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嶽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南接秦嶺,北視黃河、渭水,自古以來便有「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天下險」的說法,令無數人神往。歷代以來,登華山、詠華山的詩詞佳句多如牛毛,比如隋朝的孔德紹有句云:「山昏五裡霧,日落二華陰」,到了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過「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詩句,杜甫也曾在一首《望嶽》(並非寫泰山的那一首)中寫道:「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劉禹錫也曾吟詠過華山的雄奇,「能令下國人,一見換神骨」……
到了宋代,著名愛國詞人陸遊,也曾有過不少吟詠華山的作品。他在山陰閒居的時候,曾寫下過數首《好事近》的詞作,其中有不少內容,都是想像和神遊華山之作,其中心思想,大多表現收復河山的願望,但是第十二首,也就是下面這首《好事近》,雖然也是寫神遊華山的作品,但是卻表現了陸遊對於百姓的關懷,以及為人民造福的進取之心。
陸遊的這首《好事近》,是神遊華山之作,而神遊之作能否高妙,取決於詞人的豐富想像力和文字的表達能力,陸遊這首詞,意象雄奇,引人入勝,豪邁中透露著積極進取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影響很深,比如後來的劉克莊,無疑便受到過一些影響,他在《清平樂》中寫道:「醉裡偶搖桂樹,人間喚作涼風」,正與陸遊這首詞的精神相通。
好事近陸遊秋曉上蓮峰,高躡倚天青壁。誰與放翁為伴?有天壇輕策。鏗然忽變赤龍飛,雷雨四山黑。談笑做成豐歲,笑禪龕楖慄。
小註:(1)鏗[kēng]然,撞擊之聲;(2)禪龕[kān],本意是供奉佛像的小閣子,這裡應該是泛指禪房;(3)楖慄[jí,lì],木名,可用作杖,後借為手杖、禪杖的代稱。
上片主要寫詞人神遊登華山的情景,「秋曉上蓮峰,高躡倚天青壁」,由詞意可見,陸遊登蓮花峰的時間是在秋天的早晨,詞人所見到的景象,是蓮花峰高聳入雲、蒼翠橫絕的壯麗之景,當他登上蓮花峰之後,倚靠在峭立的石壁上,俯瞰天下。開頭兩句,為全詞定下了開闊的意境,足見詞人曠達的胸襟。
接著「誰與放翁為伴?有天壇輕策」,所謂天壇,是指神話傳說中天神聚會的地方,而「策」,也就是「杖」,陸遊自問自答,誰和他相伴來的呢?只有「天壇輕策」,由此足見詞人的灑脫和豪邁,同時也為我們增加了些許神話色彩,為下片作出了鋪墊。
下片緊接上片「天壇輕策」的話頭,寫出了更加浪漫和豐富的想像,「鏗然忽變赤龍飛,雷雨四山黑」,這兩句,是化用了晉朝葛洪在《神仙傳》中寫費長房的故事:「費長房學術於壺公,公問其所欲,曰:『欲觀盡世界。』公與之縮地鞭,欲至其處,縮之即在目前」。陸遊在這裡,極盡想像之能事,一聲巨響,以杖化龍,於是天地之間赤龍騰躍,雷聲大作,四周山峰黑成一片,似乎大雨頃刻而至,其氣勢,當真是有神龍擺尾的磅礴、大氣。
於是,詞人的理想達到了,「談笑做成豐歲,笑禪龕楖慄」,詞人化杖為神龍潤澤天地,這一場大雨給農民帶來了豐收和富足,詞人以「談笑」二字描述,當真是舉重若輕,豪邁之極,而最後,詞人還不忘「嘲諷」一把,「禪龕楖慄」,是指終日念佛誦經,只關心自己不關心別人的僧侶,亦或者說,是那些逃避現實的人,如果再上升一下,說成是他暗諷朝廷偏安東南,不思恢復,也不為過。
詞人在下片中,意思很明確,他想要為人們造福,讓人民過上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日子,他的態度是進取的而不是逃避的,而且詞人有著充足的自信,只要給他足夠的施展空間,他也一定能為人民造福,然而現實卻是,他只能在夢中去實現這種理想。
陸遊的這首小詞,雖然篇幅不長,卻將情景交融於一體,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奇詭的想像力,以萬丈豪情,寫出了自己心中的抱負和造福百姓的思想,的確是一首與眾不同的寫華山的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