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朝末年,有一個小國,叫做孤竹國,孤竹君死的時候,把他的位子傳給了他的三兒子叔齊。
可是叔齊不願意,因為自古以來的規矩就是傳給老大的,他奪了這個位子,就是不道德了。於是,他不幹,自己跑掉了。
老大伯夷一看,弟弟跑了,他更不幹了,他說父王是傳給弟弟的不是傳給我的,我怎麼能奪弟弟的位子呢?
於是,他也跑了。兄弟兩個人就一起跑到了西伯那個地方,因為他們聽說西伯侯這個人很仁義,就想跟著他,誰知道,還沒到那個地方,西伯侯就去世了。
這時候,剛好周文王駕崩了,他的兒子周武王掌權,他就去討伐商紂。
伯夷和叔齊就跑去指責他,你父王剛死了沒多久,你就頂替了他的位子去討伐天下,你這樣做不對啊。你不應該先把你父王安葬了,以示孝心嗎?
可是周武王沒有聽,繼續去討伐商紂了。兩個人特別失望,就跑到首陽山上面躲藏起來了,挖野草啊,喝泉水啊,這樣生活下來。
孔子寫了很多文章讚揚他們的美德,說他們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把權利王位看得很輕,這樣的人很不容易。
那麼司馬遷根據這則材料也寫了一篇《伯夷列傳》,但是很奇怪,這篇文章司馬遷基本上沒有論述伯夷這個人,即便是講到伯夷這個人的片段,司馬遷也是引用了前人寫的文章,那麼他既然寫這個人,卻不在文章裡描述這個人,他想要表達什麼呢?
另外,從《史記》裡的列傳來看,別的列傳都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故事,而這篇文章不講人不講故事,它本身也很奇怪呀?
還有,《伯夷列傳》它放在《史記》列傳中的第一篇,司馬遷的用意又是什麼呢?
2.
有人說,這篇文章是司馬遷在發牢騷,也有人說是司馬遷在批判現實,我覺得,可能這些因素都有,畢竟他寫《史記》,心裏面就有很多積憤,明明自己只不過是替李陵說句公道話,結果漢武帝就對他做了一件讓他這輩子都沒有辦法忘記的事,他心裡能好受嗎?
因此,從他的角度,他看到這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時,他應該有很多感觸,他把他對這個世界的深情和悲憤都藏在這篇文章裡了。
首先,我們先來讀懂它,讀懂了它,司馬遷到底想說明什麼,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夫學者載籍極博。
尤考信於六藝。
《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嶽牧鹹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一開始,司馬遷就說了,古代的典籍上面記載,一國之君想要傳授自己的位子給下一任國君是很難的,就比如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他們都是由各地州縣推舉出來的人才。然後堯給予他們重大的責任,等考察過關以後,才有機會真正掌控大權,把整個國家交給他們。
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些人建立了功業,有很大的成就,值得被人們所稱讚,這是顯而易見的。
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
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
」此何以稱焉?
太史公曰: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
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餘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但是,司馬遷的這篇文章並不是想說這些人,他要說得是一些不被我們注意到的人。
就比如說,以前有人記載堯想把自己的位子讓給許由,可是許由他不要呀,他跑到山裡面隱匿起來了。還有到了夏朝的時候,有叫卞隨,務光的人也像他一樣幹。
像他們這樣的人輕而易舉就把權利和地位放下了,完全不在乎世人的眼光,而去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難道他們就沒有值得稱讚的地方嗎?
司馬遷又說了,為了證實這些人是真實存在過的,他特意去考察了他們的墓冢。
確實,孔子也為他們寫過一些文章,還寫得很詳細。
比如,他說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意思就是說,伯夷,叔齊,他們不會去計較過去別人做得不對的地方,所以對人的怨恨就很少,而且他們心裏面有仁德,也是這麼做得,本身就沒有什麼怨念。
他們有很高的節氣,可是,世人知道他們的很少,論述他們的也很少,這不是太可惜了嗎?
其實,從這些人的身上,我們也可以學習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但是,他們的事跡卻很難被世人知曉,司馬遷說我感到挺難過的,我挺希望他們的故事也能夠被世人所熟知。
這是第一點,是從他們個人的品質來說的。
還有另外一點,是從這個社會的大環境來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每個人有個人的生存方式,也有不同的選擇,而有的人就是能夠像一股清流一樣,堅持自己的理念,這樣的人是很難得的,難道不值得我們記錄下來嗎?
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就比如說,這個世道很奇怪,我們都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意思是說,大家都說老天爺啊沒有好壞之分,對遵守規則的人,就會有恩待。可是,現實是這樣的嗎?
不是的呀!
有的人,比如像盜蹠這樣的人,殺人不眨眼,邪惡至極,可是人家收斂錢財,為後代積攢了很多財富,還過得好好的。
而有的人呢?做事小心謹慎,剛正不阿,可卻沒有好下場,這也讓人感到很疑惑。
所以,現實中,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像伯夷那樣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為他求而活著的人,很少的。
孔子又說過,
「道不同,不相為謀。」「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意思是說每個人想法不一樣,秉性不一樣,所以他的選擇做法也會不一樣。
假如我有機會去當官,那麼我肯定也去,假如我沒有那個機會,也不會強求,從事我所喜歡的事,也不錯。
也就是說,像伯夷那樣的人,並不是因為有人引導他,或者是為了什麼目的,才那樣做的。
他完全是發自內心的,因為他本來就是那樣的人。
但是,反過來想,如果這個世道的每個人都像盜蹠那樣活著就完蛋了。
因此,也幸好有一些人,他不一樣,在那麼艱難的生存環境中,他還是能夠堅持自己的理念而不放棄,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東西。
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所以說,世道越渾濁,反而就越顯得他們高貴。
像伯夷那樣的人,很榮幸能夠被孔子記載下來了,可是這個世上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人,他們不一定有這個機會被人所發現記載下來了。
那麼,我,司馬遷就想做這樣的事。
我想把他們記載下來,想讓他們的事跡也被世人熟知。
我不管別人怎麼想,我不管別人到底有多牛逼哄哄,我覺得他有這個資格,我就要把他寫進去。
最後,他還說了一句超級經典的話。
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意思是說,你要成事,也得有識務的人推你一把,把你捧上去,不然,你一個從鄉野出來什麼都沒有的人,怎麼可能有這個機會呢?
3.
所以,這篇文章司馬遷就在告訴我們他為什麼要寫列傳,為什麼要寫這些人,他就是希望把他認為有價值的人寫進去,讓後人也能夠知道,從他們身上看到閃光點。
就比如說信陵公子,他可以不去救趙國,可是他一樣去了,就比如說他的門客侯贏,事成之後,他可以逃走,也可以活下來,可是他就是要堅守自己的方式,自殺了。
所以,他們能做到很多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們也有很偉大的地方,儘管看起來,他們就是個小人物,沒有那麼耀眼。
其實,讀完了這篇文章,你才能感受到司馬遷的胸襟很大,他心裏面包容了很多的東西。
他有埋怨,有牢騷,有對現實的批判,但是他知道這無濟於事,有些事情就是沒有辦法,那麼怎麼辦?
他只能把他自己能夠做,他認為該做的事把它做好。
這就像我們當今社會一樣,有很多事情,無法解釋,我們也無法理解。
可是,這個社會,依舊有很多人在堅持做一件自己認為對的,而別人無法認同的事。
他們可能很孤獨,很無助,但是始終沒有放棄。他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大名,但是他們內心如此堅定,對世人來說,他們一樣很偉大。
如果可以,為這個世界偉大的小人物們也喝一聲彩。至少,他們的勇氣是我們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