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釵頭鳳》:你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

2020-12-22 楊家素環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魚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

在這首詞裡,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對女子充滿思念與愧疚、愛而不得情深款款的溫柔男子。 這是一首陸遊寫給前妻的詞。詞很悽美,無論用詞造句,都達到了無可挑剔的高度,詩詞評論家們也給予這首詞無數的讚譽。可以說這是歷史上獻給前任的巔峰絕頂之作。

但今天我要表述的不是這首詞的優劣,我要說的是,這首詞所引發出來的令人扼腕嘆息的悲劇。

據說陸遊因為太愛他老婆唐婉,天天粘著老婆夫唱婦隨,陸遊的老媽看不過見了,生怕這種婦人之態會令他兒子喪失上進之心,於是生造出種種謠言,強行把唐婉趕走。但人家唐婉知書達禮,品端貌美,迅速就有人接盤,嫁給了當地一位名門世家子弟趙士程。

此情只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有一天陸遊在一個公園遊玩,恰好遇到了在賞花的唐婉同她老公趙士程,據說其間他們相處的異常和諧,歡聲笑語毫無尷尬之狀。按說事情如果只是到此結束,那真是皆大歡喜,可惜很多事情往往不按套路出牌。在唐婉和她老公離開後,陸遊卻越來越想念唐婉,於是文青病發作了,情思湧動一揮而蹴,就在他們剛剛相遇的園子的石壁上,寫下了這首傳吟千古的經典之作。

這首充滿茶餘飯後三角痴戀的詞一出,可把事情鬧大了。不要說娛樂貧乏的古代了,即使是現代,也同樣可能引起一片譁然。詞中雖然沒有指名道姓,可只要認識陸遊的,誰不知道你寫的是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八卦永遠是最好的傳播方式。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沒過多久,唐婉就聽到了這個消息,她特意來看了陸遊提的詞。並且在旁邊也寫了一首詞: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嘗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第二年,唐婉歿!很多人說這是唐婉為陸遊殉情而死,這樣的言論,真是令人嗤之以鼻!看看唐婉的寫的詞,要說半點情意沒有,倒說不過去。你要說對陸遊深情難忘,那真是難以想像。唐婉的死,在我看來,就是被八卦流言給逼死的。在禮教森嚴的宋代,有一首赤裸裸指向她一個弱女子的示愛之詞,寫在公共場所被人人評頭論足,讓唐婉如何自處於世間?

都說流言蜚語是最好的殺人利器。陸遊是要唐婉死麼?我不想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人心,可是你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當初陸遊寫詞就寫詞吧,你自己揣著藏著,想時摸出來看一看,不要公然示之與眾,何來發生這種慘劇?陸遊在這件事上既不思後果又魯莽的行為,實在令人難以苟同。

誰也不會想到,一首滿腹相思的詩詞,會引來一場巨大的悲劇。每當我閱讀此詞,既心緒難平又百感交集。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相關焦點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伯仁究竟是誰?
    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中常常都會聽到這麼一句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但是很少人會知道這句諺語的由來。諺語中的「伯仁」其實指的是周顗(yǐ),這位周顗是晉朝的名士大臣,伯仁是他的字。他是安東將軍周浚的兒子,年少成名,人長得丰神俊秀,為人寬厚仁愛。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什麼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千古諺語,充滿懊悔與痛心。諺語彰顯的智慧與情感,給後世以深刻的啟迪與思考,如今我們也常會引用此典故來表情達意。「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殺死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是誰?到底被誰害死的?
    ,伯仁卻因我而死」,兒時電視劇中主角們聖母心爆發了,想把一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時,就會這麼說。伯仁很知道自己的缺點,連忙寫信推辭:這個真幹不了,謝謝!結果,司馬睿的聘任書又下來了,說:老兄你謙虛啥,太子也聰明,該學的差不多都學了,讓他跟著你也不指望你教他什麼,所謂近朱者赤,他只要跟著你混,自然思想道德也就上來了,你就是活體行為準則啊。話說回來,伯仁和王導都在晉元帝朝工作,是同事關係,倆人私下其實關係是很不錯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說這句話的人和伯仁原來是他們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王導說的,伯仁是王導的朋友。有個人跟王導說要不把這個伯仁殺了吧!王導因為對伯仁有誤會就沒有開口維護伯仁,於是伯仁就被殺了。事後王導整理皇宮檔案,發現了伯仁給皇帝的奏摺裡寫的都是維護他幫他的話才知道他一直誤會伯仁,很是後悔的說了這一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經典語錄。王導之所以誤會伯仁是因為當時王導所在的王氏家族中有一個叫王敦的人造反,王導怕皇帝責怪,就帶著自己全家三百多口人跪在皇宮外求見皇帝,希望皇帝能相信他們是忠於皇家的,是不會和那個王敦一起謀反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周伯仁)伯仁,姓周名顗,字伯仁。認識這名字,大多數人因為那句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諺語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典故,又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這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諺語,它常常被拿來形容一種並非自己親手所為,但最後的悲慘結果卻是自己間接導致的情況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什麼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殺死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伯仁」,指周顗Zhōu yǐ,字伯仁,兩晉名士、大臣,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曾任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和伯仁的故事,現代人也在上演
    他邊哭邊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伯仁是誰伯仁,名周顗(yǐ),字「伯仁」。按照慣例,先來追溯一下他的先祖。泰始元年(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3、伯仁與「我」的故事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裡面的「我」指的是王導。那麼,周顗和「我」發生了什麼故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恩將仇報原因值得深思
    王敦要殺的佞臣叫劉隗,劉隗向晉元帝進言,要誅殺王氏一族,他自己帶兵去滅賊。晉元帝念著王導的功勞,沒有同意。王導聽說了劉隗的進言後大驚,帶了幾十個家族子弟每天去宮門外跪拜請罪。伯仁上朝,王導大喊:「伯仁,我一家百餘口的性命就託付你了!」伯仁只當沒聽見,但是他到了晉元帝面前卻為王導說盡好話,還專門上了為王導開脫罪名的奏章。
  • 一天一個成語·伯仁由我而死.著名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成語出處】《晉書·周顗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解釋: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因為一份檔案……
    如果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樣的憂傷是對過往友情的淡淡追思,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樣的悲鳴就是對曾經故交的莫大悔恨。今天台小檔要說的是東晉大族司空王導和尚書周顗(字伯仁)與一份檔案的故事。
  • 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出處
    ——辛棄疾一則典故「我不殺伯仁」起於權勢之爭,一朝誤會,後悔終生。這句古言幾乎家喻戶曉,卻未有很多人了解它的背景和內涵,也不懂說出這句話的人有多麼的後悔。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出處。典故中的權勢之爭(上)「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後一句為「幽冥之中,負此良友」。實為痛心悔恨至極,而事情卻無迴轉餘地,實在讓人感嘆萬分。句中的「吾」為東晉王家貴族中的王導,而「伯仁」為並不出名的周顗,兩人曾為摯友或是說旗鼓相當的對手。
  •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文:枯木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估計不少人都聽說過,典故出自《晉書·列傳·第三十九·周顗傳》,說此話的是東晉奠基人之一宰相王導,而其中「伯仁」指的是魏晉名士周顗(yǐ)
  • 東晉名相王導一家被救,卻殺了恩人——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諺語。它常常被拿來形容事情並不是自己有意造成的,但最後的悲慘結果卻又和自己脫不了干係的情況。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個個典故來自哪裡?意思是:王導趕緊叫道:"伯仁,我家這百十來口人仰仗你了。"希望對方能幫他求情。但是周顗並沒有理他。進入宮中,周顗卻幫王導講了一大堆的好話,勸誡皇帝不殺王導。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麼?這講述了什麼道理
    人們常用「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表示自己無意對付某個人,但這個人卻因為自己的原因受到了傷害,這句話的來源在三國之後的晉朝,那麼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王導平時為人還不錯,有個好朋友叫周顗,這個人的字是伯仁。有一天,王導帶人跪在宮門前時,周顗被皇帝召進宮中路過,王導趕緊叫「伯仁,我家這百十來口人仰仗你了」(伯仁,以百口累卿),周顗並沒有理他。進入宮中,周顗給王導講了一大堆的好話,勸誡皇帝不殺王導。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裡,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很多即便到了今天還在被提及和使用,比如著名的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一天,王導領著族人再次等在了臺閣處,看到東晉名士周顗被召見進宮,王導對經過身邊的周顗說:「伯仁,以百口累卿!」伯仁正是周顗的字,兩人平時關係極好,所以王導希望周顗在司馬睿面前能為琅琊王氏說點好話。但不知道周顗沒有聽到還是故意裝作沒有聽到,總之他目不斜視的、不為所動的進了宮殿。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個典故?典故背後有何故事?
    這個時候吏部尚書周顗(yǐ)進宮面聖,這位周顗,字伯仁,也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中這位伯仁。因為,如果周顗對王導說:「在皇帝要殺你全家之時,我曾竭盡全力幫助過你。不信你看看我曾寫給皇帝的奏章?當時我對你帶理不理,是有著我的苦衷。」如果周顗敢這樣做,那周顗肯定會死得更慘!因為這只會讓人們認為周顗當時腳踏兩隻船。哪頭大壓哪頭,如果留下這種名聲,恐怕不只是一個死字可以結束,更會弄得自己身體敗名裂,以此時的周顗只能依然與王導保持著距離。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誰說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想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他的原話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可是本不想殺他,可他卻因為我的緣故而被殺,這與我殺得有什麼分別?」那麼這背後的典故究竟是什麼呢?歷史上字伯仁的人還真不少,可是這個典故之中的伯仁在歷史上名聲不顯他的名字叫周顗,而說出這句話的人歷史上可謂鼎鼎大名,他就是幫助司馬睿重建東晉的東晉名臣王導,而其兄就是發動「王敦之變」的王敦。
  • 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王導不發一言,也能害了好友
    王導雖然沒有參與王敦造反,但由於是親戚關係,他仍怕脫不了瓜葛,在聽說晉元帝準備拿他開刀時,嚇得連忙領著王氏弟子到宮門外跪著待罪。晉元帝聽說後,也召集大臣商議如何處置王氏族人,這其中就有王導的同事和好友,時任尚書僕射的周顗(字伯仁)。正跪的腿發麻的王導一見周顗來上朝,如見了救星一般,也顧不上丞相的顏面了,大聲喊道:"伯仁,我們一家百口性命,都託給你了!"
  •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哪個典故,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