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莊即將去廣州赴任,他在家鄉莆田寫下一首詞,詞意真切讀來感人

2020-12-11 騰訊網

劉克莊,號「後村居士」,一位《宋史》無傳卻享有盛譽的宋末文學家、史學家兼詞人。他在世之時,宋理宗就稱其「文名久著,史學尤精」。可見在時人眼中,劉克莊就因其文史與詩詞方面的成就而聞名於世。

劉克莊,福建莆田人,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卒於宋度宗鹹淳五年(1269),享壽八十三歲。莆田的文化傳統、風物山川、名勝古蹟、習俗語言,或隱或顯地影響著劉克莊的創作,這些因素與他的文學素養之間形成了密切的關係,莆田在劉克莊的文學作品與精神世界中呈現為一個複雜的空間。

劉克莊繪像

莆田,自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始屬福建路興化軍,太平興國八年(983)之後為州治所在,這裡山川秀美,風俗醇厚。從流行於莆田的「三家兩書堂」一句話中就可看出,這裡具有良好的文化、學習與教育的氛圍。

同為興化軍的北宋文學家蔡襄也無不自豪地說,朝廷科舉考試,在全國的郡縣中,興化的錄取率也是數一數二的,尤其是名列前茅的錄取人數很多。劉克莊《和潘侯勸駕韻》亦曰「唐季閩尤多進士,宋興莆已四掄魁」。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莆田地區科舉人才之輩出、人文氣息是很濃厚的。

莆田風光

劉克莊成長在莆田、莆田的人文氣息和環境賦予了他獨特的氣質,塑造了他的品格,影響了他的思維,刻畫其記憶,乃其生命之根,對他的文學之影響尤為深刻。

劉克莊雖宦遊一生、履歷豐富,但在他八十三年的生命歷程中,有近五十年是在家鄉莆田度過的。這是一片養育他的土地,他的文學是在這裡的傳統中滋養出來的,因而也就天然地打上了莆田的印記。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的一個冬天,劉克莊在家鄉莆田接到新的任命,要到廣州任廣南東路提舉常平官,他的好朋友王邁為他餞行送別,送別的地點就在莆田的風亭驛站,劉克莊面對此情此景,寫下了一首別具一格的告別詞《一剪梅》。

詞作完全拋開了「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傳統的傷離別的寫法,繪聲繪色地描寫了兩位志同道合又飽經滄桑的文人間的離別,字裡行間流露出詞人曠達、淡泊、真率、自得其樂的性格特點,同時詞作也飽含著深沉的憂憤與激越的豪情,原詞如下:

束縕宵行十裡強,挑得詩囊,拋了衣囊。天寒路滑馬蹄僵,元是王郎,來送劉郎。

酒酣耳熱說文章,驚倒鄰牆,倒推胡床。旁觀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詞作開門見山,直接說出送別的場景:原來劉克莊是連夜出發的,這是由詞人到廣州赴任的時間決定的,加之路途遙遠,他不得不連夜出發,以免耽擱了行程。

所以詞作開篇描寫的是他拿著火把,星夜兼程走了十多裡路,來到了風亭驛站,等在十裡長亭為他餞行的正是好友王邁。「束縕」,是把亂麻捆起來,做成照明的火把。

「宵行」這個詞語的運用,一下子就將日夜兼程與遠行辛苦的情狀表現了出來。因為這個詞是化用了《詩經·召南·小星》:「肅肅宵徵,夙夜在公」一句,而《詩經》中的這首詩本就是一首描寫宵衣旰食、遠行辛苦的詩篇。

所以從拿著火把連夜出行這樣的描寫中就可以看出:劉克莊的行程一來時間上緊迫,二來此次赴任對詞人來說,路途也也是充滿辛苦的。因為此時他已經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了,他當然還要克服體力的困擾。

劉克莊《一剪梅》·詞意圖

加之下過雨的原因,路面溼滑,行李沉重,在這樣的夜晚騎馬行路,馬背上的顛簸就可想而知了,這給詞人帶來了諸多的不便。所以他為了趕路,不得已拋棄了一些行囊,以減輕馬匹的承載。

他在拋棄行囊的時候,做出了一個這樣的決定:寧可拋棄裝衣服的行囊也不將裝書的行囊拋棄。書囊裡都是他最愛讀的書籍,是他平時喜歡得捨不得放手的書,書囊中還有他撰寫的書籍,這些書花了他大量時間與精力才完成的,讓他拋棄書籍,這樣的抉擇他是做不出的。

書囊裡裝著他的詩篇也裝著他的痛苦、歡樂和豪情壯志,這恰恰是詞人書生本色與真性情的體現。

「天寒路滑馬蹄僵」一句,極盡細緻地描述了道路的泥濘難行,尤其是「僵」字,將馬匹艱難前行的情景刻畫地形象而逼真,這是很容易讓人腦海中形成的一個畫面:在溼滑的路面前行的馬匹和顛簸於馬背的詞人,一道冒著夜晚的寒風,艱難地趕路,這樣的情景歷歷在目。

這一句對前三句來說,既可以看作是補敘,在句式也有倒裝的成分,詞句的巧妙安排反而突出了「束縕宵行」的情狀。

接下來詞人說到了風亭餞別。「王郎」就是就是為他餞行的王邁,王邁,字實之,是劉克莊的摯友,兩人志同道合,有著相同的仕途經歷,都因為敢於直言遭到排擠。他們以書信互相慰問,詩詞唱和聊表寸心,劉克莊以《賀新郎》的詞調唱和王邁的就有六首之多。

劉克莊稱讚王邁:「天壤王郎,數人物方今第一。」從兩人的書信以及詩詞唱和中可以看出,劉克莊對這位摯友很敬重、很賞識。當然友情是相互的,王邁對劉克莊也很傾慕,所以在劉克莊即將到廣州赴任之際,他夜半趕來相送,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是不言自明的

劉克莊則自稱「劉郎」,是以和他同姓的唐代詩人劉禹錫自比。劉禹錫曾因「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的詩句,而被人捕風捉影,受到排擠打壓。

劉克莊則因《落梅》詩中有「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之句,被人誣告罷官。在寫這首詞之前,他已經歷了三次仕途跌宕。

他在《病後訪梅九絕》中有一首詩說:「夢得因桃數左遷,長源為柳忤當權。幸然不識桃並柳,卻被梅花累十年!」所以他的詩作中,那份悵然憤慨的感情是溢於言表的,也是顯而易見的,但他的品格與傲骨也表現得非常明白,與唐代詩人劉禹錫相比,遭遇和處境頗有幾分相似

雖然再次被起用到廣州任職,但他內心如劉禹錫式的不平之氣,一時半會是不會消失的。所以,在王邁為他餞行的風亭驛站,詞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才說出「元是王郎,來送劉郎」的話語。「王郎」送「劉郎」,一語雙關,用典含蓄巧妙。

過片「酒酣耳熱說文章」,從結構上說,是對上片情節的收束。一個是「天壤王郎」,一個是「詩豪」劉郎。摯友相別,自然是豪情萬丈多一點,扭捏作態少一點,這也是詞人真性情的體現。

作為下片的開端,詞人將前面的情感一筆帶過,順勢安排了新的情節,推陳出新地恰到好處。這樣排篇布局就顯得順理成章、妥帖自然了,其實也能看出詞人獨具匠心的文學功力。

「酒酣耳熱」表現了酒逢知己的歡樂,同時又激發了詞人的熱情,因為離別產生的傷感情愫全都消散在在餞別的一杯酒中。隨著詞人雙唇的開啟,這杯裝載著送別情義的酒被他一飲而盡,流淌在詞人身心裡的是溫情,這溫情足以驅散天氣帶來的寒冷。

對於當時不太便捷的交通,與摯友的分別也就意味著從此天各一方,見面暢飲閒聊的機會就很少了,這時候該說的話就很多很多,可是都不願意提及分別二字,所有飽含著珍重的話語反倒不如這一杯餞別酒。或許一切盡在不言中反倒是一種更好的話別方式,或許還有不同的餞別方式。

這也就是為什麼詞人沒有著意描寫話別情景,而徑直寫出「說文章」的一幕。他們於此時反倒評論起彼此的文章詩詞來了,借著酒興,他們互相指點彼此文章的得與失,互相推敲如何地遣詞造句。

在這樣一個清冷的夜空下,在莆田的風亭驛站裡,兩位文人激揚文字的聲音打破了夜的寂靜,胸中的火熱與激情也驅走了冬日的嚴寒。這一幕是如此真實的出現在讀者的眼前,以至於讀到這樣的文字,給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詞人有意將這一幕進行了截圖處理,在典型畫面與場景的捕捉中,也可見詞人剪裁手法的高明

王邁性格剛直、氣質英豪,時人稱他「子昂太白」。王邁和劉克莊意氣相投,志同道合,劉克莊言談雄豪,剛直無畏,所以他們對於某一個問題的談論,會是一個激烈的場面,也一定是一個精彩紛呈的過程。

「驚倒鄰牆,推倒胡床」兩句,展現的是兩個極具畫面感的人物形象,他們乘酒酣耳熱之際,高談闊論起來言詞激烈,這正是英豪氣質的形象表現,所以能「驚倒鄰牆」。這當然是對形象的誇飾,不誇飾便不足以表現他們的豪情,詞的情節也由此進入高峰。

「旁觀拍手笑疏狂」,這是詞人的設想:此時若有旁觀者在此看我們高談闊論,他們必定拍手笑我二人疏狂

但是詞人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他反而認為「疏狂」就是一種態度,而且他的態度明朗堅定,所以他響亮地回答:「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這首詞把摯友的餞別寫得形象生動,有人物的活動,有情節的發展,很像一出動人的獨幕劇。在形象描寫中,著重寫人物的動態,從中表現感情的發展變化:一開始是詞人因為行程而表現出的愁苦,接著是激憤,繼而是慷慨奔放,最後以豪邁的氣勢將劇情推向高峰

這樣的行文避免了直接議論,增加了詞作劇情化的藝術效果,在劉克莊的詞中,這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劉克莊畫像

劉克莊積極追求人生價值,用很高的熱情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他性格中的疏狂的一面就表現的尤為明顯。

作為一個文學家,真率是其文學作品能夠承載真實人生的基礎,如果失去了真率,作品也就失去了文學的價值,只會成為任意排列組合的一行行文字而已。有了真率,才讓他並不掩飾疏狂背後的鬱結,不掩飾曠達背後的焦慮。

他的真率體現在作品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色彩與風格,所以我們也會在他充斥著悲情的文字中讀出爽朗。

劉克莊說:「閒吟不與君爭巧,自作村田樂散懷。」與疏狂的個性、曠達的胸襟相比,自得其樂的性情更加直指心靈深處,它所代表的人生是最具藝術品格的人生。

劉克莊塑像

自得其樂所追求的正是心靈的自由與情趣的淡泊,與藝術精神之間具有深層的同構性與契合度,所以這種態度也常常成為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劉克莊的詩詞文學創作,特別是閒居莆田老家時的創作,這樣的性格就表現地格外突出。

不管是疏狂、曠達,還是自得其樂,它們都與性情的真率聯繫在一起,這種真率的存在是劉克莊直言不諱的內在性格原因,畢竟一切的善與美,都必須是真的,這樣的真率給他的創作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與成就。

相關焦點

  • 柳永思念妻子寫下一首詞,全詞語言優美情景交融,讀來扣人心弦
    柳永,福建崇安人,他早年離開家鄉,來到京城汴梁求取功名,在京城一呆就是很多年。事實上自柳永離開家鄉後,一直過著飄零寓居的生活。但柳永的這兩句讀來境界更為高遠,能讓人感受詞中那種幽曠的意境美,表現也更加更為深沉。「漸漸分曙色」是說天色微明,既有時間的挪移,也有對詞人移形換步的設想,暗示拂曉前後的時間推移和詞人已經過一段行程。這是過渡性的一筆,將時間漸進的關係交代清楚,使詞意發展的脈絡清晰而貫通。「路遙山遠多行役」為轉筆,由寫景轉寫詞人。
  • 宋代最傲嬌的文人,寫下一首啼笑皆非的詞,其中一句讓人情何以堪
    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陳子昂被降為軍曹後寫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劉禹錫被貶後寫下「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這些被貶的文壇巨匠,人生最失意時,也往往是他們創作的高峰期,他們將所有的不滿和憤怒都寫進了詩文裡,令人唏噓不已。
  • 48歲的陸遊在前線英勇作戰,還寫下一首很感人的詞,讀來令人讚嘆
    陸遊的一生憂國憂民,雖然並沒有擔任過重要的職務,可是他的愛國之情卻是最為令人感動,無論在什麼時候那都是把國家放在第一位,正是這種家國情懷,使得他的作品也是別具一格充滿了感傷之懷,特別是在48歲那一年,終於是有機會去往南鄭作戰,這讓他感慨萬千,為此寫下過很多有趣的詞,特別是這首《秋波媚
  • 蘇軾在寺院寫下一首詞,他因何而作,詞的上片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蘇軾在去汝州赴任前,告別黃州父老鄉親,還寫下了一首《滿庭芳》的詞作,詞中小序記載這樣寫道:「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裡二三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蘇軾曾在元豐五年(1082年)十二月寫下過一首《卜算子》的詞作,是他在寓居黃州定惠院時寫下的。這首詞中也有一條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 蘇東坡搓澡時寫下一首詞,表面讀來令人捧腹,背後卻蘊含深意
    被搓澡師傅搓疼了,也要寫首詞"紀念"一下還有一首詩,明明寫的是大俗之事——搓澡,卻被蘇東坡寫得大有禪意:《如夢令·唐莊宗制》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這首詞寫於蘇軾49歲的時候,也就是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十八日,蘇軾在調任汝州的途中,途經泗州時已意識到自己將被神宗皇帝重新起用了,於是友人請他去泡澡,也是為即將赴任的東坡洗塵,洗去他身上的晦氣。
  • 李清照與夫君分別,思念對方寫下一首感人的詞,每一句都很深情
    愛情是奇妙的東西,正因為愛情讓兩個人相互牽掛著對方才顯得更加感人。不僅僅是現代很多人都歌頌愛情,古詩詞中也有很多描寫愛情的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作為宋朝著名的女詞人,她的作品中展現了不少她自己對於情感的表達,很多詞都寫得頗為深情。
  • 陸遊神遊華山寫下一首詞,化赤龍造福百姓:雄奇豪邁,與眾不同
    歷代以來,登華山、詠華山的詩詞佳句多如牛毛,比如隋朝的孔德紹有句云:「山昏五裡霧,日落二華陰」,到了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過「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詩句,杜甫也曾在一首《望嶽》(並非寫泰山的那一首)中寫道:「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劉禹錫也曾吟詠過華山的雄奇,「能令下國人,一見換神骨
  • 陸遊神遊華山寫下一首詞,化赤龍,福百姓:雄奇豪邁,與眾不同
    歷代以來,登華山、詠華山的詩詞佳句多如牛毛,比如隋朝的孔德紹有句云:「山昏五裡霧,日落二華陰」,到了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過「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詩句,杜甫也曾在一首《望嶽》(並非寫泰山的那一首)中寫道:「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劉禹錫也曾吟詠過華山的雄奇,「能令下國人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根據詞中小序可知,這是蘇軾在去沙湖的路上中途遇雨,蘇軾為什麼要去沙湖呢?沙湖又是哪裡呢?在蘇軾《東坡志林》一書中記載到:「黃州東南三十裡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在三與七日這天去沙湖的時候,正好中途遇雨,就寫下了這首詞。
  • 毛主席暢遊長江後寫下一首詞,不僅運典精湛,詞意也行雲流水
    毛澤東的詩詞中之所以出現很多的典故運用,這與他酷愛讀書是分不開的。毛澤東一生酷愛讀史,尤其喜歡讀《二十四史》,並且寫過《二十四史》的點評,對歷史人物事跡的點評在他的詩詞作中也能看出來。毛澤東隨即寫下詞作《清平樂·蔣桂戰爭》,詞中就有「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兩句,用的就是「黃粱一夢」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唐代沈既濟的《沈中記》一文。宋代蘇軾在《被任南遷,途中寄定武同僚》中亦有「只知紫綬三公貴,不覺黃粱一夢遊」的詩句。
  • 多情的高僧寫下一首愛情詞,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每一句都很深情
    古代的文人往往比現代人看得更透,一些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動無奈時,則是會選擇出家為僧,削去青絲常伴青燈古佛,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這個時候他們在思想上又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創作出來的作品更加震撼人心,以北宋著名詞人惠洪來說,那就是很著名的例子;他在青年時代寫過很多的詞,可是不及晚年出家後寫下的這首
  • 史上最深情的一首愛情詞,寫下世間最永恆的愛戀情,成為千古絕唱
    由於詞人當時內心無比的憂愁,於是在楊姝的陪同下遊玩了遊玩了長江,也正是在這樣背景之下,李之儀從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愛情名篇,把自己對於愛情的那一份感動,以及那一份永恆的愛戀,以一種極為深情的筆觸描寫得很是深刻。短短的幾句,讀來更是令人讚嘆不已。大概也只有這種深情的男子,才能夠寫下如此感人的愛情詞。《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宋代:李之儀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 友人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故意刁難問個問題,寫下一首詞流傳至今
    是不是很後悔來嶺南啊?聽到蘇軾這麼問,小妾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坦坦蕩蕩地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這是告訴蘇軾,不管身處何地,只要是能夠讓她感到心安的地方,就是她的家鄉。也就是間接在秀恩愛,王鞏讓她很安心,跟著王鞏她感到十分踏實。
  • 他名不見經傳,愛妾去世後寫下一首悼亡詞,哀痛至極催人淚下!
    劉弇是宋神宗年間進士,在詩詞界名氣不大,相信很多網友都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他有一個愛妾美麗動人,能歌善舞,兩人十分恩愛,但好景不長一場大病奪走了愛妾的性命,劉弇非常傷感寫下一首詞表達對愛妾的思念。詞的上片著力寫柳,前兩句寫春風拂柳,語言很通俗,意思卻難解。「依舊」二字展現了一種時間的縱深感,為全詞蒙上了一層懷舊的色彩。從前詞人與愛妾曾共賞此景,而如今景色依舊,而美人已逝。其中包含著詞人無盡傷心。「著意」兩字,更把東風擬人化,仿佛在嗔怪愛妾,東風對楊柳尚如此多情,而你卻無情離去,扔下我孤零零一人在這世上。
  • 李煜被毒死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4句卻催人淚下,成千古名篇
    李煜被毒死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4句卻催人淚下,成千古名篇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最後一任君王,作為1個亡國之君,在政治方面沒什麼很大的成就,但李煜卻稱得上是所有亡國之君中文採最高的君主。好像這並不算是什麼誇獎的話,李煜自身對書法研究極深,丹青之術也有自己的心得,但這一些都不如李煜在詩詞上的成就高。
  • 宋朝無名才女被金人虜去,在牆上寫下一首詞,說出弱女子的悲哀
    今天要介紹的一首詞,詞的作者就是被金人擄走的一位平民女子,她用一首詞記錄下女性內心的悲哀。減字木蘭花宋代:淮上女淮山隱隱,千裡雲峰千裡恨。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山長水遠,遮斷行人東望眼。此詞的作者應當就是被擄的淮上女子,她被掠北去時,在旅舍的牆上題下這首詞。女子沒有留下自己真實的名字,而是自稱「淮上女」。或許,她想表達的是所有被俘女子共同的心聲,這首詞不是她一個人寫出來的,是所有女子一起完成的。這首詞描寫了女子被擄去的沉痛和對故國家鄉的思念之情。字字都是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敵人的仇恨。
  • 蘇軾夢見亡妻後寫下一首詞,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令人潸然淚下
    宋神宗熙寧八年,蘇軾的愛妻王弗已經去世十年,但蘇軾對王弗依舊一往情深、哀思深摯,在正月二十日的夜裡夢見了亡妻,深埋心底的思想一時湧上心頭便再也無法入眠,就提筆寫下了一首悼亡詞《江城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 孟浩然一首感人的送別詩,僅開篇短短的5個字,讀來就耐人尋味!
    其中孟浩然的人格魅力最突出,連一向驕傲的李白都極為敬仰,還寫下《贈孟浩然》一詩,以此表達自己的敬意,在開篇就稱孟浩然為孟夫子:「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可見在李白心目中,孟浩然的人品,還有學識,可以與聖人相媲美。
  • 濃濃的詩情詞意
    詩意讓人浮想聯翩,詞情感人肺腑,猶如詩詞王國裡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又讓人默默地體驗著詩詞賦予的情景。這就是鑑賞古詩詞的美妙意境。詩仙李白引喉高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瞻仰乾坤的美妙詩篇。詩聖杜甫的苦難生活,在杜甫的詩句中頻頻閃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
  • 蘇軾被好友妻子趕出門,他憤然寫下一首詞,衍生出一成語流傳至今
    蘇軾,北宋著名詞人,這是人們對他最直觀的一個印象,從小我們就熟知蘇軾的詞,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的詞多為氣勢恢宏、豪放自如。可有那麼一首詞,令人啼笑皆非,作這首詞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拜訪好友時被友妻趕出家門,氣憤之下寫下的一首詞,後來經過漫長的歲月竟然衍生出一成語,流傳至今、火了千年!事情是這樣的,蘇軾有一好友名叫陳慥,字季常,我們就稱呼他為陳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