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霍蘭德職業興趣和MBTI職業性格並不是唯一衡量職業規劃的測評工具呢?
不是因為還有其他好的測評工具,而是因為很多實質性的職業規劃並不依賴測評。
測評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最後也只是顯示數據結果,而不是代替選擇過程。
1.霍蘭德認為,個人職業興趣特性與職業之間應有一種內在的對應關係。
根據興趣的不同,人格可分為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傳統型(C)、現實型(R)六個維度,每個人的性格都是這六個維度的不同程度組合。
2.瑞士榮格:MBTI職業性格
MBTI性格類型系統中的四種性格傾向組合與古老智慧所歸納的四種性情正好吻合。
這四種組合是:
直覺(N)+思維(T)=概念主義者
觸覺(S)+知覺(P)=經驗主義者
直覺(N)+情感(F)=理想主義者
觸覺(S)+判斷(J)=傳統主義者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世面上流行什麼「九型人格」、「色彩分析」和「星座論」,其實都是一種「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比如,古代流傳至今的「算命」。
霍蘭德職業興趣和MBTI職業性格是經過時間實踐驗證的,有著科學專業的數據分析。
但是大叔想說就算測評足夠專業科學,也不代表就能決定測評者的職業規劃。
我們要明白這些都只是一種手段工具,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職業定位的方向。
在這裡,大叔再介紹一種人格測驗:DISC測評,有點類似PDP動物性格測試。
為什麼不是介紹MMPI或者卡特爾16PF呢,因為DISC測評與管理績效相關,能很好地描述應試者的個性特徵(優勢、劣勢等),即支配性(D)、影響性(I)、穩定性(S)和服從性(C),並能預測其在職場中的領導特徵及其情緒穩定性等。
另外在這裡大叔需要跟夥伴們明確的是,比如有的人測評出來的結果是藝術型、經驗主義或支配性,那麼是不是該測評者只能從事相關的工作嗎?
當然不是!測評只是幫助自己認識自己,在這個基礎上有更深的了解,然後還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判斷選擇的。
大叔知道有些做職業規劃的機構整天拿著這些測評有樣說樣,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和顧慮。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可取的,特別是一些商業化機構為了自行方便而偷工減料。
最後,大叔在這裡給大家科普下職業規劃的十大誤區(源自「向陽生涯」):
性格內向,找個銷售工作改變性格;
專業對口,找工作一定沒有問題;
調整心態,一定能喜歡現在的工作;
職業規劃,只適合創業的年輕人;
職業方向,等大學畢業工作了再做;
不停跳槽,嘗試不同的工作;
工作變化,沒必要提前規劃;
多做測評,找到自己最適合的工作;
持證達人,找到好工作不發愁;
別人的成功軌跡,自己「依葫蘆畫瓢」。