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最豪邁的一首詩,起句便是名句!卻暗含一個北伐大戰略

2020-12-14 藝林話史
大散關

陸遊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創作詩文最多的一位詩人(沒有之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共有9000多首詩作流傳至今。陸遊的詩作慷慨激越、雄渾豪邁,把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壯志豪情都傾瀉在詩中,抒發了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和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他的詩作裡既有「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裡的昂揚豪壯;又有「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中透露出的悲壯和無奈;還有《關山月》裡「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的悲憤警世詩句,對統治者在大敵當前卻不思驅除金擄、收復失地,只知道偏安一隅、縱情聲色的享受生活進行了有力的鞭笞。

陸遊一生憂國憂民,以慷慨報國為己任,他和辛棄疾一樣,把消滅金擄、收復中原,恢復華夏一統作為自己畢生的最大志願,但是他的這一宏願卻屢屢受挫。於是,他通過大量詩歌既表達了自己不屈不撓的昂揚鬥志,也傾訴了壯志難酬深沉的悲憤。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陸遊在當時的南宋社會上就是一個另類的存在,當時的南宋朝廷上主和派大多時候佔據上風,十分滿足於偏安一隅的現狀,導致社會上大部分達官顯貴、士子文人也只知道沉浸在「暖風燻得遊人醉」的溫和環境裡享受生活,完全喪失金戈鐵馬、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

陸遊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的陸遊同志整天不管是在朝堂上,還是在同僚之間,所講的都是一些興兵北伐,徵戰沙場的事,很難引起大家的興趣。久而久之,大家都逐漸疏遠他,誰也不想和他見面沒說幾句話就談論動刀動槍上戰場玩命的事。所以,陸遊平時生活的很孤單、很苦悶,得不到大家的認可和皇帝的賞識,他在官場上也是五起五落,把他折磨的夠嗆。也可以說他是當時社會上的一名典型的憤青。

但不同於今天網絡上的一些「意淫俠」,「鍵盤俠」一類的憤青。陸遊可是一位有真本事的憤青,不僅文學才華出眾,詩文雙絕,而且還有相當高明的戰略頭腦,非常注重對敵我情況的調查研究和實地勘驗,對當時敵我雙方力量對比,各自的優勢以及邊境戰場的地理環境都很有研究,也向朝廷提出了許多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戰略規劃。雖然這些戰略構想對當時的統治者們來說簡直就是「對牛彈琴」,但我們如果仔細分析一下的話,還是蘊含著詩人超凡的政治軍事才能的。

陸遊

今天,我們就通過鑑賞陸遊先生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戰鬥詩來看看陸遊先生為北伐中原提出的戰略構想,這首詩開篇就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詩名叫《觀大散關圖有感》: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癯儒。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勁氣鍾義士,可與共壯圖。坡陁鹹陽城,秦漢之故都。王氣浮夕靄,宮室生春蕪。安得從王師,汛掃迎皇輿?黃河與函谷,四海通舟車。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偏師縛可汗,傾都觀受俘。上壽大安宮,復如正觀初。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志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

挺長的一首詩,開始的一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是流傳千古的金句。我們現在就來鑑賞一下這首詩。

一、借前兩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癯儒。」表明自己的偉大志向和多年來壯志難酬的無盡感慨。

上馬擊狂胡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引用的是北魏名將傅永的典故:「傅永是北魏名將,與那位著名的楊大眼將軍齊名,天生神力而且膽量過人,拳腳功夫十分了得,能夠騎著馬奔跑時手執鞍橋,倒立起來,類似於今天雜技團耍雜技的。二十多歲時,有位友人給他寫了封信,由於他大字不識一個,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寫信答覆,就請求他的叔父傅洪仲幫忙,傅洪仲把他臭罵一頓,說他不學無術、胸無點墨的如何能成大器,就是不為他代筆。傅永自此之後就發憤讀書,涉獵經史,終於練就了一手好文筆,成為一位文武雙全的名將,屢立戰功,以至於那位以漢化改革而著名的孝文帝經常讚嘆傅永「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惟傅脩期耳」。

在這裡,陸遊以文武雙全的傅永自比。由於金朝屢次以大兵壓境,南宋經常處於危難之際,陸遊為了抗金救國,不想僅僅當一名文士。「擊狂胡」是作為一個軍人必備的天職,「草軍書」是一個合格的將領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詩人既不想做「手無縛雞之力」的軍前主薄,也不想做有勇無謀的猛將,他想做文武雙全的儒將,既要有高超的戰場武藝,又要掌握過硬的戰術理論,這也是抗金鬥爭的需要。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際卻十分不幸。

「二十抱此志,五十猶癯儒。」人生最寶貴的光陰是在20歲至50歲之間的中青年階段。詩人希望在這期間為恢復祖國河山發揮自己的才幹,並為實現這一願望而奔走四方,但結果實在令人失望;雖年近五十,卻依然是一介書生。詩人的內心是憤懣的,孤獨的,對自己一生的不得志十分痛惜和遺憾。

二、借第三至第七句「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安得從王師,汛掃迎皇輿?」抒發自己的感想和提出北伐中原的前期戰略。

關中四塞

陸遊的這種感想,可不是無病呻吟,大倒自己心中的苦水,而是十分睿智的提出了自己收復中原、驅除金擄的戰略構想,這構想,不亞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法正的「漢中策」。我們來細細品味:

「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主要講述漢中一代的地理環境。熟悉我國軍事地理和三國歷史的親們應該對散關這一帶的地理環境不陌生。散關是拱衛陝西關中地區的四大關之一。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通過陳倉道與漢中相連,自古為「川陝咽喉」。楚漢戰爭中,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從這裡出兵佔據關中,以關中為基地最後幫劉邦奪取天下的。三國時期,曹操西徵張魯亦經由此地。著名的諸葛亮二出祁山,也是走的陳倉道出散關,包圍陳倉的。

散關是一個交通樞紐,具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這是因為陳倉道以東的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都是狹窄崎嶇的山道,很不利於大規模進軍和糧草運輸,能阻擋金兵的同時也不利於自己的出兵北伐。而陳倉道以西,諸葛亮多次北伐常走的祁山大道又繞路太遠,在冷兵器時代信息交流不暢,不利於各部隊協同作戰,容易貽誤戰機。相比之下,這就凸顯了散關的重要戰略價值,陸遊在自己後來的《書憤》一詩中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說明了散關的重要性。所以散關成為北出陳倉,佔領關中的最佳進兵路線。

秦嶺古道

「勁氣鍾義士,可與共壯圖。」說明南宋朝廷想要北伐收復失地是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的,是民心所向。「大散陳倉間」,不是單指大散關與陳倉縣之間的一小段地區,而是泛指整個關隴地區。「勁氣鍾義士」是說關中人民氣勁志剛,是絕不肯長期屈從於金人統治的,必然會奮起反抗,人民也渴望收復失地,復興宋室,這對南宋朝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民心基礎。「可與共壯圖」一句,正是提醒南宋朝廷不要辜負關中人民的愛國心願。

「坡陁鹹陽城,秦漢之故都」兩句,進一步從歷史的角度申述先取關中地區對於建立帝王霸業的重要意義。古代一直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所以,諸葛亮一直把佔領關中,奪取長安作為自己北伐的主要目標。遺憾的是南宋最高統治者已經沒有秦、漢兩朝開國皇帝的氣魄。他們偏安江左,歌舞昇平,完全無意於恢復中原,所以詩人不得不沉痛地發出了悲涼的哀吟:「王氣浮夕靄,宮室生春蕪。」

「安得從王師,泛掃迎皇輿?」主要是想像自己的戰略意圖實現後的勝利景象。詩人十分希望隨從王師攻入關中,進而收復中原,迎接鑾輿回到汴京。從此以後,南北限隔的現象不復存在了,交通也由此而通暢:淪陷區光復後,各地的貨物源源不絕地運到了汴京。

三、借第八至第十二句「黃河與函谷,四海通舟車。。。。上壽大安宮,復如正觀初。」說明取得關中後的下一步克服中原的戰略規劃,並且詩人對這一戰略構想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奪取關中後,就可以兵出潼關,威脅關東的洛陽、汴京兩京,然後在襄陽這一路宋軍的配合下,很容易把金兵打過黃河以北去,收復兩京,飲馬黃河,到時候,可利用黃河、渭河、漢水等河流運輸糧草和兵力。

這裡重點說說「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現在好多解讀認為這句詩的意思是「士兵良馬從燕趙地區挑選而來,布綢是從青州徐州運來。」筆者認為不是這樣的,這樣理解就是望文生義了。我們從當時南宋的實際情況來看,燕趙地區指的是黃河以北的河北和部分山西地區,哪裡當時是金國統治的核心地帶,金國在哪裡屯有重兵,怎麼可能去敵佔區挑選戰馬呢?即便宋軍順利佔據關中,東出函谷關和潼關,再佔領洛陽、汴梁兩京,但和河北,山西之間還隔著黃河呢,怎麼就能那麼輕易的過去呢?就算過了河,金兵的鐵騎都是木偶玩具嗎?他們會那麼順利的讓你挑選戰馬然後組建騎兵來消滅他們嗎?

在解析陸遊這兩句詩所蘊含的真實想法時,我們不妨拿南宋北伐和三國時的蜀漢諸葛亮北伐做一下對比,南宋北伐相比諸葛亮的北伐具有絕對的優勢條件:

優勢一:進兵的路線方面。蜀漢北伐因為前期關二哥的大意失荊州,喪失了「隆中對」中提出的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的兩路北伐的有利條件,逼得諸葛亮每次北伐不得不要麼走坎坷崎嶇的秦川古道,要麼繞遠路走祁山大道,屢屢受制於千裡山路轉運糧草之苦,每次北伐都因後勤補給而功敗垂成。而南宋這方面可具有極大的天然地理優勢,因為此時的南宋疆域相當於三國時的東吳加蜀漢,南宋北伐不僅可以分兩路出兵,甚至分三路,四路也是可以的。

南宋北伐

在陸遊的規劃中,應該是至少分三路北伐中原,西路軍佔據關中出潼關威脅金國側翼,中路軍就是從長江中遊的荊襄地區,出兵宛、洛直逼河南,從正面進攻洛陽和汴京。還有第三路是從長江下遊北進,可以從合肥或健康方向出淮南先佔據徐州,再進攻山東,山東地區在兩宋時已經是北方地區的重要產糧區了。之後,利用山東、徐州作為下一步北伐的後勤保障的基地,向北渡過黃河,與金兵在河北地區進行戰略決戰,一舉收復中原。

布帛來青徐」可不是指從山東、徐州獲取大量的布匹的表面意思,而是把山東作為北伐重要的糧草供應基地。另外,西路軍不僅可以出潼關威脅關東的金軍,還可以通過蒲坂渡口過黃河進兵山西,這樣就和嶽飛的「連結河朔」大戰略銜接上了,佔據山西的表裡山河,東出太行山威脅河北側翼。

優勢二:南宋的經濟實力和人口優勢是三國時佔據兩川之地的蜀漢沒法比的。從三國至南宋的一千多年間,南北經濟中心已發生了重大轉移,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基本上轉移到南方了,而大量的人口也是富庶的江南地區的一大優勢。與蜀漢當時不到一百萬的人口,只能動員10萬兵力相比,南宋朝廷隨便一次北伐,動員60萬以上的大軍是不成問題的。因為在北宋滅亡前夕的「靖康之恥」中,雲集首都汴京周圍的勤王軍隊就達到百萬之眾,無奈當時的徽欽二帝一心屈膝投降,致使百萬大軍樹倒猢猻散。

優勢三: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南宋不同於三國,南宋時期,京杭大運河已經開通了,沿著大運河可以一直通到金國統治的腹心地帶幽燕地區,水運的便利可以免除陸路糧草轉運容易被敵軍切斷的麻煩。同時,南宋海軍當時也是獨步天下,走東海,渤海進攻金國的側背也不是不可以。

京杭大運河

所以,陸遊正是認識到了北伐的上述優勢,才雄心勃勃的寫出了後幾句。「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是說遭受嚴重破壞的汴京開始重建了。「偏師縛可汗,傾都觀受俘。」是說被擊敗的金朝軍隊衰弱不堪,朝廷只需派出一支偏師便可把金朝最高統治者俘虜過來。「上壽大安宮,復如正觀初。」是說唐太宗李世民每次打獵有收穫,都把獵物放在大安宮。詩人用此典故,表明他不僅想恢復中原、統一祖國,而且還希望南宋能建立唐太宗開創的大唐盛世那樣的王朝,一掃兩宋以來的積貧積弱。

這部分是全詩的重點,展現詩人高超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戰略眼光,正因為詩人認識到了南宋北伐的種種有利條件,才讓詩人對北伐收復失地充滿必勝的信心。才胸有成竹的認為金軍必敗,南宋軍隊一定能克服神州,中興大宋。

四、借「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志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最後四句傾訴了詩人無可奈何的悲楚情懷。

「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話雖是從正面說的,但反面的意思卻十分明白:那些醉生夢死、不圖恢復中原的昏庸之輩雖然還活著,但與 螻蟻沒什麼兩樣。用衝和的語氣來表達憤激的感情,這比之橫眉怒斥更為深沉有力。但南宋統治者既定的國策是不會改變的,因此詩人終於還是不能有所作為。「志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兩句,可以說是詩人在百般尋求解脫而又實在無法解脫的情況下的自慰。恢復國土,人人有責,這樣的「志」,本無可嘲而自嘲,愈顯出詩人受壓抑之深和無可奈何之嘆。最後,只能借酒澆愁。無奈詩人燃燒的愛國熱情不是幾杯濁酒所能澆下去的,酒入愁腸,醉膽開張。詩人的滿腔怨憤已不能自己,但詩中仍不敢顯言,只用一個「空」字輕輕提出。全詩到此打住,但感情的波濤仍在激蕩。

陸遊此詩寫於嘉州。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撫川、陝,駐軍南鄭,召陸遊為幹辦公事,陸遊甚為欣喜,只身前往南鄭,。王炎委託陸遊草擬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戰略計劃,陸遊作《平戎策》,提出「收復中原必須先取長安,取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力量就進攻,沒力量就固守」。陸遊到王炎的軍幕後,常到駱谷口,仙人原,定軍山等前方據點和戰略要塞,併到大散關巡邏。在巡邏途中,詩人由觀大散關圖而想到如何對中原用兵,又從用兵成功的幻想而回歸到冰冷的現實;詩人最不願意紙上談兵,而最後又免不了紙上談兵。主觀與客觀的對立與衝突,給全詩灌注了一股抑鬱不平之氣。這與杜詩沉鬱的風格十分相近。全詩氣勢磅礴、骨力豪健、這又酷肖李白的詩風。

(文章為藝林話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各位親們,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哦,也給點個讚。

相關焦點

  • 李煜一首封神之作,共4句無一不是千古名句,起句漂亮,落筆驚豔
    李煜一首封神之作,共4句無一不是千古名句,起句漂亮,落筆驚豔千年文學界,在「不務正業」這件事情上,李煜真的是達到了極致。提到他,很多人最先想起的不是他做皇帝時做了什麼大事,反而是他那三十多首詞作。筆者說僅有三十多首,不清楚是否會有朋友感覺有一些詫異:才那麼點數目嗎?是的!
  • 陸遊最經典的一首詩,只有四句,句句動人心弦!
    陸遊,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詩詞文均有很高成就,其中以詩的成就最高,有「小李白」之稱。陸遊是南宋詩壇的一代領袖,其詩內容豐富,風格豪邁,以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存詩作9300餘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
  • 陸遊一首對酒詩讓無數愛酒之人自嘆弗如
    淳熙三年(1176)春,陸遊一首醒酒詩讓無數愛酒之人自嘆弗如。這是詩人陸遊任四川制置使範大成幕僚時,與友開懷痛飲,因酒醉而做了一首詩,詩名叫《對酒》。詩的內容是這樣的:閒愁如飛雪,入酒即消融。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流鶯有情亦念我,柳邊盡日啼春風。長安不到十四載,酒徒往往成衰翁。九環寶帶光照地,不如留君雙頰紅。
  • 陸遊很著名的一首詩,60多歲客居杭州,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
    文/顧無【引觴漫談】陸遊一些著名的詩歌前一段時間已經分析了不少,但是身為南宋最著名的幾個詩人之一,又是有名的民族英雄,他身上的故事是怎樣講也講不完的。【臨其詩境】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欣賞的這首詩,就是陸遊60多歲時候的作品,陸遊是個高壽的人,活了80多歲,所以60多歲身子骨肯定還是很硬朗,而且還能夠為朝廷出力,在朝為官。在公元1186年春天的某一天,陸遊接到了朝廷的詔令,奉旨入京,要去接受嚴州知州這樣一個職務。
  • 這是陸遊最經典的古體詩,最後一句氣勢十足,道盡南宋傲骨!
    南宋文學界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陸遊。陸遊生活的宋朝是一個填詞之風盛行的年代,而陸遊算是其中的一類,在他一生作品中,寫得最多的不是詞,存世量不到200首,而是詩則是極多,陸遊曾經自言有詩作上萬首,而今存世作品有人統計過,流傳下來的陸遊詩作有9300多首,其中古體詩佔量最大,有接近9200首,實在是了不得。
  • 愛國詩人陸遊,用一生譜寫愛國主義壯歌,欣賞十首雄壯豪邁的詩吧
    宋金之爭催生兩位偉大詩人,其一是辛棄疾,另外一個則是陸遊。後者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愛國詩人,他一生筆耕不輟,存世之作9000餘首,絕大部分詩詞均是愛國題材,與尤袤、楊萬裡、範成大合成中興四大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欣賞陸遊最具代表性的十首詩,首首都能流露出詩人的愛國情懷與遠大抱負,愛國主義精神深入人心。
  • 陸遊晚年寫下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讀後卻讓人熱血沸騰!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陸遊於紹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退居家鄉山陰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陸遊已經年近古稀。 因此當古稀之年的陸遊,寫下「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詩句時,其凝聚的愛國主義激情可想而知。事實上,這也與陸遊收復國土的強烈願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有關。所以陸遊才會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寒夜裡,觸景生情,在夢中實現他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遠大願望。
  • 陸遊神遊華山寫下一首詞,化赤龍造福百姓:雄奇豪邁,與眾不同
    歷代以來,登華山、詠華山的詩詞佳句多如牛毛,比如隋朝的孔德紹有句云:「山昏五裡霧,日落二華陰」,到了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過「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詩句,杜甫也曾在一首《望嶽》(並非寫泰山的那一首)中寫道:「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劉禹錫也曾吟詠過華山的雄奇,「能令下國人,一見換神骨
  • 陸遊神遊華山寫下一首詞,化赤龍,福百姓:雄奇豪邁,與眾不同
    歷代以來,登華山、詠華山的詩詞佳句多如牛毛,比如隋朝的孔德紹有句云:「山昏五裡霧,日落二華陰」,到了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過「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詩句,杜甫也曾在一首《望嶽》(並非寫泰山的那一首)中寫道:「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劉禹錫也曾吟詠過華山的雄奇,「能令下國人
  • 68歲的陸遊面對風雨大作,寫下了這首豪邁悲壯的詩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陸遊的詩,說道陸遊,大家都為他和表妹唐婉的悲劇愛戀而可惜。他寫過很多優秀的詩篇,寫過夢有關的詩,有《記夢》《夢中作》、《殘夢》等等。這首詩是與夢有關的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首詩短短四句,居住在偏僻的小村,夜晚睡夢中,詩人不忘奮勇殺敵,報效國家,全詩充滿著悲壯情懷,透著英雄的壯志難酬的失意。
  • 金縷衣:無名氏寫的一首唐朝「流行歌曲」,整首詩都是千古名句
    很多人認為,那些有名的唐詩宋詞背後,一定有著一個廣為人知的大詩人或者大詞人,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一些十分有名的詩詞背後,其實是一個無名氏或者是冠以他人之妻的人物。唐詩宋詞中有很多無名氏的佳作,譬如:《青海望敦煌之作》、《水調歌》《九張機》、《採桑子·年年才到花開時》,當然,唐詩宋詞更是不乏某某妻、某某妾、某某女所做之名篇,譬如:安邑坊女《幽恨詩》、陸遊妾《生查子·只知眉上愁》、章文虎妻《臨江仙·千裡長安名利客》、陳彥章妻《沁園春·記得爺爺》……
  • 陸遊最有氣勢一首詩,讀起來慷慨激昂,讓人熱血沸騰,堪稱經典
    在我國曆朝歷代的詩人之中,陸遊是一位個人特點極為鮮明的詩人,在他的眾多作品中,表達的都是對於國家的那份愛,這也讓他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最偉大的一位愛國詩人。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收復祖國北方丟失的土地,可以看到祖國的統一,為此他也付出了無數的努力,在軍隊中呆過,只可惜沒能得償所願,以至於他並沒有真正地參與到戰爭之中。
  • 李白最酷的一首詩,開篇就霸氣外漏,氣勢上無人能及!
    李白,作為大唐一代詩仙,他的詩素來以豪邁、浪漫著稱,其詩風雄奇俊美,飄逸靈動,猶如天外飛仙,使人讀後沉醉其中,流連忘返。李白,一生都在追逐著心中的夢想:成為宰相或者帝王之師。可是人生哪有那麼多如意的事情,在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那一刻,他的夢想就像長安城的城門關閉的聲音一樣,也發出了沉悶的聲響。
  • 唐伯虎狂傲不羈的一首詩,寫盡了豪邁灑脫,藝術氣息絲毫不輸李白
    今天介紹唐伯虎的這首《把酒對月歌》,於落魄潦倒中見超凡灑脫,通過歌詠李白的詩才,藉助詩仙的狂傲不羈,來表達自己不拘禮法,蔑視權貴,視功名如糞土的豪邁情懷和灑脫胸襟。本詩是唐伯虎最狂傲不羈的一首詩,寫盡了豪邁灑脫,藝術氣息絲毫不輸李白,讀之令人動容。
  • 李白很狂的一首詩,描寫「赤壁」之壯闊,中間14字豪邁無人能及!
    這樣一個地方,有一個人是絕對不會錯過的,他的名字叫李白。李白是自屈原以來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關於他的詩風,他自己的形容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針對的是創作的狀態和風格。而杜甫的詩中有一句評價李白詩歌整體意境,比之李白自己的評價更加客觀一些。
  • 陸遊的這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寫出了人生最大的遺憾!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示兒》,便是這樣的一類詩。它出自宋代詩人陸遊之手,是陸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示兒》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詩,並且這首詩也是陸遊生前的最後一首詩。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210年元月,八十五歲的陸遊,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給兒子們寫下了這首詩。
  • 蘇軾最經典的16首詩,一首一個名句,每一首都值得背下來
    劉克莊評價他的詩:有汗漫者,有典麗者,有麗縟者,有簡淡者翕張開闔,千變萬化。隱娘要推薦蘇軾的16首最經典的詩作,每一首都值得我們背下來。這是一首寫景詩,也是一首哲理詩。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只是因為「身在此山中」,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 王之渙很勵志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讀後令人振奮
    古代詩人大都有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的經歷,生活閱歷極其豐富。因此他們很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中悟出樸素而深刻的哲理。所以他們的詩詞作品,往往有著啟迪人生的作用。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鸛雀樓》,便是一首具有啟迪人生作用的詩。它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有著四大邊塞詩人之一美稱的王之渙之手,是王之渙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對於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相信大家非常熟悉。畢竟它是我們打小就學習過的一首千古絕唱,而歷代詩論家也都推崇它為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
  • 陸遊45歲時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流傳千古,讓人擺脫迷茫和焦慮
    但是,在放榜之前,權臣秦檜強行把陸遊的名字劃掉,難道他與陸遊有深仇大恨嗎?其實,在此之前,秦檜壓根不認識陸遊,連他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只是孫子的名次在陸遊之下,可見秦檜有多壞。 由於秦檜動了手腳,導致陸遊名落孫山,這種滋味太難受,陸遊只好繼續等待,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 陸遊一首冷門梅花詩,後兩句化用柳宗元詩句,想像力讓人拍案叫絕
    提到愛梅,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北宋時期被稱為「梅妻鶴子」的林逋,他以植梅養鶴為樂,其「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梅花神韻,已成千古詠梅名句;而其實在宋代,詠梅成風,還有許多詩人詞人愛梅寫梅,比如寫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的王安石;再比如,南宋愛國詩人陸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