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5億用戶,Netflix的增長槓桿到底是什麼?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Netflix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它是如何成為矽穀神話的?如果Netflix出生在中國會怎樣?

Netflix到底有多厲害?它是流媒體服務的先驅,從2007年創立以來,Netflix已獲得了1.5億個付費用戶,股價增幅高達6493%!

這意味著,如果你在2007年投資Netflix的股票1000$,今年你的股票價值將超過110,000$(約76萬人民幣)!總回報率高達10,000%!

Netflix付費用戶超過1.5億,來源:Statista

01 格局超前

首先介紹一個概念,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提出的「第二曲線」理論。

「任何一條增長曲線都會滑過拋物線的頂點(增長的極限),持續增長的秘密是在第一條曲線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曲線。」

這就造就了「創新者窘境」:作為CEO,你需要有足夠超前的格局和行動的魄力,在公司向成熟盈利業務高歌猛進時,偏離已有的成功路徑,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從哲學角度來講,筆者認為第二曲線的原理是:使你達到現在位置的東西,不會使你永遠保持現在的位置。如果你過度相信和依戀導致你成功的邏輯,那麼成功的邏輯必然會把你帶向失敗或平庸。

來自混沌大學,李善友老師的「第二曲線」思維模型

破局點:創業公司實現從0到1的「增長關鍵點」,一旦找到這個點,企業會沿著曲線實現從1到10的增長。

極限點:在企業沿著原本的產品、渠道、技術和市場進行漸進性增長時一定會遇到「極限點」,李善友老師講:極限點同時也是失速點,到達極限點後曲線必然下滑。

典型例子:2007年,諾基亞霸佔全球手機市場的頭號交椅,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40%,達到手機發展史的頂峰。此時蘋果剛剛推出第一代iphone智慧型手機,諾基亞卻依然自行自路。隨後智慧型手機的改革大潮洶湧而至,蘋果完成手機史上「第二曲線」的飛躍,此後諾基亞一落千丈。

「第二曲線」替代「第一曲線」通常發生於同一領域內,一家公司打敗另一家公司,然而Netflix卻在公司內部完成了三次「第二曲線」的飛躍!

第一曲線:1997年—2007年(在線DVD租賃)

簡單說下Netflix創立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DVD租賃業的老大哥還是Blockbuster(百視達)。有天一個叫Reed Hastings的哥們兒,在Blockbuster租碟忘了還,被罰了40$的高額罰金。於是這老哥一怒之下建立了Netflix,決定要改變DVD行業!在1997年,這哥們兒居然搞起了垂直電商:「用戶每月交15.95$訂閱費,就可以每次租賃4部電影,不限歸還日期。」

同學們,1997年是個什麼年?全球的電子商務都還處於萌芽階段,亞馬遜尚未成為巨頭,阿里巴巴還有一年才成立!你們看看Reed Hastings,這哥們兒牛不牛!

此時,讓我們來對比一下剛剛誕生的Netflix和DVD租賃業的老大哥Blockbuster的區別。

Netflix:

盈利模式:收入=用戶數X年費;用戶體驗:15.95$/月,不限次數,一次可郵寄4張。看完後寄回,自動發送已預約的下兩張DVD。無限單無違約金,免費郵寄,降低用戶費用及時間成本。

Blockbuster:

盈利模式:租賃金/罰金一單一營收用戶體驗:簡單粗暴的地主模式,毫無用戶體驗,罰金還高得令人生氣!

結局:Netflix通過更好的用戶體驗和年費制的業務模式,培養了單用戶觀看更多DVD內容的習慣。用戶看DVD的數量越多,Netflix的年費制就越划算,從而獲取了一大批用戶,市場規模直線超越Blockbuster。2010年9月Blockbuster宣告破產。

第一曲線破局點: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上的完勝增長槓桿:用戶觀看DVD數量的增加第二曲線:2007年-2013年(流媒體服務)

2007年,Netflix在線DVD郵寄業務的如日中天,收入達12億美元,利潤6700萬美元。此時從上帝視角來看,Netflix已達到第一曲線極限點。

這一年,網飛爸爸幹了一件破天荒的事兒—— 投入「4000萬美元」轉型做流媒體(streaming media,線上觀影業務),通過推出第一款流媒體產品「Watch Now」來永久性地改變業務,當時流媒體服務僅作為DVD租賃業務的免費附贈產品。

隨後,公司陷入營收困境,然後缺錢的網飛爸爸只能將Netflix流媒體業務從DVD租賃業務中拆分出來,單獨訂閱。這樣一來價格比原先上漲了60%,導致Netflix在2011年第三季度流失了80萬的用戶,股價下跌80%!

來源:Netflix

Reed Hastings在當時是這麼說的:「我搞砸了,我欠大家一個解釋。很多人認為我們在宣布DVD和流媒體分離以及價格變化方面缺乏對用戶的尊重和謙虛。這當然不是我們的本意,我誠摯地向你們道歉……我們進行價格改良措施以及業務分拆,並不是為了給公司創造更多盈利,而是為了緊跟時代步伐,因為流媒體必然會成為未來最重要的趨勢。」

為什麼Netflix要在最賺錢的時候,堅持轉型做流媒體呢?

其實早在2000年,Netflix的技術團隊就在研究如何通過網際網路技術,讓人們更直接地在線觀看電影,實現更佳的用戶體驗。(哪怕2000年寬帶網絡在美國的普及率僅7%,人們下載一部普通清晰度的電影需要長達16小時)

Reed Hastings甚至做出一個非常大膽的假設:未來人們一定會擺脫DVD機的束縛。2013年DVD業務會達到極限點,然後下滑。

所以,如果Netflix不轉型做流媒體,面臨的很有可能就是第一曲線的迅速衰落。誠如Reed Hastings所言,「在過去的五年間,我最大的恐懼是:我們不能從DVD的成功跳躍到流媒體的成功。」

而現實中, 2010年DVD租賃業務就達到了極限點,比Reed Hastings的預言提早了三年。但是聰明的Reed Hastings依然提前了三年布局新業務。從2007年到2011年,依靠著流媒體服務,Netflix的用戶量已從600萬增長到2300萬,增長率高達283%。

流媒體訂閱用戶量直線超越DVD訂閱量,來源:SEC

第二曲線破局點:流媒體模式的顛覆性用戶體驗增長槓桿:用戶在線觀看時長超過DVD觀看時長第三曲線:2013年—至今(原創內容)

聰明的同學此時一定在疑惑:Netflix第二階段的極限點在哪裡?

在於Netflix僅僅只是內容的「渠道商」!作為內容的搬運工,它不生產內容,也無權定價。但是,如果Netflix不能給用戶提供足夠多的觀看內容,用戶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取消訂閱。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etflix只能由著版權方獅子大開口,比如《老友記》續約一年的版權費高達1億美金!

此時Netflix意識到:內容終究是壟斷的,如果哪天幾大內容製作商聯合起來圍剿我,不賣播放版權了,我不就懵逼了嗎?

於是在流媒體訂閱業務處於最巔峰的時刻,Reed Hastings又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我要當內容生產商!

2013年,Netflix首部自製劇《紙牌屋》(House 0f Cards)橫空出世,很快成為了在美國及40多個國家最熱門的在線劇集。2013年當季新增超過300萬會員,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加 18%,達到 10.2 億美元。《紙牌屋》的耀眼成績,使得公司股價出現了近兩年來最大的漲幅,連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都是它的忠實粉絲。

《紙牌屋》的一炮而紅,僅僅只是Netflix的起點。此後,網飛爸爸馬不停蹄地推出了《怪奇物語》、《馬男波傑克》、《黑鏡》和《愛、死亡和機器人》等9分神劇!網友們紛紛驚呼,這幾年簡直是全球第一內容大佬燒錢記!此外,眾多原創優質內容也幫助Netflix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全球用戶訂閱量。

Netflix會員訂閱量不斷飆升,來源:Netflix Inc.

第三曲線破局點:自製原創內容增長槓桿:用戶觀看Netflix自製內容的時長

第三曲線的極限點是什麼?筆者在上一期提出「死磕內容」模式下的惡性循環。

最初起家的DVD租賃業務從來都不是Netflix的核心競爭力,留住用戶才是它保持多年高速增長的秘訣。三次「第二曲線」的飛躍,每一次Netflix都看到了未來!

筆者的碎碎念:人生也是需要第二曲線的。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會永不衰落的,羅馬帝國延續了400年最終也是個滅亡的結局,更別提當下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了。當你覺得現在非常舒適的時候,可能就是曲線即將下墜的開始。

反之,當你處於人生巔峰的時候,抽出時間投入到新的領域,開始第二曲線,那麼你將迎來更高維度的增長!畢竟,McKinsey & Co.的一份研究報告稱:「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2030年預計將會有7500萬至3.75億人需要重新找工作,這一數字大約佔到全球所有勞動人口的3%至14%。」

02 數據為王

Netflix不是第一個做在線DVD租賃業務的選手,也不是第一個提出視頻流媒體概念的公司,那麼為啥它能在兩個時代都坐穩第一把交椅呢?

筆者認為,這其中的關鍵就在網飛基於「數據為王」的科學態度,將用戶體驗做到了極致。

「數據為王」不是Netflix獨有的文化。在矽谷,以Facebook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始終強調數據為王的價值,本質是提供一種理性決策依據,讓團隊在面臨數不清的增長策略時,作出效益最高的選擇。

在大數據幫助下奪冠的「金州勇士隊」,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2011年,矽谷投資人Joe Jacob高價買下當時在NBA表現並不好的金州勇士隊,利用大數據分析將它改造成了一支「冠軍隊」!

以前,衡量球員表現的方法往往是靠評論員和教練的目測,但是Jacob僱傭了大量數據分析師,藉助大數據得出了實用的戰術布置建議,比如:

Roy Hilbbert的蓋帽率幾乎是David West的兩倍:41.9%:23.4%;如果被Kawhi Leonard防守,你基本沒有可能在三分線外出手投籃;如果把防守員換成Chris Paul,你不僅在任何位置都很難投籃,而且即使投出去了也很難命中;安排Stephen Curry站在三分線外儘可能多投籃,他的命中率保證了高風險後的高回報。

結局:2015年6月勇士隊奪得了該隊40年來的首個NBA總冠軍,被譽為「NBA中的Google」,成功掀起一股「數據驅動的顛覆訓練方式」的新浪潮。

那麼,Netflix是如何利用「數據驅動」實現用戶高速增長的呢?

1. CineMatch 推薦算法

簡單地說,當你登錄Netflix後,你對每一個視頻所做出的舉動(包括點擊、播放、暫停、快進、回放、退出)都會成為Netflix資料庫裡的一個「事件」。

久而久之,它就能通過數據分析,知道你在周末的晚上喜歡看什麼類型的電影,更喜歡伍迪·艾倫還是 韋斯·安德森…

這套算法讓Netflix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總能幫助用戶找到最符合自己喜好的內容。憑藉數據,Netflix還能決策應該製作什麼內容,如何基於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內容。

強大的推薦算法讓Netflix擁有了90%的續訂率!

2. A/B test

一張宣傳海報的設計,很大概率上決定了用戶是否會點開該電影,深知圖像價值的Netflix工程師針對宣傳海報進行了A/B測試。

以影片《短暫競賽》(The Short Game)為例,最初的默認海報無法讓人第一時間理解這部影片是關於「兒童」和「高爾夫」的,於是工程師嘗試了另外兩個方案,轉化率均高於原方案。

《The Short Game》不同版本海報的轉化率差異來源:Netflix博客

此後,Netflix開發了一套系統,能夠自動將具有相同背景,但不同剪裁、裝飾、標題、長寬比等元素的圖像組合在一起,拼成一張海報,然後分別測試用戶對這張海報的點擊轉化率和後續行為,最終挑選出轉化率最高的海報。

《馴龍高手:飛躍邊界》的海報方案與勝出組,來源:Netflix博客

通過無數次針對海報的A/B測試,Netflix甚至發現了一些關於圖像使用中的經驗心得:

海報上出現面部表情,更容易傳達微妙的情緒,暗示故事情節的引人入勝;使用反派的形象更容易被點擊,無論是動畫片還是真人作品;海報上的角色人數超過3人時的點擊率下降明顯。

將「數據為王」執行到極致,連宣傳海報都要做無數次A/B測試來增加其轉化率的Netflix,有什麼理由不該高速增長呢?

一定有讀者認為,此時我該聊到靠大數據爆紅的《紙牌屋》了,但筆者認為,這只是一個宣傳噱頭:「Netflix基於其3000萬北美用戶觀看視頻時留下的行為數據,預測出凱文史派西、大衛芬奇和「BBC出品」三種元素結合在一起的電視劇產品將會大火特火。」

事實上,這句話的本質和「我預測金城武+李安+楊冪的營銷團隊結合在一起的電視劇產品將會大火特火」沒有區別,我不用大數據,只要經費和大咖到位就能火。

如果《紙牌屋》的成功真的是因為大數據,那網飛就不會拍出失敗的作品了,比如《鐵杉樹叢》和《女子監獄》。(《紙牌屋》最後還爛尾了,一個經典的高開低走……)同樣,亞馬遜利用「大數據噱頭」製作出的《阿爾法屋》也並沒有成為熱門大劇。

當然,筆者從不否認大數據挖掘確實幫助Netflix製作出不少深受用戶喜愛的作品。

03 總結

創始人Reed Hastings超前的格局,讓Netflix實現了三次「第二曲線」的飛躍,每一次都能找到新的增長路徑,這讓Netflix一直奔跑在正確的賽道上。而Netflix一貫秉持「數據為王」的態度,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則使得Netflix遠遠領跑於賽道上的其他選手。

格局超前+數據為王=6493%的超高速增長

腦洞時刻:如果Netflix生於中國會怎樣,它能幹倒愛優騰嗎?

首先,網飛爸爸是不會進軍中國的……

Reed Hastings:「世界上有太多故事要講,Netflix當下第一要務是講好韓國故事、印度故事、日本故事甚至波蘭故事,但不是中國故事。

中國視頻行業的那三個大傢伙實力太強大,我們現在寧願選擇把版權賣給中國公司,而不是直接進入中國市場。我很明白,Netflix 現在中國市場肯定打不過阿里巴巴。」

筆者OS:Netflix要是在中國做出個《紙牌屋》,我們的「愛優騰」分分鐘就能搞個《麻將屋》出來抗衡。但我們流行的「古裝宮廷」、「宮鬥職場」、「家庭倫理」、「武俠玄幻」、「抗日神劇」……網飛爸爸大概連理解起來都很困難呢。

哪怕作為一個常年追英美劇的中國人,我也是打死都不會對「把沙僧換成漂亮小姐姐」的《西遊記》產生任何一丁點兒的觀看欲望的!

Netflix 與 ABC 合作拍攝的 The Legend of Monkey,右一就是沙僧小姐姐!

#資料參考#

《Why Blockbuster Failed》, by Diego Lucero.

《Netflix’s lost year: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price-hike train wreck》, by Greg Sandoval.

《增長黑客實戰筆記》, by 範冰,張溪夢.

 

作者:林蓁蓁,公眾號: Growth洞察啟示錄

本文由@林蓁蓁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Netflix的財富密碼:讓用戶瘋狂增長,直至世界毀滅
    而截止 2017 年底,Netflix提供服務的國家和地區達到了 190 個,該年第三季度,其全球用戶的規模首次突破 1 億。到 2018 年底,這一數字達到了1. 39 億。今年 4 月,根據Netflix公告,其全球付費用戶達到了1. 83 億。向國際用戶提供更多國際化內容和專門定製本土化內容,是Netflix在海外積極擴張的兩大利器。
  • Netflix訂閱用戶增長帶來的風險
    前兩個季度,Netflix用戶的增長很快,但是隨著經濟的逐漸恢復,疫情的逐漸緩和,以及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其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問題。但毫無疑問,儘管遇到許多挑戰者,但其仍然是流媒體行業領導者,其地位仍無人撼動。在從2020年4月1日至6月30日之間的用戶數據來看,在全美觀看次數最多的20款電視節目中,有11款曾在其平臺上上映,其中8款還是Netflix平臺的原創。
  • 增長教科書 Netflix :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
    因為它成長的每一步,沒有任何驚人之舉,或者說「神來之筆」,但卻實現了顛覆式地高增長—— 市值:2018年5月25日,Netflix的市值達到1526億美元,超過迪士尼的1518億美元,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媒體公司; 帶寬:佔據北美1/3帶寬,遠超YouTube
  • eMarketer:2020年西歐Instagram用戶數量增長17.0% | 網際網路數據...
    2020年,西歐Instagram月用戶數量將增長17.0%,達到1.328億。這比大流行之前預測的增長率(5.2%)高出三倍以上,相當於比2019年新增1930萬用戶。
  • 5月100M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戶達3.97億戶 佔總用戶數的86.1%
    (馬秋月/文)6月18日消息,今天工信部發布2020年1-5月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固定寬帶接入用戶規模穩步增長,百兆接入用戶佔比繼續提升,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網際網路寬帶接入用戶達3.97億戶,佔總用戶數的86.1%。
  • B站(BILI.US)發布三季度財報:單月活躍用戶破2億,付費用戶同比增長...
    財報顯示,B站三季度營收再創新高,達3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4%,遠超市場預期。第三季度,B站通過持續破圈的優質內容與積極的運營策略,推動用戶高質量強勁增長。社區月均活躍用戶同比增長54%達1.97億,移動端月均活躍用戶同比增長61%達1.84億。
  • 如何引爆用戶增長:驅動用戶增長的7大戰略要素
    我今天的主題是「引爆用戶增長」,我會詳細給大家講一下我從業八年以來,在幾家一線網際網路公司做用戶增長的一些心得。 不是說直接講我們如何獲取流量如何做用戶,而是講我們如何做產品,站在公司內部和外部的環境來看,是什麼驅動了用戶的增長。 網際網路產品和傳統的產品一樣,產品足夠好才是用戶增長的核心。
  • TCL電子首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2.0%達318.3億港元
    2020年首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18.3億港元,同比增長22.0%;公司毛利達63.5億港元,同比增長21.9%;費用率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至15.8%;扣非後歸母淨利潤達8.1億港元,同比增長56.6%。公司網際網路業務持續穩步增長,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增幅為62.1%至2.6億港元。
  • 增長黑客 | 小紅書用戶增長之路
    本文來扒一下,小紅書從0到1至2億用戶的增長路徑。enjoy~伴隨著小紅書體量的越來越大,我對他的興趣也越發越深,這篇文章就來扒一下,小紅書從0到1至2億用戶的增長路徑。
  • B站二季度營收26.2億,月活用戶增長55%
    早期B站的用戶以二次元愛好者為主,用戶群體較為小眾。隨著社會的發展,二次元文化不斷向主流文化滲透,大眾對二次元文化接受程度加深,二次元用戶群體不斷泛化,B站的用戶規模也隨之增加。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二次元用戶規模約為3.32億人,預計2021年將突破4億人。用戶規模的持續增長,抬升了二次元產業的商業價值。
  • 杭州2000萬消費券撬動經濟槓桿超 2.5天拉動消費4.53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5天拉動消費4.53億!杭州2000萬消費券撬動經濟槓桿超20倍!消費券對於政府來說,實在是花小錢賺大錢的划算生意。...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杭州第一批消費券已經拉動消費4.53億!杭州市的小吃店、超市、商場甚至加油站裡,已經領取杭州消費券的市民付款超過40元就能立減10元。3月27日8時,杭州第一批消費券在支付寶開放領取。截至29日16時,已拉動消費4.53億。
  • 要拍劇版《三體》的網飛(Netflix)到底是何方神聖
    在過去的20年裡,該公司的用戶數量從30萬增長到1.93億,比俄羅斯人口還多5000萬。「Netflix and chill」(可以理解為「看個劇吧」)成為一個網際網路熱詞,被收入詞典;它已經成為了奧斯卡獲獎電影製作人;更重要的是,它已經進入了家庭,它是「我們今晚做什麼好呢?」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它是家裡的一員。」
  • 深扒槓桿代幣的「收割術」 |鏈捕手
    「現在我們的ETF產品交易量已經達到3月份的10-20倍,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戰略產品之一,現在也在嘗試4/5倍的槓桿代幣。」MXC相關產品負責人則表示。 舉個例子,假如某用戶使用100U本金購買3倍看多代幣產品,那麼在3倍槓桿的情況下相當於通過100U的保證金,實際持有300U的倉位,如果隨後標的資產現貨價格下跌10%,那麼實際倉位價值將跌至270U,相當於用戶損失30U、本金跌至70U,此時倉位實際槓桿率則增長至3.85倍。
  • 如何復刻下個10億品牌?新消費品牌增長的五步模型
    為此我還寫過一篇中美新消費品牌增長對比報告。 非常幸運的是,2018年我離開了上一份工作,我就開始做刀姐公眾號,寫很多新消費品牌,我發現周圍有很多朋友都開始進入新消費品牌賽道創業。 也是為什麼,如果大家記得,2018年末我開始觀察和採訪了好幾個新銳美妝品牌從0到1的故事。
  • Netflix提供部分免費視頻:不需要用戶註冊
    #netflix#玩懂手機 9 月 1 日資訊,提起 Netflix 可能很多用戶第一感覺就是貴,Netflix 需要用戶註冊,註冊後提供一個星期的免費試看,並且價格不菲,在最近,Netflix 似乎改變了運營策略,Netflix 提供部分免費視頻,不需要用戶註冊。
  • 2020年加槓桿到2021年穩槓桿政策轉變,商品或將進入寬幅震蕩期
    國內貨幣從2020年「加槓桿」到2021年「穩槓桿」政策轉變,將促使商品從槓桿牛將轉變為寬幅震蕩。2020年三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復甦力度是一月強於一月,形成對商品一波強於一波需求預期,主動補庫存持續推升商品價格的上漲,不少商品是一口氣從三月上漲到12月,銅從低點上漲幅度超過70%,鐵礦石從低點到高點漲幅超過85%,還有農產品玉米,大豆.........說中國經濟復甦強化了需求預期撐起2020年商品上漲不過分。
  • 用戶超2000萬、營收超10億,樊登讀書如何打造指數型增長?
    知識付費行業經歷了2016年到2018年高速發展的三年,我們從得到以及喜馬拉雅兩家知識付費行業頭部品牌的數據能看出,整個知識付費行業在2018年的下半年已經進入明顯的增長瓶頸期。然而同屬於知識付費領域的另外一家頭部品牌「樊登讀書」最近的數據顯示,樊登讀書依然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著。2019年7月14日0點55分,樊登讀書App官方宣布總用戶數突破2000萬大關。
  • 小紅書:社區單日曝光超45億次,男性活躍用戶增長14.5倍
    1月6日,2020新榜大會在北京舉行,小紅書社區生態合作負責人美奈子在大會演講中透露,截至2019年12月小紅書社區單日曝光次數已經超過45億;2019年相比2018年,整體活躍用戶增長4.4倍,男性活躍用戶則增長了14.5倍。
  • 全球用戶逼近2億,誰人能撼Netflix?
    數據顯示,Netflix第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4.9%至61. 48 億美元,淨利潤激增至7. 2 億美元,同比漲幅達到165%,營運利潤率則來到22.1%的高點;Netflix的付費用戶數同樣維持強勁增長,Q2 新增付費用戶 1009 萬,創下該季度的歷史最高增速;上半年累計新增 2586 萬,已接近 2019 年全年的新增數,帶動全球總訂閱數至1. 93 億,首度逼近 2 億關口。
  • AOFEX公開課:從0開始了解槓桿交易
    12月26日,A網正式上線了槓桿交易,還推出了為期15天的借幣免息活動。也就是說,在活動期間裡,向A網借幣是沒有利息的,大家可以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親身體驗一下槓桿交易。今天,寫書想借著這個契機,和大家好好聊一下槓桿交易的那些事兒,分享一下自己在槓桿交易中的心得和體會,幫助大家從0開始了解槓桿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