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如果活到219年,東吳是否還會偷襲荊州?

2020-12-27 李雪展家常事

周瑜是一個志向遠大,具有高度戰略眼光的人。在孫策剛起兵徵戰江東時,實力還是很弱小的,但周瑜卻看出孫策的潛力,決定跟隨孫策一起開創一番事業,事實證明周瑜的選擇沒有錯。

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實際上成為了託孤重臣,以第一任東吳大都督的身份輔佐孫權處理東吳的政事,尤其是軍事方面。

最能體現周瑜的戰略眼光和軍事能力的就是赤壁之戰了,周瑜面對東吳內部投降論調盛行的情況下,提出堅決抵抗曹操的觀點,並指出曹操面臨的諸多困難。促使孫權下定決心和曹操拼死一戰,而後在周瑜的指揮下,東吳取得了勝利,此戰一舉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從以上可以看出,周瑜具備高超的戰略眼光和極強的軍事指揮能力,如果周瑜活到219年,首先我覺得可能並不存在襲取荊州的情況。因為周瑜一直主張限制劉備的發展,周瑜在的話,應該不會讓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從而讓劉備勢力迅速坐大,到最後弄的兩家撕破臉搞得兩敗俱傷。

而且周瑜生前曾計劃進攻益州,就是為了搶在劉備前面奪取戰略要地,進一步擠壓劉備的生存空間。而一旦東吳有了益州,就可以聯合西涼打擊曹操,更不需要把荊州借給劉備來分擔曹操的壓力了。

另一方面講,就算發生了借荊州的事情,219年的周瑜大概率也不會襲取荊州,因為他雖然知道荊州比較重要,但是他更知道孫劉兩家共同打擊曹操才有機會,如果兩家先打起來,最終的結果就是被曹魏統一。歷史也證明了這個結局。我覺得周瑜還是會選擇維持和劉備鬥而不破的局面。

相關焦點

  • 湘水劃界:劉備已經讓出荊州兩郡,為何孫權還要偷襲荊州呢?
    周瑜去世後,東吳的魯肅基於戰略考慮,他勸說孫權將東吳佔據的部分荊州「借」給劉備,好讓劉備站穩腳跟,與東吳一起抵禦曹操。就地處長江中遊的南郡來說,可以直接威脅到長江中下遊的東吳。比如東吳的都城建業,也即今南京市一帶,就處在南郡的下遊,這意味著關羽打造的水師,完全有機會順流而下,直接進攻東吳的腹地。一定程度上,擁有南郡的關羽,其對於東吳的威脅,絲毫不亞於在淮南一帶駐軍的曹魏。當然,從劉備的角度來看,之所以不願意將南郡還給東吳,也是有苦衷的。
  • 東吳四大都督三個是非正常死亡,跟孫權有關嗎,二人無關一人有關
    東吳四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中周瑜活了36歲,魯肅活了46歲,呂蒙活了43歲,陸遜活了63歲,其中周瑜、呂蒙、陸遜三人的死是非正常死亡,只有魯肅是正常的去世。周瑜如果需要追查周瑜去世的原因,那麼就應該從他最後見過的人開始追查,周瑜最後見的人就是孫權,按道理來說,孫權是有嫌疑,那麼周瑜之死與孫權是否有關呢?
  • 荊州為何會丟,若劉備得漢中後派諸葛亮趙雲馬超守荊州,還會丟嗎
    ,孫權因為周瑜去世,需要劉備在南郡來對抗來自曹魏的軍事壓力,況且孫權面對曹魏的壓力是從合肥、淮南一直到荊州的上千公裡長江沿線,如果沒有劉備來幫忙,孫權的壓力很大,再加上失去了主戰派的周瑜,所以孫權同意了。
  • 此人是曹魏名將,不懼周瑜,不怕關羽,卻死在東吳小將之手
    還有東吳的首任大都督周瑜,他年紀輕輕就幫助孫策謀劃東吳地區,後來又在指揮了赤壁之戰,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時代最有軍事天賦的幾個人之一。曹魏也有這麼一個人,他不怕關羽和周瑜,但卻在陰溝裡翻船。
  • 既生瑜何生亮,小說裡氣度狹小的周瑜,史實氣度又如何?
    話說三氣周瑜可以說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典故,也是《三國演義》裡頭濃墨重彩的一筆,寫的非常精彩,這會兒來回顧一下這三氣周瑜的篇幅,第一氣是劉備趁周瑜戰亂偷得荊州城。第二氣是劉備從東吳溜走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三氣是周瑜偷襲荊州失敗,並活活被氣死。而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 三國東吳聞名天下的四大都督,誰才是第一?周瑜?呂蒙?還是?
    東吳作為三國裡存在最久 國家,自有其獨到之處(魏被司馬所竊第一個亡的),其中東吳的四大都督出功不少,周瑜、魯肅、陸遜、呂蒙各有各的特點,誰能更勝一籌!一、先看他們四個人的屁股。1,周瑜紅二代,陸遜官二代,魯肅富二代,而呂蒙是屌絲。
  • 東吳四英傑及十二虎臣
    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
  • 東吳名將周瑜,三分天下締造者,東吳的蓋世功臣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說到三國時期的周瑜周公瑾,想必我們很多人再熟悉不過,無論是史書中對於周瑜容貌的形容讓人心馳神往,還是小說演義中諸葛亮和周瑜不得不說的故事,都讓很多人對於周瑜這個名字記憶深刻,但是如果你能真正的去了解一下周瑜,或許會對周瑜這個人物有一些新的認識,演義評書為了故事情節足夠有趣畢竟有時難免偏勃
  • 如果諸葛亮多活30年,蜀漢還會滅亡嗎?
    如果諸葛亮多活30年,蜀漢還會滅亡嗎?這雖然有點牽強,非要咱們的諸葛丞相再操勞30年,但也說明諸葛亮確實是三國中的傑出人才,蜀漢不可缺少的領導人。東吳皇帝孫權雖然早期勵精圖治敗曹操,退劉備建立霸業。但到了後期卻變得疑神疑鬼,尤其在立嗣的問題上,大肆迫害朝廷重臣,陸遜這樣的大才都被活活逼死,可見東吳確實幫不了多大的忙。在孫權死後,東吳政權多次易主,諸葛恪被殺,孫郴又被丁奉平定,基本上自己窩裡鬥了很多年,東吳孫休又是一個柔弱之主,對北伐肯定不能盡心。 而蜀漢呢,在諸葛亮死後,到姜維掌權期間,一直處於保守階段。
  • 三國東吳四大都督,周瑜居然是其中最弱的?
    「外事不決問周瑜」,在孫伯符亡故後到赤壁之戰這段時間,正是周瑜率領著江東軍隊為日後的吳國開疆拓土,佔州奪縣,為孫吳能在天下三分中佔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惜天不假年,在東吳銳意進取,準備西上蜀地之時,周瑜卻病逝,令人扼腕嘆息。而且史書上的周瑜是死於箭傷,絕不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因為嫉賢妒能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
  • 陸遜為何能超越周瑜等人,被稱為東吳的「擎天柱」?
    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東吳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東吳四英將」之一,他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成為東吳第四任大都督,有東吳「擎天柱」之稱。
  • 呂蒙:三國東吳著名的戰將,他智取荊州,促成了三國鼎立局面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東南)人,三國東吳著名的戰將。呂蒙少年時期由於家境貧苦,所以不曾讀過書。雖然作戰時機智勇敢,攻戰有功,但是報告軍情時,只能口述,卻不能書寫。「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去世,孫權就任命呂蒙來接替魯肅的職務,鎮守陸口(今湖北嘉魚縣西南),與鎮守荊州的關羽為鄰。呂蒙認為,荊州地理位置位居吳國的上遊,而且地勢險要。關羽早就有吞併東吳的野心,不可以和他交朋友。因此,他秘密地向孫權提出:「徐州守兵不多,奪取也不困難,但是它地勢平坦,曹軍騎兵便於行動,我們防守沒有太大的把握。
  • 絕非攻佔荊州
    ,其後為劉備指出,10年之內的發展方向,聯合孫氏抗曹,伺機佔據荊州、益州,如此便可以徐圖天下。到最後,也就是只能兵敗夢破了。 在公元219年,關羽見大哥劉備已經打下漢中,而且漢中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修復的。當時,曹操把漢中的人口、財物、軍資、器械基本上都給搬走。最可怕的是,曹操把軍隊駐紮在長安,曹操的戰略目標很簡單啊。就是想趁著劉備疏忽之際,趁機再奪回漢中。如此,一來,劉備想偏安川蜀,也將不會實現。
  • 東吳的一位老將,戰功赫赫,輔佐孫堅、孫策、孫權三位主公
    換而言之,程普在東吳的職位,能夠類比關羽、趙雲、張飛在蜀漢的職位了。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四月,袁術派孫堅徵討荊州,攻擊劉表。劉表派黃祖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孫堅擊敗黃祖,乘勝追擊,度過漢水,困繞襄陽。劉表閉門不戰,派黃祖乘夜出城集結戰士。黃祖帶兵返來,孫堅復與大戰。黃祖敗走,逃到峴山之中,孫堅追擊。黃祖部將從竹林間發射冷箭,孫堅中箭身亡。
  • 孫尚香從劉備那裡回東吳後,又嫁給了誰?真相細思恐極
    相反,因為孫夫人武功高強,並不受劉備的喜愛,甚至還和孫夫人分房而睡,而在公元211年,劉備入蜀,孫權這才派人把孫夫人接回東吳,那麼孫夫人回到東吳後,又嫁給了誰呢?
  • 三國時期孫權的東吳,它的地盤,文臣謀士、武將以及它的興亡史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 《三國演義》將周郞黑得最厲害,歷史上周瑜是怎樣的人,讀完就知
    於是,羅貫中在情節上大量安排了周瑜、諸葛亮的「對手戲」,「一氣」「二氣」「三氣」周公瑾,竟讓叱吒風雲的東吳大都督一命嗚呼。而史實是怎麼樣的呢?周瑜(175年-210年);諸葛亮(181年—234年),二人相差6歲,二人有機會交集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已經是東吳大都督。
  • 蜀失關羽,魏失夏侯淵,吳失周瑜,誰的影響最大
    三國鼎立分布圖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作為孫策時代東吳的準二號人物,周瑜對整個江東集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赤壁戰役前,作為江東前線的負責人,周瑜不僅在赤壁戰役中表現出色,而且準確地看到了關羽、張飛、劉備不是長命百歲的人。赤壁戰役後,周瑜首先打敗了曹任,進一步解決了江東的威脅。於是,他決定進軍益州,與曹操瓜分南北。如果這樣成功,他不僅可以與曹操競爭,進一步蠶食劉備,而且就在這時,周瑜突然病逝。他只有36歲。多年後,當孫權在合肥屢戰屢敗,是否回想:如果公瑾的此舉成功,會改變世界的局面嗎?
  • 描寫智與智的較量,莫如周瑜與諸葛亮的故事
    話說建安七年,曹操滅了袁紹後,想要興兵南下,攻打東吳。曹操派使臣去江東,命孫權送兒子到朝廷祝賀。孫權知道曹操想借他的兒子作為人質牽制東吳,同時也是曹操為自己興兵南下找好的藉口。孫權不能決策,吳太夫人命周瑜與張昭等人商議。最後,孫權聽從了周瑜的建議,不派兒子去京都。這就意味著,東吳要和曹操開戰。為此,孫權疑慮重重。
  • 東吳的大師——魯肅
    」其實有兩次,一次是周瑜把南岸借給劉備,《江表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劉備。赤壁之戰後劉備會面孫權(周瑜要把他軟禁那次),雙方定是談妥了對荊州的劃分問題所以劉備才會離開。然後孫權表劉備為荊州牧,默許劉備取南邊的四郡(沒孫權頂著曹軍,劉備沒這麼順利拿下南四郡),劉備表孫權車騎將軍,領徐州牧,默許南郡和江夏郡歸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