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暢遊長江後寫下一首詞,不僅運典精湛,詞意也行雲流水

2020-12-05 小話詩詞

毛澤東一生寫過的詩詞中,出現了大量典故的運用。典故有的取自於古代的歷史故事,有的取自於民間傳說,還有的取自於古代神話傳說故事。典故的運用極大地拓展了毛澤東詩詞的思想內涵和詩詞的意境。

毛澤東的詩詞中之所以出現很多的典故運用,這與他酷愛讀書是分不開的。毛澤東一生酷愛讀史,尤其喜歡讀《二十四史》,並且寫過《二十四史》的點評,對歷史人物事跡的點評在他的詩詞作中也能看出來。

如在1936年2月的詞作《沁園春·雪》一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詞中「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指的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

毛澤東對他們的文治武功做出了點評,意思是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在武功方面強盛,對比武功,文治方面的成就略顯遜色,而成吉思汗只是以武功見長。毛澤東在措詞中,極有分寸,一個「惜」字定下了對歷史人物的評論基調,不是一概否定。

1949年4月23日,毛澤東在北平香山雙清別墅得到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消息後,心情振奮,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其中就有「宜將剩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兩句,詩中的「霸王」指的就是秦末楚漢戰爭中的西楚霸王項羽。

毛澤東在點評《史記·項羽本紀》的時候,指出項羽在戰略戰術上犯的三個錯誤:一個是鴻門宴不聽範增的話,放跑了劉邦;二是楚漢戰爭期間雙方訂立了鴻溝協定,項羽當真而劉邦卻不以為然,不久就違反協定揮師東進攻打項羽;三是項羽建都徐州,位置沒選好。毛澤東還認為項羽"不愛聽別的不同意見」,這是最重要的教訓。

在1935年的詞作《念奴嬌·崑崙》中有「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一句,這一句化用宋代張元《詠雪》中的「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兩句。這是毛澤東在長徵途中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崑崙山脈時有感而作。用的就是「戰玉龍、騎白鳳」的典故,毛澤東將原句的頹勢一下子就改成了勃起的氣勢。

在1961年寫的詩《七律·答友人》中,有「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四句,用的是「湘妃斑竹淚」的典故,出自屈原的《楚辭·九歌·湘君》。

典故說的是上古時期,舜帝南巡狩獵,為百姓辛苦治水,因勞累過度死於蒼梧山。舜帝的妃子娥皇、女英聞訊之後,一路尋至湘江之濱。在湘山的靄靄迷霧中南望蒼梧上,兩人悲痛欲絕,扶竹而泣,淚珠灑在湘竹上,血淚點點。唐代詩人李白也有:「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的詩句。

又如在1929年2月至4月間,蔣介石和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為控制兩湖地區而進行戰爭,戰爭導致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毛澤東隨即寫下詞作《清平樂·蔣桂戰爭》,詞中就有「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兩句,用的就是「黃粱一夢」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唐代沈既濟的《沈中記》一文。宋代蘇軾在《被任南遷,途中寄定武同僚》中亦有「只知紫綬三公貴,不覺黃粱一夢遊」的詩句。

《清平樂·蔣桂戰爭》中還有「收拾金甌一片」的詩句,「金甌」就是一個典故,指代國土。出自《南史·朱異傳》:「武帝欲納之,未決,嘗夙興至武德閣口,獨言:『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

毛澤東沿用典故,指出軍閥割據戰致使國家連年戰爭,這個「金甌」已經破碎。作者把自己的工農武裝戰略思想建立起來的革命根據地比作收拾金甌一片。

毛澤東在詩詞的用典非常有特色,他用典故讓詩詞更加的生動和形象,用典是毛澤東詩詞的一個特點,他的詩詞意境博大,氣勢磅礴、景物明麗,富含哲理,而且有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

《水調歌頭·遊泳》這首詞就是毛澤東在1956年暢遊長江時寫下的,詞作中用典如流,在緣由典故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更多了時代的氣息。

《水調歌頭·遊泳》詞作成因

1956年6月,毛澤東在武漢遊泳,橫渡長江,這一年他在武漢三次橫渡長江,6月1日中午,毛澤東從武昌岸邊長江大橋8號橋墩附近下水,時而仰遊,時而側遊,至漢口江面登船,歷時兩小時,全程將近14公裡。

6月3日下午,2點左右,毛澤東再次暢遊長江。為了考察建設中的長江大橋,他提議從漢陽鸚鵡洲下水,穿過橋墩,遊到武昌八大家江面上船,這一次遊程14公裡。

6月4日,他第三次遊過長江,從漢陽遊至武昌。在毛澤東暢遊長江期間,他既為長江的宏偉氣勢所鼓舞,又為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場面所激勵,創作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的特點之一就是典故的運用,全詞將典故運用推陳出新,意境不凡,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融合在一起,詞作如下: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本首詞典故所出(上闋)

1,開篇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開篇句點明了毛澤東的行程,他先到長沙,然後到武昌,典故的運用就不是單純地敘述行程了。

此處的典故是出自於《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說的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國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市)遷到武昌,孫皓動用老百姓搬運遷都的各種物資,行船逆流而上,老百姓苦不堪言,不願意遷都。這時大臣陸凱給孫皓上書:

又武昌土地,實危險而塉確,非王都安國養民之處,船泊則沈漂,陵居則峻危,且童謠言「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毛澤東此處巧妙將典故「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化用為「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而且是反其意而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作者已經找到了一條反映中國客觀經濟規律並且符合中國的路線。通過化用,表達出人民生活的幸福安樂,同時也表達了作者一路上愉悅的心情。

「才」字和「又」字的關聯使用,也反映出行程的安排的緊湊、行程速度之快,因為毛澤東是乘坐飛機從長沙到武漢的。也能看出作者愉悅的心情,欣喜之情,迫不及待之情溢於言表,作者對武昌之行充滿期待。

毛澤東在1958年12月21日對這首詞重新做了註解,在解釋詞中的「長沙水」時還引用了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 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

2,「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這一句中的「楚」是指武昌一帶,因為武昌在春秋戰國時屬於楚國的範圍,所以作者把這一帶的天空叫「楚天」。

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給黃炎培的信中說:「遊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裡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遊側遊,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柳永《雨霖鈴》詞中也有「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句子。

這兩句既寫出了天地的廣闊、一望無垠,也寫出了暢遊長江時愜意的心情;既寫出長江奔流到海的恢宏氣勢,同時也寫出了自己橫渡長江遊泳的自信

3,「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這幾句既展示了作者高超的遊泳技能,在遊泳中駕馭風浪的能力,也展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在「極目楚天舒」的仰泳姿勢下遊泳,作者的眼中是一種海闊天空的感覺,也能看出來作者在遊泳時的狀態,是自然舒暢的。在這樣的狀態下才會有「今日得寬餘」的對本次遊泳的總括。為上闋定下了感情基調。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兩句直接截用《論語·子罕》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原句的意思是孔子在河岸上看著江河裡奔湧向前的流水,因而感嘆道:時間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詞中也有毛澤東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對崢嶸歲月的懷念;又有對生命的感悟,對人生的思索;既是美好感情的憧憬,也是只爭朝夕、催人奮進的時代號角。

毛澤東用《論語》中的原話作為詞作上闋的結尾,直接把中流搏擊風浪同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結合起來,詞作更有了新時代的氣息和內涵。

本首詞典故所出(下闋)

1,「風檣動,龜蛇靜 ,起宏圖」,檣指船上的桅杆。風檣就是風中的檣帆。「風檣」 典出唐代詩人杜牧《李賀詩序》:「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是用來比喻氣勢的雄壯、行動的迅速,也比喻文筆的雄渾遒勁。

毛澤東在1927年詞作《菩薩蠻·黃鶴樓》中有「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的句子。在這兩首詞中詞中「龜蛇」指的是龜山、蛇山。蛇山位於武昌區長江南岸邊,與漢陽龜山隔江相望。武漢長江大橋的南岸和漢陽龜山的北岸為一橋飛架的南北交點。毛澤東寫這首詞的時候武漢長江大橋正在建設中,「起宏圖」就是指修建長江大橋的宏偉計劃

這三句非常好,以「風」字起筆,詞意緊緊承接上闋中的意境,毛澤東中流擊水,矚目江面景色,江上是風吹千帆、千帆齊動的景象;兩岸的龜山蛇山靜靜相望,動靜結合,相映成趣;第三句以「起」字開頭,寫出了正在付諸實施的宏圖,在萬裡長江之上修建大橋的工程,展現了作者和人民建設祖國的豪邁氣概。巧妙的引出了下句,流暢自然。

2,「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天塹字面意思是指天然的濠溝,比喻地形的險要。在詞中指長江。「天塹」典故出自《南史·孔範傳》:「隋師將濟江,群官請為備防。……範奏曰:『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在古人眼中,長江是天然的鴻溝,是不可逾越的天塹。

而毛澤東在詞中豪邁地說出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之後,長江天塹就變成了通暢的大路,「飛」字更是說明了大橋建設的速度之快。這座由茅以升為總設計師建造的大橋,在毛澤東來到武漢時已經初見輪廓,武漢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是對這座大橋完美的概括,完美的評價。

3,「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西江」就是今湖北省監利縣東南長江北岸,「西江」典出《水經注·江水》:「江水之東,左得二夏浦,俗謂之西江口。」詞中「西江」泛指長江在湖北境內的名稱。

巫山雲雨」,在四川省巫山縣東南,典故出自宋玉的《高唐賦·序》說的是楚懷王在遊雲夢澤高唐時,曾做夢與巫山神女相遇,神女自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毛澤東在詞中只是借用這個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高峽出平湖」是指三峽工程給長江三峽帶來的壯麗嶄新的景觀,詞中指毛澤東對在長江上修建三峽大壩工程的美好展望和希冀。這一工程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之後終於變成了現實。實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

4,「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全詞在創作中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藉助對神話人物的想像,從神話人物口中對祖國面貌日新月異的的驚嘆之中,表達了作者的讚美之情。這種寫虛勝於寫實的手法,婉曲而新穎,展現了時代的脈搏,全詞在作者浪漫主意境中收尾。

總結:=

毛澤東詞作《水調歌頭·遊泳》在內容上是現實主義的,寫作者在長江遊泳時的所見,寫正在建設中的武漢長江大橋,而這首詞在藝術上卻表現出了浪漫主義手法。全詞把典故、神話傳說、豐富的想像、巧妙的比喻、大膽的誇張融合在一起,展示了作家豐富的情感和姿態萬千的內心世界。

相關焦點

  • 蘇軾在寺院寫下一首詞,他因何而作,詞的上片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蘇軾在去汝州赴任前,告別黃州父老鄉親,還寫下了一首《滿庭芳》的詞作,詞中小序記載這樣寫道:「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裡二三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蘇軾曾在元豐五年(1082年)十二月寫下過一首《卜算子》的詞作,是他在寓居黃州定惠院時寫下的。這首詞中也有一條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 史上最深情的一首愛情詞,寫下世間最永恆的愛戀情,成為千古絕唱
    雖然宋詩的流傳程度遠不及唐詩,可是宋詞卻是能夠與唐詩相媲美,而且宋也是極為抒情,有一些比較經典的愛情名篇,更是充滿了一種細膩的情感,譬如李之儀的這首《卜算子·我住長江頭》,便是宋詞裡經典的愛情名篇,而詩人創作這首詩時,也正是處於人生的低谷,不僅被貶到了太平州,而且自己的原配夫人也逝世,幸好此時的詩人身邊還有一位紅顏知己楊姝。
  • 葉夢得歸隱後寫下一首詞,充滿了對謝安的嚮往和崇拜!
    宋高宗南渡之後,聽信秦檜之言,向金屈膝求和,主戰派葉夢得被調福建安撫使,兼知福州府,使他遠離長江前線,無所作為,他於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隱退山野。但歸隱後的葉夢得並沒得到陶淵明思得安逸,面對金軍不斷南侵,他寫下一首詞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悲憤和對國事的憂慮。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這條記載正好可以用來佐證蘇軾在《定風波》詞中小序寫的「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原來這首詞作於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這一年也是蘇軾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蘇軾到黃州後,在沙湖買田耕種,蘇軾在黃州親自躬耕,也是出於一家人的溫飽而不得不從事的。
  • 第一偉人最霸氣的一首詞,周星馳非常喜歡,還用來宣傳電影
    周星馳有兩個偶像,一個是李小龍,另一個就是毛主席。在《美人魚》的宣傳海報裡,周星馳便用了「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兩句詩作宣傳語,這兩句詩就是出自毛主席的詩詞《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這首詞寫於1963年1月9日,當時中蘇關係緊張,郭沫若寫了一首《滿江紅·滄海橫流》,呼籲全國人民團結面對反華勢力,毛主席讀後,寫下此詞以和。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悽厲,幾聲抽泣。寰[huán]球:即地球。
  • 秦觀名落孫山後,寫下一首千古名詞,開頭驚豔,結尾更是神來之筆
    秦觀是婉約派詞宗之一,文採極佳,深受蘇軾的賞識,是著名的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善於寫詞,詞中內容多寫男女愛情,當然不乏將其身世隱喻其中的佳作,風格含蓄淡雅,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佳句,比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等等。
  • 柳永思念妻子寫下一首詞,全詞語言優美情景交融,讀來扣人心弦
    在他的眾多詞作中,有幾篇境界高遠的名篇,不僅成為了詞史上的蜚聲之作,也被人們傳唱了千年。柳永中年時期漫遊江南,寫過一些優秀的羈旅行之詞,有一首叫《歸朝歡》詞作,就是他眾多作品中的代表作,這首詞寫的是在冬季的某一個清晨,詞人因為要早行,所以勾起了他懷念故鄉的情思。
  • 59歲的李之儀為18歲的妻子寫下一首詞,被譽為歌頌堅貞愛情的戀歌
    這一年李之儀59歲,而楊姝只有18歲,當年秋天,李之儀帶著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滾滾東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湧起萬般柔情,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 陸遊神遊華山寫下一首詞,化赤龍造福百姓:雄奇豪邁,與眾不同
    歷代以來,登華山、詠華山的詩詞佳句多如牛毛,比如隋朝的孔德紹有句云:「山昏五裡霧,日落二華陰」,到了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過「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詩句,杜甫也曾在一首《望嶽》(並非寫泰山的那一首)中寫道:「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劉禹錫也曾吟詠過華山的雄奇,「能令下國人,一見換神骨
  • 陸遊神遊華山寫下一首詞,化赤龍,福百姓:雄奇豪邁,與眾不同
    歷代以來,登華山、詠華山的詩詞佳句多如牛毛,比如隋朝的孔德紹有句云:「山昏五裡霧,日落二華陰」,到了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過「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詩句,杜甫也曾在一首《望嶽》(並非寫泰山的那一首)中寫道:「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劉禹錫也曾吟詠過華山的雄奇,「能令下國人
  • 李清照最調皮的一首詞,專寫向丈夫撒嬌,卻無意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他的筆下,既有女性的婉約,也有男性的大氣,當16歲的她寫出「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世人驚豔於這位大家閨秀的頑皮;當婚後與丈夫分別時的她寫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時,世人和這位痴情女子一起傷懷;而當面對大是大非的她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時,世人無不讚嘆她的霸氣。
  • 劉克莊即將去廣州赴任,他在家鄉莆田寫下一首詞,詞意真切讀來感人
    劉克莊,號「後村居士」,一位《宋史》無傳卻享有盛譽的宋末文學家、史學家兼詞人。他在世之時,宋理宗就稱其「文名久著,史學尤精」。可見在時人眼中,劉克莊就因其文史與詩詞方面的成就而聞名於世。
  • 蘇軾攜妓拜訪高僧,高僧大怒,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對方啞口無言
    除了仕途略微坎坷,蘇軾其他方面都比較如意,朋友遍布五湖四海,不僅包括文學界的同行,還有道士、和尚、歌姬等,偶爾發一個朋友圈,都會引來上百人點讚,堪稱宋朝文壇上的大V。坦率真誠是蘇軾的標籤,坦坦蕩蕩作為,明明白白做事,非常討厭虛偽之人,關於他的趣事有很多。
  • 李清照最調皮的一首詞,專門寫來向丈夫撒嬌,卻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當16歲的她寫出「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世人驚豔於這位大家閨秀的頑皮;當婚後與丈夫分別時的她寫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時,世人和這位痴情女子一起傷懷;而當面對大是大非的她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時,世人無不讚嘆她的霸氣。無論是頑皮、痴情還是霸氣的李清照,世人都照單全收,傳誦了數百年。但事實上,李易安也有小女子可愛加調皮的一面。
  • 他名不見經傳,愛妾去世後寫下一首悼亡詞,哀痛至極催人淚下!
    劉弇是宋神宗年間進士,在詩詞界名氣不大,相信很多網友都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他有一個愛妾美麗動人,能歌善舞,兩人十分恩愛,但好景不長一場大病奪走了愛妾的性命,劉弇非常傷感寫下一首詞表達對愛妾的思念。詞的上片著力寫柳,前兩句寫春風拂柳,語言很通俗,意思卻難解。「依舊」二字展現了一種時間的縱深感,為全詞蒙上了一層懷舊的色彩。從前詞人與愛妾曾共賞此景,而如今景色依舊,而美人已逝。其中包含著詞人無盡傷心。「著意」兩字,更把東風擬人化,仿佛在嗔怪愛妾,東風對楊柳尚如此多情,而你卻無情離去,扔下我孤零零一人在這世上。
  • 尚因情殺人,蘇軾判他死刑並寫下一首狠詞,聽後讓人拍案叫絕
    他曾經在弟弟蘇轍生日的時候,寫下了一首《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稱「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君」指蘇轍,「少」,是指他們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兩個人就開始學習老子的《道德經》和佛經。蘇軾號東坡居士,居士也往往是對在家修佛的人的稱呼。
  • 48歲的陸遊在前線英勇作戰,還寫下一首很感人的詞,讀來令人讚嘆
    陸遊的一生憂國憂民,雖然並沒有擔任過重要的職務,可是他的愛國之情卻是最為令人感動,無論在什麼時候那都是把國家放在第一位,正是這種家國情懷,使得他的作品也是別具一格充滿了感傷之懷,特別是在48歲那一年,終於是有機會去往南鄭作戰,這讓他感慨萬千,為此寫下過很多有趣的詞,特別是這首《秋波媚
  • 李煜與小周后約會,為此寫下一首詞,極具浪漫情趣,美得心醉
    南唐後主李煜之名,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李煜雖然做皇帝沒有什麼才能,但在中國詞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被稱之為「千古詞帝」。有一天夜晚,李煜忍不住想要見小姨妹,便夜晚與她「幽會」,寫下了一首詞《菩薩蠻》。《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穿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 歐陽修寫下一首詞,開頭就是千古名句,短短7字耐人尋味!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蝶戀花》,便是一首開頭就很耐人尋味的詞作。它出自北宋詞人歐陽修之手,也是歐陽修的代表詞作之一。 而說到歐陽修的《蝶戀花》,就不得不提詞中的千古名句:「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個短短7字的開頭,歷來就深受詩論家的好評。如明人李廷機《草堂詩餘評林》:「首句疊用三個深字最新奇;清人陳廷焯《雲韶集》:「連用三深字,妙甚」。
  • 李煜被毒死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4句卻催人淚下,成千古名篇
    李煜被毒死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4句卻催人淚下,成千古名篇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最後一任君王,作為1個亡國之君,在政治方面沒什麼很大的成就,但李煜卻稱得上是所有亡國之君中文採最高的君主。好像這並不算是什麼誇獎的話,李煜自身對書法研究極深,丹青之術也有自己的心得,但這一些都不如李煜在詩詞上的成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