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般喜歡用「酥脆」「鬆軟」「入口化渣」等詞來形容餅的美味,但是,在山東濰坊壽光市有這麼一種特色麵食小吃,無論從名稱,還是口感,都是以「硬」為特色的。
在山東壽光市有一種特色麵食——槓子頭火燒,其小名叫籤子饃,也被稱作小山東鍋餅。
這是一種用白面烤制的餅,直徑大約十釐米左右,因在火爐中烤過的緣故,使得餅最外面的那一層呈金黃色的脆皮狀,外皮脆硬,但裡面卻鬆軟噴香。從中間掰開,立馬能聞到一股誘人的面香味兒。
聽到「槓子頭」這個稱呼,總是給人一種硬邦邦的感覺,而且,讓人覺得這個詞貌似要表達「刺頭」的意思。好好的一個烤餅,為何要叫這樣膈應的名兒呢?
要說這個名兒,它一者表示火燒本身的質地比較硬;另一者是表示這種小吃在製作的時候,因面太硬,需要用一根很粗的木槓壓面,所以,起名為「槓子頭火燒」,而當地人將其簡稱為「槓子頭」。
說到「面硬」,這也算是槓子頭火燒的一大特點。之所以硬,是因為槓子頭火燒用的面,在和制時用的水很少,和出來的面,硬邦邦的,要用手揉的話,費力氣還成效差。所以,加工槓子頭火燒的作坊裡,肯定有一根一頭被固定在牆上的槓子。通常,人們會在牆上挖個洞,把準備的胳膊粗細的槓子一頭插在洞裡。在洞前面擺放一張大案板,將面放在上面,手拿槓子另一頭,一上一下有節奏地按壓著面。而這個活兒,算是整個製作過程中最吃力的一步。
揉好的麵團,只需揪成均勻的面劑子,將其在案板上擀成中間薄兩邊厚的圓餅,放在鐵鏊子上烤熟就可以吃了。
烤熟的槓子頭火燒,香氣撲鼻,富有濃濃的面香味,咬一口,外脆內軟,而且,因它含水量少,不易變質。因此,在過去,槓子頭火燒被人們用麻繩串起來,在出遠門時,背在行囊中,作為途中的乾糧食用。據說,山東人當年闖關東,就曾帶過這種食物。
如今,這種美食依舊是人們外出時常帶的一種食品。而且,在人們的加工改良下,槓子頭火燒,不僅變得更為美觀,也更符合人們的口味。
現在的槓子頭火燒,已經不單是一種地方食物,而且也成為了一種地域性文化符號,它那堅硬厚重的樣子,也體現著一代代壽光人堅韌而剛強的的精神!
新樣式的槓子頭火燒不過,槓子頭火燒從發明到現在,已經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但其不論如何改良,它那硬而香的特點依舊保留著。因此,對於喜歡吃的人來說,對其是愛不釋手;而不喜歡吃硬食的人來說,第一口咬下去,就不再繼續吃了。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這種情況也並不能否定它在山東人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