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涅槃,痛哉苦哉!世間空虛,生死輪迴

2020-12-16 東開學經

東開讀經記——隨想1:如來涅槃,痛哉苦哉,世間空虛,生死輪迴

這是一篇自己讀佛經的文字記錄,我希望輕鬆一些,不給自己壓力,可以沒有順序的讀,只要堅持這個習慣就可以。

(一)常常讀誦佛經,如人走在金光大路上

大般涅槃經卷第一

壽命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屍那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繞。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以佛神力出大音聲。其聲遍滿乃至有頂,隨其類音普告眾生:「今日如來、應、正遍知,憐愍眾生,覆護眾生,等視眾生如羅睺羅,為作歸依、屋舍室宅。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明雜色青黃赤白、玻瓈、瑪瑙光,遍照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其中所有六趣眾生遇斯光者,罪垢煩惱一切消除。是諸眾生見聞是已,心大憂愁,同時舉聲悲啼號哭:「嗚呼慈父!痛哉!苦哉!」舉手拍頭,捶胸叫喚,其中或有身體顫慄,涕泣哽咽。

爾時,大地、諸山、大海皆悉震動。時諸眾生共相謂言:「且各裁抑,莫大愁苦!當疾往詣拘屍那城力士生處,至如來所,頭面禮敬,勸請如來莫般涅槃,住世一劫若減一劫。」互相執手復作是言:「世間空虛!眾生福盡,不善諸業增長出世。仁等今當速往速往,如來不久必入涅槃。」復作是言:「世間空虛!世間空虛!我等從今無有救護,無所宗仰,貧窮孤露,一旦遠離無上世尊,設有疑惑,當復問誰?」

時有無量諸大弟子,尊者摩訶迦旃延、尊者薄拘羅、尊者優波難陀,如是等諸大比丘遇佛光者,其身顫掉乃至大動不能自持,心濁迷悶,發聲大喚,生如是等種種苦惱。爾時,復有八十百千諸比丘等,皆阿羅漢,心得自在,所作已辦,離諸煩惱調伏諸根,如大龍王有大威德,成就空慧逮得己利,如栴檀林栴檀圍繞,如師子王師子圍繞,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於其晨朝日始初出,離常住處嚼楊枝時,遇佛光明,並相謂言:「仁等速疾漱口澡手。」作是言已,舉身毛豎,遍體血現如波羅奢華,涕泣盈目生大苦惱。為欲利益安樂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顯發如來方便密教,為不斷絕種種說法,為諸眾生調伏因緣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繞百千匝,合掌恭敬,卻坐一面。

(二)常依佛經思維,如人歡喜自在

如今手機很方便,在網上一搜索就可以有許許多多的佛學的知識受益,我的感受是,也不著急,一點一點的讀誦,能攝心不亂。

其中下面這句話便讓我覺得心裡安靜舒適:「其中所有六趣眾生遇斯光者,罪垢煩惱一切消除。

那一剎那間,吸引我的是後一句,「罪垢煩惱一切消除」,聯想到「真空妙有」,這麼一想便可以讓人生起很大的信心。本體是「空」的自然一切沒有,但既然清晨睜開了眼睛,能看到屋裡的牆壁,與種種所見,便已經是在「有」中了;但既然能作意思維,能所未亡,便已經在「有」中了。那麼,「罪垢煩惱一切消除」一定很「妙」啊!不光消除得「妙」,如果不在「有」中,「罪垢煩惱」便也「妙」了。那麼,再進一步說,即便在「有」中呢?恆守住「妙」,便無所謂「罪垢煩惱」了。

常說「佛光普照」,作為六趣眾生,自己又是否遇見佛光了呢?佛光都已經照很久很久了。

讀到「皆阿羅漢,心得自在,所作已辦,離諸煩惱調伏諸根」時,又想起了楞嚴經中的一段,「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六根門頭啊!十方如來異口同音的法語!不禁讓人反思自己是否調伏諸根了,還是一整天都在被「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自劫家寶」?  後面還有一句「遍體血現如波羅奢華」,什麼是「波羅奢華」呢?搜索後得知原來又叫雞冠花,相貌如下圖。

波羅奢華:雞冠花

那麼六根有何相貌呢?《楞嚴經》中如下:眼體,如蒲萄朵;耳體 ,如新卷葉;鼻體 ,如雙垂爪;舌體 ,如初偃月;身體 ,如腰鼓顙;意思 ,如幽室見。

眼體,如蒲萄朵;耳體 ,如新卷葉;

後面還有一句「一切皆是佛之真子」,這是何等境界啊,再回過頭來看「八十億百千人」,不可思不可議。

2019年陰曆二月二十八

後記

是手機裡一篇隨手記錄的文章,當時沒有寫完,現在整理時,忽地感覺那種心態不一樣了。當時的緣起是想要在一天的生活中,能儘量守住一種平靜的心態,所以給自己留一個作業,就當是功課吧。中午時候讀一讀大藏經來放鬆自己,但是這一個月沒能堅持下來,這幾天又多讀了幾頁,《大般涅槃經》的壽命品還差點沒有讀完。

又有點新的感悟,佛經有這樣的特點,一個道理反覆不斷地強調很多遍,好像顯得囉嗦不簡潔。但是有這麼一瞬間讀到某句話時,恍然大悟,覺得這個道理已經在翻來覆去地說,怎麼讀到現在才意識到呢。

聯繫到自己,果然剛強眾生,難調難伏,在種種色聲香味觸法之中,無始劫來一直沒有解脫。所以在修的時候,尤其是我這種剛開始發心學,又缺少智慧,每天用在佛法上的時間如果不夠,自己能感覺到,那種相對還算清淨一點狀態維持不住,是很容易守不住的。雖然那種心裡不起念的狀態達不到,那麼退而求其次,環境安靜一點,心情放鬆一些,關鍵是這股心勁不能退,「旅泊三界,去已不返」。不然幾個月後,幾年後,甚至幾十年後,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如果不能聞思修佛法,可能人這一輩子也就這樣過去了,下輩子還是在輪迴,甚至能不能得人身也不好說。臨命終時,種種境界現前,也不一定能做到心不亂。

路途遙遠,砥礪前行。

相關焦點

  • 《心經》:無苦集滅道:生死即涅槃
    涅槃的意思的翻譯,就是滅,也叫作滅度。你滅掉了煩惱,你就波羅蜜多,你就度越了生死輪迴的河流,就了河,到了達彼岸了。四、道諦道諦是說明,人必須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這樣的一個真理。佛教主張修習三學來破除三毒。
  • 第53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上)
    大家都知道,阿羅漢是解脫果的四果,在解脫道中稱為無學了,也就是對解脫生死輪迴這個目標來說已經到達了,而沒有遺漏什麼是未學未修未證的,所以稱為無學。在佛世的時代修證解脫道,最重要是要針對 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內容如實遍知,對於五蘊世間及器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要確實經歷修學、斷除、實證的過程,到達四果阿羅漢的解脫果。
  •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眾生不斷的起惑造業,就一定會受生死輪迴痛苦的果報,而在受痛苦果報的時候,又再起顛倒、造罪業,造罪業之後,又再受苦報,惑、業、苦這三者,就這樣一直不斷在那裡循環不已;世尊就以「惡叉聚」來比喻惑業苦的連續不斷。都是由於不知道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的結果。這一段文是說明為什麼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而別成聲聞、緣覺,乃至成為外道、魔王或魔的眷屬。
  • 佛陀先說苦聖諦,方能令眾生信解善法,離苦得樂
    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說,諸天諸人,見到佛將涅槃,如同慈父離世一般無助痛哭,一切龍天護法部眾,也因佛陀涅槃而表現出巨大的憂愁苦懼。佛陀入滅之時,一切草木、藥樹、華葉都在那一剎那剖裂開來,須彌山王的層層眾生,因憂懼愁苦的緣故,也使山河大地幾欲傾頹摧折。須知,佛所入滅的,並非是如來的法身,而是應化於娑婆世界的化身。
  • 輪迴以貪愛為本;貪慾因愛生,生命因欲有,飲食男女要斷人慾?
    世尊,如果諸位菩薩以及末世眾生,想進入如來圓覺境界,要如何斷除輪迴根本?輪迴有幾種?修佛覺悟有幾等差別?覺悟後重回世間,應當設施幾種教導方法以方便度脫眾生?只希望您不捨棄救世的大慈大悲,令學佛的人、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眼清淨,認識到心似明鏡,圓滿地覺悟佛最無上的知見。」彌勒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
  • 這才是對佛法的正確理解——如來是原始的自己
    學習佛法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出世,解脫世間的一切煩惱,到達自在的彼岸。真理出世要具備幾個條件:第一,真正的覺悟者,這是最根本的。依幻說幻,諸法真理原本虛幻;萬法唯識,十法界本質性空,依覺現世界,三界唯心,生死輪迴性自涅槃,依煩惱眾生而說清淨如來,然眾生本如來迷失,妄現煩惱,煩惱本空即名如來,因此,煩惱即菩提,輪迴即涅槃,世界即迷失,眾生皆如來,過去未來即為當下,當下無掛即一真法界,如來實地。故聖者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覺者說:「眾生界即佛界」,故佛說:「自心現量,緣起性空」。
  • 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
    也就是他對如來藏是否是真實,他有不同於大乘經典的看法。他在他的著作《成佛之道》當中他說:【佛說法空性,以為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勿濫外道見!如來適應凡夫,外道,及一分執我小乘,說如來藏常住不變,流轉生死。……如來慈悲方便,特在《楞伽經》中,抉擇分明:「佛」是「說」那一切「法空性」,稱之「為如來藏「的。如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
  • 救度眾生,是為眾生離苦得樂,出離輪迴
    佛法,是濟世利生的至善行持,只要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有應該有一種自律,那就是自己身為佛子,要為廣度眾生而修行,是所謂「為利眾生願成佛」,成佛之道就是自利利他的解脫之道,佛法對眾生的利益,不僅是要眾生想活得自在,更要深化到解脫輪迴的大自在之中。
  • 釋迦佛涅槃偈 苦樂生滅無常
    佛1、此偈出自《大般涅槃經》,據傳佛祖涅槃時,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的靈魂從天下降,在棺木前涕淚悲泣。佛祖為盡最後孝道,自棺中而起為母留下五句偈語:世間空苦,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故此偈論理當為首偈,眾生最難勘破的生死,佛祖涅槃時給出了空法,空法無意,當在輪迴,甚在心念。佛家講輪迴,講轉世,亦不過是涅槃偈的註腳,世生萬物,皆是循環,此為大法,死生為法,法亦非法,故不執念,不枉生,不偷生,不賴生,不惡生,不懼生;不枉死,不畏死,不賴死,不惡死,不懼死。生樂樂,死樂樂,不過雲捲雲舒。次第花開,隨喜生滅。
  • 佛教所說「涅槃」是什麼境界呢?
    「涅槃」是中國常用的佛教用語,我們對這詞並不陌生,一提到很多人馬上想到另外一個詞「圓寂」。在佛教「涅槃」與「圓寂」一樣,都是對有修為高僧逝世說法,就類似還有「歸天」、「駕鶴西遊」等等。那麼佛教具體所說「涅槃寂靜」的「涅槃」是什麼意思?這裡就提及三法印說法了,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 佛有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離苦得樂嗎?
    我們說晚上害怕鬼,或者怕別人打,又或怕沒有飯吃,或者怕沒有錢,這個都是苦!都是害怕由於這些東西給我們帶來痛苦,給我們帶來身的痛苦,或者心的痛苦,所以我們在內心當中驚恐萬狀、兢兢業業,計較不堪,舉心動念都是為了怕受苦而做文章,所以我怕什麼?我就怕苦。佛就知道我們眾生怕受苦,所以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離苦得樂?
  • 佛教中的涅槃圓寂,並非「逝世」意思,是指修行的4種最高境界
    佛教中說修行到滅生死,沒有煩惱,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時為涅槃,而涅槃也可按意思譯為圓寂,其中圓為功德圓滿,寂為沒有了業障。因此涅槃在佛教中,是其修行的最高境界,而非「逝世」之意。之前咱們講到六道輪迴,佛教中認為世間眾生的一切言語行為和意念都會招來業報,業報分為善惡二報,行善會獲得善報,做惡會得到惡報。
  • 《法華經》文殊菩薩的世間眼
    文殊菩薩說:在日月燈明佛的白毫相光中,我又看見很多的如來,通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都自然成就了「佛道」。佛道是指修行六度萬行,究竟圓滿後,永離生死煩惱,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了。真言宗立三種即身成佛、天台宗立四種究竟成佛、《佔察經》說四滿成佛。
  • 《法華經》文殊答話說涅槃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這時日月燈明佛從眉間放「白毫相光」,「白毫」又名「毫眉」、為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在兩眉之間有柔軟細澤的白毫,白毫毛很長很長,平時都是向右旋宛轉成一坨,猶如旋螺,鮮白光淨,好似真珠,如日中天,能放光明,所放之光稱為白毫相光。
  • 平生之時若不解決生死大事,臨終必流後悔之淚
    佛陀初成道時即說「人生是苦」,不只人生是苦,三界六道都是苦,而且眾苦充滿。  《法華經》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地藏經》說:  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涅槃經》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已指明他的矛盾生活
    "瑪吉阿米"讓我們再一次細細用心品讀一下他最為銷魂的三首詩作去重新認識這一位世間奇子,用他來自古老西藏的佛音清掃充滿凡塵的心靈,同時重新體會這一位擁有佛心、誠心、愛心、真心狂心、嗔心得世間情郎內心的矛盾與茫然。1.
  • 何謂「如來藏」?
    「藏識」海(中之真識)常住,境界風(染識)所起種種六識波浪,騰躍而轉生(眾生).如來藏為生死雜染所依,亦為清淨涅槃所依.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如來藏,阿賴耶識皆同一而異名.遍在眾生中,遍在諸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