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最近帶娃的一個「小成就感」:5歲多的小葉子,終於學會認時間了。
哎,這一驚一乍的,多大點事兒啊,像咱小時候,都不知道啥時候無師自通的……可我開心呀。
最近這陣兒不上學,孩子時間感有些錯亂,有時挺晚了還不想睡,提醒她「幾點了」基本沒用。
而且,我們明明看了20分鐘動畫片,小葉子會覺得才10分鐘;明明新的英語高頻詞才學了10分鐘,她會覺得好久好久了。
看得懂時間以後,溝通變容易了,少了說教和催催催,而且孩子還順道學到了一些時間管理的小技巧、更有時間觀了,到點指表,比叨叨一萬句有用。
趁著熱乎勁兒,今天就趕緊來寫寫,我是怎麼手把手從零開始教的,以及,如何讓孩子有更強的時間規劃力。我還專門請朋友,繪製了一些「練習題」:
照著練習,用不了兩天時間,孩子就能get這個新技能!
認時間」
領取表格資源
簡單5步走,教孩子認識時間
時間其實挺抽象的,以前我試過跟孩子解釋:一小時有60分鐘,一分鐘有60秒,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一格,結果呢?孩子完全聽懵了,十二進位啥的,更不要提了……
所以我放棄了「大人」的講法,對孩子講,就要有趣、形象,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精確認識幾點幾分,拆解目標、一步一步來,對孩子會更友好,她學起來也更有成就感。
我是這麼做的:
1、認識錶盤。
可以指著家裡的錶盤、或者拿咱們畫這個圖給孩子看,觀察一下:這上面有幾個數字啊?(哦,1到12,一共12個數字),上面有幾個針呀?
建議先忽略秒針,只看時針和分針,然後教孩子根據外觀特徵去記憶理解:
哦,有兩個針,一個矮胖矮胖的,一個高瘦高瘦的。
可以邀請孩子給他們起名字,比如「瘦長長&胖短短」、「高瘦瘦&矮胖胖」、「藍高高&紅瘦瘦」,什麼都行,只要方便孩子辨認。
然後告訴孩子,瘦高那個,叫做「分針」,矮胖那個,叫做「時針」。
來認認吧,下面的幾個,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
嗯,高瘦瘦每轉動一個數字,就代表5分鐘,每轉動一圈,就代表1小時;矮胖胖走得慢,但是它每走一個數字,就代表1個小時。
然後咱還要撥動一下錶盤(如果家裡有玩具的話最好),或者觀察一下家裡的表,看看高瘦瘦和矮胖胖,都是按什麼順序轉動的?
是的,這叫順時針!
2、認識整點和半點。
整點相對容易,看一看這幾個圖,都有什麼特徵啊?
哦!高瘦瘦都指向了12,這個時候呢,就是整點,怎麼讀呢?矮胖胖指向數字幾,就是幾點整。
比如高瘦瘦指向12,矮胖胖指向5,那現在,就是5點。
多給孩子出出題、練一練吧:
然後是半點:
半點也很簡單,就是高瘦瘦指向6,這個時候,矮胖胖會在兩個數字之間,比如4和5之間,它是從哪出發的(比劃順時針、提示孩子)?嗯,從4出發的,所以現在是,4點半。
繼續看這幾個圖,分別是幾點呢?
然後可以把整點和半點混在一起,讓孩子練習辨認。
3、認識「逢5」時間
「逢5」時間,就是當分針落在具體數字上的時間,比如7點15、8點40。
這意味著孩子開始認識更準確的時間了,但也有難度,就是孩子不知道數字1代表5分、2代表10分,怎麼辦呢?
這裡需要引入一個「數5」的概念。
很多孩子會特別溜的1、2、3、4、5……這麼數下去,但卻不會跨5數。
我的方法很簡單,也像「順口溜」一樣,多叨叨幾遍,孩子就能像12345一樣,「死記硬背」出來了:
5、10、15、20、25、30、35、40、45、50、55、60……
如果家裡有小道具,就再好不過,或者咱們可以這樣,畫圓圈,每5個一組。
小葉子一開始不熟悉的時候,還會一個一個去數,發現速度很慢。
但當我每一組順著指下去,「5、10、15、20……」孩子會漸漸「記住」這個數法,同時發現,原來這麼數,真的很快呀。
「數5」的練習,大概有個一兩天,多重複幾次,孩子就能明白。
到具體錶盤的時候,矮胖胖出發的地方,還是代表幾點,高瘦瘦指在哪,咱們就從數字1代表的5開始,用「數5法」挨個數:5、10、15……
哦也,7點15!
再來一個,矮胖胖從12出發,所以現在是12點:5、10、15、20、25、30、35、40……
BINGO!12點40 !
再做幾個小練習吧,小葉子會數後特有成就感,自己就喜歡上看表了,過不了多久,孩子會慢慢從必須從5數,變成條件反射,大概知道每個數字代表幾分。
我也建議別讓孩子依賴從5開始數,偶爾咱從20、從45開始數,都是可以的,目的是讓孩子更快更靈活的反應哈。
4、認識精確到具體分鐘的時間
其實到「逢5」已經夠了,生活中咱們看時間,也很少會說9點26、10點07什麼的,基本還是整著說。
不過更進一步也是好的,尤其是早上上學、或者特別著急的時候,有時就需要孩子對那幾分鐘,再敏感些。
有了數5的基礎,具體時間,只是需要看具體相應的「高瘦瘦」出發的數字所代表的時間,往前挪了幾個「小格」呀?挪了幾個格,就加上幾,比如這個錶盤:
「矮胖胖」從10出發,現在是10點多;「高瘦瘦」按順時針,從最近的一個地方出發,就是從9出發,也就是5、10、15、20……45,好,45再往前加一個小格,等於幾呢?
45+1=46分,所以,現在是,10點46分。
這個練習考驗孩子的加減法,雖然都是加1、加2、加3、加4,但前面的基數可能是好幾十,不是那麼容易,不過也是個練習運算的機會了。
我覺得,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會,就是額外的獎賞,不太會,只要認識逢5的時間,也已經很棒了。
也給到大家一些練習哈:
5、12小時vs 24小時 vs 時區
錶盤最多是12個數字,但一天其實是有24小時,也就是時針要繞兩圈兒。
學齡前的孩子不用數到13點25、19點40這麼精確,但我們還是可以告訴孩子,一天有24小時,上午12小時,下午12小時。我們表述下午、晚上的時間時,可以加上「下午」、「晚上」的前綴:
「現在是晚上7點整」、「現在是下午4點半。」
網上也有一些世界時鐘,打開來教孩子認一認:原來此時此刻,在不同的國家,我們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
小葉子通過這個概念,更理解了為啥去年去法國時,我們早上8點起來和爸爸連線,爸爸卻說深圳已經是下午了,因為差了5個小時呀:)
如何讓孩子更有時間感?
認識了時間,只是第一步。認識時間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孩子能更好地「和時間做朋友」、提高對時間的敏銳度和利用度。
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讓孩子更有時間觀的小方法、小遊戲:
「猜時間」、「標的時間」——讓孩子提升時間感
前面提到了,小葉子一玩起來,就覺得時間過得超快,不那麼喜歡的,就覺得時間超慢嘛,咱們也會這樣,時間過得快是因為在當下很沉浸,這是好事。
不過以後孩子上課也未必都能是喜歡的,很多作業、課程、學習還是需要保證基礎的時間,或者早做完、早玩,所以,讓孩子有「時間感」非常重要。
我經常和小葉子玩「猜時間」這個遊戲:
比如我們現在每天出門走5公裡的綠道,猜猜看需要多久呢?
小葉子一開始會說不知道,或者猜得特沒譜,但結合著看時間猜時間,她會設定一個「標的」,哦,原來1小時40分鐘,大概就是我們走綠道、從出門到進門的時間呀:)
小區門口——家門口=3分鐘一集《奧趣多》=10分鐘一集《上下五千年》=5分鐘一首SSS兒歌=2分鐘常見的時間,小葉子會用熟悉的這些內容做「標的」,再看動畫片的時候、我們一起約定玩的時間的時候,它們就會變成「量化單位」:
「小葉子,看10分鐘我們要休息下眼睛。」
「媽媽,10分鐘是多久?」
「一集《奧趣多》。」
「哦。」
把時間從抽象到具象,還可以藉助「番茄鍾」: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都會響鈴;
家裡還有這種「時間沙漏」,網上很容易買到,從1分鐘到幾十分鐘都有,「寶貝,我們洗10分鐘,這個沙漏漏完,咱就從浴室出來哈」,也會很形象,還能讓孩子理解什麼叫「時間流逝」。
「撞車」——為什麼我們需要「按時」做完一些事情?
別說孩子了,咱們自己也會拖拉,每天沒有必要一直忙忙叨叨,拖拉也是內在的一種調節和需要吧,但無論是我們還是孩子,還是要有「自我負責」、「不影響他人」的概念,適當地遵守時間,是為了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如果「時間出了錯」,會發生什麼?我很喜歡和小葉子講這個故事:
100多年前(1891年),美國有兩列火車發生了相撞的事故,6個人不幸遇難。
火車運行得好好的,怎麼會隨便相撞呢?
原來,是工作人員的懷表壞了,「偷停」了4分鐘,導致火車來不及及時調度、轉軌,就和迎面來的火車撞在了一起。
所以呀,咱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像是一列列火車,每個火車在規定的時間通過,各個事情就會「相安無事」,如果一件事我們拖拖拉拉沒有做,那麼就會擠壓別的事情的時間,也就是「撞車」了。
小葉子睡前經常特別亢奮,還想幹這幹那,我會和她說:
「嗯,我也想陪你繼續玩,不過晚上我們講了好久的故事,就像撞車一樣,啊呀,把畫畫的時間擠掉了。咱們早點睡,明天早上的畫畫時間,就不會『撞車』了。」
相比叨叨「幾點了還不睡」,這至少是個形象的「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不然就會……」的辦法呀。
宮格記錄——時間都去哪了?如何用才不浪費?
對時間管理感興趣的朋友,應該都聽過「人生900宮格」吧:
如果每個格子代表1個月,假設我們活了75歲,人生,也只有這麼少的格子。某種程度上來說,時間,的確是咱們的命,我們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讓孩子知道時間都去哪了,畫N宮格、然後塗色,會是有趣的方法:
一天, 有24小時,假如1小時是1宮格,睡覺,佔了幾宮格?吃飯?玩耍?學習呢?
一個月有多少天,一天佔一格,過一天,就塗滿它,看到時間是怎樣一天天流過的。
幼兒園的時光一共有3年的時間,如果每過1個月,就畫一個格子,算算,和幼兒園小朋友們一起度過的日子,還有多少呀?
林林總總的事情,比如為喜歡的事情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有時,真的需要這樣去記錄,也會更珍惜時間了,對大人也是如此啊。
我在這篇文章裡,也分享過記錄時間的方法,對於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的媽媽們,是多麼地需要。
而有時,如果我們認真帶孩子去記錄1小時、精確到分鐘都做了什麼,也會很有意思。
比如小葉子和我經常會在下午弟弟睡的時候玩桌遊,尤其是那些有小零件、怕弟弟在幹擾我們玩的,結果有天裡面配件不足,光是找就花了半小時,還沒玩上多久,小魚兒就醒了。
這其實是個好機會告訴孩子:為什麼媽媽常說玩具必須及時收納好?為什麼遙控器要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因為一兩分鐘能做好的事兒,如果我們沒做,其實會耽誤更多的時間。
同樣是只有1、2個小時,你是希望更多時間在玩、還是更多時間在找東西呢?
最近分享了很多和時間有關的文章,媽媽的時間管理、帶孩子一起做三件事,包括這篇,寫的時候很感慨:要時間善待我們,我們先要去善待時間。
沒必要摳著時間、急哄哄地安排這安排那,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最終我們還是希望,可以從容、喜樂地過完這一生。
當你實在不知道、或者用不出這些方法時,就試試「活在當下」:
吃飯就專注吃飯、走路就專注走路,有時候也學學孩子「玩耍時的那種沉浸」,不多記掛過去、不多擔憂未來,在當下的時刻,都會感覺挺幸福的:)
—END—
作者:吉吉。二寶媽,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娃一起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