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年齡歧視是我們不可迴避的問題,而在我國的年齡歧視卻尤為明顯,在各大招聘會的現場,我們會經常看見35歲這個標籤,而這個標籤,在中國已經存在幾十年了,我們要不要撕掉標籤,讓一切平等,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
在美國和歐洲,年齡歧視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企業如果因為年齡而對應聘人員加以歧視的話,輕則罰款,重則被判反人權罪,無論多大的企業,如果有年齡歧視,都將被予以重罰。
但是在中國,除了性別歧視,宗教歧視等,年齡歧視卻一直大行其道,成了明晃晃的潛規則。究其原因,一是中國人口眾多,有很多勞動力。二是對於一些傳統規定,卻並沒有與時俱進。三是政府規定35歲年齡線,企業跟著抄作業,風氣就是如此。
那麼我們要不要把年齡歧視寫進法律?讓每個人都能平等的存在?
先來說以政府角度,取消年齡限制意味著什麼?全民去考公務員?這個問題顯然不現實,還是要規定一些年齡。隨著延遲退休的日漸來臨,35歲的年齡線,肯定是站不住腳,假設退休延遲已經成立,那麼相應的年齡就要往後推一些,多少合適呢?我覺得45還是合適的。人的黃金年齡在25-45之間,如果還是一味的固守傳統,那麼我們終將被淘汰。
央視記錄片《人生第一次》中,給出我們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19年底,我國老齡人口60歲以上達到2.59億,預計2025年可能突破3億人。延遲退休可以緩解國家各方面的壓力,讓老年人老有所用,老有所依,但是相應的配套政策卻不見蹤影,讓很多人大惑不解。
有人會覺得,如果國家放開35歲這條線,是不是意味著很多年齡大的人將進入系統中,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們換個思維去想,有個現象叫鯰魚效應,把一條鯰魚放到沙丁魚的池子中,在運輸的過程中沙丁魚可以非常活躍並且不死,說明什麼?努力的活動可以讓其他的人也跟著動起來。
而我覺得,工作不分年齡,誰能說45歲的人就一定比25歲的人差?工作比的是能力,而不是年齡,拋開年齡的束縛,能者居之,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才是中國真正開放的地方。
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在國內,這句話恰恰相反,公務員招聘在35歲,那麼36歲行不行?差一歲怎麼了?35歲只是個圈,我們為什麼一直在圈裡,而從不跳出圈外?國家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年齡,如果這樣的話,3歲小孩不是更有優勢?
我們在來看企業,中國的企業招聘基本都是35歲以下,其實這個35歲是上限,一般招聘32歲已經很大了,有些企業甚至規定在28歲。為什麼?就是因為中國人口眾多,還沒意識到老齡化人口帶來的弊端。
以前打更的需要60歲以上,現在都得55了,為什麼?人老不中用了唄。可是事實是如此麼?我們假設60歲的身強體壯的人和一位55歲弱不禁風的人,誰更能受到企業青睞?按字面來看應該是60歲的人,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企業都會選擇55歲那個,因為年齡是無法逾越的鴻溝。
可是年齡歧視能否寫進中國的法律呢?暫時是不行的,中國雖然說與時俱進,但涉及的面太多,太廣,無法實現年齡歧視寫進法律,至少在老齡化的巔峰前是無法實現的。
至少以政府的角度來看,35歲這條線是不能改的,因為建國初期人的壽命就是35歲,而中國已經按這條線走了幾十年了,未來還會繼續走這條路,35歲,這條線也許就是中國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