作。其實,作為史官除記錄、收藏、保存文獻之外也有整理記錄帝王聖賢德治的言行以及收集天下的遺文古事,通過敘事論人的方法闡述觀點,說明利害,然後整理成冊,為統治階層提供借鑑的義務。在司馬遷之父司馬談作太司令期間,就計劃編寫一部空前的、系統的歷史巨著。
  • 《報任安書》:司馬遷的無奈與堅守
    即便是職位低下,但司馬遷還是志向遠大,他為了能幹出成就,謝絕了與親戚朋友的交往,甚至「忘家室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希望能幹出成就,得到皇帝的賞識。然而,事與原違。他和李陵其實也只是一般的同事關係,兩人連酒都沒喝過。可為什麼司馬遷要替李陵辯護呢?司馬遷的想法其實也很善良很樸素。
  •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武帝時,先後任太史令、中書令。 所著(史記》是記載從黃帝至漢代的紀傳體通史,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大部分,是一部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偉大歷史著作。
  • 雲橫秦嶺家何在——商於之路與唐代逐臣
    秦嶺,乃「天下之大阻」,「東起商洛,西盡汧隴,東西八百裡」(《讀史方輿紀要》卷52),是由長安入商於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路途中最為險阻的一段。秦嶺東段北麓為藍田山,一名玉山,又名覆車山。入山往藍田關方向,地勢逐漸變高變陡,這由王維「郢路雲端迥」(《遊化感寺》)、白居易「路在秋雲裡」(《初出藍田路作》)的詩句,即可知其山高路險之狀;而據杜甫「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九日藍田崔氏莊》),更可見其海拔落差之大,無怪乎韓愈有「雲橫秦嶺」之嘆。
  • 司馬遷寫《伯夷列傳》是為了發牢騷嗎?不是的,他是要幹一件大事
    兄弟兩個人就一起跑到了西伯那個地方,因為他們聽說西伯侯這個人很仁義,就想跟著他,誰知道,還沒到那個地方,西伯侯就去世了。這時候,剛好周文王駕崩了,他的兒子周武王掌權,他就去討伐商紂。伯夷和叔齊就跑去指責他,你父王剛死了沒多久,你就頂替了他的位子去討伐天下,你這樣做不對啊。你不應該先把你父王安葬了,以示孝心嗎?
  • 中華祖脈·秦嶺之聲|XSO西安交響樂團秦嶺第二站,與國寶共赴音樂之...
    牛背梁音樂會的迴響仿佛還在耳畔縈繞,中華祖脈·秦嶺之聲雲上系列音樂會第二場又即將和觀眾見面。>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中華祖脈·秦嶺之聲」雲上系列音樂會得以順利舉辦。
  • 把秦嶺之美搬上大銀幕 陝西導演老葛籌拍電影《太白山之戀》
    秦嶺,是一座美麗的山,我從小就在秦嶺山腳下長大,對它更是有著特殊的感情。」陝西導演老葛今日告訴記者,「我們正在籌拍一部院線電影《太白山之戀》,我們要把秦嶺之美搬上大銀幕,讓全國更多的觀眾知曉。」在西安長大 對家鄉飽含深情作為一名影視人,老葛在西安周至樓觀長大,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漂了近20年。
  • 司馬遷有多崇拜孔子?這事得從孔聖人的「神出鬼沒」說起
    被魯迅先生讚美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作者司馬遷老先生,也是孔子的忠實狂熱粉。史家作史,儘量不帶自己的個人喜好厭惡到其著作,儘量以公正的視角評論記述。可是說著儘量,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自己寫書時的情感表達。而司馬遷對孔子的崇拜,是極具代表性的。《史記·秦本紀》記載:「惠公元年,孔子行魯相事。」
  • 司馬遷筆下的刺客精神:朱亥和要離為什麼未能進入刺客榜?
    然而,司馬遷在《刺客列傳》裡寫了戰國五大刺客中卻未把朱亥列入。《刺客列傳》記述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的事跡,即曹沫為魯刺齊恆公、專諸為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刺吳王僚、預讓為智伯刺趙襄子、聶政為韓國大夫嚴仲子刺韓相俠累、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嬴政。
  • 【人物專訪】讀懂了秦嶺,你就讀懂了中國——文化學者王若冰和他的...
    然而,王若冰走進秦嶺後發現:莽莽秦嶺竟與古老的傳統中國文化相融相生,於是驚嘆於這座養育了中華民族過去與未來的偉大山嶺,油然而生敬仰與崇拜之情。是讚嘆,是讚美,是讚賞,折服於秦嶺所孕育的我們民族曾經有過的精神氣血和文化傳統。於是,就有了《走進大秦嶺》這部書。這本以秦嶺命名的書,能夠讓讀者汲取「秦嶺文化」與「秦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