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浦安修,相信很多人會不自覺想到彭老總。毫無疑問,浦安修給人最深的印象便是她與彭老總的那段婚姻。然而,如果真正了解過她的生平,那麼你就會發現她身上的事跡其實遠不止這麼一點。光她家族那三姐妹的傳奇人生,便值得說上一說了。
01
1918年,浦安修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南門永康橋一個小吏家庭。家中除了她,還有兩個姐姐。大姐潔修,1907年生人,長她11歲;二姐浦熙修,1910年生人,長她8歲。
三姐妹的父親叫浦友梧,為了生計,他曾獨自一人來到北平謀生。後在北洋政府交通部找了一個會計科員的差事,相對於那個時代的其他家庭,倒也算得上不錯了。三姐妹的母親叫黃庵岫,是一位只會操持家務的傳統女性,沒念過什麼書,但卻給予了這個家庭莫大的精神支撐。
1917年,大姐浦潔修和二姐浦熙修跟著母親來到北平與父親生活。當時的北平各方勢力混雜,生活成本較高。再加上幾個孩子都要上學,開支逐漸緊張起來。為了多賺點錢維持生計,浦友梧決定與友人在唐山合夥開礦。然而,因為沒有經商的頭腦,他的這個計劃沒過多久便宣告失敗了。為此,浦友梧欠下了不少的債務,為了還債,他只能將家鄉的地產抵押出去,真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啊。
02
正是在這樣一種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大姐浦潔修和二姐浦熙修開始了她們的求學生涯。北平雖然生活壓力比較大,但教學水平也相應的高於國內的其他地區。而這,自然也為兩姐妹提供了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舞臺。
二人學習的第一站,是在北平女子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畢業後又相繼在北平女子師範大學的附屬中學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學業,直至考入北平師範大學。至於1918年出生的浦安修,她的求學軌跡也同兩位姐姐一樣,最後同樣考入了北平師範大學。但是,三人在大學畢業後的發展,卻全然不同。
03
大姐浦潔修自1931年從北平師範大學畢業後,曾先後進入北平師範大學女附中、商業中學及志成中學教書。後來更是遠赴德國留學,專門從事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1937年回國後,開始擔任北平私立中國學院化學系的教授。
抗戰爆發後,浦潔修曾在重慶市任大同製革廠、益民織造廠的廠長,期間積極參與中國實業的建設。到了1949年以後,她的這一經歷也使她在民族企業的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2000年1月13日逝世於北京,時年92歲,是三姐妹中最長壽的一位。
二姐浦熙修在1933年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同大姐浦潔修一樣也是教書,在北平的志成中學。到了1936年,她結束了這份工作,轉而加入了南京的《新民報》,成了一名記者。期間,她曾對多位著名人物進行了訪談,很快便聲名鵲起,素有後方新聞界的「四大名旦」之一的美稱。新中國成立後,她曾三次遠赴朝鮮進行前線採訪,後死於1970年4月,時年60歲。
至於年齡最小的浦安修,她在大學畢業後則開始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由此走出了一條與兩個姐姐完全不同的道路。期間,她曾被組織派往山西抗日前線,為保護後方的根據地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後去到延安學習,經人介紹認識了彭老總,不久後相戀結婚。
新中國成立後,她被分配到了西北局國營企業、紡織工業部技術司以及輕工業部勞動工資司統籌工作,後來又調到了北京師範大學搞教育。1962年,她與彭老總的婚姻發生裂痕,二人經友好協商後,解除了夫妻關係。1991年5月2日,浦安修在北京去世,時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