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伯夷列傳》是為了發牢騷嗎?不是的,他是要幹一件大事

2020-12-24 小婉思語

1.

商朝末年,有一個小國,叫做孤竹國,孤竹君死的時候,把他的位子傳給了他的三兒子叔齊。

可是叔齊不願意,因為自古以來的規矩就是傳給老大的,他奪了這個位子,就是不道德了。於是,他不幹,自己跑掉了。

老大伯夷一看,弟弟跑了,他更不幹了,他說父王是傳給弟弟的不是傳給我的,我怎麼能奪弟弟的位子呢?

於是,他也跑了。兄弟兩個人就一起跑到了西伯那個地方,因為他們聽說西伯侯這個人很仁義,就想跟著他,誰知道,還沒到那個地方,西伯侯就去世了。

這時候,剛好周文王駕崩了,他的兒子周武王掌權,他就去討伐商紂。

伯夷和叔齊就跑去指責他,你父王剛死了沒多久,你就頂替了他的位子去討伐天下,你這樣做不對啊。你不應該先把你父王安葬了,以示孝心嗎?

可是周武王沒有聽,繼續去討伐商紂了。兩個人特別失望,就跑到首陽山上面躲藏起來了,挖野草啊,喝泉水啊,這樣生活下來。

孔子寫了很多文章讚揚他們的美德,說他們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把權利王位看得很輕,這樣的人很不容易。

那麼司馬遷根據這則材料也寫了一篇《伯夷列傳》,但是很奇怪,這篇文章司馬遷基本上沒有論述伯夷這個人,即便是講到伯夷這個人的片段,司馬遷也是引用了前人寫的文章,那麼他既然寫這個人,卻不在文章裡描述這個人,他想要表達什麼呢?

另外,從《史記》裡的列傳來看,別的列傳都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故事,而這篇文章不講人不講故事,它本身也很奇怪呀?

還有,《伯夷列傳》它放在《史記》列傳中的第一篇,司馬遷的用意又是什麼呢?

2.

有人說,這篇文章是司馬遷在發牢騷,也有人說是司馬遷在批判現實,我覺得,可能這些因素都有,畢竟他寫《史記》,心裏面就有很多積憤,明明自己只不過是替李陵說句公道話,結果漢武帝就對他做了一件讓他這輩子都沒有辦法忘記的事,他心裡能好受嗎?

因此,從他的角度,他看到這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時,他應該有很多感觸,他把他對這個世界的深情和悲憤都藏在這篇文章裡了。

首先,我們先來讀懂它,讀懂了它,司馬遷到底想說明什麼,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夫學者載籍極博。

尤考信於六藝。

《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嶽牧鹹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一開始,司馬遷就說了,古代的典籍上面記載,一國之君想要傳授自己的位子給下一任國君是很難的,就比如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他們都是由各地州縣推舉出來的人才。然後堯給予他們重大的責任,等考察過關以後,才有機會真正掌控大權,把整個國家交給他們。

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些人建立了功業,有很大的成就,值得被人們所稱讚,這是顯而易見的。

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

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

」此何以稱焉?

太史公曰: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

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餘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但是,司馬遷的這篇文章並不是想說這些人,他要說得是一些不被我們注意到的人。

就比如說,以前有人記載堯想把自己的位子讓給許由,可是許由他不要呀,他跑到山裡面隱匿起來了。還有到了夏朝的時候,有叫卞隨,務光的人也像他一樣幹。

像他們這樣的人輕而易舉就把權利和地位放下了,完全不在乎世人的眼光,而去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難道他們就沒有值得稱讚的地方嗎?

司馬遷又說了,為了證實這些人是真實存在過的,他特意去考察了他們的墓冢。

確實,孔子也為他們寫過一些文章,還寫得很詳細。

比如,他說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意思就是說,伯夷,叔齊,他們不會去計較過去別人做得不對的地方,所以對人的怨恨就很少,而且他們心裏面有仁德,也是這麼做得,本身就沒有什麼怨念。

他們有很高的節氣,可是,世人知道他們的很少,論述他們的也很少,這不是太可惜了嗎?

其實,從這些人的身上,我們也可以學習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但是,他們的事跡卻很難被世人知曉,司馬遷說我感到挺難過的,我挺希望他們的故事也能夠被世人所熟知。

這是第一點,是從他們個人的品質來說的。

還有另外一點,是從這個社會的大環境來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每個人有個人的生存方式,也有不同的選擇,而有的人就是能夠像一股清流一樣,堅持自己的理念,這樣的人是很難得的,難道不值得我們記錄下來嗎?

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就比如說,這個世道很奇怪,我們都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意思是說,大家都說老天爺啊沒有好壞之分,對遵守規則的人,就會有恩待。可是,現實是這樣的嗎?

不是的呀!

有的人,比如像盜蹠這樣的人,殺人不眨眼,邪惡至極,可是人家收斂錢財,為後代積攢了很多財富,還過得好好的。

而有的人呢?做事小心謹慎,剛正不阿,可卻沒有好下場,這也讓人感到很疑惑。

所以,現實中,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像伯夷那樣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為他求而活著的人,很少的。

孔子又說過,

「道不同,不相為謀。」「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意思是說每個人想法不一樣,秉性不一樣,所以他的選擇做法也會不一樣。

假如我有機會去當官,那麼我肯定也去,假如我沒有那個機會,也不會強求,從事我所喜歡的事,也不錯。

也就是說,像伯夷那樣的人,並不是因為有人引導他,或者是為了什麼目的,才那樣做的。

他完全是發自內心的,因為他本來就是那樣的人。

但是,反過來想,如果這個世道的每個人都像盜蹠那樣活著就完蛋了。

因此,也幸好有一些人,他不一樣,在那麼艱難的生存環境中,他還是能夠堅持自己的理念而不放棄,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東西。

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所以說,世道越渾濁,反而就越顯得他們高貴。

像伯夷那樣的人,很榮幸能夠被孔子記載下來了,可是這個世上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人,他們不一定有這個機會被人所發現記載下來了。

那麼,我,司馬遷就想做這樣的事。

我想把他們記載下來,想讓他們的事跡也被世人熟知。

我不管別人怎麼想,我不管別人到底有多牛逼哄哄,我覺得他有這個資格,我就要把他寫進去。

最後,他還說了一句超級經典的話。

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意思是說,你要成事,也得有識務的人推你一把,把你捧上去,不然,你一個從鄉野出來什麼都沒有的人,怎麼可能有這個機會呢?

3.

所以,這篇文章司馬遷就在告訴我們他為什麼要寫列傳,為什麼要寫這些人,他就是希望把他認為有價值的人寫進去,讓後人也能夠知道,從他們身上看到閃光點。

就比如說信陵公子,他可以不去救趙國,可是他一樣去了,就比如說他的門客侯贏,事成之後,他可以逃走,也可以活下來,可是他就是要堅守自己的方式,自殺了。

所以,他們能做到很多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們也有很偉大的地方,儘管看起來,他們就是個小人物,沒有那麼耀眼。

其實,讀完了這篇文章,你才能感受到司馬遷的胸襟很大,他心裏面包容了很多的東西。

他有埋怨,有牢騷,有對現實的批判,但是他知道這無濟於事,有些事情就是沒有辦法,那麼怎麼辦?

他只能把他自己能夠做,他認為該做的事把它做好。

這就像我們當今社會一樣,有很多事情,無法解釋,我們也無法理解。

可是,這個社會,依舊有很多人在堅持做一件自己認為對的,而別人無法認同的事。

他們可能很孤獨,很無助,但是始終沒有放棄。他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大名,但是他們內心如此堅定,對世人來說,他們一樣很偉大。

如果可以,為這個世界偉大的小人物們也喝一聲彩。至少,他們的勇氣是我們無法比擬的

相關焦點

  • 李廣難封:為何在70列傳中獨佔一席?司馬遷有一個不得不寫的理由
    雖未得封侯,卻是司馬遷必定列傳之人從《史記》的構成來看,書中所寫的70篇列傳是以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為特徵,並不是說只有功績夠得上侯爵以上才被寫入列傳。李廣可以稱得上是重要人物,因為他是令匈奴十分頭疼,乃至畏懼的人物。能讓漢帝國的頭號外敵畏懼的人,顯然夠得上重要人物的標準。而且漢帝國與匈奴之間的連年戰爭,應該是當時人們關注的焦點。
  • 學生仿史記為全班同學寫列傳,校園司馬遷?
    學生仿史記為全班同學寫列傳,校園司馬遷?中小學|用考網 2017-08-08 11:18:01總有人說現在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可無數的事實證明了長江後浪推前浪。近日,武漢市某學校的初中男生仿照《史記列傳》,給全班57名同學分別寫了傳記,一時間吸粉無數,被稱「校園司馬遷」。「陳宇嘉,自號哈維,座獅子。
  •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什麼要將張良蕭何納入世家而將韓信列入列傳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將人物傳記分為了三個等級,即本紀世家與列傳,其中本記事記載帝王一類的人物的事跡,而世家是記載諸侯一類人的事跡,列傳則記載的是非常重要的人臣等一些人的功績,韓信張良,蕭何三人被劉邦稱為漢初三傑,可見這三個人在劉邦的心中是不分伯仲的,而在此漢初三傑之中,蕭何與張良的事跡都被司馬遷列為了世家
  • 晦澀難懂的《伯夷列傳》,其實是《史記》的靈魂之篇、銘志之篇!
    作為《史記》列傳部分的開篇之作,《伯夷列傳》雖然篇幅不長,卻最晦澀難懂,很多人讀完之後不明所以。有人說司馬遷在歌頌孔子,有人說司馬遷在讚揚伯夷、叔齊,真是這樣麼?和其它篇章大部分寫史實、只在片尾簡單議論不同,《伯夷列傳》只用約四分之一的篇幅講述伯夷、叔齊的故事,卻用四分之三的筆墨去發表議論,司馬遷改套路了麼?
  • 要離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司馬遷為何不讓他進刺客列傳?
    要離,春秋時期吳國梅裡人(今無錫鴻山要家墩),平日裡以捕魚為生,也曾操殺狗之業,當過屠夫。後來他被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閭,在闔閭的指使下成功刺殺了力大驍悍,武勇迅捷,有萬人敵之稱的吳國公子慶忌。司馬遷老先生在撰寫《史記》的時候,曾經專門為春秋戰國時期幾位著名的刺客寫了《刺客列傳》。
  • 古代的刺客,幹的見不得光的勾當,為什麼司馬遷單獨寫刺客列傳?
    最為著名的當屬荊軻,雖然刺殺行動並沒有取得成功,但還是被列為了四大刺客之首。刺客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你了解真正的刺客嗎?02刺客是怎麼產生的?其必備的素質就是要習得一身武藝,而且還要按時完成KPI。這個職業大概是在春秋時期形成,並且當時廣為盛行。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記載許多知名的刺客。這些刺客不僅是能夠完成任務,最讓人感到欽佩的還是他們的人格魅力,尤其是是俠義精神的表現。
  • 司馬遷給漢朝的黑社會大哥立傳,稱為郭大俠,是為了諷刺漢武帝嗎
    司馬遷由於《史記》現存的漢武帝傳記章節是《孝武本紀》,顯然,孝武是諡號,人死才有諡號,而司馬遷死後10幾年漢武帝才死,所以可以肯定這篇肯定不是他本人所寫,有人說是司馬家的子孫後人續寫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為豫讓、劇孟、朱家、郭解等四個黑社會大哥立傳,而且不惜筆墨,大書特書他們的英雄氣魄。 這個也是《史記》真正爭議較多的地方,看下郭大俠郭解的表現。
  • 司馬遷為何將淮陰侯韓信寫入「列傳」而不是「世家」?
    那麼同為漢朝開國功臣,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將張良和蕭何都列入世家,獨獨將韓信寫入列傳呢? 第一、一時之功與萬世之功 首先我們要了解《史記》的體例:《史記》全書130篇,包括: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 為何司馬遷把項羽寫進本紀?你以為他是在捧項羽,其實他在幫劉邦
    項羽只是西楚霸王,為什麼司馬遷就給他寫入了只有帝王才能進入的本紀呢?對此,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司馬遷是項羽的死忠粉,所以硬要拔高項羽,把本不應該進入本紀的項羽列入本紀。實際上不是的,司馬遷或許真是項羽的死忠粉,司馬遷在項羽的傳記中也或多或少地對項羽有著美化的傾向。但是,司馬遷絕不會因為自己對某個人物的偏好,就好這個人拔高到他本不應該有的高度。如果我們不相信司馬遷的專業態度,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何司馬遷把他很喜愛的韓信寫入列傳而非世家了。
  • 本來不是事,卻被司馬遷和後人有意複雜化了
    本來不是事,卻被司馬遷和後人有意複雜化了為何秦始皇的生父不可能是呂不韋?秦法:他不敢十年磨一劍,《大秦帝國之天下》一開播便備受關注。影片開始時,嬴政已經是個孩童,但嬴政怎麼來的、到底是誰的孩子,這樁千古謎案在劇中並沒有交代,似乎默認了嬴政便是嬴異人的孩子。
  • 《史記》描述墨子總共只有24字,未單獨寫列傳,這是何原因
    《史記》這部巨著居然沒有給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單獨地寫一篇列傳,只是在講孟子和荀子時順帶地提了幾句墨子的事情(一共24個字),墨子這麼重要的人物,居然沒有列傳,沒有列傳就算了,居然就只寫了24個字,司馬遷這是為什麼呢?
  • 司馬遷有多崇拜孔子?這事得從孔聖人的「神出鬼沒」說起
    前面寫著秦國、齊國、吳國、晉國相互之間的大事,後面突然寫孔子卒;孔子卒後,接著寫天下各諸侯之間和國內的大事。其實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秦本紀》,其他本紀、世家、列傳也是有記錄的,司馬遷筆下的孔子「神出鬼沒」慣了。《史記·十二本紀·周本紀》:四十一年,楚滅陳。孔子卒。《史記·三十世家·吳太伯世家》:十五年,孔子相魯。
  • 史書待遇差別很大,蕭何、張良入《史記》世家,而韓信卻是列傳
    這部大作前後跨越三千多年的歷史,以紀傳體的形式向我們展現一個個血肉飽滿的人,一件件精彩絕倫的事。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一共一百三十篇。
  • 「三十年,無事」,司馬遷寫這句是湊字數嗎?其實這是殘酷的歷史
    司馬遷與《史記》史家是對一段歷史公正對待記錄的人,他們並非都是史官。中國漫漫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史,誰稱得上是最偉大的史家,絕對是司馬遷(不喜勿噴)。司馬遷記錄編撰的《史記》,是了解和研究先秦歷史十分重要的一部史書;若沒有這本是,我們連想像、猜測和推斷的基礎都不存在。
  • 司馬遷:「子學時代」最後的輓歌
    司馬遷雕像因為在秦漢之後,中國開始進入重農抑商的時代,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司馬遷依然能夠寫《貨殖列傳》這樣的專門討論經商的作品,這絕對是一個奇蹟。也就是說,「諸子」們不但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文化繁榮局面,而且那個時代並沒有科舉,純粹是為了學問而學習,而不是為了功名或者財富。
  • 《史記》中,為何司馬遷將韓信放於列傳,而將蕭何張良放入世家?
    就拿今天要說到的《史記》為例,史書為我們現代學者研究各種歷史問題提供了很多幫助,而《史記》在眾多史書著作中更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司馬遷廣泛取材、字斟句酌,苦撰十四年最終成書,也為後來的很多史書提供了範本,更是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它不僅是部記載歷史事件的史書,更是一部文學著作。
  • 衛青、霍去病的尷尬,和司馬遷的春秋筆法
    最近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司馬遷要將衛青霍去病寫入佞幸列傳呢?乍一看這問題子彧有點懵,總感覺哪裡不對,於是,我查了《史記佞幸列傳》,一下就明白了。司馬遷的《佞幸列傳》,是鄧通、韓嫣、李延年等人的大通鋪,並不是衛青霍去病的列傳。衛青霍去病住的是大標間《衛將軍驃騎列傳》。之所以大家都有這種錯誤的認知,是因為《佞幸列傳》中的一段話: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 被人欺騙、被囚秦國、客死他鄉——楚懷王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問題來了,楚懷王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他又為何會成為司馬遷筆下一無是處的昏君呢?印象中的楚懷王是那樣的昏庸在《史記》中,《楚世家》《樗里子甘茂列傳》《屈平賈生列傳》等許多地方都有楚懷王的記載。不過,記載的地方多,並不代表楚懷王處處都能唱主角。
  • 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司馬遷精心安排在了《史記·呂不韋列傳》,現在已經把《呂不韋列傳》歸為中國古代的商業智慧,他代表了趨勢,就是漢武帝所形成的不僅要富,還要貴,只富不貴不保險,在中國古代光有錢沒有用,一場農民起義你就窮光蛋了。哪一場運動不是對著有錢人?所以有錢人在中國古代最不安全,要想安全就得有錢,還得有地位,這是人們逐漸悟出來的。尤其到了戰國後期,人們有一個普遍共識,當時有一句話,怎麼求富?
  • 同為帝國丞相,為何司馬遷將蕭何列入世家,而將李斯歸入列傳?
    司馬遷做《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屬個人修史,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司馬遷記史,有五種體裁: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主要記錄人物史。本紀是全書提綱,是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世家是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列傳是記述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