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18日,日本海軍戰後最大的坦克登陸艦「大隅」號緩緩下水,1998年正式建成服役,「大隅」號採用全通甲板右舷島式結構,標準排水量達8900噸,艦長178米,艦寬近26米,由兩臺柴油機推動,最大航速為22節,「大隅」號的建成創下了戰後日本海軍艦艇史上的幾個第一,艦體長度第一,作戰艦艇中標準排水量第一,在兩棲艦船中首次採用隱形設計,無前開門,可搭載直升機和氣墊登陸艇並裝備兩座密集陣近防炮。
當全世界都驚呼這是「航母」時日本人卻平靜的說他們造的是新型運輸艦,日本打著大型登陸艦的名義或者叫大型輸送艦的名義發展出了被外界公認為至少叫「準航母」的「大隅」級,它的排水量標準排水量不到9000噸,而它的滿載排水量接近了15000噸,具有了15000噸級的排水量就意味著擁有相當強的發展空間,即便「大隅」級不做更大的改進,在上面不加裝滑躍起飛的甲板,像「海鷂」式垂直起降的飛機也完全可以在「大隅」級上面起降,如果說航速只有22節的「大隅」級可以把它定位為一級兩棲攻擊艦。
日本以所謂載機驅逐艦名義發展的「日向」級應該說就更值得我們關注,2004年,日本海上自衛隊開始建造「日向」級大型直升機驅逐艦,首艦「日向」號於2007年8月下旬,2009年3月服役,二號艦「伊勢」號也於2009年8月下水,2012年服役,全長197米,寬33米,標準排水量13500噸,滿載排水量18000噸,比一些小型航母都要大,作為擁有艦隊指揮功能的大型戰艦,「日向」號配備了完整的綜合指揮系統,可搭載11架直升機,不僅可執行反潛、掃雷等任務,還有條件承擔對陸攻擊和對岸垂直兵力投送任務,雖然「日向」號、「伊勢」號的外形酷似航母,但海上自衛隊官員一直堅稱它們不具備搭載戰鬥機的能力,所以不能稱為航母。
作為未來日本海上自衛隊「十九艦隊」的核心,日本現在正在發展接近2萬噸級排水量的「日向」級,在它的引領下未來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八八艦隊」或「十九艦隊」究竟將走向何方?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冷戰後期一直提出一個理念,未來發展方向是要維護日本1000海裡的「海外戰略航線」,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未來護航、作戰的範圍,提出這樣一個口號要從日本在二戰時期被美國潛艇打得損失慘重這樣一個慘痛經歷來說起。
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戰爭,這突然一擊給了美國當頭一棒,倉促之間,美軍下令把太平洋戰區的潛艇部隊投入作戰,1941年5月,海軍少將查理斯·洛克伍德被任命為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這位潛艇艇長出身的將軍根據日本艦船的活動規律果斷打破潛艇作戰慣例,下令各潛艇可以相對獨立作戰,允許先向敵艦攻擊後再向他報告,這一靈活戰術很快取得了成效。
1943年,美軍潛艇共進行了1500次襲擊,發射了4000多枚魚雷,擊沉300多艘日軍艦船,共計180萬噸,而日本當年只建造了80萬噸新船,致使日本的船舶總噸位一下銳減了100多萬噸,隨著太平洋戰線不斷拉長,日本海軍越來越力不從心,1944年初,美國在太平洋部署了120多艘潛艇基本佔據了戰場主動,除了襲擊戰艦,美軍還不斷出動潛艇攻擊日軍的運輸貨船,逐漸切斷了日軍的「糧草」供應,美國海軍的潛艇充分利用了當時日本海軍還沒有建立起像英國海軍那種規範的對民用運輸船隊護航機制,充分利用這個弱點在日本的海外戰略航線上大打出手,日本是一個兩頭在外的國家,所有的能源,包括原材料都要從海外進口,生產出來的產品也要向海外出口,正是兩頭在外的格局成為它最大的軟肋,美國海軍的潛艇在太平洋航線上大打出手死死扼住了日本的脖子。
美國潛艇有效的封鎖了日本的物資補給,日本不得不大量動用原來的「家底」,為了緩解軍工生產所需各種金屬的短缺,日本國內發起了緊鑼密鼓金屬徵集活動,婦女們被要求獻出家中做飯的金屬炊具,一個家庭只被允許留下一口鍋一隻桶,公園和火車站裡的鐵製凳子被全部收走,甚至連東京靖國神社的青銅大門都被拆散運到一家兵工廠,由於燃料和零件短缺,公共汽車無法開動,人們絞盡腦汁尋找可以替代汽油的方法,街道上出現了冒著黑煙燒木炭的汽車,任何一項與生產和填飽肚子無關的消費都被認為是可恥的,口紅、胭脂等化妝品全都遭到禁止,政府限定理髮師給每位顧客燙的髮捲不得超過3個,為防止誤會,一家理髮店門前的告示牌上寫道:請天生自來卷女性不要從這裡經過,不斷增長的軍用需求就像一張深不見底的大口吞吸著日本國民賴以生活的有限資源。
日本從海外各個戰區進口能源、原材料基本上逐漸陷於枯竭的狀態,直接導致了此後日本國內軍工生產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導致它在太平洋戰爭中巨大的戰爭損失無法得到有效的補充,從而間接地促成了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的儘快到來,在這個問題上日本可以說有的慘痛的教訓,它知道隱蔽在水下的潛艇一旦對一個國家,特別是像日本這種兩頭在外、資源貧乏的國家意味著什麼,正是面對這種巨大的威脅,日本現在戰後「海上自衛隊」才提出要具備護航1000海裡「海外航線」這樣一個作戰使命和作戰要求。
藏頭掩面、打擦邊球,面對重重阻力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總是不斷地冒出要造航母的念頭,日本今天的急迫心情不能不說和當年的慘敗有關,現在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恐怕對當年那支擁有十幾艘甚至幾十艘航空母艦的強大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始終具有著揮之不去的留戀。
日本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一個危機感始終非常強的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說日本「海上自衛隊」正在發展的「日向」級也就是16DDH 還只是讓我們隱隱感覺到它走向遠洋的這種野心,那麼22DDH直升機驅逐艦讓我們這種感覺恐怕就更加深刻,就在世界各國對日本直升機驅逐艦「日向」號和「伊勢」號議論紛紛,表示深具疑慮之際,
日本又很快推出了新招數,2009年12月,日本政府年度預算中撥出1200億日元準備用於建造又一艘所謂新型直升機驅逐艦,編號為16DDH的「日向」號定型於2004年,正好是日本平成16年,新一代驅逐艦定於2010年,也就是平成22年正式開工建造,編號為22DDH,新的22DDH艦長248米,寬39米,排水量超過24000噸,這使它幾乎比16DDH的尺寸大了50%,如此龐大的身軀可與二戰期間的「埃塞克斯」級航母相比,以至於很難再用驅逐艦來稱呼這艘艦艇。
從16DDH到22DDH,日本海上自衛隊這條遠洋之路究竟將走向何方?兩者之間的對比有兩個細節,一個細節是「日向」級艦首還部署有一個密集陣的艦炮,部署這樣一個密集陣艦炮是影響作戰飛機起降的,這個東西不拿掉,艦首不進行改裝,F-35是起降不了的,但是22DDH艦首已經是全通甲板了,這意味著艦首稍加改造就可以起降作戰飛機,還有一個細節是16DDH它的兩部升降機分別部署在飛行甲板的前中部和後中部,而22DDH的升降機已經被挪到了艦體右舷艦島後部,把整個主要主甲板部分全部讓出來了,讓出這樣一個甲板目的顯然不是為了僅僅起降直升機的需求。
如果說以前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還沒有航空母艦,沒有攻擊型核潛艇的縮微版美國海軍的話,那麼現在人們看到的以22DDH為核心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十九艦隊」,完全有可能成為2萬噸級可搭載F-35B這種可垂直起降等功能戰機的載機艦艇,這樣未來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十九艦隊」可以說不僅可以傲視東亞地區,甚至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一支常規潛艇作戰部隊,這一切混合在一起,我們未來將看到日本「海上自衛隊」將擁有1000海裡,也就是將近2000公裡的遠洋作戰能力,這一切是值得日本周邊所有國家都加以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